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傳說

孔雀東南飛傳說

以懷寧縣為故事發生地而流傳的孔雀東南飛傳說,已正式被省政府和省文化廳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孔雀東南飛傳說孔雀東南飛傳說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台新詠》。全詩357句,1785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衝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藝術形象

本詩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性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迫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她明白婆婆要驅逐她,就主動要求“遣歸”,對仲卿說“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對婆婆說“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亢不卑,很有教養。阿兄逼婚,她說“處分適兄意,那得自任專”,外柔內剛,自有主意。劉蘭芝還是個善良溫順的婦女。她對仲卿體貼諒解,一方面忠於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一方面設身處地,“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
焦仲卿個性也非常鮮明,他忠於愛情,而不敢直接抗爭,只能消極反抗,忍辱負重。他深愛蘭芝,揚言“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無怪乎“阿母得聞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後來,不得已與蘭芝暫別,他又鄭重聲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負”。他還說“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諱,態度明朗。而從回家辭母的那段話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風寒,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兒今日冥冥,令母在後單。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這番話,無異晴天霹靂,可是封建家長焦母,並不回心轉意,收回成命,最後仲卿不顧焦母的勸告,違背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封建禮教,自縊於庭樹。顯而易見,這位忠於愛情的人物,跟蘭芝一樣,是充滿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個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個極端蠻橫無理的女性,對於蘭芝的美德,仲卿夫婦的愛情,毫無認識和同情,一意獨斷專行。對仲卿,她一會兒惡語威脅:“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一會兒又是好言誘哄:“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軟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蘭芝,除去眼中釘,以維護她的家長權威。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長制摧殘青年的醜惡本質。
對於另一反面形象劉兄著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趨炎附勢,醜態畢露。他對蘭芝說:“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後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作計何不量!”粗暴訓斥,盛氣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榮汝身。”趨炎附勢,見利忘義。沈德潛對這幾句詩的評語說:“小人但慕富貴,不顧禮義,實有此口吻。”“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弦外之音是:“難道要我養你一輩子嗎?”下逐客令,可見其尖酸刻薄、冷酷無情,是一副典型的市儈面孔。

歷史背景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第一首傑出的長篇敘事詩,訖今已有1770餘年的歷史,焦仲卿與劉蘭芝純潔堅貞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潛山懷寧一帶,2006年《孔雀東南飛》傳說被省政府批准列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潛山、懷寧兩縣又將聯合申報第二批國家級名錄。可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以前,故事發生地問題卻眾說紛紜。是《孔雀東南飛》研究專家,潛山中學退休教師李杏林先生,以學者的敏銳眼光和深厚的國學基礎給予了充分論證,從而使得這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不斷的發揚光大。
《孔雀東南飛》原名《焦仲卿妻》,是一首民間創作經文人加工潤色的合樂民歌,最早見於陳代徐陵所編《玉台新詠》,徐陵勘稱孔詩功臣,沒有他,我們今天就無法見到這部亘古熠今的“傑作”,而且還多虧他在詩前加上了一段小序,才使得這首詩的來源有跡可尋。
徐陵之序,不但告知人們故事梗概,主角姓名身份,說明該詩系當時人為哀悼他們而作,另有一點重要的是,編者還明白無誤地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年代與地點。這說明徐陵之言,必有所據。我省廬江縣的同志以詩的小序為據,力爭該詩產生在廬江縣;江蘇省的同志以其省內有詩中的“華山”為由,說明該詩產生在江蘇省;浙江省的同志以省內有桐廬縣為證,闡述該詩源於浙江省;廣東省的同志,以詩中的“交廣市鮭珍”之句為因,執意要說該詩產生在廣東省……關於該詩產生地的問題是各執一詞,長期爭論不休。李老師認為問題主要出在當今一些人對詩序的句讀上有正誤,而且在以現代話語析賞全詩時,居然直白故事發生地在“廬江府”,焦仲卿身份是“廬江府小職員”,這一疏錯應予糾正,因為在漢代,“”與“”是意義與範疇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指區劃,後者指衙門府第,只有在隋代實行“州”、“郡”同級,進而在宋代以後又實行“洲”、“府”同級,方才導致明清以後有以“郡”作為“府”的別稱者。其實,東漢時期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承襲的是西漢以來的郡縣和分封雙軌制,當時只有“廬江郡”,何來“廬江府”?因此,對於詩序,我們應該句讀為“廬江,府小吏……”,以便分別作出現代話語的解釋,即前者為郡名,後者為郡太守府中的小官,這樣才符合古漢語的斷句要求。

