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坐落在北京市亞運村西南,占地50公頃,由雷學金先生髮起興建,於1992年開始建設,1994年6月18日北園建成開放,2001年9月29日南園建成開放。中華民族園是京城第一座大型民族文化基地,旨在展示民族文化傳統,增強國民愛我中華的民族意識,促進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知。同時,也在首都為各民族提供一個面向全國和世界的永久性視窗。中華民族園分南北兩園,園內建有民族村寨36個,還有民族博物館、民族展覽館、雕塑廣場以及若干自然景觀。北園內有民族村寨16個,建有國內最大的鑄鐵望以及仿真的熱帶榕林、水中溶洞、土林、盤龍瀑布、阿里山神木和滄源岩畫等。少數民族村寨均採用1:1的比例,亭樓屋寨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按少數民族風格,真實再現出各個民族的文化遺存。2016年12月,中華民族園4A級景區被摘牌。

基本信息

建築風格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北京中華民族園,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民族風情,歌舞表演,工藝製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園地。園內建有國內最大伯鑄鐵雕塑以及仿真的熱帶榕樹林、水中 溶洞土林、盤龍瀑布,滄源岩畫、阿里山神木等。南園也已建成完畢,主要有民族博物館和雕塑廣場等大型設施,以及二十餘個民族村寨。
在民族村寨,可欣賞和參與各民族歌舞、節慶、生產、競技和技藝等表演活動。整個 公園集民族建築、文化展示、歌舞表演、體育競技為一體,是一座露天的少數民族人文博物館。10多支民族表演隊活躍在各個村寨中,進行吹 、對歌、紡紗、 蠟染等表演,構成一幅獨特的民族風情畫。

建築布局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全園占地約50公頃,分南北兩園,北園占地20公頃。北園內建有民族村寨十六個,包括 藏族苗族、彝族、 侗族、台灣高山族、 朝鮮族、布依族、 哈尼族、羌族、傣族,景頗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景區。園內修建有國內最大的鑄鐵雕塑及仿真熱帶榕樹林、 水中溶洞、盤龍瀑布、岩圖畫、 阿里山神木等。南園有民族博物館、雕塑廣場以及20餘個民族村寨。全部建築均採用1:1的比例,真實再現各個民族的文化遺存。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建設有中國各民族的56組建築,包括民居建築、宗教建築、景觀建築。建築形式涵蓋中國傳統建築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乾欄式、窯洞式、帳篷式、碉樓式、乾井式、天井式、獨院式、吊腳樓、土掌房。為更加真實、全面地營造各民族生活環境,中華民族園在園區中特別建造了園林自然景觀。這些園林自然景觀將各民族的生活同 溶洞瀑布懸崖、石窟、棧道、異型樹木、 河湖農田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便於觀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各民族生活環境,也增強了參觀的趣味性、參與性。
白族民居建築:中華民族園中白族民居建築多為內相院落式封閉建築組合,其典型布局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形式。民居外裝修的處理是白族民居建築與文化、 藝術融合的特點。外部均以白灰、墨畫為主調,點綴以 石藍、赭色等彩畫。木屋架,青瓦屋面,青石板封檐,與高原地區的大自然空間色彩相映,使建築、人、環境融為一體。
傣族建築:傣族景區占地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7平方米,建築復原按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傣族典型建築,規劃形式為“寨”。傣寨由寨門、民居、曼飛龍塔、 傣寺、寨心、 潑水亭水井孔雀亭、橋等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社區。傣族民居為竹木結構,由數十根木柱高架成乾闌式建築。上層住人,下層陰涼寬敞,可圈養畜禽,置放生產生活用具。牆壁為木板或片竹,屋頂通常為歇山草頂或瓦片頂,下層亦常設有腰檐、陡屋面、斜牆板的獨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
侗族建築:侗族建築景區占地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71平方米,建築復原按貴州省從江、黎平地區的侗族典型建築。規劃形式為寨,由鼓樓、 風雨橋、寨門、 戲台、民居、水車、碾房、 穀倉、稻田等組成。侗族建築以杉木為原料,民居形式為乾欄式。
民族建築:中華民族園規劃建設中國各民族的56組建築,現已建成48組(2013年),包括民居建築、宗教建築等。建築形式涵蓋中國傳統建築的所有典型形式——地穴式、窯洞式、帳篷式、乾井式、天井式、吊腳樓、土掌房等。由於在選樣、設計、建材、建設、習俗等方面嚴格遵循文物複製的基本原則,無疑使這批民族建築具有文物性,為建築學、人類學、博物館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景區建築“三房一照壁”民居院落、“四合五天井”民居院落、本主廟、戲樓、戲樓廣場、 茶社、蠟染房、大理三塔、 蝴蝶泉、明清商業一條街、 茶館、照壁、 城門、餐館等。展覽內容白族民居原狀陳列、白族風情攝影展覽等。民俗活動“三月街”民俗活動、白族三道茶、白族歌舞、扎染表演、大理特色商品交易等。景區建築龍井型朝鮮族民居、書房、藥房、酒館、鐵匠鋪、稻田、鞦韆、水井、 曬穀場、朝鮮族餐館等。展覽內容朝鮮族民居原狀陳列、書畫作品展覽、朝鮮族風情圖片展覽等。民俗活動“老人節”民俗活動、 歌舞盪鞦韆、打稻穀、推碾子等。

