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元明清時期教育機構]

國子監[元明清時期教育機構]
國子監[元明清時期教育機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子監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又稱“太學”“國學”。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國子監 國子監

兩漢時期國家的最高學府稱為“太學”, 漢武帝設定“太學”也是承襲 了傳授儒家經典最高學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258年)東吳景帝孫休創建國學,設太學博士制度,詔立五經博士,為建業太學之濫觴。

西晉晉武帝鹹寧四年(278年)初立國子學。這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之始。《晉書·卷二十四·職官志》記載:“鹹寧四年(278年),武帝初立國子學,定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試。”國子學限五品官以上貴族子弟方可入學。但國子學在西晉並不景氣,尤其是西晉末年以後,時興時廢。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全國之後,建業太學中斷。晉武帝死後,中原“八王之亂”,以王導、謝安為首的大族,於307年簇擁著西晉皇族琅邪王司馬睿,倉促南渡至建鄴(今南京),史稱“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東晉王朝,並在雞籠山下建立建康太學。西晉末(313年),因為晉愍帝的名字叫司馬鄴,為了避他的名諱,又把建鄴縣改稱建康縣。後宋、齊、梁、陳先後在建康建立建康太學。

劉宋時期,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師(今南京),令國子學開館於雞籠山,聚徒百人教授。劉宋末年,祖沖之回到建康,擔任謁者僕射的官職祖。祖沖之花了較大的精力來研究機械製造,重造指南車,發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國南朝機械工程專業之最早肇始。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北齊改國子學稱之為“國子寺”。隋平陳以後,實行抑制江南地方勢力的政策,摧毀六朝宮苑,漫天大火,燒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毀,建康太學中斷。

隋開皇初年,決定國子寺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開皇十三年(593) 國子寺不再隸屬太常,成為獨立的教育管理機構,復名國子學。大業三年(607)改稱國子監,監內設祭酒一人,專門管理教育事業,屬下有主簿、錄事各一人,統領各官學,如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各官學的博士、助教、生員皆有定額。據《隋書·百官志下》記載: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 :“國子一百四十人……”。國子學與太學並立,是專門研習儒家經典的經學學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設國子學,學額300人,學生皆為貴族子弟,教師24人。貞觀元年(627)唐將國子學改稱國子監,同時成為獨立的教育行政機構。監內設祭酒一人,為最高教育行政長官。設丞一人,主簿一人,負責學生學習成績和學籍等具體事宜。唐代曾幾易國子監之名,曾改稱司成館、成均監,神龍元年(705) 又復其名。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載:“凡六學,皆隸於國子監。”所謂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

唐朝以後,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大分裂時期。這一時期,蔣州(今南京)又一次成為南唐的都城。902年,楊行密被封為吳王,以揚州為國都,史稱“楊吳”。後來權臣徐溫操縱了吳國的軍政大權。909年,徐溫兼任異州刺史,由他養子徐知誥具體負責軍政事務。937年,徐知誥代吳稱帝,定都金陵,並改金陵為江寧府,國號唐,史稱“南唐”。939年,徐知誥稱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後裔。南唐的宮城設在金陵城的中央,大體上位於今南京洪武路一帶,設南唐金陵太學。

宋沿唐制,分設西京國子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京國子監(今河南省開封市),增轄武學。宋代國子監亦屢易其名,有時稱國子監,有時稱國子學,其職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為官學最高管理機構,二是生徒就學的最高學府。如北宋著名學者程頤曾任判西京國子監,胡瑗曾以直講名義兼判東京國子監。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國子監為國子學,淳化五年(994年)又改國子學為國子監,名稱反覆變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稱國子生或監生。宋初無定額,後規定200人為限。但實際數量很少,故可插班補缺或旁聽。國子學設判監事總管學校,由直講教授經業和訓導德行。

