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富戶人家的婦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男人多穿長袍馬褂,戴禮帽或帽盔,穿皮鞋。城鎮富有的學生,身著中山服。平民百姓多穿土粗布,樣式簡單,男女老少一律中式。上衣有大襟,用布帶打結為扣,俗稱“打蒜頭疙瘩”;下為綰腰長褲,系布褲帶。春、夏、秋三季,男人多穿內襯衣,俗稱“漢褶子”,頭戴草帽,腳穿黑布鞋、白布襪;中老年婦女身著黑、藍褲褂;青少年及婦女多穿白褂黑褲。冬季,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褲、棉襖、棉鞋、線襪,青少年男女多穿駱駝鞍式棉鞋,老人穿納雲幫的棉鞋,俗稱“老頭樂”。
民國年間,縣內有“衣冠不改舊家風”之說,衣著變化不大。1938年八路軍開闢薊縣抗日根據地後,服飾大變,男人上衣有掩襟改為對襟,夏戴大沿草帽,東戴氈帽頭,穿布鞋布襪。
新中國成立後,服裝變化較快。50年代,實興中山裝、學生裝、列寧服,戴八角帽,穿膠底鞋、針織襪,衣著多為藍色,有“掙錢不掙錢,一身海成藍”之說。1966-1976年,流行軍乾服,青少年多穿草綠色服裝,戴草綠色軍帽。1978年以後,春秋冬季,年輕人服裝流行穿西服、夾克衫、喇叭褲、牛仔褲等,夏天,年輕婦女多穿裙子,男青年汗衫花色品種較多,鞋的樣式有港式、前進式、火箭式。
民國年間,婦女有佩戴手鐲、耳環、戒指的習慣。兒童掛長命鎖,希望孩子平安長大。50-70年代,佩戴飾品的習俗逐漸消失,80年代再度流行.
二、飲食
平時飲食 明、清、民國年間,一般農戶正常年景一日三參,兩稀一乾。麥收時,青甸窪地區一日4頓飯,早、晚在家用飯,中午、下午在田間用飯。午飯多為饅頭、烙餅、水飯、大蔥蘸醬等,謂之“帖晌飯”。麥收後,青甸窪、太河窪一帶農戶家家磨炒麵,陰天下雨,做飯困難時,全家人以炒麵為主食。至今仍有部分農戶喜食炒麵。夏季,縣內大部分地區習慣吃涼飯:壓餄餎、做涼格豆湯、過水麵、水飯。這一習俗流傳至今。冬季,一般農戶一天兩頓飯,進入臘月,中等以上農戶淘米磨麵,蒸餑餑、年糕。正月十五前,以t餑餑為主食。過去農戶所食蔬菜品種單調,從秋末到春天主要吃白菜。宴席也有白菜上桌,明曰“佛手肉”。春季,家家煮豆做醬,秋季戶戶醃鹹菜。
宴席 宴席有八八席(俗稱八碟八碗)、四四席、大四四席、小四四席。赴席時,客人長者坐上座,隔輩不同席,男女不同席。席間待客,有“七茶八飯十成酒”之說,即給客人倒茶要七成滿,盛飯要八成滿,到酒要是十成滿,甚至酒滿外溢,才算尊敬,且“主不喝,客不飲”,這些風俗,80年代大部分仍然保留。
三、居住
新中國成立前,破土建房,必擇吉日,焚香祭土地神,請陰陽宅先生看風水。縣內講究接東不接西,即一房建成後,想再接一間,只能往東蓋,不能往西蓋。門口一般留在南面或東面,且不直接對胡同、煙囪、橋口。廂房低於正房,謂之“廂不壓正”。建房時全村人主動幫工,不取報酬,主人酒肉相待,俗稱“請工”。上樑時,用紅線繞房四周,放鞭炮,樑上系紅布,貼“太公在此,諸神退位”對聯。上樑這天,親朋好持禮品祝賀,謂之“澆梁”,孕婦、寡婦不能入內。80年代,舊習俗大部分廢止,隨著專業或半專業建築隊的出現,幫工改為包工。
縣內民房講究深宅大院,座北朝南,幾層正房前後通行,前後均設門窗。廁所、豬圈一般設在院的東北角和西南角。70年代後,農村大多建獨院住宅。
