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設計
寧郡王府位於東單北大街北極閣三條北面,它的第一位主人名為弘皎,是雍正年間怡親王允祥的第四子。雍正七年允祥逝世後,雍正多次親臨王府舉哀,謚為“賢”。怡親王世襲罔替,雍正又命怡親王另指一子封為郡王,世代遞降襲封,此王即為弘皎。雍正八年封為寧郡王,雍正待怡親王恩遇之隆,為有清一代所罕見。但在乾隆四年,寧郡王弘皎牽涉到理親王弘皙所密謀的未遂政變中。弘皙系康熙朝廢太子之子,與莊親王允祿等結黨營私,欲取乾隆而代之。後弘皙永遠被高牆圈禁,寧郡王弘皎本應革退王爵,但因此爵為雍正特旨,所以從寬保留王號。同治初年,寧郡王弘皎的四世孫載敦襲和碩怡親王爵位,寧郡王府也隨之改為和碩怡親王府了。
府邸占地自朝陽門內大街向北直至東四三條路南,街門原在朝內北小街。今之臨街大門是民國年間所辟。院中建築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前列丹墀,護以石欄,殿前左右各有配樓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最後是後罩樓七間。後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的住所。解放前曾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舍。現為幾家國有事業單位和幾百戶居民占用。
主要建築
中路是主要建築:面闊5間的正門,門前左右雄據石獅;面闊7間的正殿,前出丹墀,護以白石攔;左、右各有配樓,面闊皆7間;後殿面闊5間,有東、西配房;面闊7間的後寢,東、西均有配房;最後為面闊7間的後罩樓。正門、殿、寢均復以綠琉璃瓦,脊鑲吻獸。西路為幾個四合院的組合,為居住區,原建築大多保存,但塞建了許多建築。東璐原為府中人役居住場所及府庫廚廄處,原貌已全失。後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小庭院,樹木成蔭,環境安靜,彌補了沒有花園的不足,其東院廳堂迴廊的布置更為得體。
孚郡王府布局嚴謹規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築,也是北京現存較完整的少數王府之一。《北京市文物建築修繕保護中長期(2008-2015)規劃》已由市文物局上報有關部門審批。按照計畫,京城著名的恭王府、孚王府和寧郡王府將在2015年前完成騰退和修繕,逐步對公眾開放。
王府主人
愛新覺羅·奕譓(1845—1877)
愛新覺羅·奕譓,封孚敬郡王,道光帝第五子。
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
其母為道光帝莊順皇貴妃,烏雅氏,筆帖式靈壽女。二十五年生皇九子孚敬郡王奕譓。與皇七子醇親王奕譞、皇八子鍾瑞郡王奕詥及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為亦母所生。
孚敬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文宗即位,封孚郡王。穆宗即位,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同治三年,分府,仍在內廷行走,命管樂部。十一年,授內大臣,加親王銜。德宗即位,復命免宴見叩拜、奏事書名。光緒三年二月,薨,謚曰敬。無子,以愉恪郡王允潖四世孫奕棟子載沛為後,襲貝勒。卒,又以奕瞻子載澍為後,襲貝勒,坐事奪爵歸宗;又以貝勒載瀛子溥伒為後,封貝子。
王府歷史
孚王府,也叫孚郡王府,最初是怡親王的新府。該府是世襲遞降郡王府,位於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死後,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二代嗣王弘曉,為與舊府有別,習慣稱其為怡親王新府。當傳至第六代襲王載垣,與鄭親王端華等同為顧命大臣,被慈禧皇太后奪爵賜死,府邸被朝廷收回。道光皇帝幼子奕譓(讀hui四聲)道光三十年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遷出皇宮居住於此稱孚郡王府。因其排行第九,俗稱九爺府。奕譓(讀hui四聲)死後,過繼載澍為嗣,襲貝勒,因而此府也稱澍貝勒府。