北宋南京國子監——應天府書院 北宋南京國子監——應天府書院

北宋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參政“慶曆新 政”,應天府書院升為南京(今商丘)國子監學,與東京(今開封)、西京(今洛陽)的國子監並列為北宋最高學府。范仲淹提出“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實施改革,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遼代的中央官學中亦設有上京國子學、中京國子學、東京國子學、西京國子學和南京國子學。其中除南京國子學外,其他均無明文可考。金代的國子學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始創,規定詞賦、經義學生百人,限宗室、外戚親屬及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孫入學。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設有女真國子學,限金人子弟優秀者入學。

元代分設國子監管轄國子學。蒙古國子監管轄蒙古國子學,蒙古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隨朝蒙古、漢人百官等,學習內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譯寫的《通鑑節要》,併兼習算術,學成考試,量才授官。回回國子監管轄回回國子學,回回國子學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創立。入學資格限於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學習內容以“亦思替非”文學為主,目的是培養諸官衙譯史人才。元代又設有漢文國子學。所學課程有《孝經》、《國小》、《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及《詩》、《書》、《禮記》、《周禮》、《春秋》、《易》等。

國子監[元明清時期教育機構] 國子監[元明清時期教育機構]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國子監始建,初稱為北平郡學,截止2017年已有711年的歷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國家最高學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明朝國子監創於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時,即改應天府學為國子學。後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於雞鳴山下,改學為監,故稱國子監。洪武八年,在鳳陽另置中都國子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撤銷鳳陽中都國子監,其師生併入南京國子監,此時南京國子監學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永樂二年(1404年),北平郡學復稱國子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遷都北京,改北京國子監為京師國子監,於是明代國學有南北兩監之分(亦稱南北兩雍)。永樂二十年(1422年),南京國子監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日本、琉球、暹羅等國“嚮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正德以後,日漸衰退。

順治七年(1650年),南京國子監改為清江寧府學。清因明之舊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國子監。據《清史稿·選舉志》記載:“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監為太學。順治元年,置祭酒、司業及監丞、博士、助教、學正、學錄、典簿等官。設六堂為講習之所,曰: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一仍明舊”。乾隆年間,國子監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蘇湖教法,分經義、治事二齋教學,“嚴立課程,獎誘備至”,力主經世致用,曾使國子監出現“師徒濟濟,皆奮自鏃礪,研求實學”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趨腐敗,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監生多納粟入學,為科名聲利而學,致於積重難返。

1902年,南京清江寧府學在四牌樓江寧府學基礎上建立三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

1905年12月6日(光緒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學制,設定學部,國子監裁廢,其教育行政功能併入學部,國子監的歷史使命便告結束。

1956年,北京國子監闢為首都圖書館。

1998年,辟雍對外開放北京國子監。

2005年,首都圖書館遷出。

2006年,北京國子監和孔廟成立北京孔廟和國子監管理處。為歷史文化類旅遊景區。

主要功能

國子監孔子像 國子監孔子像

國子學或國子監,是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教育管理機關和最高學府,其具備了兩種功能,一是國家管理機關的功能,二是國家最高學府的功能。國子學的設立相對於“太學”而言,除了是國家傳授經義的最高學府外,更多的承擔了國家教育管理的職能;但同時,國子監與太學也可互稱,經常用太學來指代國子監。“國子監”出現後,“學”與“監”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明國子監學習《四書》《五經》,兼習《性理大全》以及律令、書數等,此外,國子監對教職員的職務、待遇及對監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

職務設定

職務

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事。每歲,七學生業成,與司業、祭酒蒞試,登第者上於禮部。

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事。

國子學

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國公子孫、從二品以上曾孫為生者。

助教五人,從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經教授。

直講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經術講授。

五經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經之學教國子。《周易》、《尚書》、《毛詩》、《左氏春秋》、《禮記》為五經,《論語》、《孝經》、《爾雅》不立學官,附中經而已。

太學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從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縣公子孫、從三品曾孫為生者,五分其經以為業,每經百人。有學生七十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十五人。

