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清真寺
據說本寺原來面積寬廣,規模也極為宏大,東起南羊市口,西至西花市浴池胡同,南到手帕胡同,北達西花市大街。花市清真寺原有東門,門上方就有“敕建清真寺”門額,在南羊市口路西,建築形式已無人知曉,其北門,人們還清楚的記得,大門座南朝北,辟有三個門,中間為圓圈門僅在大、小開齋節日才開;兩旁為稍小的方門作為日常使用,門外建有花空牆磚。從外表上看不像寺院,實則內部宏偉,殿宇寬敞,歷史深遠,不愧為北京原有敕建四大清真名寺之一。按北京原由敕建四大名寺之說,即花市清真寺,牛街禮拜寺,安內二條普壽寺(已不存),錦什坊街法明寺。本寺現有由清朝第一代裕親王所書“清真”二字木匾及其他木匾三方,石碑三方,乾隆三十五年“重修禮拜碑記”等。花市清真寺坐落在北京市崇文區西花市大街30號,是崇文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花市清真寺創建於明代永樂年間,公元一四一五年。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是北京著名的清真古寺。
據當地回族老人說,本寺為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回族)創建,建寺大殿時,其大致範圍是常遇春射箭所定,這就是“常遇春一箭定寺基”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西花市清真寺最初為常遇春府邸,後改為清真寺。另據傳說,是回族將領胡大海把自家宅地捐為寺地,並在此基礎上建為清真寺。
內部景觀
另據本寺殘存碑碣記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記有明朝永樂十三年正月一次;崇禎元年秋一次;清康熙四十一年春一次;雍正七年帝賜御碑建亭一座;乾隆三十二年附近失火波及本寺,又集資修建一次;光緒二十五年重修一次。解放後,西花市清真寺建立了民主管理委員會,每年對清真寺認真進行維修。
花市清真寺現存的為清式建築,建築面積1303.1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各類房屋81間,主建築禮拜大殿位於寺院西面,大殿前廊寬闊,檐角微翹,再配以清石台階,使大殿顯得莊嚴肅穆。前廊的南北牆上刻有阿拉伯經文,組成巨大的圓形圖案。大殿寬約5間,進深約10間,南北各有一排耳房。進入大殿內,有八角亭用於採光,光照充足明亮。在它的下面是宣講台,一年一度的開齋節都要由有名望的阿訇登台朗誦經文,大殿兩旁各有5個小型拱門,可供單人禮拜。大殿內雕梁畫棟,彩漆鮮艷,顯得富麗堂皇。
大殿前有重檐方形御碑亭,院南、北、東三面有講堂,男、女沐浴室,教長室,庫房等。後殿中原有望月樓,因年久失修作廢。民國初年,馬兆彬老人在殿西南角增建一座尋月台,並由當時的教育部次長馬鄰翼書題“尋月”二字篆刻在台上,在每年齋月時,望月之用。
在500餘年的歷史中,花市清真寺歷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民眾禮拜的場所,沿著歷史的足跡花市清真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宗教作用,我們民族融合,宗教融合的治國之策得到了真正的發揮,保證了我區民眾的安定團結,為我區精神文化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無論從信教民眾,還是對中國古建情有獨鐘的人而言,這裡無疑是一片淨土,在“人文奧運”的推動下,花市清真寺將作為旅遊文化參觀景點為眾多人們所喜愛。將來隨著周邊的危舊房改造工程的進行,清真寺將坐落在道路旁,其周遍將被綠地所環繞,方便的交通優雅的環境會使清真寺的文化、歷史、藝術價值充分體現,為首都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