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子監是中國元、明、清三代國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機關和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而孔廟則是皇家祭孔之地,兩者相伴,形成“左廟右學”。新中國成立後,國子監里開設為首都圖書館,首都博物館則在孔廟內建立。隨著首都圖書館與首都博物館社會影響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體設施的現代化場館來滿足服務功能,北京市政府經過慎重研究,決定將二館陸續遷出,於是“空”出了國子監與孔廟。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投資逾億元將孔廟和國子監修葺一新,成立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於2008年6月14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孔廟與國子監修葺一新,合併成一個博物館,重新對外開放。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具有700多年的歷史,在北京是絕無僅有的。從原先的圖書館與博物館轉化為專門的博物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將擔負起收藏、展示以及研究的重要責任。在保持了國子監與孔廟原有面貌的前提下,博物館還增加了諸如科舉演變過程等主題展館,備受遊客歡迎。
合併開放
2004年,長期“蝸居”在孔廟和國子監內的首圖、首博陸續遷出。2005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撥款2000萬元,專項用於孔廟、國子監百年大修,長期各自為政的“左廟右學”終於合二為一。北京孔廟和國子監有了新身份——博物館。展廳面積由原來的1500平方米擴大到1萬多平方米,還增設了700平方米的臨展廳,面積一下擴大了近10倍。孔廟中路復原陳列、《大哉孔子》展、孔廟歷史沿革展、國子監辟雍復原陳列、國子監原狀陳列展、金榜題名--中國古代科舉展等6個長期展已布展完畢,北京倫敦圖片展、百年長城回顧展等展覽將接踵登入臨展廳。
建築特色
北京國子監,元大德十年(1306)始於大都興建,初名國子學。清代擴建。坐北朝南,三進院落。中路軸線依次為集賢門、太學門、"圜橋教澤"琉璃牌坊、辟雍、彝倫堂、敬一亭。辟雍為國子監中最重要的建築,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為皇帝講學的地方。重檐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鎏金寶頂方形亭式建築,長寬五丈六尺,四面只設可開敞的隔扇,周以圍廊,建在一個圓形水池的中央,四面架石橋,池岸施漢白玉欄桿,雕琢精美。辟雍兩側有東西六堂,率性、試心、崇志為東三堂,修道、正議、廣義為西三堂,六堂內原有十三經刻石,計189塊,因刻於乾隆年間,又稱乾隆石經,現移至國子監與孔廟之間築室保護。國子監是研究中國古代學制的重要實例。北京孔廟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大德十年建成(1306)。歷代多次重修,為元、明、清三代祭孔建築,又名"先師廟"。廟坐北朝南,大門稱先師門,仍保持元代風格。孔廟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進院落。中軸線上得建築依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前院東面有碑亭、神廚、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齋所,並有持敬門與國子監相通。兩側排列著198座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刻有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是研究我國科舉制度的珍貴實物資料。大成門外有乾隆石鼓和與之有關的兩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築為東西廡和13座御碑亭;後院崇聖祠獨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廟完整的古建築群體。
展覽介紹
該館共有6個長期展,即4個基本展及2個復原展。其中基本展中,《大哉孔子》主要介紹孔子生平及儒家思想的廣泛傳播;《北京孔廟歷史沿革》細數了這裡在全國1300餘座孔廟中各類“之最”;《中國科舉制度》通過珍貴文物再現科舉歷史;《國子監原狀陳列》相當這所古代大學的“功能圖”,標明博士廳相當於教研室、繩愆廳是教導處等,方便觀眾了解各建築用途。兩個復原展位於孔廟和國子監中路,分別真實再現了清末祭孔和皇帝講學時的狀況。孔廟中路復原主要是中軸線上的大成門和大成殿。大成門古時又稱戟門,因門內左右列戟而得名。復原後使之名副其實,門內列戟二十四把,彰顯出孔廟的莊重和威嚴。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是國家祭祀孔子舉行典禮的場所。復原後殿內孔子、四配、十二哲的牌位描金,幔帳更新並修復了御題匾額。按照古代規制恢復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項陳設,其中祭祀禮樂器大部分是珍貴的文物原件。殿內莊嚴肅穆,讓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為了使觀眾對祭孔禮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殿內設定屏風式展版,介紹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禮樂器等。
辟雍的復原陳列是根據乾隆皇帝修建辟雍後,於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一次“臨雍講學”時的陳設和場景復原的。一應設施均使用實木老料,精工細琢,原汁原味地呈現於觀眾面前,這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按原貌恢復,讓觀眾切身感受那種既輝煌又莊嚴肅穆的古代皇家文化氛圍。
