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自然博物館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的天橋地區,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的天橋劇場, 具有特殊的文化環境。她的前身是成立於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正式命名為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展廳面積8,000平方米。由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資500萬元興建的標本樓——“田家炳樓”,總面積達3600平方米,是國內同類館中規模最大、設備最好、功能最全、使用價值最高的標本館,92年落成並啟用。
自然博物館有四個基本陳列和一個恐龍世界博覽。館藏大型整體古哺乳動物化石數量居世界第二,黃河古象化石、恐龍化石名揚海內外。“動物陳列”按系統發育順序展示了現生主要動物類群,反映了動物界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從簡單到複雜的演化歷程。“植物陳列”展示了原核生物的細菌、藍菌,真核生物的藻類、真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的大量標本及生態照片,展現了諸位的多樣性,再現了植物演化的歷程,反映了植物對動物、人類的生存所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古生物陳列”蹋著史前生命的足跡,通過大量的化石標本展示了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由變溫到恆溫、由卵生到胎生的演化歷程。“人之由來陳列”展示了由猿到人的歷史進程,以及個體的人十月懷胎的誕生過程,勾畫出人類自身的發展軌跡。“恐龍世界”利用高科技手段將恐龍復原,配以聲光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生態環境中,因而成為孩子們的樂園。
館藏文物、化石、標本10餘萬件。
開放時間
開放日期:全年對外開放(周一閉館,但是寒暑假及法定節假日期間照常開放)
開放時間:9:00-17:00
北京自然博物館在2008年7月1日免費開放後,觀眾參觀需提前5天預約,每日預約限額3000名。零散觀眾預約採用實名制,需要登記預約人姓名等信息,每人每次預約免費票不得超過5張。已成功預約的觀眾需在參觀當日16時之前到指定地點,現場領取免費參觀票,16時以後停止入館,逾期未領視為預約作廢。周一為閉館日。
北京自然博物館有關人士提醒:酗酒者、衣冠不整者及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者無監護人陪伴的,謝絕入館。參觀者請自覺接受安檢,嚴禁攜帶易燃易爆、管制械具、液狀物體等危險品入館。
標本
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館藏標本約20餘萬件,其中有相當數量為國家一、二類保護的動物植物標本,還擁有一定數量的模式標本以及具有特殊意義的珍貴標本,許多標本在國內、國際上都堪稱孤品,包括世界聞名的古黃河象頭骨化石、長26米的巨型馬門溪龍、世界上最早鳥類之一 的三塔中國鳥以及完整的整窩恐龍蛋化石等。館內還收藏著世界各國友好人士贈送給我國國家領導人的部分禮品標本,如葛摩總統訪華時贈送給江澤民同志的珍貴的拉蒂邁魚(矛尾魚)標本、早年越南胡志明送給毛澤東的亞洲象標本、朱德轉送的鱷魚標本等各類禮品標本。其中比較珍貴的還有澳大利亞贈送我國的恐鳥骨骼標本,這種地球上最大的鳥已經於1885年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滅絕,而這件標本也是保存在我國的唯一的恐鳥標本。
北京自然博物館總投資約600萬元的新標本庫將於明年完工。據了解,新標本庫收藏標本將超過20萬件,可實現24小時實時監控,新增加的化石修復室將為觀眾提供與標本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屆時觀眾可透過玻璃窗看到標本修復全過程。據介紹,以前的標本庫沒有溫度、濕度的調節設備,改造後的標本庫將保證恆溫恆濕,一年四季溫度保持在18℃,濕度穩定在40%上下。此外,每個庫房都有換新風系統,保持庫內空氣流通,防潮防霉。
主要陳列
北京自然博物館現有四個大型基本陳列:古生物陳列(古爬行動物廳、古哺乳動物廳、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廳、無脊椎動物的繁榮廳)、植物陳列(綠色家園廳)、動物陳列(動物—人類的朋友廳,動物的奧秘廳)、人類陳列(人之由來廳)。這四個陳列構築起一個地球上生命發生髮展的全景圖,並以生物進化為主線,以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展示內容,向觀眾普及生命科學知識。館內還設有幾個專題展館,如“人體真奇妙”、“水生生物館”、“恐龍世界”等,以及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新開闢的互動式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普教育活動場所——探索角。同時,本館每年都會推出若干個臨時性展覽各種臨時性專題展覽,影響較大的包括“優生優育”、“人與生物圈”、“香港自然風光”、“人體真奇妙”以及連續12年推出的“動物生肖”展覽等,其中青春期教育展覽“男孩女孩”展覽被北京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最佳活動” 獎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設最佳活動創意” 獎。目前博物館常年還保持1—2個優秀展覽在全國各地巡迴展出。近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展覽曾多次走出國門,如“中國恐龍展”曾先後在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瑞典、芬蘭、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展出。從1977年開始,還先後引進過“澳大利亞特有動物”、法國“性的自然史”、台灣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鯨的故事”等展覽,1997年還與香港海洋公園聯合舉辦過“白鰭豚” 展覽。科研成果
