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八大處公園為太行余脈翠微山、平坡山、盧師山所環抱。方圓253公頃,最高峰海拔464米,植被覆蓋率97.4%。冬季山暖風和,夏季涼爽宜人。八座古剎分別創建於唐宋元明各朝,經歷代重修,迄今古建築群仍保存完好。八座古剎和著名的“十二景”分別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佛教文化和中國文人文化,同時也構成了八大處獨具魅力的核心旅遊資源和旅遊景觀。
8座右剎依次為長安寺、靈光寺、三山庵、大悲寺、龍泉庵、香界寺、寶珠洞、證果寺。
八大處最值得遊覽的地方有三處。一為靈光寺,中有巍然聳立的佛牙舍利塔、滄桑古樸的遼代畫像千佛塔基、錦鱗嬉戲的金魚池、氣象恢宏的“羅漢牆”與“心經壁”。二為大悲寺,大雄寶殿中有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塑造的十八羅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三為布局嚴整的香界寺,佛像供器齊備。尤其可觀的是大雄殿下的兩通龍首龜座御碑,碑上分別鐫有清代三帝康熙、乾隆、嘉慶的文墨。
長安寺
虎頭山山腳下,蒼松翠柏深處,掩映著一座丹牆灰瓦的四合院落,這就是八大處的第一處寺院長安寺。
長安寺,又名善應寺和善應長安禪林。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後經清順治十六年、清康熙十年兩度重修,堂閣寮舍日臻完善、佛像器屬一應俱備,遂成為明清時期西山諸寺中的一座名剎。
五百年後的長安古剎仍保持著昔日的建築格局。寺朝東向、兩進四合。有正殿三楹。由東向西依次為伽藍殿,三世佛殿和觀音殿。配殿三十間,分列於正殿兩廂。兩院由三世佛殿左右兩月亮門貫通。布局嚴謹和諧;建築精良宏麗,既有明代建築特色的遺風,又為清代建築官式做法之典範。
長安寺院中空地舊時曾是果園菜圃,如今已為紫荊、紫薇、玉蘭等珍稀花木所取代。花季時節,入寺作閒庭信步,百花爭榮景象常使人留連不已。
三世佛殿前有兩棵奇松,虬根霜桿,枝繁葉茂,傳說是元代的鉛松,據說有“松樹大仙”的美稱。
長安寺於“文革浩劫”初被毀。殿中的佛像及法器皆已蕩然無存。然而,明清時期的長安寺確曾有過別樣的繁榮。
據明萬曆間的大學士余有丁描述:“寺中四松最奇。門列天兵十、狀極詭異。廡下有五百羅漢”。此為長安寺初創時的風貌。
又據明崇禎間的史藉《帝京景物略》記載:“善應寺,殿佛不結趺,高幾危坐,儀如中土,兩廡塑羅漢五百,穿崖踏海,遊戲極態。”容貌似中原漢人,體態呈恣意遊戲狀的羅漢像在其他寺廟中確屬罕見。
今天,長安寺的佛像還沒有如期恢復,所以未對遊人開放。
靈光寺
靈光寺是八大處的第二處寺院。創建於唐大曆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
公元一九OO年,靈光古剎被“八國聯軍”炮火徹底摧毀。後經長達二十三年鼎力重建才得以再生。重興後的靈光寺坐北朝南,縱向布局。南部為大悲院和金魚池院。北部分別為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寶殿。
公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經數次改擴建,靈光寺北部的古建群落已發生了徹底改變,殿堂閣舍的功用也已不同以往。
今日的靈光寺寶塔巍峨,殿宇宏麗,古木參天,遊廊迤邐;更有流泉飛瀑臨崖垂瀉,錦鱗追逐遊戲蓮池;鐘磬悠悠,香菸裊裊,景致分外迷人。
新山門殿面朝東南,高聳於數十級石階之上,朱漆門窗、金黃瓦頂、玉砌雕欄、銅鐘鐵鼎,一派富麗堂皇。廊檐之下高懸一方巨匾,匾中是“佛牙舍利塔”五個貼金大字,書法敦厚凝重,這是中國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的墨寶;後檐額宇“世界和平”筆勢張馳有度,此為前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沐若先生的親筆。步入殿門,可見得幡幢高垂、錦繡精美;雕案儼然,法器琳瑯。泰國已故僧王贈送的銅胎貼金巨製釋迦牟尼佛像居中供奉於蓮花寶座之上,儀態肅穆安祥。