廣文館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有學生六十人,東都十人。天寶九載,置廣文館,有知進士助教,後罷知進士之名。

四門館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從八品上;直講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為生及庶人子為俊士生者。有學生三百人,典學四人,掌固六人;東都學生五十人。

律學

博士三人,從八品下;助教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律令為顓業,兼習格式法例。隋,律學隸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隸國子監,尋廢;貞觀六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大理寺;龍朔二年復置。有學生二十人,典學二人。元和初,東都置學生五人。

書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石經、《說文》、《字林》為顓業,兼習余書。武德初,廢書學,貞觀二年復置,顯慶三年又廢,以博士以下隸秘書省,龍朔二年復。有學生十人,典學二人,東都學生三人。

算學

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

相關知識

國子監之“監”不讀兼

“監”作監察、監視、監獄解時讀平聲jiān(兼),用作官名、官署名時讀去聲jiàn(薦)。漢·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監,上監去聲,下監平聲。”古書文字都是豎排的。“上監”即前面的“監”字,“下監”即後面的“監”字。左大監、右大監都是官名。張守節的意思是,官名之“監”讀去聲,監察之“監”讀平聲。魏、晉至隋、唐殿中省主官殿中監,南北朝末期以後秘書省主官秘書監,其“監”字都讀薦。

“監”也是官署名,如中書監、欽天監、牧馬監等。國子監既是官署,又兼有國子學性質。

在我國、國子學、國子監歷史悠久。西晉武帝鹹寧二年(公元276年)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二者同設。北齊改國子學為國子寺。這是國子學由高等學府變成教育管理機關的標誌。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更加突出了國子寺的教育管理功能。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宋也以國子監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明、清設國子監,為教育管理機關兼具國子學性質。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學部,國子監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國子是些什麼人呢?《周禮·地官·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東漢經學家鄭玄註:“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見國子泛指貴族子弟。

作為官署名,牧馬監、欽天監、中書監之“監”都讀jiàn(薦)。國子監作為古代中央教育管理機關和高等學府,“監”也讀薦。讀兼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歷史上只有男監、女監,沒有專門囚禁貴族子弟之監。此外,古代稱當官之人為“監子”,稱官署的低級官員為監事,稱國子監生員、肄業者為監生,稱國子監課業考試第一名為監元,稱國子監刻印的書本為監本,稱國子監的規章制度為監規,唐代監管鹽業的官署稱監院。這些“監”都應該讀去聲。

