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
![繁峙秧歌戲](/img/1/bd2/nBnauM3XxQDNzQDOzQ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0k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繁峙秧歌是在民間小調和社火秧歌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取北路梆子、晉北道情、耍孩兒以及民間樂曲等藝術形式的精華,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至今仍存留有演變過程的痕跡。尤其它的唱腔融會了多種類型戲曲唱腔的形式,為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傳統社會中,繁峙秧歌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蘊與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的表演,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喜愛,成為他們重要的精神愉悅方式。
以民間節令賽會中的社火活動為主要依託的繁峙秧歌戲,在其形成初期階
![繁峙秧歌戲](/img/b/11c/nBnauM3XwgTN5AjNxQ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0k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歷史淵源
“清代道光年間,民間藝人張信、張代把各地流行的秧歌曲調、器樂曲牌收集起來加以改進,並吸取了其他劇種
![繁峙秧歌戲](/img/d/9bb/nBnauM3X4MzM2UzMwk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5k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雖然研究者在繁峙秧歌的形成標誌上意見一致,即把藝人將繁峙秧歌由地攤搬上舞台這一舉措作為評判標準,但在具體時間問題上爭議頗多,各家觀點不一,大致可分為五種:清代初年;清朝中葉;乾隆年間;道光中期,即1830年前後;清代末葉。
《中國戲曲志•山西卷》記載:繁峙大秧歌(繁峙秧歌)登台的年代無從稽考,相傳,清代初年,藝人張信率先設坊教戲,把秧歌由地攤搬上舞台。
![繁峙秧歌戲](/img/9/17c/nBnauM3X3UzM0cjM0g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4k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山西劇種概說》介紹:大約在清朝中葉,繁峙縣鳳地的名老藝人張代(生卒年不詳)領班聚藝,大膽地將秧歌搬上舞台,使原來的歌舞形式變為戲曲形式。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認為:相傳,生於清嘉慶元年(1796)的鳳地人張代,召集當地一些藝人,將在廣場活動的秧歌搬上戲曲舞台,演出了《安瓜》、《借冠子》的小戲,此後逐步定型,成為戲曲劇種。
這些對繁峙秧歌的研究都以“由地攤搬上舞台”為其形成的標誌,同時,還提到了藝人張信、張代的活動。
民國初年,繁峙秧歌逐漸興盛起來。此時,秧歌班社不斷增加,不僅有各地藝人組建的有名班社,而且有以村為單位的散落於繁峙縣、應縣、渾源縣、朔縣等地的班社,這些班社都以“秧歌戲窩子”相稱。
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受嚴酷的戰爭環境的影響,大部分班社停演,繁峙秧歌飽受摧殘,幾乎處於停滯的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繁峙秧歌重新煥發生機。除民間組織的班社外,政府集中當時的著名藝人於1956年組建了專業班社——繁峙縣秧歌劇團,並招收第一批女演員,演出地點逐漸由五台、繁峙、代縣、應縣、渾源等忻州和雁北地區擴大至內蒙古一帶。
“文革”期間,繁峙秧歌遭受了沉重打擊,傳統劇目被禁演,業餘班社銷聲匿跡,大部分專業演員或改行或歇業。繁峙縣秧歌劇團也三起三落,一度成為只剩下二十多人的“宣傳隊”。
藝術特色
![繁峙秧歌戲](/img/3/aa6/nBnauM3X1ETM5gDM5Q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0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唱腔:
繁峙秧歌早期音樂為小曲小調的形式,並且多是一劇一調或一劇幾曲。單曲的音樂個性強,很難多曲使用。後依據梆子聲腔,創造出【流水】、【二性】、【三性】等幾種唱腔,從而奠定了繁峙秧歌板式變化體唱腔的基礎。
唱腔上,最初為小曲小調,後吸收北路梆子、晉北道情、耍孩兒以及民間樂曲的部分曲調和板式,發展為梆子聲腔與民間小調相結合的唱腔,因此,繁峙秧歌的唱腔較為豐富而多變化。繁峙秧歌唱腔結構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其中板腔體的基本板式有10種,曲牌體的“訓調”有17種,另外還有若干個小調,器樂曲牌75個。繁峙秧歌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受到了其他劇種尤其是北路梆子的重大影響。繁峙秧歌藝人通過觀摩、拜師等方式,向北路梆子學習,逐漸完善了自己的藝術體制。