1986年,以北京自然博物館生態研究室為基礎,在大興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態實驗中心引進英國的麋鹿種群成功,即現今的“麋鹿研究中心”。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完成2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1992年—1997年中,北京自然博物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6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萌芽計畫基金項目1個,有4名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對新疆天山托木爾峰的聯合科學考查,陳紹煋研究館員參與的《天山托木爾峰地區的高等植物區系調查》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甄朔南研究館員等人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完成了對中國恐龍足跡的開創性研究;王紹芳研究館員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棲動物古生態及群落研究》分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李建軍研究館員的《南極費爾南德斯半島鳥類足跡研究》論文收入了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論文集,該項目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黃勁松副研究館員參與的“華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8年科研三等獎;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完成了國家科委委託的“關於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
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北京自然博物館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幫助建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憑藉雄厚的展覽設計、策劃能力先後幫助國內多個省份和自治區建立陳列館,如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和王府井東方廣場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深圳仙湖植物園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館、吉林省的長白山自然博物館、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博物館、廣西柳州的白蓮洞洞穴博物館、黑龍江地礦博物館、湖北省武漢地質博物館、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海南三亞古生物博物館等,其中,為新疆吐魯番設計和施工製作的新疆吐魯番巨犀化石陳列館,是我國西北地區建立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館。
主要項目
北京自然博物館擁有一支科學態度嚴謹、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1986年,以該館生態研究室為基礎,在大興南海子建立的麋鹿研究生態實驗中心引進英國的麋鹿種群成功,即現今的“麋鹿研究中心”。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北京自然博物館每年完成2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1992年—1997年中,全館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6個、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個、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萌芽計畫基金項目1個,有4名中青年科學工作者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1977年和1978年,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對新疆天山托木爾峰的聯合科學考查,陳紹煋研究館員參與的《天山托木爾峰地區的高等植物區系調查》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甄朔南研究館員等人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完成了對中國恐龍足跡的開創性研究;王紹芳研究館員的《湘中晚石炭世底棲動物古生態及群落研究》分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三等獎;李建軍研究館員的《南極費爾南德斯半島鳥類足跡研究》論文收入了我國第四次南極考察論文集,該項目獲199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黃勁松副研究館員參與的“華北植物區系地理研究”獲中國科學院1998年科研三等獎;本館還完成了國家科委委託的“關於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可行性研究”項目。
北京自然博物館還和國外開展了一些合作研究項目,如與美國地球探索協會合作的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古生物考察,與美國新墨西哥洲自然博物館合作的雲南祿豐下侏羅紀似哺乳爬行動物研究以及楊思諒研究館員與德國聖肯堡自然博物館合作的蟹類研究;饒成剛研究館員曾與美國學者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共同發表了“早期鳥類飛翔與攀握:來自中國下白堊統地區的新化石證據”的論文。1994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與柳州白蓮洞洞穴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中國古人類與史前文化淵源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於1993年舉辦了“自然科學博物館與環境”國際學術討論會。本館的科學工作者還曾當選為國際第四紀地學大會的中方主席和世界鳥類學會秘書長。
出版內容
幾十年來,北京自然博物館先後出版一些有代表性的科研專著和科普讀物,如甄溯南的《中國恐龍足跡研究》 、蔡其侃的《北京鳥類志》 、王鴻媛的《北京魚類志》 、劉思孔與他人合著的《中國蝶類志》及《中國鳥類食毛目的研究》等。館內有關專家還直接參與了《中國大百科全書》 、 《中國植物志》等專著的編纂工作。由館內專家集體編寫的科普圖書《生物史圖說》 ,198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深受廣大讀者歡迎;周國興研究館員的《人之由來》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普讀物;1996年關鍵研究館員等撰寫的大型科普讀物《恐龍時代》一書,被出版社作為優秀圖書推薦給讀者。科普作家唐錫陽的著作《環球綠色行》一書,讀者反映強烈。甄塑南和周國興研究館員曾被中國作家協會授予成績突出的科普作家稱號。