出山門殿後門便是塔院。在蒼松翠柏的拱衛之中,一座雄偉壯麗的寶塔巍然屹立。這就是公元一九六四年由中國佛協主持建成的佛牙舍利塔。塔底是用漢白玉石鋪砌的塔基、圍欄和燈龕。中部鑲嵌著青白石雕花門窗,上部是八角紅磚塔身和十三層碧瓦密檐。頂部是施金一百二十兩的鎏金寶瓶。
此塔內作七層閣室。底層是碑室。二層為佛牙舍利堂,堂頂裝朱底貼金蟠龍藻井。雕花彩繪畫屏前設金剛寶座,座上以純金七寶金塔供奉釋加牟尼佛靈牙舍利一顆。供案之上擺設著僧俗兩界高層人士贈獻的珍貴禮品。再上五層是珍藏各種經書和法器的閣室。
佛牙舍利塔北側近年新增了兩道風景,一是“心經壁”;一是“羅漢牆”。
心經壁於公元二OO一年落成。壁寬30米,高7米。基座是花崗岩,牆面為青白石,頂部以綠琉璃瓦覆蓋。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親筆書寫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恭刊於經牆之上,260個貼金行楷大字,字字禪風道骨,句句沁血殫精,足使人嘆為觀止。
羅漢牆建成於公元二OO四年初,此牆寬25米,高8.35米。通體為花崗岩雕砌。牆分五層構造。底層為基座,頂層為廊檐,二、四層分別為吉祥圖案,三層為核心,是五百羅漢圖,綜觀羅漢圖,其人物、鳥獸、花木、天梯、樓閣、祥雲雖林林總總,卻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確是不可多得的佛教雕塑藝術珍品。
靈光寺塔院與魚池院之間是一座五楹丹漆大廳,叫作“歸來庵”。此廳北依青松、南臨蓮池、西接懸瀑翠竹、東延畫廊古藤,四外風景如畫。庵主人名端方,號陶齋。清光緒年間曾做過三地總督。最終因有違大清儀軌而被免職,之後便到八大處建宅隱居。常以“篋有三山記;胸藏五嶽圖”、“愛讀秦碑兼漢篆;好寫奇字到名山”自慰。昔日裡,歸來庵里曾張掛過許多文詞典雅、書藝超絕的名人聯語,鑑賞者無不為之陶醉。
歸來庵南是一長方水池。一座小巧玲瓏的漢白玉拱橋將其一分為二。橋東是遼招仙塔殘基和一架明代古藤;橋西連一座四角攢尖頂敞亭。亭上懸匾“水心亭”。若值夏日,亭西峭壁懸瀑飛瀉;亭外清池睡蓮依依;池中錦鱗穿梭嬉戲,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個方池原來是放生池。營造於清乾隆十六年,鹹豐年間又將池水擴大,放進了許多錦鯉。清光緒年間,慈禧曾幸臨靈光寺。據說,一個夏末秋初的傍晚,慈禧來到水心亭下觀魚,魚兒們似通靈性,都聚攏在慈禧面前歡蹦亂跳,慈禧一時興起,喚過隨行的太監潛入水中捉起一條最大的金魚,摘下純金耳環戴在魚腮上面,封這條魚為“領頭”。僧人見此喜出望外,把這條魚看作是聖物,日後便精心飼養起來。此事口口相傳,遊客紛至沓來,“水心亭觀魚”遂成為靈光勝境中的一大趣事。
金魚池東岸有一座古塔殘基。這就是始建於遼鹹雍七年的畫像千佛塔遺蹟。原塔八棱十三層,通體潔白,十分壯觀。但卻在一九OO年八月同靈光寺一起被“八國聯軍”炮火摧毀。次年,承恩寺住持聖安和尚率僧重修靈光寺。一天,忽在塔基瓦礫中發現一石函,打開函蓋又見到一個沉香木匣,匣蓋上有銘文:“釋迦牟尼佛靈牙舍利,天會七年四月廿三日記、善慧書”。聖安當眾開啟木匣,果然發現佛牙一顆。於是將佛牙舍利供奉於靈光寺禪堂。古塔雖壞,殘基猶存,足堪憑弔。
南行數步,穿過月亮門便是大悲院。院中是大悲閣,閣中舊時供奉銅鑄千手觀音一尊,現為木雕千手觀音所取代。閣前有碑兩通,還有古楸樹兩株。皆可以觀賞。
三山庵
三山庵是八大處的第三處寺院,創建於金天德三年,距今九百餘年。山門面朝東北,是一座布局精巧、構築工美的四合院落。山門殿為三開間,左右各開角門一扇;正殿五楹並配有耳房兩間;兩配殿門戶相對分列於正殿兩廂。山門殿懸額“三山菴”;垂聯“翰墨因緣舊;煙雲供養宜”;正殿懸額“是大世界”,聯題:“慈目靜心法相;和風甘雨祥雲”。此院額聯皆為今人手筆。
東配殿外有一敞軒與其後門相聯。兩方橫匾分懸於內外兩額。內額題“建陽半幅精舍”;外額題:“翠微入畫”。原匾皆為乾隆第六子永瑢題書。軒柱有聯曰:“遠水近山澄霧色;清風明月淨禪心。”。這裡,地勢豁朗,視野開闊,臨軒遠眺,玉泉山塔,昆明湖水,紫禁城樓皆可盡收眼底;“春山杏林”、“虎峰覓翠”、“深秋紅葉”、“層巒晴雪”等四時景致不時撲面而來。