展館介紹

綜述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傳統文物展中,我們更多見到的是帝 王將相卿大夫、珠寶玉器的印記。老百姓的用品,由於無法埋藏於地下,隨著時間的流逝,絕大多數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恰恰就是那些不能稱其為“出土文物”的生產和生活用品,卻是人類生命文化的寫照。是我們的歷史,是我們的根。雙扇為門,單扇為戶。“門戶”,入必由之,出必由之。歷史的風風雨雨,門總是首當其衝。城門、坊門、宅門;門色、 門釘、門檻; 鬥神、門鏡、 門符……門總是引人注目的。門的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出入口,所以展覽,就從“門”開始。

繡房

繡房”是中國婦女的“天地”,繡房展館占地500多平方米,主要展品是繡品、梳妝檯等。雕花的木床前,有二架古琴橫臥在那裡,伴隨著昏暗的油燈,搖晃著的纏腳架,淺淺的銅盆,笨重的柜子,冰冷的花瓶,硬硬的腳踏板在那裡。
徵集地區:江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
年代:清——近代,約400年歷史。

書房

書房是讀書學習的地方,也是修心養性的地方,書房占地約100平方米,主要展品是書籍古樂器。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在“男尊女卑”的教育思想下,只有男人才有機會讀書,因此,在未產生學堂的近百年前,書房擔負著教育的責任,象徵著教育的殿堂。書房中堂上掛著的字匾,講述的是中國傳統道德規範。書房有文房四寶、四書五經、奇山玉石、名人字畫。書房中堂上的太師椅,是準備給先生和父母坐的,學生只能坐在二側的位子上。
徵集地區:江西、山西、陝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
年代:明代、清代至近代,約500年歷史。

祖宗堂

"祖宗堂"是中國"人"和"神"的統一。祖宗堂展館占地約300平方米,在這裡展出的各種供具,是供奉諸神和展示祖宗牌位的,如神龕、神匾、神台、神櫃、神簽、神卦;菩薩牌位,祖先牌位,父母牌位,族人牌位;供桌、供台、供品等。不同形式的神龕都象一座座居住人的房屋,有屋架,有房檐,有門窗,還有福、祿、壽、喜、平安。這些豐富多彩的供具、供堂,加強了神靈的致高無上的地位,又繼承傳播了中國建築文化和雕塑藝術文化。
徵集地區:山西、陝西、河北、河南、江西、湖南等地。
年代:明代、清代至近代,約600年歷史。

車船驛站

驛站和船塢中,停滿了待發的車船,這就是歷史的停發站,人類早期交通狀況和運輸情況,車船驛站展館占地約1800平方米,主要展示各種船和車。
中國是最早使用船和車的國家之一。一部部式樣各異的馬車雖然都是木質材料製成,但仍是那個時代的財富與地位的象徵。每架車的裝飾和轎箱都明顯地顯示出車主的身份和價值。“軒車”“輜車”“路車”“牛車”,這些在長長的車轅上裝飾著刻花的銅飾和鐵飾的馬車,與今天在大街上跑著的小轎車是一樣的性質,有公車、私車、計程車之分。
手推的雞公車,送媳婦回娘家的獨輪車,馬拉的轎車,飛奔著的大騾車、四輪木戰車、二輪木糞車、毛驢車、螞蚱車、勒勒車;海船、河船、牛皮筏、竹筏、苗族龍舟、台灣漁船、採蓮船、送糞船等,都是老百姓們因地制宜,根據各自的生產、生活條件而產生的交通、生產工具。
徵集地區:山東山西、陝西、貴州、台灣、雲南、河南、河北、江蘇等地。
年代:宋代、明代、清代至近代,約800年歷史。

