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概述
北京西山臥佛寺與香山毗鄰,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300餘年。初建時名兜率寺,內供有香檀雕制的臥佛像。元朝重建,並鑄一尊釋逛牟尼銅臥像置於寺內,同時更名壽安山寺。清朝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臥佛造像遠近聞名,人們通常稱臥佛寺。臥佛寺是西山的一座古剎,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已有1300多年歷史。通常人們稱它為臥佛寺。全寺倚山而立,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和臥佛殿。歷史
北京西山臥佛寺始建於公元七世紀,唐代貞觀年間(627—650年),迄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北京著名的古剎之一。該寺在元、明、清各代均有修建,並屢次改變寺的名稱,曾叫兜率寺、壽安寺、大昭孝寺、洪慶寺、壽安禪寺、永安寺、十方普覺寺。但是,由於寺內有一座用銅50萬斤築成的大佛像,因而得一俗名“臥佛寺”,此名稱流傳最廣。寺內景觀
天王殿:正中供奉彌勒佛坐像,兩側為保佑國泰民安的四大天王。
三世佛殿:正中供奉三世佛,兩側為十八羅漢。位於東南角的一尊羅漢不是出家人打扮,而是鎧甲披掛,穿靴戴帽。傳說這是乾隆皇帝以自己的塑像占居了一尊羅漢之位,以求修成正果,立地成佛。在三世佛殿的前面,有一株古老的娑羅樹,據說是從印度移植來的,是佛國三寶樹之一,象徵釋迦牟尼涅盤於娑羅樹下。
臥佛殿:全寺的精華。殿內有一尊巨大的銅臥佛。佛身長5米多,重約54噸,作臥睡狀,側身躺在高榻上,雙腿直伸,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托著頭,體態自然,相傳這是釋迦牟尼在印度涅盤時的姿勢。旁邊站著十二尊泥塑小佛像,表現釋迦牟尼向他的弟子囑咐後事的情景。這尊銅像為元代(14世紀)所造,是中國古代的宗教藝術珍品。殿內的玻璃櫥內陳設有十一雙黃緞雲鞋,是清朝十代皇帝及袁世凱的供品。
臥佛介紹
據元史記載:當時鑄銅像冶銅50萬斤,用工七千。銅佛身長5米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曲肱托頭。臥佛後面圍坐著12圓覺菩薩,他們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涅磐於婆羅樹下,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象。由於寺內有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銅像、臥佛寺由此而得名。臥佛身長5.2米,用銅25000公斤、鑄佛用工7000人。銅佛作睡臥式,頭西面南側身躺在一座榻上,左手平放在腿上,右手彎曲托首頭部。據說這是釋迦牟尼的紀念像。旁邊站著12尊小佛像,是他的12個弟子。他們的面部表情沉重悲哀,構成一幅釋迦牟尼向12弟子囑咐後事的景像。殿的正面牆上掛一塊“得大自在”的橫匾,意思是得到人生真義也就得到最大自由。殿門上方亦有橫匾,書有“性月恆明”,意為佛性如月亮,明亮興輝永照。此外寺內還種有幾株婆羅樹,每逢春末夏初之際,白花盛開,花朵如同無數座潔白的小玉塔倒懸枝葉之間,別有情致。[1]
獲得榮譽
北京臥佛寺獲得榮譽:臥佛寺倚山築成,整體布局緊湊,以中軸線上的四層殿堂為中心,層層平列,山門區有一對高大的金剛力士像,俗稱“哼哈二將”;第二層彌勒佛殿,兩廂有木質的四大天王雕像;第三層為三世佛殿,供奉三世佛塑像,段兩廂還塑有五彩泥質的十八尊羅漢;最後為臥佛區,精美的銅臥佛,是元代至治元年 (1321年),冶銅 50萬斤鑄造而成,重約54噸,長5米多,側身作睡臥狀,體態安祥、自如,臥佛後面環立十二尊泥質小佛像。在三世佛殿前面;有古老的娑羅樹,它象徵釋迦牟尼涅磐於佛國寶樹下。 臥佛寺於1957年被定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由北京市園林局北京植物園管理。
景點相關
北京臥佛寺聯繫方式:電話(010)62591283,62591561-2213
北京臥佛寺門票價格:門票5元
北京臥佛寺開放時間:8:00--16:30
北京臥佛寺交通:經過北京臥佛寺的公交有運通112線、331路、505路、630路、634路、696路
周邊景點
八達嶺;長城;天安門廣場;頤和園;中央廣播電視塔;故宮;北京海洋館;香山公園;京東大溶洞;北海公園。
購物遊玩
當地可以購買到當地的土特產、宮燈、景泰藍、琉璃料器、漆器、面人、玉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