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北京豐臺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截止至2014年)。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處所在地、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占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截至2014年,館藏各類文物達兩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達百餘件(套)。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1987年7月6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落成。

1988年7月7日,七七事變半景畫館建成並舉行開館首映式。

1989年10月30日,張承鈞被豐臺區委、區政府任命為抗戰館第一任黨組書記、館長,抗戰館黨組成立。

1991年1月31日,《吳印鹹抗日戰爭時期攝影展覽》在館開幕。6月10日,《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軍部革命活動展覽》在館開幕。

1992年2月24日,《抗戰館館藏書畫選展》在館開幕。5月25日,《戰時延安》展覽在館開幕。7月6日,首都各界隆重紀念七七事變55周年大會在館舉行。9月11日,《盧溝滄桑——紀念盧溝橋建成800周年》展覽在館開幕。

1994年2月17日,抗戰館被北京市委、市政府定為副局級事業單位。

1995年7月7日,北京市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暨抗日紀念群雕奠基儀式在館舉行,11月6日,旅日華僑福建同鄉會捐資在館建立的抗戰勝利紀念碑亭揭幕。

1996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向抗戰館捐贈一批抗戰時期輕、重武器。

1997年7月7日,首都各界紀念七七事變60周年暨抗戰館二期工程落成開館儀式在館舉行。

1999年12月31日,“抗戰館隸屬關係轉變交接會議”在館召開,抗戰館由豐臺區轉歸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直屬管理。

2000年8月4日,抗戰館與日本有關團體合作舉辦的《回顧二十世紀戰爭史,面向二十一世紀表達反核戰願望》展覽在日本大坂展出。

2001年3月4日,由抗戰館主辦、澳門現代文史協會協辦的《澳門同胞支援祖國抗戰展》在館隆重開幕。8月1日,陳啟剛調任抗戰館黨組書記、館長。

2002年8月1日,全國中國小生免費參觀抗戰館啟動儀式舉行。9月28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展覽在館開幕。

2003年12月13日,由抗戰館與遼寧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共同舉辦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六十六周年祭暨《改造日本戰犯紀實》展覽揭幕式”在館舉行。

2004年6月22日,由抗戰館和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蓋世太保罪行展”在館開幕。9月18日,勿忘國恥、強我國防——首都全民國防教育日活動”分別在抗戰館和抗戰雕塑園舉行。

2005年7月7日,《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在抗戰館舉行隆重開幕式。7月7日-7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分別來到抗戰館參觀《偉大勝利》大型主題展覽。展覽開幕至2005年底,共有50餘位黨和國家領導人、300餘位省部級領導幹部參觀了展覽。

2006年12月11日,抗戰館和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西安事變紀念館聯合主辦的《歷史的轉折——紀念西安事變70周年展》在首都博物館展出。

2007年7月7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0周年大會暨《難忘七七》史料展開幕式"在館舉行。

2008年3月28日,抗戰館向社會實行免費開放。

2009年9月3日,與中國國家檔案局、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雲南省檔案局共同主辦“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史料展” 抗戰館開展。9月18日,舉辦“歷史的巨輪——百姓抗戰故事”專題展覽,編輯出版《百姓抗戰故事》圖書。

2010年5月12日,編撰出版《中國紀念館集粹》叢書。7月7日,抗戰館與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共同舉辦《回顧勝利——俄羅斯專題展》,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

2011年6月19日,《為抗戰吶喊——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藝》專題展覽開展。9月18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6周年、九一八事變發生80周年暨《日本侵華罪證展》開展式”在館舉行。

2012年7月7日,舉辦“弘揚民族正氣 踐行北京精神”為主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5周年暨抗戰館建館25周年紀念活動。

2013年9月18日,抗戰館召開公布日本強擄中國赴日勞工罪行檔案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日本強擄中國赴日勞工罪行珍貴檔案,用鐵的事實,揭露了日本當年強擄中國勞工的罪行。