人在三山庵,胸襟頓覺開闊,感慨何止萬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皆為三山庵詩情畫境所傾倒而留下不可勝數的詩文畫卷。有明代的《觀流圖》、《觀泉圖》和《觀月圖》;清代的《靈光指徑》、《香界重遊》和《乾隆松石流泉閒坐圖》。
文墨者如此,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對三山庵更是情有獨鍾。最著名者當數深得乾隆皇帝尊寵,得賜紫袈娑,得封“闡教禪師”尊號的賢首宗高僧達天通理禪師。他曾隱居在此註疏《法華經》和《楞嚴指掌疏》。清嘉慶十九年夏,大鐘寺住持海峰源亮法師亦曾在三山庵居住療養並同著名禪師崇理杲鑒一起共倡重修八大處證果禪林。
三山庵所占雖小卻內藏珠璣,確是當時獨領“三山”,名動宇內的“是大世界”。
大悲寺
大悲寺是八大處的第四處寺院,原名隱寂寺。創建於宋遼時代,距今九百餘年。該寺獨處叢林深處,層層殿宇依山勢遞升,錯落有致,山門南向。
大悲寺的首層建築是山門殿,硬山正脊灰筒瓦頂。檐下飾有丹青彩畫,殿脊正中裝飾“百鳥朝鳳”磚雕圖案。正檐下嵌有一方漢白玉寺額,上面鐫著“敕建大悲寺”五個大字,字型健勁,是康熙大帝御筆。寺額下是漢白玉券門,自下而上對稱浮雕白象、雄獅、騰龍、翔羊;門楣正中雕飾著三尊神像,正中一尊人面鳥喙,是佛經中大鵬金翅鳥的應化形象。券門兩旁是石雕花窗,飾有蘷龍和忍冬草花紋,優美而莊重。兩側正脊門樓造型也很精緻。
山門殿內居中是“大肚彌勒佛”坐像,眉眼如月、笑口常開,洋溢著一團喜氣。四大天王分列左右,個個身披甲冑、手握法器、怒目圓睜、威風凜凜。這五尊神像都是近年的新作。
過山門北上,可見階旁兩池翠竹,黃皮綠葉,婆娑有聲,十分可人。傳為明代所植,原產於江南。
二重殿宇是大雄寶殿,殿脊正中飾“二龍戲珠”磚雕圖案,兩龍鱗爪分明,呈飄然欲飛之勢,實為超絕之作。脊端的鴟吻和檐頭的脊獸也不失脫俗之處。殿內居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脅侍為阿難、迦葉兩大弟子。“十八羅漢”分列於兩廂。
大雄寶殿中的十八羅漢均端坐於雲石之上,悉心諦聽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或若有所思,或舞器作法,個個活靈活現,堪稱曠世之作。這裡的十八羅漢雕像之所以不同凡響,是因為其作者是我國元代最為著名的雕塑家劉元。據《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述:“劉元,字康元,拜尼泊爾雕塑家阿尼哥學塑印度佛像,造詣稱絕。當時京都名剎所塑佛像均出自他手。神韻逼真、天下稱頌。他親手所塑三皇雕像精湛絕倫,深得皇帝讚賞,兩度御賜宮女為妻。並擢升官職為昭文館大學士,由此可見劉元當時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更為奇異的是,這十八尊羅漢像的胎體是用檀香木粉摻和細砂精製而成,七百餘年後的今天,仍飄散著沁人心脾的檀香。
大雄寶殿後面是大悲殿。此殿建於明嘉靖廿九年,面闊五間,檐下懸“悲源海”額匾。 抱柱聯為:“不動道場東方成坵墟;琉璃世界西向現彌陀。”,額聯題字皆是當代書家的手筆。
殿中供奉一尊觀音大士的彩雕坐像。表情悲天憫人,如同慈母。
最後一層殿宇是藥師佛殿,這座殿堂是近兩年剛剛恢復的,結構布局和油漆彩畫仍採取清代官式做法。殿貌富麗而莊嚴。殿內供奉著藥師佛、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十二尊藥叉神分列兩邊。這十五尊神像內胎皆為香樟木,外表以足金貼飾,給人以莊嚴華貴之感。
大悲殿前有兩株古老的銀杏樹,夏日枝繁葉茂,濃蔭可蔽庭院;深秋時節黃葉紛落,碎金滿地,這兩株雄性的白果樹距今已有七百餘年高齡。
