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1983年7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中國農業博物館,隸屬國家農業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會開館。落在北京東三環,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全國農業展覽館內,占地500畝。館內蒼松翠柏,繁花綠草,與迴廊樓閣、碧瓦朱檐交相輝映,環境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築特色的十座展廳分布其間,是北京市的“園林式單位”。

基本信息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1983年7月,國務院批准建立中國農業博物館,隸屬國家農業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會開館。落在北京東三環,五十年代北京十大建築——全國農業展覽館內,占地500畝。館內蒼松翠柏,繁花綠草,與迴廊樓閣、碧瓦朱檐交相輝映,環境幽雅。具有西式仿古建築特色的十座展廳分布其間,是北京市的“園林式單位”。

簡介

陳列內容豐富,生動形象,是了解我國悠久的農業歷史和當代中國農業成就的視窗,也是交流農業科學技術、傳播農業知識的場所。先後籌辦了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中國水產、中國土壤標本等基本陳列,這些陳列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我國近萬年的農業文明史、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現代農業科技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中國農業博物館十分重視教育基地建設,充分發揮教育基地的作用。自建館以來,成功地舉辦了十多屆“夏令營”、共同籌劃了“綠水藍天”、“生命之樹”等大型科普宣傳活動,已被命名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國際科學和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多次獲得“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
現有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珍稀水生動物、珍稀陸生動物、中國傳統農具等陳列。籌辦中的陳列有:中國農業史、中國農業國情基本陳列以及中國百年農村生活、中國土壤標本等專題陳列。收藏文物標本1萬多件,其中珍貴的農業文物2000多件,傳統農具2000多件,土壤標本123個亞類、230多件,館藏圖書、古籍50000餘冊,保存各種圖片一萬多幅。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委員會、中國民俗學會農業民俗研究委員會等學術團體掛靠在中國農業博物館,經常性地開展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古今農業》 。編纂出版了《中國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農業資源與區劃要覽》 、 《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圖說》《中國近代農業科技史稿》《漢代農業畫像磚石》《中國古代耕織圖》《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傳統農具》等一批專著。
近年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加強了對外交流工作,先後與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學術機構建立了聯繫,開展了學術業務交流等工作。
面向未來,中國農業博物館將努力加強自身建設,進一步豐富藏品和陳列內容,以更好地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大事記

1979年
11月 籌備第一屆全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展覽和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史展覽。
12月 國務院批准,在農展館籌設全國農業自然資源和農業區劃館。

1980年
6月 為配合全國農業區劃工作會議,第一屆全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展覽開館。

1981年
7月 第一屆中國農村能源展覽開幕。

1982年
12月 農牧漁業部副部長朱榮來館指出:農展館今後的發展方向,主要是辦好農業博物館、農業展覽會和植物園
加入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

1983年
7月 國務院批准由農展館籌建中國農業博物館,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不另設機構和編制,逐步增加少量的特約研究人員和顧問。
10月 第二屆全國農業自然資源和區劃展覽開幕,萬里王震為開幕式剪彩。

1984年
3月 李鵬(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參觀第一屆中國農村能源展覽。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9月 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農業成就展覽、農牧漁業科技成果交流交易展覽、歷時20天。
10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加入中國博物館學會

1985年
3月 派人隨中國展團赴日本參加筑波國際科技博覽會,歷時6個月。
7月 開始採集全國土壤整段標本。
12月 全國農業自然資源與區劃展覽獲全國區劃成果一等獎。

1986年
9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正式開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為開幕式剪彩

1987年
9月 中國農學會農業歷史學會成立(掛靠中國農業博物館),王發武任主任委員、郭愛民等任副主任委員。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刊《古今農業》創刊。正式確定中國農業博物館館徽。
12月 開始在全國徵集中國傳統農具

1988年
4月 李鵬總理為第二屆中國農村能源展覽題詞:“大力開發農村能源”。
6月 第二屆中國農村能源展覽開幕。
7月 舉辦首屆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小生夏令營。

1989年
7月 舉辦第二屆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小生夏令營,歷時5天。

1990年
7月 舉辦第三屆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小生夏令營,歷時6天,接待營員850人。

