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紀念館

抗日戰爭紀念館

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七七事變發生地——北京市盧溝橋旁原宛平縣城內,落成於1987年。基本陳列由3個綜合館、3個專題館(日軍暴行、人民戰爭、抗日英烈)和1個半景畫館組成,共有照片和資料3800件、文物5000件。綜合館展示中國抗日戰爭全過程;日軍暴行專題展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中有“七三一”細菌部隊和南京大屠殺的現場復原陳列;人民戰爭專題館展示波瀾壯闊的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和浴血奮戰場景,其中有台兒莊、平型關、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的介紹;抗日英烈館展示著名抗日英雄楊靖宇、趙一曼、左權、彭雪楓、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人的英雄事跡;半景畫館採用聲光電等現代手段模擬七七事變戰場,形象生動。

簡介

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座落於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的爆發地——北京盧溝橋畔的宛平城內。l98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50周年之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建成並對公眾開放,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館名。1997年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二期工程竣工,江澤民同志親筆題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以史育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振興祖國。”2005年7月7日,《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正式開幕。胡錦濤、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乾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展覽,並給予高度評價。

從1987年建館迄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幾經發展,特別是經過2005年較大規模的改造,面貌煥然一新。紀念館正前方是面積達8600平方米的抗戰廣場,廣場中央矗立著象徵中華民族覺醒的“盧溝醒獅”,廣場中軸線兩側各分布著7塊草坪,寓意七七事變爆發地和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基座為漢白玉、高達14米的國旗桿豎立在廣場北側。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館外牆與鑲嵌著獨立自由勳章圖案的鍛銅大門,使紀念館尤顯肅穆、莊嚴。

沿革

抗日戰爭紀念館現在的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紀念館的基本陳列經歷了三次變遷,陳列面積從1320平方米增加到6000多平方米,展覽內容也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社會的進步而更科學、客觀,陳列設計也越來越多地引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2005年舉辦的《偉大勝利》大型主題展覽以歷史圖片和實物為主,輔以景觀、油畫、雕塑、幻影成像、影視片等展示手段,突出表現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中國各族人民包括台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突出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表現了中華民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作出的重要貢獻,深刻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侵華戰爭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以七七事變為主題的半景畫也是紀念館的基本陳列內容之一,這種陳列形式在中國屬於首創。它以巨幅油畫與實物和模型相結合,通過計算機控制的聲、光、電技術,使油畫立即變得烏雲翻滾,濃煙飄動,戰火紛飛,有如身臨當年的盧溝橋事變戰場。除了基本陳列外,紀念館從建館以來,還先後推出了《日軍731細菌部隊罪行展》、《台灣同胞抗日鬥爭圖片展》、《中國戰區中美蘇空軍聯合抗日史實展》等34個專題陳列。這些專題展覽不僅是基本陳列的補充和深化,而且為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還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抗戰歷史的一個重要視窗。自1987年開館以來,紀念館共接待了包括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在內的十幾個國家的政要,八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20多萬觀眾。紀念館也先後赴日本美國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舉辦抗戰主題的展覽,加強了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迄今為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先後接待國內外觀眾1500餘萬人次。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將努力辦成中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景區、抗戰史資料收集及研究基地以及對外宣傳交流的重要視窗。

歷史背景

抗日戰爭紀念館紀念館場景
台兒莊大捷
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台兒莊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

1937年3月16日,日軍第十師團組編瀨谷支隊(旅團)作為先頭部隊,向台爾莊以北騰縣發動進攻,揭開了台兒莊戰役的序幕。中國軍隊在騰縣與敵進行拚死戰鬥後,18日,騰縣、臨城陷落。20日,東北方向韓莊、嶧縣失守。瀨谷支隊在它部日軍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先行逼進台兒莊。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為確保台兒莊陣地,以保衛徐州,調整戰略部署,準備聚殲孤軍突入之日軍瀨谷支隊。3月24日,蔣介石親到徐州視察,並組成中央臨時參謀團協助李宗仁指揮。同時,中國共產黨命令新四軍在廣大淮河流域配合友軍,使津浦路南段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周恩來還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作戰方針建議,得到深切讚許,並派出代表鼓勵李宗仁利用台兒莊以北有利的山區、湖溝地形給敵一次沉重打擊。3月24日,瀨谷支隊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向台兒莊發動猛攻,中國守軍與之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日軍不斷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實施攻擊,守軍傷亡甚重,日軍突入台兒莊。28日,中國守軍對突入之敵展開圍攻。為切斷嶧縣之敵增援台兒莊,中國軍隊一部於30日對嶧縣佯攻,一部協助解決台兒莊附近之敵,極力破壞嶧縣至台兒莊之間的鐵路、公路,遮斷嶧縣與台兒莊的聯絡,竭力阻敵南下。同時,中國軍隊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莊前進,截斷日軍聯絡,阻敵增援。另一部由嶧縣南下圍攻日軍。29日,日軍急令攻擊臨沂的坂本支隊轉向馳援台兒莊。但於31日,遭中國軍隊阻擊,經數日激戰,予敵重創,使其救援計畫落空。30日,日軍瀨谷旅團長親率支隊後續力量增援台兒莊,全力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同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莊之敵完全包圍。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中國軍隊不避犧牲,浴血猛攻。4月3日,中國軍隊終於沖入台兒莊,與敵展開街壘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戰至7日凌晨,除一小部日軍突圍至嶧縣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敵全部被殲。

