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星堆古遺址分布面積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範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現有保存最完整的東、西、南城牆和月亮灣內城牆。三星堆古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三星堆博物館現有兩個展館,其展示面積近12000平方米,分為第一展館(綜合館,陳列金、銅、玉、石、陶等類文物)和第二展館(青銅專館)。兩大展館陳列規模宏大,布局考究,內容與展線節奏動靜結合,波瀾起伏,以其融知識性、故事性、觀賞性、趣味性於一爐的詮釋方式,有力的揭示了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內涵,集中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輝煌燦爛,給人以身臨其境、故國神遊的感覺。
三星堆博物館占地面積約33公頃,綠化面積達80%以上,館區內環境優美、布局動靜得宜,曲徑敞道,垂柳依依、古蜀奇葩、湖光島影無處不體現了人文與自然完美結合、飄逸自然、渾然天成的川西園林特色。博物館主體建築外形追求與地貌、史跡及文物造型藝術相結合的神韻,融原始意味和現代氣息為一體。一展館建築為半弧形斜坡生態式建築,張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文精神,二展館建築為三部一體的變形螺鏇式建築,其整體具有“堆列三星”與“人類歷史演進歷程”的雙重象徵,館外還有氣勢灰宏的仿古祭祀台和供現代文體活動的大型表演場與展館建築遙相呼應,表達了三星堆文化蒼古雄渾、博大精深的歷史意蘊。
自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館(現二展館)建成開館以來,先後接待了國內外遊客300多萬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胡錦濤、李鵬、朱容基、李瑞環等前來參觀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張愛萍將軍曾題詞“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三星堆文物已多次出國巡展,從1993年起,先後在瑞士、德國、英國、丹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等國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強烈震撼。
三星堆博物館以其文物、建築、陳列、園林之突出特色,成為享譽中外的文化旅遊勝地,四川省對外重點推出的五大旅遊景區之一,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世界首家通過“綠色環球21”旅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標準及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認證的博物館。
發掘歷程
三星堆遺址座落於廣漢市南興鎮真武村。1929年春,當地村民燕道誠(1853-1943)同他兒子燕青保在溝底淘水車尾部時,突然發現了一堆玉石器。其中有“古代圭、璧、琮、玉圈、石珠”各若干。後來燕家淘溝挖寶的事,在當地逐漸傳開了。這種傳言引起了在廣漢的英國傳教士董宜篤的興趣,他又聯繫了華西大學博物館館長葛維漢一起對三星堆進行的調查。
1931年英國神父董宜篤四處奔走,使1929年出土的玉石器大部分歸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1934年3月葛維漢、林名均等在真武村燕家院子附近清理玉石器坑,並在燕家院子東、西兩側開探溝試掘。1951年四川省博物館王家佑、江甸潮等調查三星堆、月亮灣,首次發現大片古遺址。1963年四川省博物館和四川大學歷史系聯合發掘三星堆遺址。由著名考古學家、四川省博物館館長、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馮漢驥主持。
1980~1981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廣漢縣聯合首次發掘三星堆遺址,揭露出大面積的房屋基址。1984年3月~1984年1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廣漢縣聯合,第三次發掘三星堆遺址,在西泉坎發掘出龍山時代至西周早
期的文化堆積,基本確定了三星堆遺址的年代上、下限。
1984年12月~1985年10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廣漢縣聯合,第四次發掘三星堆遺址,發現三星堆土埂為人工夯築,調查發現東城牆和西城牆,首次提出三星堆遺址是蜀國都城的看法。
1986年3月~1986年5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歷史系與廣漢縣聯合,第五次發掘三星堆遺址,發掘面積1200平方公尺,發現大量灰坑和房屋遺蹟,並將三星堆遺址的代上限推至距今5,000年前。