從科舉到聯考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歷唐、宋、元、明、清而不廢。時至今日,則演變成為所謂的聯考制度。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結,也是中國歷史命運的一個結。“學而優則仕”,歷代讀書人莫不以此為一條光明大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中國的教育制度在這數千年中發生過什麼變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吧。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地區名景點名
東城區 故宮 | 天安門廣場 | 雍和宮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天安門城樓 | 毛澤東故居 |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 隆福寺 | 國子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文天祥祠 | 東堂 | 北京大學紅樓 | 勞動人民文化宮 | 淳親王府 |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 | 社稷壇 | 皇史宬 | 老舍紀念館 | 于謙祠 | 柳蔭公園 | 茅盾故居 | 肅親王府 | 青年湖公園 | 僧格林沁祠堂 | 孚郡王府 | 聖米厄爾教堂 | 宣仁廟 | 明城牆遺址 | 城東南角樓 | 柏林寺 | 凝和廟 | 東四清真寺 | 人民英雄紀念碑 | 天安門 | 太廟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中國革命博物館 | 中國美術館 | 毛主席紀念堂 | 文天祥祠 | 孔廟 | 正陽門 | 地壇 | 古觀象台 | 孫中山行館 | 國子監 | 金水橋 | 柏林寺 | 智化寺 | 普渡寺 | 鼓樓 | 鐘樓
西城區北海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恭王府花園 | 景山公園 | 什剎海 | 白塔寺 | 北京胡同游 | 北京天文館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白雲觀 | 廣化寺 | 宋慶齡故居 | 歷代帝王廟 | 梅蘭芳紀念館 | 郭沫若故居 | 月壇公園 | 廣濟寺 | 德勝門箭樓 | 阜景文化旅遊街 | 會賢堂 | 徐悲鴻紀念館 | 匯通祠 | 首都博物館 | 民族文化宮 | 魯迅故居
宣武區大觀園 | 法源寺 | 萬壽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古城建築博物館 | 報國寺 | 天寧寺 | 湖廣會館 | 宣武藝園 | 白雲觀 | 牛街清真寺 | 先農壇 | 松筠庵 | 法源寺 | 南堂 | 琉璃廠 | 梨園劇場 | 老舍茶館
崇文區天壇 | 北京自然博物館 |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 北京遊樂園 | 北京市規劃展覽館 | 永定門城樓 | 天壇體育場 | 百工博物館 | 珠市口教堂 | 龍潭湖公園 | 北京市琺瑯廠 | 龍潭西湖公園 | 金魚池社區 | 袁崇煥祠 | 南崗子天主教堂 | 正陽門箭樓 | 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 燕墩 | 花市清真寺 | 陽平會館戲樓 | 天橋樂茶園
朝陽區北京歡樂谷 | 蟹島 | 朝陽公園 |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 | 中國紫檀博物館 | 北京民俗博物館 | 中國科學技術館 | 中國電影博物館 | 摩銳水世界 | 團結湖公園 | 北京中華民族園 | 興隆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朝來森林公園 | 日壇 | 四得公園 | 北京朝來農藝園 | 平房天主教堂 | 紅領巾公園 | 東都樂園 | 麗都花鳥園 | 北旭野生動物樂園 | 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 萬子營清真寺 | 北京市卡通藝術博物館 | 東壩觀光果園 | 個園 | 中國現代文學館 | 紅軍公園 | 小紅門清真寺 | 南下坡清真寺 | 常營清真寺 | 康營清真寺 | 八里莊清真寺 | 通勝卉芳農業科技園 | 鎮海寺公園 | 西會清真寺 | 西黃寺 | 中國農業展覽館
海淀區香山公園 | 頤和園 | 中華世紀壇 | 圓明園遺址公園 | 北京植物園 | 鳳凰嶺自然風景區 | 北京海洋館 | 玉淵潭公園 | 中國電影資料館 |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 太平洋海底世界 | 北京藝術博物館 | 百望山森林公園 | 陽台山自然風景區 | 北京電影旅遊城 | 中央廣播電視塔 | 大覺寺 | 紫竹院公園 |鷲峰森林公園 |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 翠湖水鄉旅遊區 | 北京航空館 |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 錦繡大地農業觀光 | 團城演武廳 | 中國郵電博物館 |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 水生野生動物救治中心 |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 李大釗烈士陵園 | 臥佛寺 | 七王墳 | 三一八烈士墓 | 大慧寺 |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塔 | 松堂 | 首都體育館 | 真覺寺 | 高梁橋 |埃德加·斯諾墓 | 紫竹院 | 景泰陵 | 黑龍潭 | 薊門煙樹碑 | 慈壽寺塔 | 碧雲寺 | 櫻桃溝 | 摩訶庵 | 魏太和造像
豐臺區世界花卉大觀園 | 北京世界公園 | 北宮森林公園 | 盧溝橋 | 北京青龍湖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 北京南宮溫泉垂釣中心 | 南宮旅遊景區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 中華航天博物館 |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 | 遼金城垣博物館 |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 萬芳亭公園 | 南宮溫泉 | 北京萬龍八億滑雪場 | 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 | 宛平城 | 金土城遺址 | 鎮崗塔
石景山區石景山遊樂園 | 西山八大處公園 | 北京射擊場 | 北京國際雕塑公園 | 北京亞洲電視城 | 北京古城公園 | 承恩寺 | 八角公園 | 皇姑寺 |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 法海寺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 慈善寺 | 北京宦官文化陳列館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名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