建築布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前方是面積達8600平方米的抗戰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廣場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事變爆發地和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基座為漢白玉、高達14米的國旗桿豎立在廣場北側。復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館外牆與鑲嵌著獨立自由勳章圖案的鍛銅大門,使紀念館尤顯肅穆、莊嚴。在抗戰館二級平台上安放著質地為鍛銅的獨立自由勳章雕塑。

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經歷了三次變遷,陳列面積從1320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

館藏精品

王唯真連環畫

王唯真連環畫王唯真連環畫
王唯真是菲律賓歸僑,祖籍福建泉州。1938年回國參加抗日戰爭,1939年6月到延安,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到新華社,任英文翻譯、國際編輯。

彭德懷木刻畫

彭德懷木刻畫彭德懷木刻畫
《百團大戰中關家垴戰鬥親臨前線指揮的彭副總司令》木刻畫

1940年10月29日夜,八路軍第129師集中第385旅與第386旅主力、新編第10旅及決死隊第1縱隊各一部,將參加報復“掃蕩”的日軍第36師團崗崎大隊500餘人,包圍於武鄉縣關家垴地區。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臨陣地視察、指揮。日軍飛機輪番轟炸掃射,戰況十分激烈。戰至31日拂曉,殲日軍400餘人。

孔憲全委任狀

孔憲全委任狀孔憲全委任狀
第29軍219團3營10連連長孔憲全委任狀

孔憲全(1908—1937),1928年加入馮玉祥的部隊,後入第29軍,1933年參加了長城抗戰。1935年,任第219團3營10連連長,得此委任狀。1936年10月孔憲全連線受守衛盧溝橋任務。1937年七七事變時,孔憲全面對數倍於己方的日軍,帶領連隊與敵人頑強戰鬥,在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時,中彈犧牲。

此委任狀由家人保存。1995年家人孔慶娥、胡宗祥將其捐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傅作義望遠鏡

傅作義望遠鏡傅作義望遠鏡
傅作義抗戰時期用過的望遠鏡

此望遠鏡是國民政府在綏遠抗戰勝利後獎勵給傅作義的。在之後的近300次對日作戰、18000餘里的轉戰征途中,傅作義一直攜帶使用這架望遠鏡。

1957年,傅作義將此望遠鏡贈給弟弟傅作信。傅作信一直保存。1998年端午節,90歲高齡的傅作信將珍藏多年的這架望遠鏡捐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孤軍營紀念章

孤軍營紀念章孤軍營紀念章
“孤軍營敬贈謝團長紀念像”章

紀念章為銅製,正面中央為謝晉元半身像,頭戴軍帽,身穿軍服,表情莊嚴肅穆,目光眺望遠方。上面有“謝團長紀念像”六字,下面有“孤軍營敬制”字樣。1941年謝晉元遇害,八百壯士無限悲痛,一致決議鑄造“謝團長紀念像”,每人胸前佩戴一枚,以示悼念。

毛澤東書手跡

毛澤東手跡“鞏固統一戰線”

陳設展覽

基本陳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基本陳列名為"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大型主題展覽",該展覽是在是在2005年"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的基礎上完善而成的。

截止至2014年,展陳面積6700平方米,展線約1050延米,展出珍貴歷史圖片640餘幅、文物936件套,並輔以雕塑、油畫、國畫等藝術品。

展覽以"偉大勝利"為主題,全面再現了中國人民14年浴血抗戰的歷史畫卷。共分八個部分:第一部分:民族危機,救亡興起;第二部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第三部分:抗戰燈塔、中流砥柱;第四部分:日軍暴行、慘絕人寰;第五部分:浴血疆場、民族壯歌;第六部分:得道多助、國際支援;第七部分:歷史勝利、巨大貢獻;第八部分: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專題陳列

紅色影像展

“紅色影像展”是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聯合製作。展示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軍隊中的許多攝影工作者和將領,冒著戰火硝煙深入前線攝影、採訪,拍攝的優秀作品。這些展品所承載的主題是永恆的: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堅定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她所領導的人民武裝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力量。

奧斯維辛集中營展

奧斯維辛集中營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里,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最大集中營。1942年起,集中營成為歐洲猶太民族最大的殺戮中心。至少有110萬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被殺,其中90%以上的遇難者是猶太人。