1991年
7月 舉辦第四屆中國農業博物館夏令營,歷時10天,接待營員700人。
11月 承辦全國科技興農展覽,接待觀眾3萬人次。

1992年
4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兩史一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7月 舉辦第五屆中國農業博物館夏令營,歷時8天,接待營員1,100人。
10月 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開幕,歷時13天。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出席開幕式並剪彩。博覽會接待國內外觀眾20多萬人次。

1993年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2月 經國家民政部批准,中國農學會農業歷史學會晉升為中國農業歷史學會(一級學會)。
舉辦第六屆中國農業博物館夏令營,歷時6天,接待營員1,000餘人。
11月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在南京召開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推舉何康為名譽會長,選舉鄭重為會長,白鶴文為常務副會長,呂平、李根蟠、葉依能、陳文華、董愷忱為副會長。

1994年
1月 《農業考古》 (季刊),由中國農業博物館與江西社會科學院合辦。
組團赴德國參加 ’94柏林綠色周國際農業博覽會。
7月 舉辦第七屆中國農業博物館夏令營。
12月 《珍稀海洋動物》巡迴展在河南三門峽、鄭州、南陽、許昌等地接待觀眾3萬多人次。
中國農業博物館榮獲“中央國家機關文明單位”稱號。

1995年
中國農業歷史學會與中國農業博物館聯合主持編寫《中國農業通史》,
4月 舉辦“人與農業”、“珍惜糧食”和“人,不要自毀家園”等十一個科普系列講座。4,000多名學生來館聽講。
5月 舉辦以“愛護綠水藍天”為主題的大型活動,有3,000多名中國小生參加。
6月 舉辦 ’95傳統文化博覽會。
7月 舉辦第八屆中國農業博物館夏令營。
10月 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歷時10天,
11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國際科學與和平周”中國組委會定為“科學和平教育基地”。

1996年
1月 組織參加德國柏林“綠色食品周”農業博覽會。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國家科委、中國科協評為“全國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3月 “可愛的中華”流動展覽在北京部分中國小校展開。
7月 舉辦“第九屆農博夏令營”。
隆重紀念中國農業博物館開館十周年。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部領導劉江劉成果何康等題詞。
10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授予“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1997年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7月 舉辦第十屆農博夏令營。
10月 舉辦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中央領導田紀雲、姜春雲等先後參觀了博覽會。博覽會共接待國內外觀眾20餘萬人次。

1998年
2月 為慶祝維羅娜農業博覽會第100屆,應邀舉辦“中國農業文明展”。
5月 中國農史學會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
6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農業委員會團體會員,並派人參加在澳大利亞舉行的學術交流活動
推出“珍稀陸生動物和珍稀水生動物”兩個展陳展。
引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標本館藏品展
12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北京市愛國主義領導小組評為“1997-1998年度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
教育基地”。

1999年
1月 承辦“新中國50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成就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50周年成就展”
6月 引進“世界貝螺展”。
7月 99農博夏令營開幕
12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北京市科普聯席會議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

2000年
1月 “愛我中華保護環境圖片展”、“微縮中國傳統農具展”、“世界貝螺展”、“珍稀水生動物標本展”,先後在雲南天津山東浙江江西河北北京等地流動展出。
6月 引進“寶島台灣蝴蝶展”。
7月 組團赴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等國,考察博物館
8月 組團赴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考察博物館。
11月 我館進一步加大了文物藏品的徵集力度,本月底徵集了一批非常珍貴的彩瓷文物
與南京博物院、江蘇江陰市博物館合作,開展考古發掘,並徵集了20多件珍貴文物。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12月 中國農業博物館被北京市愛國主義領導小組評為“1999-2000年度北京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
3月 徵集到一批珍貴古硯。
4月 成立“中國農業博物館學術委員會”。
7月 與朝陽區教委合作舉辦2001年農博夏令營,夏令營活動開始向社區擴展。
“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專題展覽籌辦完畢,向社會開放。
8月 “中國現代農業科技陳列”向社會開放。
9月 我館向社會發出呼籲,開始對流散在民間的有關農業舊物開展搶救性的徵集活動。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一切與農業相關的遺物,包括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農家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俗實物;各時期人民公社、生產隊牌匾、賬冊、記分冊、錦旗、對聯、票證、農村計量 工具以及反映農村改革開放的土地承包證書實物資料等。
11月 中國韓國日本三國聯合舉辦的“第一屆東亞農業史學術會議”在我館舉行。