1986年7月18日當地磚廠在第二發掘區取土時發現祭祀坑,挖出玉石器。第六次發掘三星堆遺址。7月18日~8月14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廣漢縣聯合發掘祭祀坑,編號為一號祭祀坑。出土銅、金、玉、琥珀、石、陶等器物共420件,象牙13根。距一號祭祀坑東南約30公尺處發現二號祭祀坑。1986年8月~9月發掘清理二號祭祀坑,出土銅、金、玉、石等珍貴文物1302件(包括殘件和殘片中可識別出的個體),象牙67根,海貝約4600枚。1988年10月~1989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七次發掘三星堆遺址,對三星堆土埂進行試掘,確定土埂為內城牆的南牆。
綜合館
以三星堆遺址全景掛屏為主體展品,以神壇底部一對造型奇特的神獸為原型製作主體雕塑,輔之以大型壁畫“長江文明之源”,提綱挈領、開宗明義,揭示三星堆文明的深邃與厚重,表征其作為長江上游文明傑出代表的典型意義。
第一單元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的滄桑史:勾勒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歷史大輪廓。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規模,揭示三星堆遺址作為西南地區文明社會初期繁榮昌盛的古城、古國的性質,彰明其在中國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
第二單元物華天府——三星堆的農業與商貿:介紹古蜀國的農業與商業概貌。眾多酒器及各類家養動物造型器物等說明當時的農業已有相當水平,家畜飼養業也具一定規模。海貝、銅貝以及漆器、玉石飾件、兩坑出土青銅人像的服裝、冠飾等反映當時商貿之盛況。
第三單元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反映古蜀國制陶工藝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獨具特色的各類器型及成熟高超的制陶工藝。輪製法製作的各類陶質品,反映了古蜀制陶術的巨大進步,小巧精緻、頗具神韻的人物與動植物造型陶藝小品體現了先民的生活情趣與審美風尚。
第四單元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本單元展示三星堆遺址、祭祀坑出土玉石器,凸顯其文物價值與藝術價
值。反映三星堆玉石器從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工藝流程,揭示玉器在古蜀宗教禮儀上的內涵和功用及其所富涵的精神價值。
第五單元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煉:本單元展示三星堆的部分青銅禮器,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國的冶金工藝。三星堆青銅器工藝繁複,造型精美,達到了當時范鑄工藝的最高水平。三星堆金器以錘拓、模壓、貼上為主要技法,同樣體現出中國青銅時代高超的工藝水平。
第六單元通天神樹——古蜀人智慧與精神的象徵:本單元旨在揭示神樹在古蜀原始宗教文化中“宇宙樹”的象徵意義,以反映古蜀人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原始宗教觀念,以及日神崇拜及三界、天下之中的時空觀。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神韻的重器神樹,為綜合館陳列高唱一曲壓軸戲。
青銅器館
以青銅人首鳥身像為主體標誌性雕塑,輔以大型銅質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陳列之內容主題——“人與神”,表征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寄意人類海闊天空的前景與美好未來。
一展廳銅鑄幻面寄載魂靈——奇秘面具:以縱目面具為代表的青銅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時最具精神文化內涵的文物之一,它們是中國時代最早和出土規模最大的面具群體。本廳為青銅面具專廳,重點展示縱目面具、戴冠縱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一大批人面具與獸面具則如眾星拱月,列隊布陣,圍聚主體展品,帶有面具意味的一批奇形怪狀的眼形器亦安置此間,由此塑造本廳恢弘的氣勢與神秘的氛圍。
二展廳赫赫諸神森森群巫——神巫群像:在基本不具備偶像崇拜傳統的中國上古時代,三星堆出土的一大批青銅人物造像可謂絕世精品,它們既是神靈的象徵,又是人間統治集團的代表。本廳以兩側林立之高大立屏展櫃烘托中心展櫃之形式,構成具有“神道”縱深意味的多層次遞進空間,旨在使青銅偶像群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此廳之“群像”與前廳之“面具”亦可形成彼此呼應,交相映照之勢。
三展廳皇天后土人神共舞——祭祀大典:“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上古社會最重大的事件,頗足以說明先民們的意識形態。本廳依據三星堆文物重器“神壇”和眾多人物造像之原型,藉助古蜀時代成都羊子山祭台的考古實例,構築古禮演繹祭祀大典模擬場景:高大的祭台、巍峨的神壇、拜祭的人群、天幕的火光,這一切,旨
在表達“天人合一”這種人類渴望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追求,由此揭示古蜀先民濃郁的生命意識和博大的宇宙情懷。
