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石硯

樂石硯

宿州樂石硯為中國古代名硯,產於安徽省宿州市,在唐宋時已負盛名。韓愈、白居易、蘇軾、米芾等文豪方家均有論贊。在國內、日本、東南亞被視為珍品。

簡介

樂石硯樂石硯

說起硯台,人們總會提起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等聞名遐邇的“四大名硯”,其實,中國還有很多硯台也是形神皆備、特色鮮明,產於安徽宿州的樂石硯就是其中一例,它是一方引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垂涎的“硯林瑰寶”,然而,認人奇怪的是在明清時期,樂石硯突然失去了蹤影……

樂石硯產於安徽宿州市。宿州樂石硯為中國古代名硯,在唐宋時已負盛名。韓愈白居易蘇軾米芾等文豪方家均有論贊。在國內、日本東南亞被視為珍品。

歷史

樂石硯樂石硯

樂石硯產於宿州市。以樂石制硯始於南唐,興盛於宋代。樂石硯歷來受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青睞。宋徽宗在一樂石硯上御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書法家蘇軾曾珍藏兩方瓦形玉蓉樂石硯,其銘曰:“金聲玉振,世垂於珍”。
宋代米芾《硯史》、高似孫《硯箋》、《四庫全書》等對樂石硯均有記載。由於諸多原因,樂石硯雕刻技藝失傳數百年之久,80年代初得以再現。

重現江湖

樂石硯樂石硯

雖然樂石硯在宋代就已大放異彩,但令人不解的是,樂石硯以及它的雕刻技藝卻在明清時代突然消失。
用於打磨樂石硯的樂石產於宿州北部山區。據當地人介紹,宿州樂石開採歷史悠久,春秋時代即有人采之制為樂器;秦時也有“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的記載;宋代,樂石工藝得到長足發展,樂石硯製品因質細堅潤,發墨不損毫,備受世人喜愛,樂石硯遂成為貢品,於是官府下令“民間不得私采”。因此民間絕少得之,世猶珍稀。然而,“明清以降,由於諸多原因,樂石礦和樂石的製作工藝漸淹於世。”
至於樂石硯和樂石工藝消失的具體原因,宿州當地百姓以及專業研究人員也無從得知,這倒在某種程度上給樂石硯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直到上世紀,宿州樂石硯和樂石工藝才得以重見天日:樂石採集老坑在宿州褚蘭鎮夏村一帶被發現;隨即,樂石工藝製品也從過去單一的樂石硯,發展到樂石壺、筆筒、鎮紙、印章等新品種。而由於樂石硯的悠久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以及資源的珍稀性,宿州政府相關部門也對其進行了開發和保護,2006年,“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宿州樂石文化由此步入了復興發展時期。
談及樂石硯的復興,宿州人會第一時間說出一個人的名字——李英。作為宿州樂石文化研究會會長,李英憑藉手中一把久經磨礪的刻刀,創作的雲海狂濤、奇峰林壑、日月星辰、樓台亭閣、修竹蘭草、飛禽走獸、魚蟲花鳥等樂石硯,無不充滿了自然質樸、妙趣橫生、令人神往的詩情畫意。2007年4月,李英應邀出席在北京舉辦的“第十九屆全國文房四寶藝博會暨文房四寶名師名作精品情”,捧回了一份閃閃發光的創作金獎。
在李英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今天的樂石硯慢慢顯示出它的國際影響力,很多樂石硯以及其他一些樂石製品已經遠銷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和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受到眾多收藏家、藝術家等各界名流的青睞,部分作品更是被作為國禮贈送國際友人。