大悲寺後有一條淺溝,溝里叢生著一片野海棠,夏日花開時緋紅滿谷,甚是可愛。這裡曾發生過一個發人深醒的故事。據說康熙年間,谷中有一眼山泉常流不懈,引得兩匹金騾駒夜夜來此暢飲。一個貪人得知此事,便一連三年來此拴取。一天夜裡,金騾駒果然又來了,貪人急忙拋出繩索套住了一匹,不料那駒子力大無比,竟將那賊人拖下懸崖活活摔死了。如今,兩塊形似金騾駒的山石依然靜靜的臥在谷中,相傳是大悲寺中的高僧施展法術後的遺物。
龍泉庵
龍泉庵是八大處的第五處寺院。明末清初時此處並存著兩座寺院。一為慧雲禪林;一為龍王堂。前者建於明洪熙年間;後者建於清順治二年,清道光年間兩寺合二為一。
龍泉庵坐西朝東,寺門為硬山正脊門樓,青石匾額上刻著“龍泉庵”三字。
進入寺門便是一雕欄方池,池壁以青石圍砌,分外堅固潔淨。池中碧水盈盈,清澈可鑑。它源自龍王殿下的拱形石洞,又經方池西壁石龍頭口瀉出,細流如注,經年不息。這水便是遠近聞名的“龍泉”。這“龍泉”之水甘醇清冽,無半點污塵。昔日有位自號“鋤月老人”的隱士曾作過一首七言古風《甜水歌》讚美這龍泉庵里的“龍泉”水,《甜水歌》一下子傳唱遐邇;“龍泉水”一時間名動京城。
院西有殿堂三楹,前有卷棚抱廈一間。殿廈構造都很精良別致。廈下有抱柱聯曰:“威鎮蛟鼉依澤國,德施江海賴安瀾”。殿門外有聯語是:“聖德施恩滌雨露;神威乘澤仰雲霓。”殿內供著泥塑彩繪龍王雕像,面呈威嚴、貌若帝王。旁邊分列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群像,也都十分生動傳神。這殿便是“龍王堂”。
龍泉庵北部是另一組殿堂,由東向西依次為文昌閣、大雄殿、臥遊閣和祖師堂。
文昌閣正門朝東,前懸橫匾 “俯瞰大千”;後懸橫匾“得月先”。殿內供奉“伽藍神”關公坐像。長髯飄飄,威風凜凜。
大雄殿面闊三楹,檐下匾額題寫著“靈通宇宙”,抱柱聯語為“佛德巍巍麗中天之杲日;慈風蕩蕩振大地之春雷”。黑底紅字,莊嚴醒目。大殿之中蓮花寶座之上供釋迦牟尼坐像,左右是阿難、迦葉尊者,三尊神像均為近年所作。
大雄殿與文昌閣之間,南首西邊是“妙香室”,東邊是“聽泉小榭”。小榭為敞廳式,精巧別致。檐下橫匾書“聽濤山房”,柱間有“當戶老松生夕籟;滿山紅葉入新詩”木製楹聯。“小榭”南門外還有一副聯語“溪聲儘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語出佛典《陀羅尼經》,極盡龍泉庵溪聲山色之妙。
大雄殿北邊為“聞妙香院”,院內多植珍珠梅等花木,尤其是兩架古藤蘿,春夏之交,綠葉垂條,紫英繽紛,生機無限。若能約三五知己於藤蔭之下聊作小酌,確有恍入仙境之感。
龍泉庵西倚平坡山,南臨翠微谷,院落之中松高柏巨,氣爽風涼;又有龍泉之水叮咚流瀉,四時不歇,其幽雅清靜可堪八剎第一。清康熙年間著名詩人汪文柏曾賦七律詩一首以記龍泉庵之勝:
雲鎖磐聲僧閉戶,日移剎影客籠鞭,
茗芽細潑真甘冽,歸帶餘香在舌邊。
清乾隆帝也曾幸臨龍泉庵並做《御製龍王堂》詩:
古廟山坳里,披榛磴道賒。
樹生剎竿石,鳥啄淨櫥沙。
水府石林秘,香台花雨斜。
所希惠時若,霈澤始京華。
今天,公園特意在龍泉庵院內開設了一片“龍泉茶社”,社內環境優美,設施完善,服務周全,是游山小憩、品茗看山的極好去處。
香界寺
香界寺是八大處的第六處寺院。坐北朝南,占地近二十畝。整個寺院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門戶重重,構造精良。全寺建築依山取勢,層層高趨,疊疊有致,其雄偉壯麗的寺容堪為八大處諸寺之冠;其豐富珍貴的內藏也不愧為三山之首屈。
香界寺創建於唐代,始稱“平坡大覺寺”,後經歷代重修,先後更名為“大圓通寺”、“聖感寺”和“香界寺”。
香界寺布局嚴整,左右對稱,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大乘門、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聖殿、藏經樓。
山門殿面闊三間,漢白玉券門,檐下嵌漢白玉石額,上刊“勅建香界寺”五個丹漆大字,是乾隆帝御筆。殿中對塑“哼”、“哈”二將立像,二者戎裝怒目,狀極威猛,不失“金剛力士”之孔武。
進大乘門是一平展院落。院中有鐘鼓樓左右峙立。此二樓均為重檐歇山卷柵頂樓閣式造型,高大精美,足以顯耀“勅建香界寺”巨剎之威儀。鼓樓下玉石圍欄內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數枝巨杈遒勁盤曲,枝葉互動分披於大乘門和鐘鼓樓之上,有如蒼龍鬧海,狀極雄奇,因而有“龍松”之美譽。