組織機構
館長:孟慶金
副館長:李健文 楊祥奎
學術委員會主任:李湘濤
工會主席:李健文
名譽館長:江澤慧
科學顧問: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文采 印象初 匡廷雲 安芷生 朱作言
孫 樞 孫鴻烈 戎嘉余 劉嘉麒 孫儒泳
張廣學 宋大祥 吳新智 金玉玕 邱占祥
陳 旭 趙爾宓 鄭光美 鄭 度 洪德元
秦大河 殷鴻福 魏江春 張新時
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建章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Dianne Edwards
瑞典皇家學會院士 Else Marie Friis(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其他
北京自然博物館內的北京動物學會等學(協)會還利用假期舉辦各類夏令營和生物教師培訓班等活動,如先後組織了9屆北京市中國小生物知識競賽、生物夏令營和科普講座以及策劃“小手牽大手走進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專業學術刊物《北京博物館研究報告》創刊於1979年,已出版了60期,並與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研究機構保持著資料交換關係。2005年2月《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國地質博物館和北京天文館共同主辦。本館與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的科普期刊《大自然》雜誌創刊於1979年,已發行出版了119期,目前年發行4萬餘冊,1997年被中國科協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歷史回顧
北京自然博物館
1951年3月,經中央宣傳部文教委員會批准,中央文化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成立了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文化部丁西林副部長兼任主任委員,委員包括裴文中、鄭作新、張春霖、胡先驌等人。
1951年4月2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在故宮博物院東華門內的文華殿、傳心殿和清史館,裴文中兼主任。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發文向全國徵集標本和展品,並從全國各地抽調業務與行政幹部。當年,原文化部科普局所屬的標本製作所和中央人民科學館全部職工併入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並接收了南京博物院、北海大眾自然博物館以及河北省的大批鳥類標本、珊瑚標本和古脊椎動物等化石標本。到1952年,籌備處已初具自然博物館的雛形,並在1954年至1956年先後舉辦了新中國的首批大型展覽:“全國礦產資源展覽”、“全國農業資源展覽”、“解放台灣展覽”和“治理黃河展覽”等。
1955年,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館舍建設批准立項,確定天橋南大街為館址。原計畫建設有三期工程,即陳列樓、標本樓和辦公樓,並確定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建陳列廳8000平方米,首期工程撥款120萬元。
1956年10月,新館在天橋南大街開工
1958年5月,新館落成,由歷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題寫館名。至8月份完成了搬遷工作,隨後古生物、動物、植物基本陳列布置就緒。
1959年1月,新館正式對外開放。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了紀念郵票1套2枚和首日封1枚。《人民畫報》當年第4期用彩色整版向國內外作了重點介紹。“大躍進”期間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下放到北京市,隸屬北京市文化局。
1962年,北京自然博物館正式命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教授任館長。
1975年,劃歸北京市科技局領導。
1979年,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繼任館長。發起並籌備成立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
1980年,創刊發行專業學術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大自然》科普雜誌。
1982年,古生物學家周明鎮教授接任館長。編輯出版大型圖冊《生物史圖說》。
1984年,本館生態研究室在北京大興南海子建立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並在麋鹿引進工作圓滿結束後獨立為成為新的科研機構。
1985年,劃歸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1992年,9月由香港實業家田家炳先生捐資和北京市財政撥款的標本樓——“田家炳樓”——落成。
1998年,7月25日聘任江澤慧教授(女)名譽館長。
2004年,2月聘任原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博士生導師李承森研究員為館長。
2004年,11月聘請吳新智、洪德元、孫儒泳等2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兩名外籍科學家為館科學顧問。
2005年,2月原《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報告》改為《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
2008年,2月原大連自然博物館館長孟慶金研究員接任館長。
2008年,3月入選北京市33座免費開放博物館。
2008年,4月入選北京市首批99家科普基地,被選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研發基地,《大自然》編輯部為科普傳媒基地。
2008年,5月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79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8年,7月1日正式對社會免費開放。
2010知識中國評選
中國博物館——北京市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 |||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