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橋馬戲

埇橋馬戲

埇橋馬戲起源於明末清初的民間雜技,馬戲,是與雜技並稱為“雙璧”的一門高超的民間藝術。而宿州市埇橋區馬戲藝術,一直是皖北的一張獨特的藝術名片。在埇橋區的北部,形成了蒿溝、桃溝、永安、時村、符離等鄉鎮為主的馬戲藝術集群,並牢牢占據著全國馬戲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2006年,埇橋區民間馬戲藝術入選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雜技與競技類項目。

簡介

埇橋馬戲埇橋馬戲

埇橋馬戲起源於明末清初,在橋區北部蒿溝、桃溝、柳溝等地,形成把雜技魔術表演中心,被業內同行廣傳“寧走三江口,不過蒿桃柳”。

馬戲,是與雜技並稱為“雙璧”的一門高超的民間藝術。而宿州市埇橋區馬戲藝術,一直是皖北的一張獨特的藝術名片。2006年6月,經實地考核,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批准埇橋區為全國唯一的“中國馬戲之鄉”。

歷史沿革

馬戲在埇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末清初,埇橋區蒿溝鄉一帶就已經盛行雜技和民間曲藝;到清朝末年,該項藝術已具相當規模。上世紀20年代,以尹清雲、顧傳標、吳清雲為代表的雜技名人,率先將動物表演融入雜技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並有著“寧走三江口,不過蒿桃柳”的美譽。30年代,以尹清川、李同仁、鄭繼榮等為代表的馴獸動物展開始出現,並很快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目前,埇橋區擁有馬戲團體300餘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年收入2億元。在埇橋區的北部,形成了蒿溝、桃溝、永安、時村、符離等鄉鎮為主的馬戲藝術集群,並牢牢占據著全國馬戲演出市場的半壁江山。《雙猴飛人》、《狗熊倒立走鋼絲》、《羊蹬花瓶》、《人蛇群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馬戲表演,以驚、奇、險、趣等特點,贏得了海內外觀眾的好評,被形象地稱為東方的“迪士尼”。

馬戲產業

埇橋馬戲埇橋馬戲

利益驅動,埇橋馬戲快速增容
上世紀70年代未,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行,使埇橋區廣大的農村藝人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和思想上的羈絆,重新拾起祖傳的馬戲技藝,迅速組團,同國有“安徽明星大馬戲團”一起,活躍在全國各地,形成百花爭艷,埇橋獨秀的繁榮局面。與此同時,在國有宿縣雜技團、動物表演團的臨時工,也都紛紛辭職回鄉組團表演。
由於馬戲產業巨大的經濟誘惑力,使得許多敢於冒險的能人也紛紛加入馬戲大軍,在蒿溝鄉一帶基本上形成村村有馬戲,人人橋玩過馬戲的良好基礎。1978年前後,以蒿溝鄉趙樓村的李國泰為代表的民營馬戲團率先走出村莊,組團到外地演出。現在,他的7個孩子共有5個演出大棚,僅其四子李紅旗在廣西桂林就擁有固定資產逾百萬。現在該村有7個棚常年在外演出,每棚20到30個演職員工,每家都有十幾樣大型動物。1998年,李國泰也曾經先後率團到美國、加拿大、越南等地演出過,成為民營馬戲團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先鋒。
現在,埇橋區北部已經形成了蒿溝、桃溝、灰古、永安、苗庵、順河、時村、符離等地的馬戲產業集群。在永安鎮的大許村,一個村就有馬戲團30多家,該村目前在韓國演出的馬戲團就有3家。蒿溝鄉的槍里村、尹窩子村、高灘村、趙樓村也都有馬戲團十幾到二十多家。截止到2005年底,埇橋區已發展各類民營馬戲團245家,演出市場也由南方及沿海城市擴展到東北、西北市場,成為全國擁有馬戲團最多的縣(區),牢牢占據著全國演出市場的半壁以上江山,而且有近半數的馬戲團已經成為職業馬戲團,成為許多旅遊勝地不可或缺的新的旅遊觀光景點,年創收達2億多元。
馬戲產業,興農致富一朵奇葩
從海南島到黑龍江,從東海之濱到天山腳下都有埇橋馬戲人員的身影。在全國35個行政區劃中,埇橋“馬戲人”已經到達23個省市,200多個城市,固定演出和巡迴演出並舉傳播著埇橋馬戲文化。
馬戲藝術的創新豐富了馬戲文化,開拓馬戲藝術的市場。安徽省旭東大馬戲團大膽創新,在動物馴化方面首創了老虎大跳、黑熊溜冰、黑豹鑽圈等許多精彩節目。短短的幾年內,該團先後在南京紅山森林公園、廣州東方樂園、長沙海底世界、杭州野生動物園、廈門野生動物園設立了固定的演出團隊。2003年在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投巨資興建了一座可容納三千五百人的大型綜合表演館,進行驚險刺激的雜技及大型動物表演。日前,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走進宿州》之《與狼共舞》攝製組就選擇了該團不少馴狼的鏡頭。
目前,馬戲演出已經成為埇橋區北部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更多的棚主已經從游擊戰向陣地戰轉移,擴大規模,先後占領上海、南京、深圳、桂林、西雙版納、長沙、西安、大連等地的動物園。辭職投身馬戲事業的馮輝,從2002年起家,在西雙版納一年一個大台階,到2005年就在西雙版納景區建立3個穩定大棚,年收入突破200萬元,成為埇橋馬戲行業里基礎學歷最高的知識型人才。現在,許多馬戲棚主紛紛在家鄉蓋起了別墅式的樓房,有的還在大城市購買了新的房產,完成了從農民到馬戲演出企業家的蛻變。

