推劇

推劇

推劇源於花鼓燈,是一種流傳於沿淮地區為人民喜聞樂見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抗戰時期,由於日軍入侵鳳台,推劇因戰亂逐漸冷落,解放後逐步恢復、發展。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漢族民間舞蹈。推劇主要以生旦為主,產生之初多為花鼓燈後場小戲,劇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

基本信息

簡介

推劇推劇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鳳台淪陷。盛行一時的花鼓燈歌舞因戰亂冷落下來。為謀生計,陳敬之、來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反覆傳

唱,拓寬了〔清音」的音域,鏇律更為委婉,節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台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民眾譽稱為“一條線調”。民國29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贈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觀眾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營養以充實發展自己。民國34年以後的演出,逐漸以戲文為主,並有了簡單的化妝和簡陋的道具。弦子燈班所到之處,深受觀眾歡迎。因此,鳳台張成國、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個花鼓燈班紛紛仿效弦子燈班,丟下花鼓燈,演起弦子燈。“一條線調”在鳳台各地普及,弦子燈在鳳台紮下根來。1950年末,縣文教科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台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一條線調”四句一反覆(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宋廷香當年演唱的“四句推”經安徽省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後,藝人們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歷史沿革

創造和革新

1955年,鳳台縣在原有半職業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參加了劇團,和老藝人一道進行藝術創造和革新。

1959年,在中共鳳台縣委支持下不,劇團邀請了全縣四十多個花鼓燈藝人,挖掘和記錄花鼓燈及其它各種漢族民間歌舞傳統節目,並請了花鼓燈名藝人“一條線”等來進行傳藝,使推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唱腔豐富了,表現力加強了,並突出了劇種的地方特色。幾年來,鳳台縣推劇團不斷豐富上演劇目,提高演出 質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日軍入侵

推劇推劇

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鳳台淪陷。盛行一時的花鼓燈歌舞因戰亂冷落下來。為謀生計,陳敬

之、來廷香等組班到霍邱玩燈。在此期間,向戴張集藝人白玉山(藝名:白穗子)學會[清音」調。經反覆傳唱,拓寬了〔清音」的音域,鏇律更為委婉,節奏也較以前有了明顯的跳躍性。使用鳳台方言演唱,增強了地方色彩,民眾譽稱為“一條線調”。

民國29年,陳敬之、宋廷香、梁金傳、韓運輝等人給“一條線調'贈添了四個過門,用板胡、笛子等樂器伴奏,觀眾稱他們的燈班為“弦子燈”班。弦子好班在演出中,注意吸收壽縣、潁上等戲劇歌舞的藝術營養以充實發展自己。

以戲文為主

推劇推劇

民國34年以後的演出,逐漸以戲文為主,並有了簡單的化妝和簡陋的道具。弦子燈班所到之處,深受觀眾

歡迎。因此,鳳台張成國、江玉忠、王殿清等20多個花鼓燈班紛紛仿效弦子燈班,丟下花鼓燈,演起弦子燈。“一條線調”在鳳台各地普及,弦子燈在鳳台紮下根來。1950年末,縣文教科以各弦子燈班為基礎,成立了鳳台地方戲大眾劇團。1951年8月,在皖北戲曲研究會上,高光照、朱禹、梅藏等人根據“一條線調”四句一反覆(推來推去)的特點,給其定名為“四句推”。宋廷香當年演唱的“四句推”經安徽省人民廣播電台播放後,藝人們奔走相告,“四句推子”由此得名。

形式

推劇推劇

過去的推劇只是以花鼓燈的形式,在地攤上演出,唱腔只有反覆四句,十分單調,劇目雖然大多活潑清新,充滿生活情趣但底子單薄,總共有四、五十齣戲。

1955年,鳳台縣在原有半職業民間班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推劇團,一些文藝工作者和青年學生參加了劇團,和老藝人一道進行藝術創造和革新。1959年,在中共鳳台縣委支持下不,劇團邀請了全縣四十多個花鼓燈藝人,挖掘和記錄花鼓燈及其它各種漢族民間歌舞傳統節目,並請了花鼓燈名藝人“一條線”等來進行傳藝,使推劇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唱腔豐富了,表現力加強了,並突出了劇種的地方特色。幾年來,鳳台縣推劇團不斷豐富上演劇目,提高演出 質量。整理出《摘棉花》、《送香茶》。

組成

推劇推劇

推劇 : 推劇又名“四句推子”,是不在民間舞蹈“花鼓燈”的基礎

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年輕劇種。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 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推劇雖然早在建國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為戲曲並搬上舞台,還是解放以後的事。

唱腔

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表演--花鼓燈,聲腔——揚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間舞蹈。

推劇推劇

推劇雖然早在建國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為戲曲並搬上舞台,還是解放以後的事。過去的推劇只是以花鼓燈的形式,在地攤上演出,唱腔只有反覆四句,十分單調,劇目雖然大多活潑清新

,充滿生活情趣但底子單薄,總共有四、五十齣戲。

推劇藝術來源於漢族民間小調,與當地人民民眾生活習慣、民風民俗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主要內容反映民眾追求國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歌頌民風純樸、愛情自由、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美好的社會風尚,展現沿淮地區人民的禮儀風情和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

推劇唱腔源於自然狀態的地方民間小調,由五音階組成,委婉抒情、流暢明快。道白吐字採用地方語言,表演傳承了花鼓燈的動作、步法,易懂、易唱、易學。由於廣泛吸收地方民歌的藝術精華,推劇對研究民間歌舞的演變和戲曲唱腔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

推劇藝術風格熱情奔放、詼諧幽默,其鏇律唱腔、身段、手法,充分體現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點,具有顯著的地方特徵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角色