各方爭論

那么,各自爭論不休的緣由是為了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孔雀東南飛》在文學史上所具有的特殊的價值與地位,它與北朝的<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在清代被文學史家王世貞、沈德潛譽之為“上承風騷,下啟唐詩宋詞的長詩之聖”;同時它在世界文學殿堂里也享有較高的聲譽,在英國與莎士比亞的戲劇相媲美,在法國曾被列為博士生論文答辯題,在日、韓等國均被列為漢學教材。“五四”運動時期,該詩被改編為各種劇本,成為反封建的戰鬥號角,占據京都舞台;五十年代,通俗文學代表作家張恨水將它改編為中篇小說,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海內外發行達10萬餘冊。由此,自然不難發現人們之所以爭論的原因了。
其實,關於(孔雀東南飛》產生的地點問題,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余冠英孫望同志在該詩的注釋與評論里,就已經指出它產生在今天的安徽省潛山縣一帶,這就意味著前面所提到的江蘇、浙江、廣東等省的爭論,終於有了一個初步的結論;後來的高中語文課本及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作品選讀教材關於此詩的注釋,亦從此說。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廬江”這一古地名今天尚有延用者,因此如果不做歷史的具體的考辯分析,很容易產生誤解,八十年代初一些專家,如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孟石與教授韓兆琦就曾一度作出“廬江郡治在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的注釋。時任潛山縣委宣傳部部長的徐繼達同志找到了李杏林老師,當面與他商量一件事情。徐部長說:文化部通知安徽要抓三個民間故事,一是淮北的捻軍,一是江淮之間的孔雀東南飛,一是江南的方臘起義。關於孔雀東南飛的問題,我曾聽說過發生在潛山,但說不出一個究竟,而懷寧、廬江的同志亦說該故事發生在他們那裡,結果省里領導叫我們三個縣的同志回去調查研究,拿出真憑實據來。”鑒於徐繼達部長言詞懇切,責任心強,李杏林老師深受感動,決定給領導一個滿意的答覆。從那以後,他開始從繁重的教學任務中擠出時間,利用地域的便利,風餐露宿,不辭辛苦,多次自費深入到懷寧、潛山一帶,走村串戶,實地考證了有關背景線索,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明確了劉家山、小吏港、焦家畈等具體方位,並且弄清了劉蘭芝乃懷寧縣小吏港劉家山人,焦仲卿乃潛山縣焦家畈人,兩家之間僅隔一條皖河;同時他還發現這些地方的流傳性方言,與《孔雀東南飛》詩句十分接近,甚至基本一致。

理論認證

1981年,李杏林老師在第三期《藝壇》上發表了《小吏港與孔雀東南飛》一文,以大量的歷史資料證明了《孔雀東南飛》的產生地在潛山縣一帶。
他在這篇文章中說,今日的潛山縣城與小吏港依然屹立於皖水的西東,水陸兩路均可直達。詩中所說的“府吏馬在前,新婦車在後,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寫的是陸路;“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金車玉作輪,躑躕青驄馬”,寫的是水陸兼程,由此可以看出,它準確地交代了故事的發生環境。劉家居住在今小吏港背後的劉家山,對於當時府城來說,自然是窮鄉僻壤了。因此。詩中“生小出野里”,“其日牛馬嘶”,都符合鄉村的特點;而且當時府吏聞變後,請假出府,不須多時便可見到蘭芝,特別是焦仲卿的死是“自掛東南枝”,小吏港恰好在今潛山。縣城的東南方,所有這些都是符合詩中特定的地理環境的。與此同時,李杏林老師投書《自修大學》編輯部,明確指出前面提到的孟石先生的說法欠妥。《自修大學》編輯部鄭重其事,特地請教了當代研究魏晉南北朝文學著名權威、北京師範大學韓兆琦教授;韓教授於1984年3月15日致信李杏林老師,對他言之鑿鑿的辯證材料給予了肯定與褒揚;並且欣喜地說,沒有想到那裡尚有如此眾多的傳說,而且村名、地名也與原詩如此關係密切,下次一定要尋找機會去看一看。
此後,廣東省的同志仍向文化部提出該詩的產生地在廣東的問題,文化部指令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予以答辯;省地方志的領導專程走訪了李杏林老師,李老師將(孔雀東南飛)產生地辯正》一文出示,得到了他們的認定,並寫信答覆了廣東的同志。1988年,李杏林老師在(安慶師院學報)第4期上發表了關於(孔雀東南飛)產生地的考證論文,該文從歷史文獻、地理環境、民間傳說、歷史遺蹟等四個方面,作了富有說服力的論證。從那以後,沒有見到異議,文學史上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終於在李杏林老師的手中得到了解決。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