專題展覽

特色展覽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特色展覽”中展示的內容是中華民族園開設的專題展覽中具有鮮明特點的專題展覽。這些展覽,在題材、展示形式等方面,都借鑑了一些不同行業和領域的內容和展示方法。在民俗文化的展示方面探索創新。
王進鳥類攝影展
王進,現任中國·全聯旅遊業商會旅遊攝影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2010年以前的創作主要以中畫幅和大畫幅膠片相機拍攝風光和民俗。2010年後轉向生態題材創作,專門進行野生鳥類拍攝,2010年-2013年來足跡遍布近半個 中國,拍攝記錄野生鳥類500餘種,其中不少為國家列入保護的珍稀種類。
中華民族博物院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露天形式人類學博物館,園內以1:1比例建有中國56個民族的五十六座博物館,館區環境按照各民族生活地區的自然環境復原,再現少數民族真實的文化生活場景。中華民族博物院從建院起就立志為城市保留一片淨土,不僅要保護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還要把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遺產。
中國傳統糕餅模具展
地點:南園納西族分館四方街。
糕餅印模,是為了便於製作各種麵食糕餅達到統一樣式的模具。不同地域的 糕餅印模,名稱也不盡相同。用糕餅印模所製成的 月餅糕餅、餅乾、糕仔、糖糕、 粿桃、糍粑餅、 發糕,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秋”用於祭祀、饋贈、祈禱以及給老人做壽、婚喪嫁娶的應景應時的具有文化特徵的“食用藝術品”。
在此展出的170件糕餅印模,徵集于山西、山東、浙江、江西、 安徽、福建、河北, 上海、北京、 東北等地。年代由清朝至近代,約300餘年歷史。
新疆傳統冷軋銅器展
地點:北園藏族分館八角街
新疆地區傳統生活用具冷砸 銅器,是利用銅富於延展的特性,在常溫下對 銅板進行手工錘打,製作出各種精美的器物,泛稱冷砸銅器。新疆冷砸銅器在十八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其造型和紋飾具有中亞及西域地區文化特徵,是 絲綢之路文明遺產中的代表。其器物材質多用紅銅、黃銅及錫,經冷砸成形,運用鏨、鑲、雕、鏤手法鐫刻,打制光亮。其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為容器、盛具、飲具類,如: 、碗、 、盤、罐、瓶、壺等。
收藏的300餘件新疆傳統冷砸銅器,主要徵集於喀什、和田、伊犁等地。年代由明代至近代,約500年歷史。
新疆艾德萊斯絲綢展
地點:南園維吾爾族分館土魯蕃民居
新疆為中國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特別是盛產艾德萊斯綢的和田,更是古絲綢之路通往中亞地區貿易的主要集散之地和重鎮。“艾德萊斯綢”,即扎染綢。是維吾爾族極富民族特色的產品,也是維族婦女做衣裙最喜歡的綢料。 艾德萊斯綢,按色彩分為黑、紅、黃和莎車式(即多色調)四類。兩種風格:一種是和田、洛浦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風格,金黃、寶藍、翠綠、桂紅等色點綴其間;另一種是喀什、莎車色彩絢麗、鮮艷的風格,由 桃紅、杏黃、翠綠、寶藍、青蓮、紫紅等顏色搭配組成。綢料幅寬40厘米,長度以圖案二方連、三方連排列,呈長條形。
中華民族園展示的“艾德萊斯綢”,於1993年徵集新疆和田、喀什地區。
中國傳統燈具展
地點:北園彝族分館與苗族分館之間的連廊
油燈是老百姓家的光明。 陶燈、瓷燈、 銅燈、鐵燈、錫燈、 木燈、馬燈、汽燈、 風燈、油燈、掛燈、窯燈、 炕燈、礦燈,它們跨越在明代、清代、民國至今六十年代為止的七百年時間裡,都是老百姓的生活歷史寫照。

藏區風情

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多次組織專業人員前往世界屋脊採風,徵集了一批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不僅介紹了藏族生活的點點滴滴,並且寄託著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對藏族同胞的深厚情誼。在中華民族博物院北區藏族分館,展出了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並在此基礎上布置了多個以藏族宗教與生活用品為主體的專題系列展覽。