新中國成立前,遷居挑吉日良辰,太陽出升前搬遷,先將火盆生著旺火,搬入新居,取今後日子“紅火旺盛”之意。然後烙張發麵餅,形如鍋大,取“今後的日子大發起”之意。這天,親朋攜火柴、筷子、升、肉、糧(主要是高粱)等禮品“添宅”,取“發旺、高升、紅火、快活”之意,也有送《孟母擇鄰圖》和條幅者。80年代,添宅之風猶存,禮品多以火柴、筷子和生活用品居多。親朋在新居開懷暢飲,俗稱“賀新居”。兄弟之間分家遷居,親戚均送來米麵,稱“溫居”。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房屋多為座北朝南的3間正房,長輩住在東屋,謂之“上房”。兄弟住對屋,兄東弟西。有客人來時,主客人住在一屋,讓客人睡在炕頭,以示尊敬。兒子娶媳婦,西屋作洞房,以示長幼輩份。女兒與女婿回娘家,不能同居一室,若同居,須在炕席下面放些錢幣,以免娘家日子不興旺。已婚女兒,如在娘家生孩子,女婿必須將岳父家水缸、水桶等盛水器物挑滿水,以免日子不起或血腥之災。新中國成立後,全縣農村房屋坐落、建築樣式基本上與民國前相同。在縣域有數萬名職工幹部家庭居住樓房或平方房,居住習俗不大講究。
新中國成立前,農村有“窮灶坑、富水缸”的習俗,以防水災,勤扒灶坑灰,隨時挑滿水缸。這一習俗保留至今。
四、行路
新中國成立前,縣內書香門第、豪門富家的人走路講究端莊穩重、四平八穩,寧濕衣不亂步;平民百姓走路較為隨便。離家外出,擇吉日或雙日子,以保“平安”。臨行前,吃餃子,取“髮腳”之意。途中遇蛇橫道,返轉回家;遇別人丟失的菸斗或旱菸袋、繩子絕不拾起,以免不吉利;遇長輩,下車、下馬問好,否則,晚輩請長輩“恕過”,長輩應答“當行”或“快行”;如遇同輩、鄉親、熟人,在車上、馬上打手勢,說聲“兩便”;問路時,先下車、下馬,後說“借光”或“勞駕”,然後再問路;與長輩同行,長者在前,幼者在後。
新中國成立後,腳踏車逐漸增多,尤其近年來,汽車增多,人們行路習俗日趨簡化。
相關詞條
-
吉安生活習俗
初婚,娘家給女家送蒔田飯,送豆芽或豆腐、菜,由女家分送給村鄰吃,稱“享眾”。 三朝過後,親友給產婦送肉,稱“開齋”,母子接至外婆家玩,稱“走滿月”。 孩...
吉安生活習俗 相關條目 -
河津生活習俗
亦有視初二為“鬼節”,不外出走親。 正月初五,稱“破五”,當日不外出走親。 男子稱“結拜”,女子稱“拜乾姊妹”。
歲時節慶 衣食住行 交往 娛樂 美俗 -
毛南族習俗
毛南族服飾與附近的壯族相似,男女都喜歡穿著藍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對襟衫。婦女穿鑲有兩道花邊的右開襟上衣及滾邊褲子,留辮梳髻。戴手鐲、銀牌等飾品,尤其喜歡戴花...
-
清明習俗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
習俗 文化內涵 各地習俗 食品 淵源 -
習俗舞
習俗舞,瑤族銅鼓舞甚有名。多於祭祀、禳災、葬儀、豐年中表演。流行於廣西都安、南丹、東蘭等地及貴州瑤族地區。。
歷史淵源 舞蹈簡介 舞蹈表演 舞蹈習俗 -
匾額習俗
在歷史長河中,匾額以其多變的式樣、高超的書法藝術,與雄偉壯觀的建築相互輝映,成為建築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時,匾額作為一種生活技藝習俗,也形成了一定的慣制...
基本信息 民俗概述 歷史溯源 製作流程 傳承意義 -
陶瓷習俗
陶瓷習俗,是專指陶瓷行業範疇內的一種習俗,是在陶瓷的創作、陶瓷生產、陶瓷與銷售等過程中和在各個環節中產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風俗與習慣,展現和反映了陶瓷人的...
簡介 商人行幫情況 手工業行幫情況 工人行幫情況 -
世界近代後期生活習俗史
內容介紹世界近代後期生活習俗史,ISBN:9787507812275,作者:顧建華,丁廣舉主編;陳小強,常戌編 ...
內容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