四展廳矗立凡間溝通天地——群巫之長:青銅大立人是三星堆文物中又一件舉世矚目的重器,其身份當是精神領袖兼世俗領袖。為大立人設定專廳,意在彰顯其無比尊嚴與無比珍貴。此廳作為大立人陪襯的是另一件重器“獸面冠人像”,其造型特別是手勢與大立人如出一轍,頗可相互參照。在此廳中,還聚集了三星堆青銅人物造型中的多件全身人物造像,其與“面具”和“人頭像”各據一方,三足鼎立,由此構成一樓展覽之文物特色。
五展廳千載蜀魂——奇絕的宗廟神器:本廳位於二樓,薈萃了三星堆文物中頗具神秘意味的10件(組)典型器物。這些神器造型奇特,製作精良,內涵豐厚,多為當時宗廟中的常設重器,用於朝拜天地、禮敬百神、通靈鎮邪等,因宗廟重器非常人所能得見,故謂之“秘寶”。透過這些光怪陸離、奇妙詭譎的青銅造型,人們可窺見古蜀先民精神世界之一斑,領略古代造型藝術的無窮魅力。
六展廳心路歷程——三星堆考古錄:本廳位於三樓,其內容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講述“三星堆發現故事”,主要以“老照片”圖說方式簡要介紹半個多世紀以來三星堆發現與發掘的心路歷程。二是集中介紹一些有關三星堆的“千古之謎”,使陳列留下有餘不盡之懸念;對觀眾而言,亦有“猜謎”之意。三是特設數字博物館與小型放映廳,使展覽體現出現代感及高科技含量。此部空間具有一定的參與互動及娛樂休閒性。
特別展覽
三星堆博物館青銅館(特展廳),展示面積400平方米。目前國內以“南方絲綢之路”為展示線索的最大規模專題展覽。薈萃川、滇青銅文物凡318件(套),種類包括:神像、面具、宗教用器(如銅杖等)、兵器、樂器及裝飾雜器等,其中如三星堆青銅大立人與縱目面具、涼山鹽源蛇蛙銅案、雲南五牛蓋貯貝器等皆為珍品。
通過科普話語藝術化相結合的陳展形式,全面反映南方絲綢之路的文化風采,促進學界整合多學科從多層面多角度加深對南方絲綢之路的研究、向民眾普及與之相關的正確歷史知識。弘揚南方絲綢之路文化,為觀眾提供集中欣賞川滇文物精華之良機,使之得到造型藝術之美的愉悅和文物知識,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李學勤教授於今年4月在三星堆博物館舉辦的“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化研討會”上作專題報告時指出:南方絲綢之路的地位應該和西北絲綢之路相當。中國古代幾條絲綢之路中,最值得進一步開發的,就是南方絲綢之路,而在南方絲綢之路這方面起著非常重要關鍵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與南方絲綢之路青銅文物展”的學術意義和科普價值不言而喻。
陳列內容設計以《絲綢之路走向示意圖》、《三星堆地理位置及南方絲綢之路走向示意圖》、《中國西南地區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拉開序幕,明其時空關係與文化分布格局;正展由《三星輝映絲路長——三星堆青銅文物》、《岷江孕靈鑄蜀魂——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區的青銅文物》、《萬曲靈關變通途—靈關道上的青銅文物》、《百城煙水渡梁津——五尺道上的青銅文物》、《殊方異俗倡別調——永昌道上的青銅文物》、《民族走廊呈異彩——南絲路上的現代少數民族》六個單元構成。(展廳外設數組仿乾欄建築的展示欄,以噴繪形式展示南絲路山川風物)。
珍貴文物
三星堆文物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在中國浩如煙海蔚為壯觀的文物群體中,屬最具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價值和最富觀賞性的文物群體之一。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展出的這批古蜀秘寶中,有許多光怪陸離奇異詭譎的青銅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為代表的金器,以滿飾圖案的邊璋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屬前所未見的稀世之珍。
絕世珍品:
奇特詭異,凸目之神
三星堆共出土各類青銅人面具和獸面三十多件,這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它的耳、眼採用嵌鑄法鑄造。方頤,倒八字形刀眉,眼球呈圓筒狀向前伸出約16厘米。鷹鉤鼻,鼻翼呈鏇渦狀,闊口,口縫深長,舌尖外露,下頜略向前伸。大獸耳向兩側展開達138厘米。在額正中及耳前上下各有一鏨鑿形成的方孔。眉、眼描黑色,口縫塗有硃砂。這種大膽誇張、人獸雜揉的藝術手法,在青銅時代的中國,堪稱一絕,獨放異彩。
玉石開片,雕琢精湛
(一)玉璋A(圖片中為白色)通長54.2厘米,器身呈黑色,出土前經火燒後部分呈雞骨白。圖案上下兩幅對稱,每
幅以雲雷紋分割為上下兩段,每段人與山又以平行線分隔。山上有雲氣紋和⊙形符號,此玉璋圖案展示了古蜀人用璋的祭祀活動場景,具有豐富的古蜀文化內涵。
(二)玉璋B(圖片中為黑色)器形薄長,前端呈叉形刃,寬6.8厘米,厚0.7厘米,通長68厘米,上端切割琢磨呈禾芽叉形鋒刃,柄部兩側有精工切割的闌齒,凸棱上鏤空有內向勾卷的雲雷紋形齒飾,通體打磨十分光潔,製作工藝精美絕倫,是中國商代玉石器中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其用途可能是蜀人祭祀山神的禮器。
青銅立人像