藏品介紹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有文物2000餘件(套)主要包括:石器、石刻:元、明、清三代《進士題名碑》,明正統九年至道光九年《碑亭》,康熙五十四年制《編磬》,乾隆六十年刻立《十三經》碑碣,乾隆年刻制《周秦石鼓》等
青銅器:樂器,康熙五十四年制《八卦流金編鐘》,乾隆年制《鎛鍾》;食器,乾隆年制豆、簠、簋、鉶;酒器,乾隆年制爵、尊;雜項,香爐、蠟台、香擋、鏡、錢、廟燈等。
鐵器:香爐、蠟台。
瓷器:光緒年制盤、碗、豆、尊、爵、壺。
竹器:籩、篚。
木器:順治至宣統年制,木匾、木豆、木簠、木簋等;康熙至乾隆年制樂器,古琴、瑟、敔、柷等。
玉器:乾隆年制,碧玉描金龍文特磬。
北京孔廟
北京孔廟主體建築都覆以黃色琉璃瓦,是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規制。整座孔廟建築布局科學,規模宏大,凸顯皇家氣派。北京孔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它有碑林,其實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元、明、清三代的讀書人,凡中了舉人的就在此立一塊石碑,“一舉成名天下聞”。先師門(又稱欞星門)是孔廟的大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先師門兩側連線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進入先師門,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門。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的磚石台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這是清乾隆時仿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代的石鼓遺物刻制的,那難辨的文字和深邃的詩意恐怕只有學識淵博的孔老夫子才能完全理解吧。第一進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籌備各項事宜的場所,其東側設有宰牲亭、井亭、神廚,用於祭孔三牲的宰殺、清洗和烹製。兩側有神庫、致齋所用於祭孔禮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備制。
第二進院落是孔廟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這裡便鐘鼓齊鳴,樂舞昇平,儀仗威嚴。大成殿是第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座孔廟的中心建築,是孔廟內最神聖的殿堂。大成殿始建於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重建,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將殿由7間擴建為9間。殿內金磚鋪地,內頂施團龍井口天花,其規制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建築等級,堪與故宮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木牌位,神位兩邊設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設尊、爵、卣、籩、豆等祭器均為清乾隆時的御製真品。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至宣統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親書的對孔子的四字贊語,是珍貴的文物。
孔廟的第三進院落最具特色,由崇聖門、崇聖殿和東西配殿組成獨立完整的院落,與前二進院落分割明顯而又過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築部局上的巧妙構思。這組建築稱為崇聖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廟。建於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並將灰瓦頂改為綠琉璃瓦頂。崇聖殿又稱五代祠,面闊五間,進深七檁,殿前建有寬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帶踏步各十級。殿內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顏回、孔伋、曾參、孟軻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東西配殿坐落在磚石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單檐懸山頂,內奉程頤、程顥兄弟、張載、蔡沈、周敦頤、朱熹6位先儒之父。三進院落及其建築有明確的建築等級差別和功能區域劃分,和諧統一地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築群落,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
國子監
國子監是自隋以後中國官方最高學府,歷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初毀棄,改建北平府學,成為北京地區的最高學府,永樂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後,改北平府學為北京國子監,同時保留南京國子監。由於元末明初的戰亂,現在北京國子監內的元代建築遺存極少,絕大部分建築為明清所建。北京國子監在1949年之後一度被用做首都圖書館和北京少年兒童圖書館,彝倫堂被改建為閱覽室,六堂成為書庫,隨著首都圖書館新館落成並投入使用,2003年首都圖書館遷出北京國子監。作為首都圖書館,北京國子監曾經免費向公眾開放,為了保護古建築需要,新開館的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需要購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