在朝陽門內大街北側,西臨朝內北小街南口。這是一座占地廣闊、規模宏偉的建築物,雖然在其西側已有高樓平地拔起,有減其巍峨雄姿,但是仍不能掩其壯麗本色。此即清代晚期的孚郡王府。
此府淵源也早,最初是怡親王的新府。因康熙皇帝第十三子怡親王允祥於雍正八年(1730年)死後,舍原府改建成賢良寺,皇帝又另賜此地給第二代嗣王弘曉,為和舊府有別,習慣稱其為怡親王新府。當傳到第六代襲王載垣,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受皇帝遺詔,與鄭親王端華等同為顧命大臣贊襄政務,導致與慈禧太后互爭權力,以失敗被奪爵賜死而告終。府邸亦被朝廷收回。此後,因大軍收復江寧(南京),鎮壓了太平天國的農民革命而加恩於宗親,同治三年恢復了怡親王爵位稱號,欽命由允祥第四子寧郡王的後裔鎮國公載敦承襲。但是原府並未發還,仍以寧郡王府為怡親王府。因原府已賜奕惠為邸,即孚郡王府。
奕惠系道光皇帝幼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皇帝即位之初,封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始分府,遷出皇宮居住於此。因其排行第九,俗稱九爺府。奕惠一生庸碌,無所作為,由於是皇帝親叔,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親王銜。光緒三年亡故,無子,先過繼示室載沛為嗣子,襲貝勒,未及年而卒,光緒四年又以載澍為嗣,襲貝勒,因而此府也稱澍貝勒府。好景不長,載澍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革爵歸宗。據《光緒東華錄》的記載,他是因“性情乖張,不遵教訓”,“孚敬郡王福晉壽辰,該貝勒先期捏病請假,懿旨賞賜壽物,並未敬謹跪接,本府家庭亦未叩祝,實屬膽大藐法,孝道有虧”,因而受到嚴懲,給予革去貝勒,交宗人府重責八十板,於空室永遠圈禁處分。
載澍遭譴後,孚郡王妃(福晉)選定奕惠兄槨親王奕宗之孫。溥析為嗣孫,光緒二十四年襲貝子。民國年間,溥析將府售予東北軍閥張作霖部下楊宇霆。此後一度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址。解放後則由中央機關所屬數個單位分別占用,直至今日。
王府布局
府邸占地面積頗廣,自朝內大街向北直至東四三條路南。外垣街門原在朝內北小街,東向,所以諸文獻多記載其府在北小街。今之臨街大門,當是民國年間所辟。
自大門內,院中建築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是主要建築,分前廷與後寢。前為正門五間,門前二石獅雄踞左右。門內有甬道通向正殿。正殿即所謂銀安殿,面闊七間,前列丹墀,護以石欄;殿前左右各有配樓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均有東西配房。最後是後罩樓七間。正門、殿、寢均復以綠琉璃瓦,脊鑲吻獸,建築格局均衡對稱,甍宇起伏錯落,無異是皇宮的縮影。今院中雖是滿布添建的臨時房屋,有礙觀瞻,但仍可窺其堂皇本貌。
正院西側,是由幾個四合院的組合,房屋體積適量,適合日常生活起居,應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因塞建的房屋密集,原有建築雖在大部保留,亦難測舊觀。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之舍,已殘存無幾,原貌已全失。
一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周圍樹木成蔭,構成了一個安靜環境,彌補了沒有花園的不足。東院較為突出,廳堂迴廊,布置得體,是讀書養性的好居處。
縱觀整個王府,總體布局,嚴謹規整,主次分明,完全和《大清會典》所規定的王府形制符合,是清代王府中的典型建築。尤其是在現在比較完整的王府不多的情況下,它的價值就更大。此府於1979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王府的前世今生
在清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加封親王、郡王稱號的皇子近七十個,北京的王府有五十餘座。那些王府在歲月里覆蓋了厚厚的灰塵,有的消失了,徹底灰飛煙滅,有的尚存於世間,沉睡在平民百姓房屋的包圍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