登上幾級石階便是天王殿。券門和檻窗均以漢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內兩側列泥塑彩繪四大天王。面色各異,法器有別,形象威猛可畏。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闊面寬睃、笑貌可掬的彌勒菩薩坐像。此塑像源本於我國五代時期的一位高僧,真名“契比”,人稱“布袋和尚”。傳說他經常背著一個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如瘋癲,自稱是“彌勒”化身。中原地區寺廟中供奉的“大肚彌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
天王殿北是大雄寶殿,面闊五楹,朱漆明柱,門窗雕飾著精美的三交六椀梭花紋樣,殿中供奉著貼金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坐像。諸神像皆為近年所塑。
大雄寶殿前有兩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東首石碑,龜座螭首,碑陽精刻康熙十七年《御製聖感寺碑文》,碑陰鐫刻的是《御製香界寺碑文》,此碑為乾隆十四年重修聖感寺工畢後所立。西側是一方青石巨碑,碑坐四周精雕著梅鹿海馬圖文,碑陽為“大悲菩薩自傳真像”;碑陰為“敬佛”二字。此二字大如斗口,莊嚴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筆。
據有關專家考證,“大悲菩薩自傳真像”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藝術珍品。其藝術風格與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畫一脈相承。這幅雕像,採用的是傳統的陰刻平雕手法,線條流暢,氣韻傳神。此雕像頭戴法冠,項佩瓔珞,豐腮廣額,唇續髭鬚,一派雍容華貴氣象。這是觀音菩薩的莊嚴法像。
該碑左側還有一篇陰刻行草詩文。字型雋秀酣健,是清嘉慶皇帝的御筆。
據寺僧們傳說,這塊石碑是康熙皇帝發現的。當年,康熙帝來香界寺禮佛,行至大雄寶殿前忽然雙腿一軟跪在了地上,眼前倏然浮現出了觀音菩薩的音容,康熙大為驚詫,忙令僧眾誦經禮懺,自己也連連念誦菩薩名號,好一陣才回過神來。隨即命人在跪倒之地挖掘。結果挖出了這塊碑,康熙更覺得靈驗,於是即興揮毫恭恭敬敬地寫下了“敬佛”二字,為表深受佛法感化,便又為寺院取了個新名叫作“聖感寺”。
最後一層殿宇現為“三聖殿”,殿內居中供奉著木胎貼金西方三聖佛像。中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左右為兩肋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大殿前檐下所置銅鐘,是康熙十年所造;院中兩株七葉樹為明代所植。
過三聖殿,再上十八級台階便是藏經樓院。院中樓宇為後罩樓型制正北面的藏經樓面闊五楹,上下兩層;兩廂配弄樓各六間,也為兩層,樓宇間木柱樑枋彩畫精美、鮮艷奪目。院中有兩株七葉樹分植左右,高大繁盛,據說是從西藏移植而來,彌足珍貴。樓東是一株莖幹古樸的玉蘭樹,傳說是明代所植。老乾古拙,旁出新枝,春著繁花,晶瑩聖潔,嘆為奇景。今天的藏經樓已改作他用,昔日的物品已所存不多。
藏經樓東面有一處古樸的古建群落,這便是清乾隆皇帝的避暑行宮,俗稱“行宮院”。行宮院院門西向,院內欄楯相接,遊廊環繞,雕樑畫棟,奇石兀立,超然意趣,令人目不暇接。乾隆皇帝曾於乾隆十二年夏、十三年冬、十四年春、十八年秋四度幸臨香界寺和行宮院,他在這裡留下了許多優美的詩篇和超絕的墨跡。
千年古剎香界寺以其巍峨壯麗的殿宇樓閣,博大精深的佛家風範而感動著一代又一代帝王顯宦和文人墨客。他們不但頻頻往游,且多留下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華章。
寶珠洞