在全世界,奧斯維辛已經成為恐怖、種族滅絕和大屠殺的象徵。 二戰期間,中國上海向危難中的猶太人敞開懷抱。據統計,自1933年到1941年至少有1.8萬名猶太人來到了上海。

一個人與一個時代

在抗日戰爭這場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搏鬥中,中國的藝術家們也經歷了一場心靈的震盪、情感的衝突和精神的洗禮。他們既飽受了內憂外患的煎熬,也釋放出了巨大的藝術生命力,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下了特殊而輝煌的篇章。他們將藝術與現實結合起來,倡導“為抗戰而藝術”。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為他們關注現實、振奮民族精神提供了創作的源泉。

日本侵華罪證展

2011年是九一八事變發生80周年。9月18日上午,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日本侵華罪證展》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

該展覽分為"歷史照片的見證"和"戰爭遺物的折射"兩大部分,展出了130餘幅日本侵華的歷史照片和600多件(套)實物,全部是日本侵略者自身的產物,絕大多數是首次在抗戰館公開展出。

學術研究

學術成果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不僅作為抗戰史的展示視窗,同時也是抗日戰爭史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每年都要確定一批專題展覽項目並圍繞開展專題研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先後組織召開了一百多次各種類型、主題、規格的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推動學術發展。

建館以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先後推出學術著作、歷史畫冊、普及讀本等各種學術成果一百餘部,其中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和北京市獎項。

學術期刊

《抗戰史料研究》

《抗戰史料研究》是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

的以抗戰史料研究為主的學術性刊物,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每年出版兩輯。前身為《中國抗戰研究動態》,創刊於2006年,截止至2014年,已經出版34期,在全國抗戰史研究領域中產生一定的影響。

《抗戰史料研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繁榮抗戰史料研究、總結歷史經驗、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為宗旨,秉承科學與求實的辦刊理念,重史料、講考據、求實證。內容涉及抗日戰爭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社會、日本侵華罪行以及戰爭遺留問題等方面。

《中國紀念館研究》

《中國紀念館研究》由中國博物館協會

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輯,是以“加強業務交流,提高紀念館研究水平,促進紀念館事業發展”為宗旨的公開出版物。

《中國紀念館研究》以博物館學理論為指導,多側面多角度反映中國紀念館的現狀特點,深入探討中國紀念館的發展方向,廣泛介紹世界各國紀念館的概況、相關經驗和各種前沿理念,關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紀念館存在的各種問題,為中國紀念館的工作者和關注紀念館發展的各界人士提供學術研究和經驗交流的園地,使之成為集學術性、知識性、可讀性為一體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學術出版物。

《中國紀念館通訊》

《中國紀念館通訊》(雙月刊)是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紀

念館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輯出版發行的內部出版物。以刊登會員單位工作動態、個人會員工作心得為主的信息交流性刊物,以“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合作、共謀發展”為辦刊宗旨。

《中國紀念館通訊》設定以下欄目:今日關注、專委會工作、信息快報、展覽推介、館藏珍品、宣教風采、先進人物、中國紀念館、紀念館茶座、對外交流、新書推薦、學習園地等。稿件一經採用,將支付一定稿費,通訊員有關稿件將優先在會刊《中國紀念館研究》(公開出版,半年刊)上予以發表。

社會團體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暨和平教育基金會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暨和平教育基金會是以“促進抗戰史研究及和平教育事業發展”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會,主要任務是募集社會上關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史研究、宣傳和教育的愛國人士、社會團體以及海外僑胞的資金支持,開展抗日戰爭歷史的研究,對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集社會力量辦文化事業。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成立於1991年,是由從事中國抗日戰爭史、中日關係史研究的專家學者和有關單位自願結成的學術性的全國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以尊重歷史、遵循科學為原則,旨在促進抗日戰爭史研究工作的繁榮。業務主管單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處設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

中國紀念館是中國文博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紀念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所。尤其是以近代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紀念館,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國家大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中國紀念館行業亟需有專門的行業組織,以加強交流,推進發展。