劇目:
繁峙秧歌的劇目現存129個,其中傳統戲劇目占多數,有109個,包括生活劇、歷史劇、神怪劇、公案劇四類。它多從家庭、社會生活方面提取素材,通過簡單明了的情節、質樸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表演,來展示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因此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
繁峙秧歌早期階段,上演的劇目大部分是一些滑稽調笑的具有民間情趣的生活小戲,如《打灶君》、《安瓜》、《瞎子觀燈》、《打瓦罐》等。這類小戲情節簡單,載歌載舞,較多保留了地攤秧歌和故事秧歌的特點。如《安瓜》寫老兩口去地里安瓜(農活,指用土壓瓜秧)的前後經過,兩人邊走邊唱,有問有答。
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繁峙秧歌發展並逐步成熟,劇目有所增加。上演的劇目除生活小戲外,還有單本戲或折子戲,如《殺惜》(《殺樓》)、《劉唐下書》、《龍蛇鎮》等。流布地區已經不局限於繁峙縣一地,逐步擴大至應縣、渾源等地。
![繁峙秧歌戲](/img/5/428/nBnauM3XxYTM5IzMzU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1k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解放後,繁峙秧歌除演出已有劇目外,還從其他劇種移植了許多劇目,如《孟姜女》、《牆頭馬上》、《玉棋子》、《樊梨花斬子》等。自編自演的劇目有《借親配》、《丟姑爺》、《楊志華》。
角色:
繁峙秧歌的角色,早期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同治、光緒年間,隨著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劇目中大戲比重的增加,角色行當得到擴展,增加了鬚生、青衣、老旦、老生、大花臉、彩旦等角色。表演方面,繁峙秧歌注重唱功、做功,幾乎沒有武打戲。
語言:
語言主要有唱詞和道白兩方面。唱詞依據唱腔決定。繁峙秧歌的主要唱腔來自於梆子腔,因而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道白原用繁峙方言,後受北路梆子的影響,多變化為“蒲白”和繁峙方言結合使用。只是丑角仍然沿用舊習,使用方言,保持其角色語言的特殊韻味。
傳承與現狀
1956年10月1日,繁峙縣政府把流散的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正式成立了繁峙秧歌劇團。繁峙秧歌劇團成立後,湧現出一大批優秀演員,並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和藝術風格。如張潤來唱腔剛健渾厚,氣勢磅礴,自成一派;孟智秀表演瀟灑大方、
![繁峙秧歌戲](/img/2/84f/nBnauM3X1ADMxAzNyc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3k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在繁峙秧歌音樂中,也湧現出了一批新秀。主要有尹愛孚、董懷品、吉兵、李日銀、郭德雨、劉文成。他們在繁峙秧歌的改革和發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尹愛孚不僅繼承了傳統秧歌的演奏技巧,而且大膽地將盂縣秧歌、朔縣秧歌和北路梆子大胡的演奏技巧和優秀曲調運用到繁峙秧歌的音樂和唱腔中,使繁峙秧歌的藝術水平大幅度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繁峙秧歌重新振興起來,專業班社和業餘班社也逐漸恢復活躍起來,傳統劇目和移植劇目又在舞台上搬演。但是隨著休閒娛樂方式的日趨多元化,以及市場經濟的衝擊,近些年來,繁峙秧歌與其他傳統戲劇藝術一樣,演出市場不景氣,老一輩演員逐漸退出舞台,演員青黃不接,演出質量不高,缺乏創新劇目,難以吸引現代青年,生存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境地。繁峙秧歌亟須建立一系列的保護機制,以使這一傳統地方小戲煥發新的生機。
1999年的《走進大戲台》8月5號在平魯,繁峙縣趙國珍以女花臉唱《明公段》的唱腔奪的本場冠軍。她今年33歲,年輕時參加繁峙秧歌團,剛學打把時,秧歌團說什麼要改晉劇?結果是晉劇也沒改成,反而秧歌團撒了。2000年,受地區保護,秧歌劇團再次成立。但吸取了剛從藝校畢業的學生,聘請原秧歌劇團的計川花為老師,邊演邊學。但好景不錯,近2年培養不出新人,秧歌團再次解散。
2005年秋,秧歌團再次成立。本次成立,與上次成立不同。
![繁峙秧歌戲](/img/2/80b/nBnauM3X2gDOxczM0kTOycjMxITM4kDOzcTMwADMwAzMxAzL5k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申遺
繁峙秧歌戲對研究中國戲劇發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繁峙秧歌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