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中國大百科全書》載:"青陽腔是在(明)嘉靖年間,因弋(陽)腔流入當地,與地方語音及民歌小曲結合形成",廣為流傳。並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滾調",實現了戲曲聲腔上的重大革新,
![青陽腔](/img/5/258/nBnauM3XyUzMwQTOyM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z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傳入青陽,吸收其精髓,並與當地九華山鑼鼓佛俗說唱、民歌小曲等民間藝術相融合,"錯用鄉語,融合土調",冶煉而成富有民間地方特色的青陽腔。因為青陽古屬池州府,故稱為"池州調。"
作為南戲中一支突起的新軍,青陽腔興盛於明清,持續500餘年,有《青陽時調》、《時調青陽》、《時調青昆》、《昆池新調》、《滾調樂府》等青陽腔劇本選集並廣為流傳。青陽腔由皖南發展到省城安慶,贛、鄂、川、湘等地。明代萬曆年間,青陽腔紅遍全國,影響了目連戲、徽劇、黃梅戲、川劇、贛劇、京劇等戲曲的形成和發展,並與全國幾十個地方戲曲劇種產生和發展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
明末清初,青陽腔影響了全國各地許多高腔的唱法。岳西高腔、江西湖口高腔,均為青陽腔的遺脈。目連戲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陽腔,同時,目連戲的上演也助興了青陽腔的發展和傳播。
青陽腔滋養了
![青陽腔](/img/5/8fd/nBnauM3X4QDO1UjN1M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z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明末清初,青陽腔隨徽劇湧入安徽省城安慶,以及懷寧、樅陽、桐城等地,其後徽劇走向省內外各地。乾隆年間,安慶四大徽班進京獻藝,享譽京師舞台半個多世紀,在京城吸收了秦、晉、梆等北方劇種的精華,於是孕育產生了京劇。
因此,青陽腔是徽劇的前身,徽劇又是京劇的前身,滋養了第三代地方大戲黃梅戲,包括京劇、贛劇、湘劇、川劇等戲曲劇種,都直接或間接地吸收了該唱腔,借鑑其唱法,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故青陽腔被譽稱京劇"鼻祖"。青陽腔又被譽稱戲曲的活化石,它對我國戲劇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清乾隆年間,史稱"花部"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紛紛興起,青陽腔度過了
![青陽腔](/img/0/406/nBnauM3XyIjN0IzNxQ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0A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青陽腔的發展
青陽縣的青陽腔在明嘉慶年間就已形成,有專家認為或在更早的時期即已形成。萬曆時已在安徽南部產生轟動並流傳省外。
![青陽腔](/img/f/7d6/nBnauM3XwEjMyYTM1Q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0A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陽區位優越,山水靈秀,不僅兵家之爭,也是道家、佛教建立道場、傳經弘法的好處所。宗教的興盛,是青陽腔在青陽產生和發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宗教祭祀、九華山佛教活動,目連戲的上演,助興了青陽腔的發展與傳播。據專家考證:南陵、青陽目連戲的唱腔即是古老的青陽腔。
“以古老的青陽腔為主要唱腔的目連戲,反映了皖南農村民間風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和口傳文學。”由於目連戲中充斥著鬼神形象和宗教內容,因此它的演出場合也漸由單純的祭祀鬼神擴展到民間祈福禳災,驅疫避邪等各個方面。戲劇是佛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青陽腔所產生的嘉慶、萬曆年間,恰是九華山佛事最為繁盛、興旺之時,宗教文化、佛教文化直接支配作用於戲曲藝術。
![青陽腔](/img/1/234/nBnauM3XzczM3ETO3Q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0A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青陽腔](/img/e/299/nBnauM3XzQTOwADMxU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1A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青陽腔](/img/e/602/nBnauM3X2YjNzATM5I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yA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青陽腔唱腔
青陽腔拙撲、高昂、剛健、原始,它不用管弦伴奏,一般是用鑼鼓伴唱,一唱眾和,雜白混唱,腔滾結合(滾調),唱腔靈活多樣,曲調清秀婉轉,戲曲語言、唱詞通俗易懂,尤為平民百姓所喜愛。
青陽腔屬南戲高腔體系,其行當繼承了古南戲的腳色體制,有生、旦
![青陽腔](/img/a/890/nBnauM3XzITN3kDM2U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1A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青陽腔在聲腔上屬南曲五聲系統,其演唱特徵:①用鑼鼓伴唱,不用管弦;②一唱眾和,獨唱與幫腔結合;③運用腔滾結合的歌唱方法--滾調。
青陽腔的劇目上起元明南戲,下到後世的各種文人傳奇,數量眾多,歷史上曾出現過《詞林一枝》、《摘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調》等一批青陽腔劇目刊本,現在能收集到的青陽腔大小劇目有94個。青陽腔演唱時一般只用大鼓、
![青陽腔](/img/5/1d4/nBnauM3X2AjNycjM3U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1A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青陽腔傳承
1989年10月,青陽縣文化局組織創作上演新編青陽腔小戲《月圓橋》參加安徽省第二屆藝術節池州分場調演,獲劇本創作和表演獎。1991年4月由安徽省藝術研究所、安慶市黃梅戲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文化局聯合編輯出版《青陽腔劇目彙編》(上、下集),收集青陽腔大小劇目94個。1992年5月3日,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安徽省藝術研究所、池州地區文化局、青陽縣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全國青陽腔學術研討會在青陽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交流學術論文24篇,並以《古腔新論》結集出版。
![青陽腔](/img/c/1b3/nBnauM3XzUjM4kjMyYDMzAjMxITM4QTMxcTMwADMwAzMxAzL2A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青陽腔從皖南流布到閩、湘、川、豫、晉、魯等地,成為"天下時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在我國戲曲史上占有顯赫的地位。然而,由於戰爭、瘟疫和外來文化衝擊等多種原因,青陽腔日漸式微,基本上已從舞台上消失,瀕於滅絕,急需搶救、保護和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青陽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劇1
中國戲劇的產生已有800年了,它現在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數計。世界上把它和印度梵劇、希臘悲喜劇並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