為此,受中國博物館協會委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2007年牽頭組織成立了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專委會主要由從事中國近現代研究、展示以及相關歷史、人物研究、展示的博物館、紀念館的專家學者自願結合組成,是以弘揚民族精神、推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事業的發展,促進紅色旅遊以及加強國際間紀念館的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目的的公益性民眾團體。截止至2014年,專委會已發展會員單位140餘家,會員500餘人,成為中國紀念館界聯繫交流的重要平台。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是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市老領導白介夫、劉述禮同志等聯合發起成立的,由北京市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核准登記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法人。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原名中國抗日戰爭史北京研究會,前身是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北京分會,成立於1991年,1999年更名,2004年重新註冊。主辦單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業務主管單位是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社會團體管理辦公室對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

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宗旨是團結本市從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專家學者,遵照國家憲法、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風尚,通過研究與交流活動,促進北京地區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為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綠色北京建設服務。

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

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成立於2007年,是經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註冊的非營利性社團法人。主辦單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管部門為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宗旨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收集、整理、研究、宣傳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英勇歷史,以史育人,以史資治,為會員服務,為新時期軍隊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會刊《齊魯烽火》。

主要領導

館長:沈強

副館長:李宗遠

副館長:羅存康

副館長:唐開文(2014年末)

榮譽記錄

文物資料文物資料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處所在地、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