2002年
4月 與天津南開大學博物館學系合作,對從事博物館業務的職工和全館中層幹部,開展一系列的博物館學知識的培訓。

歷任館領導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任職時間   館 長 副館長
1959—1963 魏震五 吳文華
1963—1965 田心(主持工作)
1965—1969 江乾臣
1969—1973 趙熙琨(革委會主任) 劉光智 秦德友(革委會副主任)
1973—1979 朱亮初(主要負責人) 劉光智 劉 雲
1979—1982 梁進路 謝文景 劉光智 劉 雲 蘭孝永 謝自富
1982—1984 金 豐 劉 雲 郭愛民
1984—1986 郭愛民 李澤山
1986—1989 郭愛民 李澤山 魏通先 杜富全
1989—1990 孔照旭(副館長主持工作) 李澤山 魏通先 杜富全
1990—1991 孔照旭 白鶴文 李澤山 魏通先 杜富全
1991—1994 白鶴文 李澤山 魏通先 杜富全
1994—1996 白鶴文 李澤山 魏通先 杜富全 王德俊
1996—1998 雷於新 王德俊 楊 軍 夏亨廉 楊 易
1998—2000 雷於新 王德俊 馮前予 楊 軍 夏亨廉 楊 易
2000—2003 雷於新 王德俊 馮前予 楊 軍 楊 易
2003—2003 王汝鋒 王德俊 楊 軍 楊 易 梁光宇
2003—2004 王汝鋒 王德俊 張力軍 楊 易 梁光宇 曹 舉
2004—2005 王汝鋒 張力軍 梁光宇 曹 舉 董學玉
2005—2006 王衍亮 張力軍 梁光宇 曹 舉 董學玉
2006—2008 王衍亮 張力軍 梁光宇 董學玉
2008— 唐 珂 張力軍 梁光宇 董學玉 

藏品精粹

文物

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文物藏品概述
中國農業博物館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積累,藏品日益豐富,現有農業古籍及農業圖書50000餘冊,藏品近15000件,其中文物藏品2200多件。
在中國農業博物館文物藏品中主要以農業文物彩陶古硯三部分最具特色。農業文物有反映我國稻作文化起源浙江河姆渡遺址、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新石器時代的石斧、骨耜等各種生產工具。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鐵質生產農具。反映漢代農業方面的陶倉、豬圈勞作俑等六畜冥器及唐宋以後生產工具。
彩陶的出現與早期的農業發展有著密切關係,它反映出古人精湛的藝術成就具有珍貴的文化價值。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的甘肅、青海出土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彩陶二百餘件,其年代和造型特點豐富,尤以人紋單耳彩陶罐、太陽紋的雙耳陶罐彩陶鼓最為精美,被定為一級文物。
硯,又稱硯台、硯田、墨池、墨海,古人有“以文為業硯為田”之說,可見硯在文房四寶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國農業博物館所藏的二百餘方硯台,年代從新石器至明清,質地涵蓋陶、石、泥紫沙等,可構成一部古硯發展史。其中北魏時期的石硯、唐代箕形澄泥硯、宋代絞胎硯、明代大西洞平板端硯最為精罕。
中國農業博物館在收集古代文物的同時,也收藏有當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50餘幅。

標本中國農業博物館

館藏各種農業標本近萬件。包括農作物標本畜禽及珍稀野生動物標本水產生物標本林木標本蠟制果蔬標本等。

農具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傳統農具2000餘件,包括耕整地播種中耕灌溉收穫加工等生產過程的各種農具,以及運輸勞保生活等方面的用具。
中國農業博物館收藏的傳統農具大部分已收錄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館藏傳統農具》一書中。

行車路線

交通路線:43路、113路、115路(電)、300路、302路、402路、405路、416路、701路、703路、707路、718路、825路、847路公共汽(電)車農展館站下車。
(圖)農業博物館地圖農業博物館地圖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中國博物館——北京市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