台兒莊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

抗日戰爭紀念館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
是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正太鐵路,從河北石家莊到山西太原,橫越太行山脈,全長200多公里,是連線山西、河北的重要交通命脈。1939年冬以來,日軍推行“囚籠政策”,企圖以鐵路為鏈、碉堡為鎖,壓縮圍困根據地。正太鐵路是日軍“囚籠政策”的重要支柱。日軍在正太路沿線大小城鎮、車站和橋樑、隧道附近,築有堅固據點,各以數十至數百人守備,經常派裝甲車巡邏。鐵路兩側10至15公里的要點,還築有一線外圍據點。日軍妄稱正太路沿線是“不可接近”的地區。為此,八路軍總部積極醞釀打擊正太路的作戰,以打破日軍的封鎖、打通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繫,同時切點山西日軍的運輸補給線。正面戰場的不利形勢極大地推動了戰役實施。國民黨政府內部自棗宜會戰後宜昌失守後,由於國內國際各種不利形勢的影響,抗戰意志空前低落,出現嚴重的妥協投降危機。為此,八路軍總部決定以積極行動打擊日軍,在華北戰場創立顯著戰績,以興奮抗戰軍民,爭取時局好轉。這是迫切的政治任務。八路軍的作戰部署是,以晉察冀軍區、129師重點進行破壞正太鐵路的任務,以120師破壞同蒲路及周邊主要公路,牽制敵人。破襲正太路,敵必然由平漢、同蒲路東西兩面反撲,為阻敵增援,八路軍相機展開廣泛的破襲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師、第123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路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的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到1941年1月24日反“掃蕩”結束,歷時5個多月。
百團大戰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百團大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八路軍的威望,揭破了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謊言,鍛鍊、考驗了八路軍的作戰力量。同時,它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囚籠政策”,日軍自稱“損失甚大,需要長時期的巨款方能恢復”,對日軍震撼極大。此後日軍對情治單位進行了空前改革和加強,進一步明確了在華北以中共軍隊為重點的指導思想。日軍華北方面軍稱此役為“挖心戰”,將每年的8月20日定為“挖心戰”紀念日。同時還引起日軍內部產生“不應變更傾注主力於中國的主旨”的爭論,因而推遲了日本南進步伐。更重要的是,百團大戰是在中國正面戰場處於嚴重妥協投降氣氛下取得重大勝利的,極大地振奮了中國民心、士氣,受到國際上同情中國抗戰的國家的高度讚譽,牽制了大量日軍,減輕了正面戰場壓力,推動、鼓舞了正面戰場繼續抗戰的鬥志,使日本誘降企圖終於遭到可恥的失敗。

抗戰人物

抗日戰爭紀念館白求恩
諾爾曼·白求恩
著名的國際主義戰士。抗日戰爭時期,白求恩放棄了國內待遇優厚的工作條件和優越舒適的生活環境,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1939年11月,因搶救八路軍傷員光榮犧牲。毛澤東於同年12月發表了《紀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評價白求恩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讚揚他對中國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所做的貢獻。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負責任、對同志和人民極端熱忱的崇高精神,成為中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和人民民眾學習的榜樣。

粟裕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卓越的軍事家。1907年生,湖南會同人。侗族。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6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曾任中國工農紅軍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參謀長、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井岡山鬥爭,轉戰贛南、閩西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被朱德讚譽為“青年軍事家”。1934年7月任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參謀長,轉戰閩浙贛皖邊。1935年1月任挺進師師長、閩浙軍區司令員,在國民黨統治的腹心地區開闢浙南遊擊根據地。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獨立領導部隊開展游擊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於1938年4月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江南敵後,首戰韋崗告捷。接著率領第2支隊在南京蕪湖溧水地區抗擊日軍。