參觀指南

門票免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1.本館實行免費開放(憑有效身份證件取票入館)。

2.開放時間:9:00am—4:30pm 。4:00pm停止取票。

3.星期一閉館,法定節日和重大抗戰紀念日照常開放。

4.為保障參觀秩序和方便您的參觀,50人以上團體敬請提前預約,在約定時間內憑介紹信領取團體參觀票。

5.如遇本館舉行重大抗戰紀念活動,活動時間內可能暫停開放,本館會提前發布公告,敬請留意並請諒解。

6.本館每日最高接待觀眾量為5000人次(上午3000人次,下午2000人次)。如館內出現擁擠,則限時限量發票。

景畫播映

1.《七七事變》半景畫館位於主展廳中央。半景畫每天播放六場,每場限60人。

2.播放時間為:上午9:30 / 10:30 / 11:10;下午14:00 / 15:00 / 15:40

講解導覽

1.每周二、周四提供定時免費講解,時間為:9:00、9:30、10:00、10:30、11:00、13:30、14:00、14:30、15:00、15:30。

2. 其它開放日實行收費講解。中文講解100元/場(50人以內),外文講解200元/場(50人以內)。每場講解時間為1小時30分鐘之內(不含專題展覽)。

3.提供中、英、日、韓、德、法、西班牙和義大利等語種的語音導覽器,每台20元租金(押金100元)。

注意事項

1.請自覺配合安全檢查。

2.請攜包者自覺存包。

3.請勿攜帶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入館。

4.請文明參觀,勿在館內跑動、喧譁、嬉鬧、亂扔廢棄物、隨地吐痰等。

5.請注意參觀安全。

6.請勿觸摸、攀爬、損毀展品。

7.衣著不整請勿入館。

8.攜帶寵物請勿入館。

交通位置

交通路線:乘77、96、97、301、309、310、313、329、339、452、458、459、624、661、662、693、715、843、896、971、952、978、983路公車至抗戰雕塑園站下車向北步行五分鐘左右即到(宛平城內)。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景點名
東城區 故宮 | 天安門廣場 | 雍和宮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城樓 | 毛澤東故居 |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 隆福寺 | 國子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文天祥祠 | 東堂 | 北京大學紅樓 | 勞動人民文化宮 | 淳親王府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社稷壇 | 皇史宬 | 老舍紀念館 | 于謙祠 | 柳蔭公園 | 茅盾故居 | 肅親王府 | 青年湖公園 | 僧格林沁祠堂 | 孚郡王府 | 聖米厄爾教堂 | 宣仁廟 | 明城牆遺址 | 城東南角樓 | 柏林寺 | 凝和廟 | 東四清真寺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 | 太廟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美術館 | 毛主席紀念堂 | 文天祥祠 | 孔廟 | 正陽門 | 地壇 | 古觀象台 | 孫中山行館 | 國子監 | 金水橋 | 柏林寺 | 智化寺 | 普渡寺 | 鼓樓 | 鐘樓
西城區北海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恭王府花園 | 景山公園 | 什剎海 | 白塔寺 | 北京胡同游 | 北京天文館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白雲觀 | 廣化寺 | 宋慶齡故居 | 歷代帝王廟 | 梅蘭芳紀念館 | 郭沫若故居 | 月壇公園 | 廣濟寺 | 德勝門箭樓 | 阜景文化旅遊街 | 會賢堂 | 徐悲鴻紀念館 | 匯通祠 | 首都博物館 | 民族文化宮 | 魯迅故居
宣武區大觀園 | 法源寺 | 萬壽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古城建築博物館 | 報國寺 | 天寧寺 | 湖廣會館 | 宣武藝園 | 白雲觀 | 牛街清真寺 | 先農壇 | 松筠庵 | 法源寺 | 南堂 | 琉璃廠 | 梨園劇場 | 老舍茶館
崇文區天壇 | 北京自然博物館 |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 北京遊樂園 |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 永定門城樓 | 天壇體育場 | 百工博物館 | 珠市口教堂 | 龍潭湖公園 | 北京市琺瑯廠 | 龍潭西湖公園 | 金魚池社區 | 袁崇煥祠 | 南崗子天主教堂 | 正陽門箭樓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 燕墩 | 花市清真寺 | 陽平會館戲樓 | 天橋樂茶園
朝陽區北京歡樂谷 | 蟹島 | 朝陽公園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 | 中國紫檀博物館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中國科學技術館 | 中國電影博物館 | 摩銳水世界 | 團結湖公園 | 北京中華民族園 | 興隆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朝來森林公園 | 日壇 | 四得公園 | 北京朝來農藝園 | 平房天主教堂 | 紅領巾公園 | 東都樂園 | 麗都花鳥園 | 北旭野生動物樂園 | 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 萬子營清真寺 | 北京市卡通藝術博物館 | 東壩觀光果園 | 個園 | 中國現代文學館 | 紅軍公園 | 小紅門清真寺 | 南下坡清真寺 | 常營清真寺 | 康營清真寺 | 八里莊清真寺 | 通勝卉芳農業科技園 | 鎮海寺公園 | 西會清真寺 | 西黃寺 | 中國農業展覽館
海淀區香山公園 | 頤和園 | 中華世紀壇 | 圓明園遺址公園 | 北京植物園 | 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北京海洋館 | 玉淵潭公園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太平洋海底世界 | 北京藝術博物館 | 百望山森林公園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北京電影旅遊城 | 中央廣播電視塔 | 大覺寺 | 紫竹院公園 |鷲峰森林公園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翠湖水鄉旅遊區 | 北京航空館 |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 錦繡大地農業觀光 | 團城演武廳 | 中國郵電博物館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臥佛寺 | 七王墳 | 三一八烈士墓 | 大慧寺 |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 | 松堂 | 首都體育館 | 真覺寺 | 高梁橋 |埃德加·斯諾墓 | 紫竹院 | 景泰陵 | 黑龍潭 | 薊門煙樹碑 | 慈壽寺塔 | 碧雲寺 | 櫻桃溝 | 摩訶庵 | 魏太和造像
豐臺區世界花卉大觀園 | 北京世界公園 | 北宮森林公園 | 盧溝橋 | 北京青龍湖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 北京南宮溫泉垂釣中心 | 南宮旅遊景區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中華航天博物館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 遼金城垣博物館 |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 萬芳亭公園 | 南宮溫泉 | 北京萬龍八億滑雪場 | 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 | 宛平城 | 金土城遺址 | 鎮崗塔
石景山區石景山遊樂園 | 西山八大處公園 | 北京射擊場 |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 北京亞洲電視城 | 北京古城公園 | 承恩寺 | 八角公園 | 皇姑寺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 法海寺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 慈善寺 |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北京十大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