出土於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連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鑄造歷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龐大的青銅巨人,迄今為止,在國內出土的文物中,尚屬首例,因此被譽為“東方巨人”。銅像雙臂平抬胸前,神態威嚴,衣著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頭戴花狀回紋高冠,身著內衣的後擺呈燕尾狀,外衣滿飾龍紋、目紋,赤足帶鐲立於龍頭支撐的方台(神壇)上。其鑄造之精湛為中國青銅冶鑄史和美術史之罕見,填補了中國青銅文化的空白。
通天神樹
舉世無雙通高3.96米,含底座、樹身、龍三部分。底座圈上三個拱形足如同樹根,又似神山。主幹上三層樹枝,均彎曲下垂,樹枝尖端有花朵果實,其上均有立鳥,全樹共九隻鳥。主幹側有一身似繩索的殘龍,頭上有長短犄角、圓眼、張口露齒,昂首觸地,身上五指龍爪似人手,羽翼似刀,尾部朝天,似從天而降。這株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結構合理,多段合,比例適當,對稱中又有變化,鑄造工藝真可謂神工鬼斧,巧奪天工,亘古未有,舉世無雙。
射魚紋杖
寓意深邃金杖系用金條捶打成金皮後,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時尚見金皮內殘留的炭化木渣。金杖長1.42米,直徑2.3厘米,淨重約500克。金杖上端有46cm長的平雕紋飾圖案,上下兩組,每組內容為魚、鳥、人物等。黃金屬貴重金屬,古代只有王宮貴族才能享用,因此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古代蜀國象徵神權、王權的權杖。中國夏商周三代王朝用“九鼎”標誌權利,充分說明古蜀王朝具有與中原文化有聯繫而又有不同文化的來源和內涵。
三星堆銅面像系列珍品文物
三星堆共出土青銅人面具20餘件,絕大部分出自二號坑。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青銅人面具,這在中國考古發現中尚屬首次。除此之外,三星堆青銅重器上附鑄的跪坐人像(如銅神樹等)及部分銅人頭像面部本身也鑄戴有面具。
世界許多民族認為,面具是神靈、精靈寄居之所。中國人認為,面具有“存亡者魂氣”的作用,巫祝戴上面具,就可以招引祖先亡靈及上神的降臨。巫祝便和祖先亡靈溝通,向亡靈祈禱或代表亡靈說話了。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星堆青銅面具
用於籲請神靈降臨、祭祀祈禱的對象,是神靈降臨的寄居之處。青銅面具經常性地陳設在宗廟中。便於迎接隨時降臨的神靈,而神靈寄居之後,面具就代表神靈了。
三星堆銅人像系列珍品文物
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內出土得全身青銅人物雕像有20尊左右,表現形式為圓雕、半圓雕兩種,以前者居多。體量可分為大型、中型、中小型及小型四種,最大者通高約260厘米,最小者僅高2厘米左右。人像體態分立式與跪式兩類。立式人像的動態基本一致,跪式人像則分正跪、側跪等幾種跪姿。
就器物本身的功能用途而言,大體上,大型與中型獨立雕像是安置在古蜀宗廟、供人膜拜祈禱用的。在先民的眼中,他們也是鎮邪除惡、護佑善良的神靈,是大型祭祀活動中的通神之器。獨立的中小型人像及鑄飾在如神樹、神壇等青銅重器上的主祭者、祭祀祈禱者與武士等人像則具有古蜀宗教祭祀禮儀的圖解意義。
文化底蘊
中國古代的蜀文化和巴文化,分布地區有別,但卻彼此相鄰,其文化面貌儘管有差別,卻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就是說,早期蜀文化和巴文化雖然各有自身特徵,如果和同時期其他考古學文化作比較,其共同性就很突出,可以把二者劃在一個大文化圈(區)內。蜀文化和巴文化是這個大文化圈(區)內的兩個小文化。三星堆遺址早在1929年就被發現,1934年又進行過發掘,但在考古學中開始出現巴蜀文化之名,卻要遲至抗日戰爭時期。那時,轉移到大後方的一些學者,忽然見到許多出自四川的戰國前後的巴蜀銅器,有很強的自身特色,就提出了“巴蜀文化”的命題。但當時有關巴蜀遺存的正式發掘,僅前述1934年的一次小規模工作,所以對巴蜀文化的認識,主要是從流散品中所見某些銅器(尤其是銅兵器)上得到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為了配合即將進行的長江三峽水庫建設,在長江的西陵峽地區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發現了一系列早期巴人的遺存,接著又在成都平原發掘了三星堆、十二橋等早期蜀文化的遺存,終於使大家把相當於三代之時的早期蜀文化和早期巴文化確認下來。
地理位置
位置:位於成都歷史文化名城--廣漢城西鴨子河畔,距成都約30公里,行程約30分鐘。
交通:從成都出發經由成綿高速公路(國道108線),沿途經過德樂大件路到廣漢。距離約30公里。可在成都各大汽車站乘車,非常方便。
景區所在地區氣候特點:
廣漢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乾濕明顯,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累年平均氣溫16.3度,平灼降水量890.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229.2小時,平均無霜期281天。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 |||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