藏族姑娘辮飾套展覽
2001年夏天,時任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院長的王平帶領專業考察團,來到青海藏區,深深吸引她們的,不僅有壯美的高原風光,還有垂掛在藏族姑娘後背上的那些辮飾套。聽藏族同胞介紹,這些姑娘成長到十三歲左右,長輩就會為她舉行“戴敦”的儀式。“戴敦”來自藏語,就是給姑娘戴上美麗的頭飾,從此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長長的辮子就要藏到辮飾套里了。於是,這些辮飾套便隨著王平來到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
神奇的擦擦和嘛尼石
擦擦,是藏語的音譯,為藏傳佛教模製泥佛像、佛塔等。藏族同胞用擦擦為大佛塔和大佛像裝藏,或供奉在嘎烏裡帶在身上,或供奉在聖山、神湖、寺廟、瑪尼堆及江河湖泊中,以求得神佑,消災祈福。
瑪尼,是藏語的音譯。瑪尼石是刻有藏傳佛教佛像或經咒的石塊。瑪尼石廣泛流行在藏族民間,源於原始的靈石崇拜,逐漸轉變為藏傳佛教的聖物。在這裡還可以知道如何製作擦擦和相關的其它知識。
《魅力藏區多風情》圖片展
《魅力藏區多風情》圖片展展覽展示了藏區的風光、人物、生產、生活習俗等方面的照片。
藏族嘎烏展覽
“嘎烏”,是藏語的音譯,為藏族僧俗隨身攜帶的藏傳佛教佛龕,內裝擦擦、佛像或護身符,一般掛在項上或背挎在身上。為佩帶者所珍愛和景仰。藏族同胞佩帶嘎烏,寄託他們的信仰,也成為身上重要的裝飾品。嘎烏,被藏族同胞視為護身佛盒。質地一般為鐵、銅,上等的為金質或銀質。佛盒表面鐫刻吉祥圖案,或者鑲嵌寶石。
藏族火鐮展覽
在沒有火柴打火機的年代,我們的先輩曾經長期使用火鐮。火鐮是取火的用具,用鐵等金屬製成,形狀象鐮刀,用它敲打火石,發出火星,點著火絨,就取到了火種。藏族火鐮都帶有皮囊,裡面裝火石和火絨,可以隨時取用。除了使用功能外,火鐮還成為男人的飾物。藏族女子也經常隨身佩帶火鐮。女子用的火鐮比普通火鐮要小巧和精緻,掛在腰間,使用方便,也很漂亮。
藏族大昭寺展
大昭寺位於西藏拉薩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乾布為供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攜帶的佛像而建。以石塊砌基、砌牆,兼采藏族、漢族、印度、尼泊爾建築風格,氣勢恢宏,是藏民崇敬的宗教聖地。中華民族園大昭寺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主要建築材料和構件、壁畫、雕塑、經幢等,全部來自拉薩。建築體高14米,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分三層,一層設護法神殿,二層設經堂,三層設活佛修持殿。有藏族僧侶長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大昭寺開光。
壇城
壇城是藏傳佛教密宗修持的道場,存世極少。中華民族園壇城殿正中供奉巨型時輪金剛佛,內環壁繪有12幅彩色壇城圖壁畫,外環壁繪有16幅黑色護法神壁畫,均出自西藏活佛畫師之手。中華民族園壇城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復原建造。體高12米,建築面積282平方米。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整座建築造型外方內圓,周圍有8座時輪塔,體現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四面八方”的哲學思想,再現藏族宗教文化。1994年4月,藏傳佛教高僧為中華民族園壇城開光。
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四川省康巴地區典型的藏族民居建築,在當地多依山勢而建。該建築由來自西藏拉薩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建造,特殊材料全部從拉薩運來。建築體為木石結構的平頂三層樓房,外牆白色,牆體微收,上窄下寬,窗戶小而密閉,也稱“碉房”。一層原為牲畜間,現為展室。二層為起居室。