寶珠洞是八大處的第七處寺院。該寺高居於平坡山絕頂。出六處北便門,沿石階小徑西攀一里多路便可到達。路邊遍植黃櫨、火炬等林木,春夏青翠欲滴、深秋殷紅奪目。
山路忽轉處,一片疏林掩映著一座紅牆灰瓦的卷棚頂古建築,這便是“老爺廟”。廟堂三開間,前擁抱廈。因高踞于山巔巨岩之上而越顯得高峻突出。該殿居中供奉關聖帝君坐像。關雲長紅顏長髯,金甲綠袍,威儀凜凜。周倉牽赤兔馬在左;關平捉青龍偃月刀在右,都十分威猛。
昔日,此廟明柱上曾垂掛一副怪聯:“日 晶 安天下;月朋 朤定乾坤”。曾幾何時,這聯語中的幾個怪字弄得無數達官顯貴、墨客騷人瞠目結舌,如墜雲里霧中。
傳說,某一天,一位自命不凡的“大才子”慕名而至。揣摸半晌,也未能解得幾個怪字的奧妙,不禁兩頰漲紅,低頭無語。正值此尷尬之時,廟門忽開,一老僧翩然而至。“才子”不恥請問其詳,老僧笑答:“聽老輩相傳,上聯讀‘日暖晶華安天下’,下聯讀‘月朋娑羅定乾坤’,還有橫批‘亘古一人’”。言罷,老僧轉身而去,時至今日,這副怪聯依舊在文人學者中“做怪”。
過關帝廟南行數步,便是一座精緻的清式牌樓。此牌樓四柱三間、歇山瓦頂,檐下斗拱縱橫交錯;丹青彩畫富麗明快,額枋嵌漢白玉石額兩方,外額題“歡喜地”,內額題“堅固林”,金光閃爍,分外醒目。匾額上都欽有硃印“乾隆御筆”。
距牌樓不遠,有一巨石被半副抱廈所覆蓋。石面已斑駁蝕損,上存依稀行草詩文,落款處猶可辨一枚硃印“乾隆御筆”痕跡。這便是清乾隆十三年初冬,弘曆皇帝閒游寶珠洞時留下的三首七言絕句。其中一首是:“極頂何來洞穴深,仙風吹送八琅音。箇中疑有天龍護,時作人間六月霖”
寶珠洞規模不大,寺門朝東北,殿宇面東南。有敞亭一座,殿宇兩重。院落東南是三開間卷棚頂敞亭,名叫“眺遠亭”。灰牆紅柱,雕枋畫楦,很顯富麗。臨崖憑欄遠眺,真可一目千里,心胸豁然開朗。懸崖之下是觀音大士殿。面闊三間,額題“諸法正觀”。殿中所供如意觀音像為今人所塑。觀音殿後崖之上建有阿彌陀佛殿三間,配有兩間耳房。殿內舊時曾供泥塑貼金阿彌陀佛坐像,今天已經被三世佛立像所取代。
神秘的“寶珠洞”就在觀音殿後;阿彌陀佛殿下。洞高不足六尺,深廣一丈有餘。洞壁卵石粒粒,黑白相雜、晶瑩光潤,恰似珍珠粘連閃爍,該洞由此得名。昔日,洞中曾供奉著一尊肉體真身貼金佛像,像前置一牌位,上書“欽命賜紫聖感堂中興第一代傳臨濟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旁邊供案上一玻璃匣中盛裝其生前所穿著的緞制黃巾紫履。可惜今已無存,代之者為漢白玉石坐像。
桂芳海岫老和尚,祖籍河北,幼年出家白衣庵。清康熙年間入聖感寺(今香界寺),精研佛理、戒行超眾,深得康熙尊重。所以重修聖盛寺後,康熙欽命他為開山第一代住持。桂芳和尚畢生功業尚有《御製聖感寺碑文》和康熙御製詩為證。碑曰:“寺僧海岫,篤實持躬,勤勞砥行,簞瓢布衲,十載經營,重新殿廡。”詩曰:“脩然老衲淨塵緣,台殿參差起瑞煙。馴鴿檐前應受戒,游鱗花下亦參禪。”
桂芳海岫和尚還有一個“鬼王菩薩”的封號,北京西山一帶至今仍流傳著許多“鬼王菩薩”的故事。
據說,乾隆年間,新疆天山南部準噶爾部霍集占兄弟策動叛亂,乾隆帝御駕親征。掃平叛亂後,乾隆得到了小和卓木部台吉和扎麥的小女兒。因其貌美體香遂被封為香妃。但她入宮後矢志不從,最終被崇慶皇后賜死。乾隆不忘香妃,思念成疾,御醫百治不愈。宮中便懷疑是香妃鬼魂作祟。於是有人便奏請恩準桂芳和尚入宮一試。桂芳領旨後,親率僧徒一百零八名入宮、誦經做法七七四十九天,最終果然奏效。此事一時名震京師。都傳說桂芳和尚是能治鬼魂的活佛,於是乾隆便賜封他為“鬼王菩薩”。
又傳說是,桂芳和尚圓寂時,是在寶珠洞中坐化的,世壽一百四十歲。乾隆念其救命之恩前來弔唁。但見桂芳雖死猶生,雙目直視京城,恐怕有礙大清社稷安危,鏇即在寶珠洞前勅建觀音大士殿以遮其目;又在洞頂建阿彌陀佛殿以壓其氣。又賜額“歡喜地”、“堅固林”以示褒獎撫慰。今日看來,這寶珠洞寺院格局也確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秋高氣爽時節,出寶珠洞南角門,登臨平坡山頂,確可得“絕頂遠眺”的意境。紫禁城樓、永定河水、翠微山脈皆可盡收眼底,萬千悠思盡也隨雲而去。
證果寺
證果寺是八大處的第八處寺院,該寺位於密林掩映的盧師山腰,與翠微山、平坡山上的寺院隔澗相望,獨領一峰之秀。