推劇

推劇推劇

推劇主要以生旦為主,產生之初多為花鼓燈後場小戲,劇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愛許仙》、《洞賓戲牡丹》等。後來隨著推劇藝術的發展和豐富,出現了折子戲,如《

送香茶》、《茶瓶記》、《李天寶借糧》等。解放初期劇目多為歌頌新中國建立、英雄人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作品。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小戲層出不窮,《新春對歌》、《送情郎》、《雙回門》、《趕會》等常在民間傳唱。

拯救推劇

推劇推劇

生它、養它、光大它的鳳台人竟然失去對推劇藝術的青睞。自家當家文化難道就這樣經受不住洋文化的衝擊嗎?鳳台人離不開推劇,看看城鄉居民張口就來便知人們何等鍾愛推劇藝術。暫時狂熱外來藝術只是象婚外戀一樣圖個新奇,但沒有市場和生命力,他們最終會回到推劇懷抱,很多人堅定這種信念。但如果一直讓推劇藝術沉寂,等到人們都覺醒再去拯救它,可能為時已晚。推劇藝術如果葬

送在這一代人手中,大家都是千古罪人,很多老同志意識到這一點,紛紛聯名寫提案,要求拯救推劇藝術。曾是第三代當家小生、代表推劇一個時代、當時是推劇團中堅力量的岳文蘭同志更是一天也沒有閒著。到處奔走呼籲,終於引起時任的縣領導高度重視,在時任宣傳部長、現任人大副主任蘇振來同志的具體指導下,通過新老藝人們的共同努力,象老藝人王德會、姚德配等老藝人退休不休,主動承擔指教工作,1997年,鳳台藝術學校終於成立。當時鳳台花鼓燈藝術面臨同樣的困境,所以藝校成立後,分推劇、花鼓燈、器樂等班級。推劇班成功地招收近40名13周歲左右的學員。

據了解,當時這些學員的父母大都是酷愛推劇藝術的本縣人,他們把對推劇的愛與光大推劇藝術寄托在孩子們的身上,但懵懂少兒哪知道何為推劇藝術。初接觸時,按導演的話說,都象聽天書,不知所以然。在老藝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慧而不倦的引導下,這些孩子慢慢知道推劇,逐步了解推劇,並慢慢地學起了推劇藝術。

學徒生涯的酸甜苦辣,只有孩子們自己才能體會到,當時僅靠在租來的房子中,冬到三九、夏至三伏,沒有練功場地,露天訓練。當時老藝人薪水極為微薄,學徒津貼僅能維持生活,在這種的條件下,師徒們靠著一腔對推劇藝術的熱愛、要拯救與弘揚推劇文化的熱情,度過了二年艱苦生活,學員們終於學有所成,初步掌握了推劇藝術的技巧與精華。

激活推劇

推劇推劇

新一代推劇傳人誕生時正值世紀之初,電子時代,經濟發展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人們在這種熱浪包圍下,想的更多的是怎樣加強自身建設,在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更有興趣

的是網路、電腦、電子商務等快捷高效、簡單直接的獲利方式。早已淡忘、也無暇顧及地方文化藝術,更意識不到地方文化魅力對最佳化環境、吸引關注、引發投資興趣、促進地方發展的潛在動力。

於是推劇表演在再度完善之際,卻找不到演出市場。很多人擺著手說,我們要請戲就請豫劇那樣的大戲,不請這種小戲,沒有派場。剛任團長的岳文蘭食不知味,夜不能寐。她深知儘管具備強大的演出陣容,但多年的沉寂讓鄉親們已認為推劇團是朝不保夕的臨時班子,沒啥看頭。但她堅定一個信念,土生土長的推劇一定會再次被民眾鍾愛。在她的率領下,通過班子的不懈努力,加上縣領導的重視和有關部門的扶持、新一代演員的全新演出陣容加上年青、新創的舞美動作等,使沉寂十幾年的推劇終於在鳳台城鄉相繼上演,迅速成為鳳台城鄉爭相邀請的戲劇首選。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在城鄉年平均上演百場以上,觀眾多達上百萬人次。新創劇目在省市比賽也連連獲獎,新一代推劇藝術的“小蘿蔔”頭們撐起了鳳台推劇文化的大舞台,推劇再次占據並豐富了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

弘揚推劇

為適應新時期觀眾的視覺與品味,編導人員創造了大量的民眾喜聞樂見的、以弘揚和歌頌新時代、新風尚、新面貌之類的劇目,表演中更多了些翻騰跳躍等毯子功。

推劇團三代人深深知道推劇再度復興的來之不易,浸透了他們多少汗水、淚水、口水、甚至是血水,方才走到現在。所以平日裡演出之餘,“小布點”們從不間斷地修煉內功,無論觀眾多少,都認真對待每一場演出。每逢演出旺季,一天要演上三場,每場都有大量的翻騰動作,很多小演員剛從台前下來,累得直不起腰,躲在後台偷偷的流淚,臨到上場時,抹去眼淚繼續上演。儘管很苦很累,但沒有一名演員埋怨過,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只要有演出,再苦再累都不怕,怕的是民眾不喜歡、不願觀看。

鳳台推劇的再度復興更引起了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關注。縣主要領導多次親臨該團及演出地調研,並多次撥款扶持。據了解,投資二千餘萬元的鳳台藝術正在積極籌資中。相信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鳳台推劇藝術會不斷發揚光大,成為鳳台精神、鳳台魂,成為淮河文化的代表,向世界展示獨有魅力。

中國戲曲2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地方戲曲形式多樣,品類繁多,為中國戲曲的發展貢獻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