原狀陳列

中華民族園(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利用各民族的民居建築,舉辦民居生活原狀陳列。通過實物深入展現各民族生活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在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里,追求陳列的專題性及學術性。《民居生活原狀陳列》著重再現少數民族居住文化,並延伸到民居生活的其他方面。
這類陳列散布在各館景區的民居里,展室與展品融為一體。這裡展示有壯族、白族達斡爾族苗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原狀陳列。

傳統生活飾品展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展覽位置:中華民族博物院南園白族分館。
一樓展出主題包括: 荷包、肚兜圍嘴、枕頂、 帽子、民族傳統鞋、民族挎包、中華銀飾、針和它的夥伴們、傳統鈕扣、手工技藝的小工具。
二樓展出主題包括:水菸具與嗅菸具、旱菸具與 鴉片菸具、酒具、茶具、文房四寶、髮飾簪釵、民間泥哨、粉撲耳套、 筷子籠、弓弩箭具、民族刀具、傳統鎖具專題展。
荷包
荷包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種配飾,指隨身佩帶的囊、袋或裝飾性小包。荷包除了實用性外,最主要是承載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理想的憧憬,成為一種精神與感情的寄託品。
在這裡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288件荷包,徵集於西南、西北、山西、西藏及北京等地。跨越時間為明、清至現代約600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帽子
帽子在古代稱為“冠”,主要用於區分不同身份的人和表示成年男子的象徵。“冠”“冕”就是這個時期用於禮儀、地位的“帽子”,隨著人類時代的發展和生活、生產的需要,帽子逐漸演變為保暖和防護實用為主,裝飾為輔。帽子包括著巾、幞(fú)、頭、冠、冕(miǎn)、弁(biàn)等。
在這裡展出的帽子,主要介紹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藏族、 朝鮮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 回族、赫哲族、鄂倫春族、 白族、獨龍族、彝族、 苗族、畲族、布依族、 土家族、仡佬族、納西族、瑤族、傣族等23個民族具有特點的16種類。徵集於東北、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原、新疆等地區。年代為清代——現代,跨越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少數民族挎包
挎包,是指可以放置隨身攜帶小物品的口袋。在少數民族地區,挎包被稱為 背袋、挎兜、掛包、花包、囊袋、筒帕等。挎包男女都使用。
在這裡展示的各具民族特色的挎包,徵集於 雲南、貴州、 廣西、湖南、 內蒙、西藏、山西、 北京及東北等地。展品多為近代,約一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鞋
鞋在漢時稱為履,秦時稱為屨。古代的履種類繁多,以材質可分為布帛、草葛和皮革三種。滿族雙鼻皮條布鞋、蒙古皮靴、藏族氈靴、維吾爾族羊皮靴、土族雙檁淺鞋、白族厚底板布制雨鞋、傣族的朝鞋、仫佬族的元寶鞋、仫佬族的尖頭鞋、毛南族的花針鞋、棉鞋、涼鞋、童鞋。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少數民族鞋,涵蓋個民族,個種類。徵集於雲南、 貴州、青海、 內蒙、西藏、 山西及北京等地。展品多為清代至近代時期,約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中國民間工藝肚兜、圍嘴
這裡展出中華民族園藏的——肚兜、圍嘴刺繡小品,徵集於 山西陝西、貴州、東北等地。展品年代從明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這裡展出的藏品包括兩類:裹肚兜兜和小孩圍嘴。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傳統手工技藝的小工具
中華民族園收藏的傳統小工具,徵集於 四川河北、河南、青海、 浙江、山西、 北京等地,多為清朝、民國時期用品,約三百餘年歷史。
展品包括以下門類:彈棉花大弓、木棰、鐵砧、鋦鍋擔、金剛鑽桿、陶瓷輪盤、豆腐板、瓦模、彝族羊毛剪刀、大漆工具、木工墨斗、木工畫筆、朝鮮族刮木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三寸金蓮”—弓鞋
纏足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始於五代末年,南宋時期流傳,元代演繹出“三寸金蓮”的稱謂,明、清朝發展到極致。民國時期,呼籲禁纏。新中國的誕生,纏足徹底告終。“三寸金蓮”的展示,再現了“三寸金蓮們”那一方匪夷所思的天地,印證中國婦女在封建社會裡的血淚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璀璨的銀飾
苗族銀飾有三大特徵:造型大、分量重、數量多。一套完整的銀飾由上百件銀器組成,重達幾十公斤,其工
藝繁雜,種類豐富,個人佩戴數量之多、亦堪稱世界之最。 苗族銀飾鍛制工藝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目。
中華民族園收藏著上千枚中華各民族銀飾。大到 鳳冠銀衣、銀角、銀項圈,小如簪釵、 戒指耳環、銀扣琳琅滿目,其中不乏明代、清代珍品。徵集於 北京貴州、廣西、湖南、山西、 山東陝西等地。跨越時間有上千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針和它的夥伴們
縫針和它的夥伴頂針、 針筒、針錐、繞線軸板、 剪刀、針線包、針插、針線笸籮,構成人類傳統手工縫紉的小手工工具的系列用品。中華民族園展出的針、針線筒、頂針、繞線板、針錐、剪刀、針線包、針扎、針線笸籮等,徵集於 甘肅山西、雲南、 貴州、山東、西藏、 內蒙及北京等地。從新石器時期到明代、清代至近代,跨越時間有五千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枕頂
中國傳統的布枕具,造型多是長方體,也有扁方體、筒形或是生肖形。枕具的兩端部分雅稱為“枕頂”,亦稱“ 枕頭堵”。枕頂為枕具的裝飾主體。枕頂繡源於漢文化,最早出自中原婦女之手,流傳至今已是各民族民間刺繡的小品之一。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232幅各族婦女獨具特色的枕頂繡片,徵集於 山西青海、河北、遼寧、 內蒙、寧夏、 北京等地。年代為明清至近代,約五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一層。