證果寺初創於唐天寶八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是京城最為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證果寺坐北朝南,全寺殿宇分為三組,中路由南向北分別為山門殿、天王殿和三世佛殿。東部是方丈院;西部是秘魔崖和其他附屬建築。
山門左近有一方深池,青條石圍砌,寬廣丈余,名叫青龍潭。青石券頂,額鐫“阿耨達流”四字梵語,意思是“能覺知一切真理”。多雨時節,潭水常溢出池口且冰涼可人。
過青龍潭沿石板路上行百餘步即可望見山門殿危聳於二十餘級青條石階之上,氣勢逼人。殿額石刻“古剎證果寺”是明英宗朱祁鎮御筆。階西一株數百年古槐長勢奇偉、蔭蔽廣闊,左右兩通龜蚨螭首石碑均為清道光二年所立。西碑《鎮海寺舊碑記》銘文為當朝內閣大學士、著名書法家祁雋藻所書;東碑《中興秘魔崖證果寺十方住持緣起碑》為當年著名高僧崇理杲鑒撰文,南書房翰林、著名書法家程恩澤手書。
《鎮海寺舊碑記》詳細記述了一則盧師降龍的生動傳說。
說是唐朝天寶年間,一位姓盧的居士年邁辭官後一心只想修禪,於是便自造一葉獨木小舟,孤身一人從江南乘舟北下,不用篙櫓、一任小舟隨波逐流。數日後漂到了桑乾河方才止住。盧居士便棄舟登岸,見四周山色非比尋常,又見秘魔崖下洞空如室,欣然嘆道:“此吾居也!”,於是便稍事清掃,入室梵修。
又說是,很久以前,黃河龍門有兩青龍潛匿,不時噴妖氣為害。大禹治水經過龍門,一怒之下用神鍬剷除龍窩,二龍爭鬥不過,悻然逃至苦海幽州,隱藏在秘魔崖下青龍潭中修煉。後見盧師到來,心中大怒,決定與之較量一番。一天傍晚,天空忽然陰雲密布,風雨大作,兩條雨柱瓢潑而降,直逼秘魔崖。盧師正在小睡,驚醒時已經渾身透濕。仰頭一看,是兩條孽龍正在空中噴雲吐霧,便順手拿起一個銅缽置於案上,一通咒語將雨水盡收缽中,又向銅缽吹氣三口,那銅缽便霍地騰空而起,直向孽龍飛去。一聲霹靂,缽水炸開,只打的二龍抽筋撥骨般地疼痛,頓時跌入潭中。沒過幾日,忽有兩童子前來拜師,願為沙彌,以擔柴燒飯侍奉盧師,盧師收下二童子。後來適逢連年大旱,皇帝頒詔聘請能祈雨的人,二童子揭下皇榜,回至寺中,縱身躍入青龍潭,化作兩條青龍騰入空中廣播雲霧、普降甘霖,旱情頓解。原來,二童子就是那兩條孽龍,因受佛法感化才棄惡從善,行雲化雨。盧師也因此名震京師,被皇帝詔封為“感應禪師”,又賜封其所居之山為盧師山,更勅建了感應禪寺以表彰盧師勛德。
山門殿內是新塑的“哼哈”二將立像,表情十分威猛。大雄殿內現供新塑的“橫三世佛”,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東跨院是方丈院,院內假山瘦勁玲瓏,花草林木掩映扶疏,環境幽雅異常。院外皆為坡地,松濤滾滾、涼風習習,更可環顧林壑峰巒之美,是夏日避暑勝地。西部是一組園林式建築。地勢低迥,狹長曲折。院前殿堂三楹,前出抱廈,旁配耳旁,清雅別致。殿東開一寶瓶石門,上面雕飾著蟠龍蓮花圖案,門邊刊刻著唐人常健的名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過石門是一寬敞庭園,園內翠竹千桿,生機盎然,竹邊是一座名為“環中環”的青石假山,雄奇渾厚。再沿曲徑北行不遠,眼前豁然開朗,但見一黝暗巨岩橫空斜出,狀若怒獅之口。這便是飲譽千秋的秘魔崖。崖下是一天然石室,崖壁間刻有“天然幽谷”、“別有洞天”等字。臨崖有民國二十五年所建“招止亭”一座,內牆嵌石刻一方,上鐫《秘魔崖招止亭記》,婉述坐愛秘魔勝境之感懷,作者袁翼;書者袁毓麟。登上招止亭覽勝,或於清晨,或在傍晚。清晨可得旭日金輝染醉千樹的“高林曉日”;傍晚可得五彩雲霞籠罩下的“盧師夕照”。
民國人田樹藩所著《西山名勝記》道:“秘魔崖風景雅潔無比,遊人每多留連。文人觀賞題壁,觸動詩情,到此更難捨去”。
秘魔崖上的題壁詩原來不下百餘首,皆為鴻儒絕唱,然卻終為風雨所磨蝕,唯余翁同和、寶竹坡及林琴南等聊聊數首。現僅錄翁同和律詩一首,以享同好。
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
蒼涼萬言疏,悱惻五湖舟。
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