藝術傳承人

李正丙埇橋馬戲傳承人李正丙

李正丙作為中國馬戲這鄉—埇橋馬戲的傳承人,無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藝術,以它多樣的形式,繁多的種類,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喜愛者為它痴迷,甚至幾代人甘願為此奉獻自己一生的精力。而馬戲則是這個藝術大花園中一支最為絢麗多彩的奇葩。近幾年來,為將馬戲這一藝術進一步發揚光大,從動物的飼養繁殖到動物的馴化表演,從整個團隊的管理到節目的包裝行銷,李正丙事必躬親,試圖將這項工作做得更加完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有些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膽創新
不斷推陳出新,是藝術行業必須遵循的原則,馬戲也不例外。這不僅是簡單的節目創新,而且包括編排、服裝、道具、舞美等綜合性的包裝,以及與雜技、舞蹈、魔術等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結合。如美女變野獸,就是動物與魔術的結合;而狗熊綢吊、狗熊高空飛車、老虎大飛輪則是馬戲與雜技的完美結合。創新的節目還有白鴿飛舞、小豬運動會、青蛇與白蛇、群猴變臉等。。。。
二、多種形式推廣馬戲
藉助網路、電影、電話、報紙等新聞媒體宣傳推廣馬戲。如中央十套的《走進幕後》,十套的《狀元三百六》、《人物》,湖南衛視的《一生一世合家歡》、《誰是英雄》,安徽衛視的《天下安徽人》等欄目,都與我們進行了合作,而且多次參加了電影及電視劇的拍攝,網路上也隨時可以找到與馬戲相關的信息。
三、著重培養年輕人才
文化有厚積,藝術需傳承。而馬戲更是一門很特別的藝術門類,它今天的發展傳承都源於古代的大自然中動物間的溝通。我們對動物進行馴化表演,讓它與人面對面的接觸,不僅是藝術的展現,同時也是人與動物的溝通方式,使人類成為動物的好朋友。因此,要使馬戲這一藝術發揚光大,既要傳承前輩們的經驗,更要注重年輕人才的培養。近幾年來,一大批年輕人已嶄露頭角,路露、陳清亮就是年輕馴獸師中的佼佼者,在我的精心指導下每年都馴化出大批的馬戲節目,如:老虎打滾、老虎打坐、狗熊倒立行走、狗熊踩球、狗熊耍馬釵、猴騎腳踏車等。今年二十四歲的路露,獨自一人指揮二十多頭老虎同台表演;年輕女馴獸師謝華,對馬戲節目的編排、馬戲理論探索方面;張宏偉、岳亞、李里、李非建在團隊的綜合管理方面等都有所長,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這也為埇橋馬戲的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近幾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離目標仍有一定的距離,爭取儘快推出1—2台動物的情景劇,爭取培養更多的馬戲人才,希望看到更多的年輕人在這個領域超越我,李正丙更願意為馬戲藝術貢獻自己畢生的精力,直到乾不動為止。

發展現狀

埇橋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廣大農民喜愛並熱心馬戲藝術的優勢,多措並舉,多管齊下,致力於做大做強馬戲經濟航母。2005年,埇橋區成立“文化建設指導委員會”,馬戲產業化運作納入區政府工作日程,並在資金、人力、物力、培訓、信息、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使得馬戲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2006年以來,埇橋區委區政府把申報“中國馬戲之鄉”作為文化產業來抓,通過成立組織、制訂方案、深入細緻蒐集整理馬戲材料,編制馬戲未來五年發展規劃等有力措施,並投入相應財力保障,力爭把埇橋馬戲藝術這一特色文化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促進埇橋馬戲藝術的繁榮發展。
2006年9月27日,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的命名授牌儀式,正式授予埇橋區為“中國馬戲之鄉”。這是我國首次授予此項稱號,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今年10月19日—23日,埇橋區成功舉辦了“中國埇橋首屆馬戲藝術節”。
現在,作為文化產業的馬戲事業不僅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緩解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而且對穩定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豐富民眾文化生活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贏得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