傳統茶具及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和發源地。茶最初為藥用,至西漢成為飲料,有五、六千年歷史。茶具也隨著烹飲方式的變化,由原始 土罐陶缽、盂、 茶碗等,經漢唐到明朝,形成至今600餘年形制未變的壺、杯及制茶、飲茶方式。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茶具徵集於雲南、 西藏、江西、 新疆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 煮水器、泡茶器、盛茶器、 茶海、茶杯、功夫茶具、貯藏茶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髮飾八品
髮飾是泛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髮的首飾。中國古代髮飾八大品種有笄(ji)、簪、釵、步搖、扁方、梳蓖、花冠、勝。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是從新石器時期至夏、商、漢、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的髮飾,徵集於北京、 甘肅、陝西、 貴州、廣西、浙江、 山西等地。跨越時間有5000年之久。展出的藏品包括:笄、 簪子、釵、步搖、扁方、梳蓖、 花冠、勝。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民間粉撲、耳套工藝及刺繡藝術
這裡展出中華民族園收藏的—— 肚兜、圍嘴、耳套、粉撲四小品,徵集於 山西、陝西、貴州、東北、 北京等地。展品年代從明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繡花粉撲和暖耳耳套。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少數民族兵器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少數民族兵器,徵集於 西藏內蒙古、雲南、甘肅、 青海四川、貴州、 北京及台灣等地區。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近代,約四千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鄂倫春族弓箭、骨箭頭、弩、箭盒、怒族熊皮箭袋、矛、叉、鎧甲、頭盔、土族 火槍和苗族 火藥筒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菸具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菸具及配件,徵集於 雲南、貴州、陝西、山西、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多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展出的藏品包括:蒙古族清代銀鏨龍紋旱菸槍、苗族銀簪花旱菸桿、土家族旱菸袋、麂子頭的 煙荷包羚羊小腿骨旱菸桿、藏族蛇頭形旱菸槍、黑色漆皮元寶形菸絲荷包、侗族陶瓷煙鍋、彝族石頭菸斗、毛竹筒大煙槍、佤族竹蔸菸斗、煙荷包、煙盒、火鐮、白族壓皮朱漆煙盒、彝族牛皮煙荷包、白族肚兜煙荷包、土族鐵火鐮與火絨雙竹筒、納西族牛皮菸絲盒、銀浮雕大煙槍、白銅鏤花大煙燈、大煙鍋、銅質大煙膏盒、藏族銀煙膏盒、紙菸嘴、象牙菸嘴和紅銅火柴盒。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酒具
在這裡介紹的民族酒具特點是就地取材、精工細作,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蘊含著豐富的酒文化,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園收藏的各民族傳統酒具,徵集於 雲南、貴州、四川、江浙、山西、西藏、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展品從明、清至近代,約五百餘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傳統筷子籠
筷子籠,盛放吃飯用的筷子器皿,又稱 筷子筒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是當今 世界上使用的一種獨特的用餐具,是中國福文化中的吉祥物。中華民族園展出的筷子籠,徵集於 河北、河南、江西、北京及東北等地。展品年代為清末民初至近代,約二百年。展出的藏品包括:陶瓦筷籠、竹筒式筷籠、朝鮮族陶筷籠、青花瓷筷籠、喜字筷子籠、高粱稈亭形筷籠、壽桃錢紋筷子籠。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民間玩具--泥哨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泥哨:又名“泥叫叫”、“泥泥狗”、“小泥叫”、“咕咕蟲”,是民間一種帶有口哨的泥、陶類發聲兒童玩具。由傳統小型泥捏彩塑動物造型為主,通常在泥坯內捏有吹氣孔和相應的回氣孔或是插入一根笛管作為發音哨。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泥哨,徵集於貴州、河南、陝西、北京及台灣等地。年代為近代。展出的泥哨包括: 黃平泥哨淮陽泥哨、台灣交趾陶泥哨、 銅仁泥哨、魚化寨泥哨。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菸具中的水菸具與嗅菸具
水菸具、嗅菸具是中國傳統菸具中有著不同時期文化烙印的兩個大類,它隨著不同菸草品種的使用與淘汰而誕生與消失。
中華民族園的菸具展品徵集於雲南、山西、內蒙古及北京等地。年代多為清代至近代,約四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傳統鎖具
鎖,可啟閉的器物,用以鎖住某個確定的範圍。由鎖體、鎖梁(亦稱:鎖栓)及鑰匙三大基本構件組成。主要用於門、櫃、箱、盒、抽屜、刑具等的開啟閉合,以鑰匙或暗碼打開的扣件。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是明代至近代各具特色的木鎖、廣鎖、花旗鎖、首飾鎖等,徵集於北京、雲南、浙江、河南、黑龍江、新疆等地。跨越時間有500餘年之久。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文房四寶”—文房用具
“文房”之名,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歷史上專指文人書房。文房用具初始為筆、墨、紙、硯,指文房所使用的基本用品,後為文房用具的總稱。其中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中華民族園展出的“文房四寶”,徵集於 安徽、廣東、浙江、河北、 山西及北京等地。展品年代為明、清至近代,約五百年歷史。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中國三大民族刀具:阿昌刀、英吉沙刀、保全刀及其它
民族刀具,泛指按傳統的手工鍛打、淬火的方法製造,用來切、割、斬、削、砍、鍘的工具。主要材料有 ,鑲嵌輔料有銀、 、寶石、獸骨、牛角、鯊魚皮、玻璃等。民族刀具又以搏鬥的刀具為主,由 刀片刀柄及刀鞘組成,分“刀”、“劍”兩大類:刀身短、微彎、刀尖起翹,為刀,又稱單刃刀;而刀身長、體扁、平、直,中脊起棱,為劍,又稱 雙刃刀
中華民族園收藏的三大民族刀具及在其影響下形成的“玉樹藏刀”、“蒙古刀”,造型各異,工藝精湛。其中清代、民國珍品頗多。徵集於雲南、西藏、內蒙古、新疆、甘肅、北京等地。跨越時間有三百年之多。
位置:南園白族分館,四合五天井二層。