何時霜葉下,同醉萬山秋。
娛樂設施
索滑道
當你閒暇時,如果您或攜家屬出遊走進風景秀麗的天然氧吧八大處公園時,不要忘記到富斯特滑道娛樂有限公司體驗一下旱地雪橇、高空纜車,以其獨有的新奇、刺激、浪漫、時尚給您帶來的樂趣。
高空纜車,又名索道。八大處索道是一種循環吊椅式開放纜車,乘坐方便,是代步上山的最佳交通工具。他坐上去舒適,又心曠神怡的感覺。八大處架空纜車位於紅葉觀賞區,單程長度1050米,運營時間13分40秒。乘纜車可直達頂峰“寶珠洞” ,山間四時美景盡收眼底,乘坐纜車居高臨下,可鳥瞰山間的春花秋葉,遠看中央電視塔、頤和園昆明湖、十七孔橋、五環路車水馬龍、城市高樓林立、紫禁城樓、永定河水、翠微山脈、北京美景盡收眼底,萬千憂思也盡隨雲而去。虎峰山、平坡山、盧師山山山相連,乘索道虎峰頂亂石巍峨處,常現雲奔霧走,樹轉風移之像,徹底領悟“翠峰雲斷”,真正領教了老人們所說的群居於石隙中的壁虎在噴雲吐霧。近看山間映翠湖碧波蕩漾,富佛牙塔、心壁經、羅漢牆、三者珠聯璧合,靈光寶塔巍峨,殿宇宏麗,古木參天,遊廊迤邐,鐘聲悠悠,香菸裊裊,景致分外迷人。鳥瞰腳下中華精印谷的大理石巨印,印鈕朝天,形態各異,方寸之間萬古風颼颼,方顯巾幗歷史之氣概。一年四季每季乘坐八大處纜車都別有風味,春之時,萬花齊放、芳菲滿山,猶如瑞雪佛來;夏之時,微風拂面,清涼可人,猶如人間仙境;秋之時,紅葉流丹,野果飄香,猶如身在畫中;冬之時,西山晴雪,瑞雪初霽,一派銀裝素裹,踏雪尋幽,令人留戀忘返。你在八大處乘坐一次纜車,讓您真正體驗到“纜車空中走,人在畫中游”的喜悅,給您增加了一份自信,一份瀟灑,一份挑戰。
富斯特滑道又稱“旱地雪橇”,依山勢而建是一項全民健身的娛樂設施,全長1700米,共設50多個彎道,高低落差240米,限速35公里每小時。該設備完全採用國外最先進的技術與設備,集新奇、驚險、安全、舒適為一體,適合各年齡段和消費層。它既可供遊人娛樂,也可舉行比賽。它可根據年齡,性別與操作程度的不同自行掌握滑行速度,它是一項看似刺激其實有驚無險的娛樂健身項目。該滑道線路大都分布在茂密的山林中,不少地方是遊人難以光顧的,滑行途中既可欣賞奇松怪石,清澈的泉眼和小溪,偶爾還能遇到林中珍禽,不時聽到鳥兒歡唱、樹葉婆娑,還有遊人練聲,小朋友高歌,真可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途中還要跨越專為滑道修建的一座近百米的跨山谷的高架橋。迷人的風光及人文景觀令您目不暇接,留戀忘返。該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乘客可藉助制動器自己控制速度,欣賞八大處山間四時美色,可謂老少皆宜的一項娛樂休閒運動項目。當您走進富斯特一定會感受到富斯特全體員工最真誠的服務,歡迎您在工作,學習之餘就在八大處富斯特滑道來一次爬升,一次俯衝,一次跳躍。
當您一次來富斯特即可成為永遠的朋友,富斯特公司一直以來著力推廣時尚的山地休閒運動,致力於一流的服務,以安全運營為原則,為人們提供方便、快捷的旅遊服務,使西山八大處成為人們郊遊,登山,從事休閒活動的最佳場所,是人們休閒旅遊享受運動的優先選擇和最佳去處,使人們徹底擺脫來自社會,生活的各種壓力,得到極度的放鬆和愉悅。
八大處峽谷溜索位於五處龍泉庵東南側,臨崖而建,凌空飛渡中華精硯谷,全長300米,落差20米,直達紅葉觀賞區;深秋時節此處是八大處紅葉最佳觀賞地。整個系統採用雙鋼絲繩作為滑索、飛行員專用降落吊帶作為安全帶,設有減速裝置並由專人負責操作。溜索滑行速度由工作人員通過配重調節,最慢10公里/小時,最快可達到40公里/小時,遊客可依喜好自行選擇。此項活動,貌似驚險刺激,實則安全平穩,老幼皆宜。
乘坐溜索,遨遊於林海之間,如鳥般自由飛翔,將會給您的八大處之旅增添一段難忘的記憶。
交通路線
公共乘車:347路、389路、489路、598路、972路、958路八大處公園站即到。
捷運:八角遊樂園至蘋果園站之間均可換乘公車抵達公園。
自駕車:西五環路八大處出口下,沿八大處路約二公里即到;或者西四環四季青出口下,沿杏石口路至八大處路。距門區不超過100米,有三個停車場,總計1200個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