抗日戰爭紀念館粟裕
1939年8月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同陳毅一起,率部開闢了蘇南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率部挺進蘇北,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副指揮兼參謀長。10月參與指揮黃橋戰役,粉碎了4倍於己的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發展了蘇北抗日根據地,開創了華中敵後抗戰的新局面。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1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在臨江瀕海、交通發達的平原水網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挫敗日偽軍頻繁“掃蕩”、“清剿”和“清鄉”,建成了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

1944年3月開始對日軍發動局部反攻,組織指揮車橋戰役,創華中敵後殲滅戰的範例。同年12月率第1師主力南渡長江,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後又兼中共蘇浙區委員會書記,鞏固和發展了蘇南、浙東抗日根據地,開闢了浙西抗日根據地。1945年指揮所部在天目山區對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3次自衛反擊戰,率先實現了從游擊戰運動戰的轉變。解放戰爭時期,擔任華中、華東和第三野戰軍主要指揮員,組織指揮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積累了大兵團作戰的豐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中央軍委常委等職,為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84年2月5日病逝於北京。

民間團體

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日本友好協會
成立於一九六三年十月四日。它是根據中日民間往來的發展和需要,在周恩來總理的倡導下,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政治法律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全國學生聯合會、中國佛教協會等十九個全國性人民團體發起組成的。郭沫若任名譽會長,廖承志任會長。後由王震任名譽會長,夏衍、孫平化相繼任會長。現任會長為宋健。中日友好協會的宗旨是增進中國人民同日本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兩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各個領域的交流,推動兩國睦鄰友好關係的發展,實現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願望,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中日友好協會成立後,在中國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及日本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同日本各政黨、團體、地方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建立了聯繫,進行了廣泛的友好交流,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和開展人員交流,推動兩國關係長期穩定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中日友好協會下設政治交流、城市•經濟交流、友好交流三個部。政治交流部主要負責同日本各政黨、有關團體以及國會議員、政界人士之間的交流工作;城市•經濟交流部主要負責推動中日兩國地方政府之間的交流,協調、管理同日本建立友好城市、友好省縣關係以及經濟交流工作;友好交流部主要負責同日本各友好團體、友好人士進行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工作。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
是在國家民政部註冊登記的社團組織,上級主管單位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秘書處辦公室設在抗戰館並負責日常工作。理事會是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召開會員代表大會進行換屆選舉產生。性質是:全國範圍的民間的非營利的民眾性學術團體。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以尊重歷史、遵循科學為原則,促進抗日戰爭史研究工作的繁榮。業務範圍:(一)組織、推動、協調各地抗日戰爭史研究工作者從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展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二)徵集、調查、收藏有關抗日戰爭的文物和文獻、口頭資料,促進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科學著作、文獻資料、調查報告等的撰寫和出版。(三)主辦專門的學術刊物,成為本會會員和其他研究者發表研究成果的園地。(四)開展同台港澳地區及在海外華人中從事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團體和個人的學術交流,加強國際間的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學術交流。(五)組織或協同有關機構進行抗日戰爭史的學術研究。(六)調查重要的抗戰遺蹟,向有關地方政府提出保護方案的建議。

紀念館

抗日戰爭紀念館歷史題材
展覽以中央4號檔案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指導思想,以中華民族精神(抗戰精神)為魂,以“偉大勝利”為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14年歷史畫卷。展覽吸收了抗日戰爭史最新研究成果,展出了587張高清晰、珍貴照片,830餘件亮點、重點文物,22組雕塑、14幅油畫、10個景觀等165件輔助展品,全面客觀再現了中國人民14年抗戰歷程,著力展現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覽由八個部分及序廳、環廊等構成。
2005年7月1日,李長春劉雲山等領導審看了展覽。長春同志認為,展覽是中央交辦的重大政治任務,屬於國家級重大題材。展覽內容既全面,又突出重點,弘揚了抗戰精神;既準確把握了政策,又正確處理了六個關係,思想性和政治性很高;主題鮮明、恢宏大氣、催人奮進、精雕細琢、精品優質,藝術性和觀賞性很強。2005年7月7日,展覽隆重開幕。李長春、劉雲山等領導參加開幕式,揭開了中央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展覽。

展覽共分八部分:第一部分:民族危機,救亡興起;第二部分: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第三部分:抗戰燈塔、中流砥柱;第四部分:日軍暴行、慘絕人寰;第五部分:浴血疆場、民族壯歌;第六部分:得道多助、國際支援;第七部分:歷史勝利、大貢獻;第八部分:以史為鑑、面向未來

中國旅遊景點(一)

中國地域遼闊,美麗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古蹟比比皆是,美不勝收。了解中國旅遊景點,展現魅力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