園林景觀

海草石屋

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民族大橋於2000年11月竣工,總設計師為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院長王平。橋長65米,高16米,寬8米,分上下兩層,將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的南北兩園有機相連。該橋兼收並蓄了白、侗、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加以花崗岩、大理石、原木及少數民族繪畫等裝飾,造型巍峨俊美,風格古樸敦厚,成為北京新景。民族大橋同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中華民族園)榕樹廣場、鏇柳廣場、民族園路,共同構成面積達5000平方米的“民族廣場”。

民族大橋

民族大橋取材於四川九寨溝。巨龍般的水流從山頂的杉林中湧出,奔流而下,順台階式地形層層跌落,形成瀑布。盤龍疊水瀑布寬80餘米,高7.5米,屬目前國內最大的瀑布仿真建築。

海台草覆蓋

海台草民居因石頭築牆、海草覆頂而得名。取材於山東省膠東沿海漢族民居。其最有特色處為屋頂。屋頂覆蓋由當地淺海撈取的大葉海苔草,該種草含有膠質,經雨水沖刷後即粘成一體,既可防風擋雨,又能保溫隔熱,耐腐抗蛀,阻燃性強,可用三四十年。山牆附近的海苔草加厚,猶如駝峰高聳,美觀大方。

景區文化

意義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
中華民族園作為國際博物館協會和中國博物館學會的重要成員,中華民族博物院的宗旨是:展現民族建築,保護民族文物,傳播民族知識,研究民族遺產,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景區內收藏文物10萬餘件。復原陳列展覽涵蓋建築、環境、人文、文物等四個方面。社會教育圍繞愛國主義主題,擴展到眾多領域。走進生活,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自然,就是 中華民族博物院建設的新理念、發展的新方向、陳列的新形式。

收藏

博物院共收藏各民族文物、用品10萬件,包括民族服飾、生產工具、生活用品、交通用具、宗教用品等。專題陳列由專題藏品展覽和圖片展覽、少數民族地區專題展覽有機組成。展覽方式主要採用可視、可聽、可參與、可觸摸的形式。動態陳列、動態演示展示民族服飾、歌舞、工藝、節慶、飲食、體育等;靜態展示以陳列為主,陳列內容分為各民族民居、寺塔原狀陳列,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三大類。
遊客在參觀民族村寨時可欣賞和參與各民族的歌舞、節慶、生產、習俗、競技和技藝等表演活動,從而獲得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享受。

文化活動

為使民族體育運動以大眾化的形式走向社會,中華民族園的民族藝術團編排了三套民族韻律操,融合了中國8個民族(藏、蒙、納西、土家、白、彝、佤、摩梭)的舞蹈動作,易學易練、動作優美。每天清晨,在該園的民族團結廣場,都有160名少數民族演員穿著56個民族的民族服裝進行集體表演,吸引過往行人和遊人的注意。
在民族園內表演的民族體育項目共有9個表演點,分別為:蒙古族、苗族、佤族、土家族、白族、納西族、景頗族、藏族、傣族景區,開展的項目有:苗族上刀山,藏族大象拔河、拉木鼓,佤族飛陀螺,土家族高腳馬,白族推鐵環,納西族毽球,景頗族跳竹竿,蒙古族摔跤、抖空竹等項目。這些項目中的大部分,遊客都可以親身參與。

旅遊指南

門票:淡季門票60元(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南園關閉),旺季門票90元(每年3月16日-11月14日)
開放時間:8:30~18:00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1號
最佳旅遊時節:四季各有特色。9月-10月的秋高氣爽、楓葉漸紅、銀杏鋪路,此時旅遊最佳。

購票須知

成人通票90元/人,分園門票60/人元。學生通票65元/人,分園門票45元/人。(憑學生證或其他有效證件)。殘疾人憑證件可買特票,通票65元/人,分園票40元/人。一級殘疾軍人憑證免票入園。寒、暑假學生北園票36元/人(憑學生證或其他有效證件)。60歲—79歲老人憑身份證或高齡證可買特票,通票65元/人,分園票40元/人。每名執票成年遊客可免費攜帶1.1米以下幼兒一名或80歲以上老人一名入園(老人憑有效證件)。
參觀園中藏族壇城、望天樹和乘坐遊船、遊覽車請單獨購票。博物館學會會員憑會員證可買特票通票65元/人,分園票40元/人;票既售出,概不退換。20人以上團體,憑單位介紹信可到團體售票處購買團體票。北園全年開放,南園每年4~11月開放;全園開放時間8:30~18:00。

景區交通

公交
中轉方式:38路轉55路,票價:38路1元/人55路2元/人;首/末班車時間:38路5:30/23:00、129路5:25/24:00;下車後沿民族園路向東直走大約500米,到達北京中華民族博物院。
公車線路:北京觀光3號線,民族園路站下,票價:3元/人,刷卡不打折,下車可直接到景區;北京觀光4號線,民族園路站下,票價:3元/人,刷卡不打折;下車可直接到景區。
捷運
捷運8號線,奧體中心D出口;票價:通票2元/人;下車後出捷運站南行200米右拐可到景區正門。
計程車
起步價10元(3公里),超過3公里每公里2元,超過15公里加收50%空駛費(合每公里3元),總價超過10元,總價加收2元燃油附加費。
溫馨提示
1、北京觀光線路運營時間:每年4月15日至10月15日8:00-18:00,10月16日至4月14日9:00-16:00。
2、北京觀光1、2號線聯運將會經過以下景點:大柵欄、前門、箭樓、天安門廣場、故宮、景山、北海、什剎海、鐘樓、北土城遺址公園、民族大道、中華民族園、奧林匹克中心區場館群、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3、北京觀光3號線將會經過以下景點:玉淵潭公園、白塔寺、北海大橋、北海公園、故宮、景山公園、什剎海、鐘樓、北土城遺址公園、民族大道、中華民族園、奧林匹克中心區場館群、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自駕車
途徑:天津-G18-G3(武清/北京/G2方向)-京津高速-化工橋(南五環/京津塘高速方向)-北京;需時:2小時。

景區摘牌

2016年12月,因為安全管理不到位、廁所環境衛生條件不合格、市場秩序混亂、旅遊基礎及服務設施不足、標識導覽系統短缺、資源保護措施不到位等,中華民族園4A級景區被摘牌。

