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堂,位於王府井大街74號,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堂體占地面積約2387平方米。這座教堂始建於1655年,是繼“南堂”之後的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這是一座羅馬建築風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築風格共融的典範。
由來
明末,利類思和安文思在四川傳教,清初他二人被清兵擄至北京,在肅王府當差,如同罪犯一般,但因二人品行端正,無任何越軌行為,又不時給府內人員講道,遂贏得府中人的好感,不少人開始領洗認教,信奉天主,後來連王妃也有領洗的。所以府中人對他二人很尊敬,不把他們當奴僕看待,而且準許他們自由外出。數年後,他們二人因在外傳教獲得好名聲,信徒日益增多,於是又被介紹到宮內做事。由於有了傣祿和一定地位,他們想為教友們臨時購置房屋數間,作為活動地。順治十二年(1655年),世祖福臨賜給他們二人一所宅院和一塊空地(即今此址),他們於是在空地上建築一堂,規模不太大,奉聖若瑟為主保,這便是北京城內第二座聖堂(第一座為南堂)也就是最早的東堂。1720年大地震,將堂震塌,第二年又重修。此後,東堂內曾保存有多幅宮廷畫師郎士寧繪的聖象,很名貴。嘉慶十二年(1807年)教會遭到清洗,教堂岌岌可危,教士們想把教堂的存書中最珍貴的轉移到它處收藏起來,因白天搬動會被發現,故在夜晚進行選擇搬運,但不慎將燈火倒在書籍上引起火災,房屋書籍皆成灰燼,只有聖堂未被波及。當時東堂神父為福文高、李拱辰,他倆又兼任欽天監務,火災後,立即上書檢討,自請處分。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能象乾隆年間南堂那次失火一樣,會得到皇室的補助而重新修建。可此時正是教會的多事之秋,不能同前次相比,不僅未得到補助銀兩,反而讓福、李二位神父移居南堂,並將東堂院沒收,大堂雖未被燒毀,但也被拆除,於是東堂遂廢,從利類思建堂到被焚,共199年。到1860年將東堂發還教會時,此地只有街門,內部全毀。稍加清理後,修建數間平房,為教友作祈禱會所。1884年,經田類思主教向國外募捐,重建羅馬式大堂,比南堂、北堂更精緻雄偉。但十幾年後,於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又被燒掉。1904年,用“庚子賠款”重建(法國和愛爾蘭兩國重建),即現在的東堂。因此,東堂的歷史潮流,從建堂至今,已斷斷續續經過了300多年。
建築結構
東堂院內,中間為天主堂,坐東朝西,面闊25米,總計約30間,坐落在青石基上,正面開三門,兩側還有旁門。堂頂上立3座十字架,中間的大,兩旁的小。堂內有18根圓形磚柱支撐直徑為65厘米,柱礎為方形,堂內兩側掛著耶穌受難等多幅油畫。大堂正門石柱上楹聯為“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勛冠古今”,橫額為“惠我東方”。
原院內堂北為惠我女校;堂南、西有教堂,東有一院,內有花池、平房、樓房,為神父住處。堂東為一大空地,是學校操場。總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
該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活動,建築物也遭到一定的破壞。於1980年12月恢復正常的宗教活動,並作了修繕。1982年此堂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