重要性

樂石硯樂石硯

《說文》有語:“硯,石滑也。”“滑”訓作“利”,與研磨意同。中國自古就把硯解釋為研磨工具。也就是說,硯台只是寫字畫畫時用於乘墨汁和調整筆型的工具。但實際上,作為古代文人書桌上的必備品,硯台由於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還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和品位,甚至涵蓋了使用者對自然界的讚美和遐想。
因為多了承載量,硯台就不再只是工具,變成一種象徵。一個材質、品相出眾的硯台也能很大程度地提高使用者的身價。而樂石硯之所以為那么多文人墨客青睞,甚至得到帝王將相的寵愛,自有它獨特的魅力。
讓宿州樂石硯從諸多名硯中脫穎而出的是它的石質好:“玉肌膩理,撫之若膚”。樂石硯剛柔並濟、疏密相承,發墨良好,研墨油然,磨墨不滯,澀而不費筆;宿墨不變味;無浮沫,墨意濃,光彩照人。所研之墨用於書畫創作,筆氣、墨韻躍然紙上,字跡數百年光澤如新,石感奇特。
宿州樂石硯形、質、聲、色俱佳,樂石硯的雕刻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據李英介紹,她從選材到雕刻成一方硯台,每件作品都要花費10天以上時間,“樂石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分採石、選料、制璞、雕刻、打磨等工藝過程。每一方硯台都要求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利用何種雕法上都要精心推敲,刻畫得當。”
樂石硯在構思上注重藝術情趣和文化內涵,把樂石硯的雕刻藝術和詩、書、畫等相關藝術熔入一爐,化為一體,形成詩情畫意躍然製作的高雅境界。李英告訴我們,如果說,南方硯台的雕刻特色系小橋流水,很細膩,可喻為中國畫的工筆畫、小寫意;那么,宿州樂石硯的雕刻工藝是因材施藝,粗中有細,用刀乾淨利落,線條粗獷,研體渾然大方,具有濃厚古樸的風格,可喻為中國畫中的潑墨大寫意。這也許跟宿州當地濃厚的大寫意繪畫傳統不謀而合,是互相薰染的結果。
樂石硯在布局上充分利用樂石原料的自然形狀、色澤、紋脈因形狀物,因形構圖,因色造物,因紋施技,給人巧奪天工、天人合一之感;在雕刻技法上,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需要,相應靈活多變。浮雕深雕透雕等各種技法兼施,刀法剛健,線條流暢,轉折圓潤,古樸凝重,拙中見秀;其製作技藝既承傳統工藝精華,又博採眾家之長,獨創新技,使製品古韻猶存,新意迭現。
同時,令宿州人備感驕傲的是,樂石硯每方硯的形態絕不雷同,世稱“孤硯”,失之難再。或雲海狂濤,或奇峰林壑,或日月星辰,或修竹蘭草,或飛禽走獸,或花鳥蟲魚,或山水盆景,無不自然成趣,氣韻生動,引人入勝。

價值

樂石硯石質稍硬,剛柔並濟,疏密相承,發墨良好,澀而不費筆,滑而不拒墨,“二德兼備”;其聲圓潤清脆,叩之錚錚,聲清如玉;雕刻精湛,因形構圖,因色取藝,因紋施技,因質狀物,構思奇巧;刀法挺秀剛健,線條流暢,轉折渾圓,古樸凝重,掘中見秀;技法靈活多變,其製作技藝即承傳統工藝精華,又博採眾家之長,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影響

樂石硯樂石硯

自宿州樂石硯重新問世以來,先後被中央電視台安徽電視台,《人民日報》(海外版)、《書法報》、《香港大公報》、《中國文房四寶》、《收藏》、中國台北《硯台天地》等數十家報刊雜誌專題報導。
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書:“硯林瑰寶”。當代書壇巨匠及學界名流李可染劉開渠劉炳森唐雲謝稚柳、馮其庸、沈鵬、謝冰岩、王成喜等人都曾對樂石硯題詞讚譽。

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安徽活動周上,宿州樂石硯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此次在世博會上亮相的三件樂石硯分別為《山居》、《勁節》、《碩果纍纍》,代表宿州特色的樂石硯石質細膩、色澤自然、聲音美妙,從眾多名硯中脫穎而出,讓前來觀賞者讚不絕口。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百科 安徽百科
安徽,地處江淮之間,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安徽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