旅遊分類導航

旅遊是旅行遊覽活動,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具有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
景點特產寺院風俗
博物館風景區旅行家旅行社
特色旅遊旅遊知識各國旅遊旅遊勝地

北京地區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文化休閒娛樂功能,2008年3月28日第一批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創建、提升博物館詞條質量顯得至為重要。
首都博物館
北京警察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慈悲庵
定陵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
國家動物博物館
海淀區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梅蘭芳紀念館
北京天文館
北京戲曲博物館
中國革命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北京麋鹿苑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北京鐵路博物館
北京藝術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蠟像館
大覺寺
曹雪芹紀念館
法海寺
恭王府
觀復博物館
郭沫若紀念館
歷代帝王廟
老舍紀念館
老甲藝術館
李大釗故居
首都博物館
坦克博物館
通州區博物館
團城演武廳
徐悲鴻紀念館
西瓜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正陽門
中國美術館
中國鐵道博物館
中國工藝美術館
中國古動物館
中國體育博物館
中國科學技術館
延慶博物館
炎黃藝術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影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華航天博物館
上宅文化陳列館
國際友誼博物館
古陶文明博物館
國家動物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中華民族園
遼金城垣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山戎文化陳列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通州區博物館
香山雙清別墅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百工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坦克博物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保利藝術博物館
北京古觀象台
北京航空館
皇城藝術館
金台藝術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晉商博物館
北京空竹博物館
北京老爺車博物館
北京大學地質陳列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韓美林藝術館
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
昌平區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居庸關長城博物館
卡通藝術博物館
盧溝橋歷史博物館
李大釗烈士陵園
毛主席紀念堂
梅蘭芳紀念館
民族文化宮博物館
密雲博物館
明十三陵博物館
茅盾故居
中國長城博物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攝影博物館
詹天佑紀念館
雲居寺石經陳列館
圓明園展覽館
中國蜜蜂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印刷博物館
中國紫檀博物館
中國醫史博物館
中國錢幣博物館
中國法院博物館
中國現代文學館
郭守敬紀念館[北京]
中山紀念堂[北京]
中國航空學會北京航空館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
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服飾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
北京勵志堂科舉扁額博物館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
北京市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
北京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
北京御生堂中醫藥博物館
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北京百年世界老電話博物館
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
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
北京市東南城角角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松堂齋民間雕刻博物館
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北京龍徽葡萄酒博物館
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北京市門頭溝區博物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北京古代錢幣博物館
平西人民抗日鬥爭紀念館
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
十三陵水庫展覽館
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
中國馬文化博物館
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印鈔造幣博物館
東韻民族藝術博物館
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
納蘭性德史跡陳列館
中國第四紀冰川遺蹟陳列館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博物館
 

北京公園百科

 

中國公園百科

 

北京的公園

分類從屬
市屬紫竹院公園 | 玉淵潭公園 | 中山公園 | 景山公園 | 天壇公園 | 頤和園 | 香山公園 | 陶然亭公園 | 北京動物園 | 北京植物園 | 北海公園
東城區菖蒲河公園 | 地壇公園 | 皇城根遺址公園 | 勞動人民文化宮柳蔭公園  | 南館公園 | 青年湖公園
西城區什剎海公園 |順城公園 | 月壇公園人定湖公園 | 北濱河公園 | 南禮士路公園
崇文區北京遊樂園 | 龍潭公園 | 龍潭西湖公園 | 明城牆遺址公園 | 玉蜓公園
宣武區北京濱河公園 | 北京大觀園(北京紅樓文化藝術博物館) | 萬壽公園 | 宣武藝園
朝陽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 北焦公園 | 北小河公園 | 朝來農藝園 | 朝陽公園 | 個園 | 紅領巾公園 | 黃渠公園 | 金盞鬱金香花園 | 康心體育樂園 | 麗都公園 | 日壇公園 | 四得公園 | 太陽宮公園 | 團結湖公園 | 姚家園公園 | 窯窪湖公園 |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鎮海公園 | 中華民族園
海淀區百旺公園 | 碧水風荷公園 | 海淀公園 | 會城門公園 | 玲瓏公園 | 馬甸公園 | 溫泉公園(一期) | 燕清體育文化公園 | 陽光星期八公園 |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 | 元土城遺址公園 | 圓明園遺址公園
豐臺區北京世界公園長辛店公園 | 蓮花池公園 | 南宮世界地熱博覽園 | 南苑公園 | 青龍湖公園 | 萬芳亭公園 | 鷹山森林公園
石景山區八大處公園 | 八角公園 | 北京國際雕塑園 | 雕塑公園 | 法海寺森林公園 | 古城公園 | 石景山遊樂園 | 四海公園 | 希望公園
門頭溝區濱河公園 | 濱河世紀廣場公園 | 黑山公園
密雲縣白河公園 | 濱河公園 | 法制公園 | 飛鴻世紀公園 | 密虹公園
順義區減河五彩公園
城建集團東單公園 | 雙秀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