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遺址性博物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半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規模較大的科學發掘,發掘面積達1萬平方米。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1958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該館收藏文物3萬多件,一級品200多件。藏品中約有石器3000件,陶器1.4萬件,其他質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標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標本約200多件。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1953年,在西安灞橋發電廠的選址過程中發現半坡遺址。

1956年陳毅視察發掘工作並批示撥款30萬元建立博物館,名為“陝西省博物館半坡村分館”。

1954年~1957年,為就地保護和展示聚落遺址,中國科學院考古所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發掘。

1957年改名為西安半坡博物館。

1958年,博物館建成並開放。發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遺蹟40多座、地窖遺蹟200多座、灶坑80多個、柱洞400多個,以及陶窯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萬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數量可觀的彩陶、雕塑等藝術品和各類裝飾品。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館正式建成開放,成為建國後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茹士安任館長。其主體陳列是著名的西安半坡遺址——一處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以及遺址中出土的各類文物。該聚落的最早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年。

1961年1月,國務院公布西安半坡遺址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創辦了國內唯一的史前文化研究雜誌《史前研究》(已停刊)。

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被中宣部列入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館參與發起組織了中國博物館學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現為主任委員單位。

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中國博物館學會西安培訓中心在西安半坡博物館設立。

1958——200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的主管單位先後為陝西省文化局、陝西省文物局(陝西省文化文物局)。自2009年起,主管單位為西安市文物局。

建築布局

文物展廳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包括石斧、石鏟、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頭、磨盤、紡綸、骨錐、骨刀、骨針魚鉤、魚叉、陶缽、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還有陶哨、人頭、鳥頭獸頭等藝術品和一些裝飾品,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二十二種刻劃符號也展示在陳列室中;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過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窖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蹟,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學相關的專題性展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展覽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廣泛稱讚和歡迎。

半坡遺址大廳

遺址大廳,保存著原始村莊居住地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可以具體看見當時地房屋有半地下室和地面木架建築兩類,形狀有圓形方形兩種。房屋地門都向南,屋中間有一個小燒火坑。房屋地主要建築材料使草泥土和木料。晚期地房屋結構勻稱,地面鋪有木板,比早期低矮陰暗地半地下室房屋進步,這是半坡人在建村造屋實踐中總結經驗地結果。遺址中房屋建築地密集分部和多層疊壓,說明半坡人在這裡定居時間很長,屋旁有許多儲藏東西地地窖,是半坡人地公共倉庫。在115號地窖中發現了厚達18厘米地腐朽地穀子。圍繞居住區有深寬約5——6公尺,現存長度300多公尺地大圍溝,是為了保護村莊地安全而修築地,現在看到地是其中一段,這個巨大地工程體現了半坡人戰勝自然地鬥爭精神和集體勞動地偉大力量。

此外,還保存了一座燒制陶皿地橫穴窖,由火膛窖室兩部分構成,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地最古老地陶窯遺址之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遊十大景”之一,半坡遺址為國務院頒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時展廳

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學相關的專題性展覽。這些融知識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為一體的展覽受到了中外遊客的廣泛稱讚和歡迎。

半坡人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具有文字性質的刻劃符號和繪畫雕塑裝飾品等藝術作品。刻劃符號多保留在彩陶上,這是原是的中國文字。彩陶是繪畫集中表現,其題材多為勞動對象和大自然。張著大口的魚,奔跑著的鹿,都畫得生動逼真。人面魚紋則表達了人們希望捕到更多的魚。雕塑品多是陶器的蓋扭,主要有人頭,鳥頭、獸頭和陶哨。裝飾品有骨笄、石璜、獸牙、石珠、陶環和各種佩飾等。雕塑、裝飾品的出現,是人們生活的需要,如骨笄用來束髮,使熱門在勞動時不受披頭散髮的影響。

半坡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初步認識和掌握了一些事物地規律性,從而發明了利用蒸汽陶瓷,鑽孔石斧;創造了有倒刺地魚鉤魚叉,套用重心原理地尖瓶,懂得了計數、等邊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地科學等。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萬件之多。

從眾多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半坡人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用石、骨兩種原料作的。石制工具有斧、錛、鑿、刀、鏟、砍伐器、磨棒磨盤、箭頭、魚鉤和魚叉等。他們在母系氏族公社的領導下,從事以農業為主,兼有打獵、捕魚、家畜飼養個陶器製作等生產活動。他們依靠集體力量改變荒野,種植穀子(粟),驅逐野獸,建立村莊,革新生產工具,創造物質財富,為當時的社會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半坡遺址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半坡遺址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新石器時代屬於韶文化的村落遺址,距今六千年左右。遺址現存面積約50000平方米,分為居住區,制陶區墓葬區。遺址於1953年春發現,從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五次科學發掘,發掘面積有10000平方米左右,獲得了豐富的物質文化資料,計有房屋遺址45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個,燒制陶器的窯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小孩瓮棺葬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萬件之多。此外,還有許多獸骨、果核和腐爛的穀子(粟)等。

半坡遺址中地房屋、地窖、露天造炕、男女分葬地集體墓地等遺蹟遺物,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氏族制度地痕跡,表明了半坡人還處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過著沒有階級、沒有剝削、集體勞動,共同分配地原始共產社會生活。但由於生產力低下,環境艱苦,半坡人還必須採集野生植物和螺溮、河蚌來充食,嬰孩死亡率高,成人壽命部長,生活溮異常艱難的。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留戀忘返。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半坡遺址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個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對我國原始社會歷史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館藏文物

半坡博物館收藏文物3萬多件,一級品200多件。藏品中約有石器3000件,陶器1.4萬件,其他質地器物3700多件,人骨標本200多具,古生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標本約200多件。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

半坡博物館的遺址大廳內保存著原始村落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房屋、窖穴、圈欄及大圍溝等遺蹟,展示了原始村落的面貌,反映半坡人的生產水平,以及當時的社會性質和制度。半坡基本陳列展出遺址出土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表現半坡人的生產和生活以及藝術創造。原始社會史陳列,通過中國各階段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標本和數百件文物,介紹原始社會從人類出現到氏族社會的產生、發展、繁榮和解體的全過程。

國寶人面魚紋盆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這種繪製在陶盆上的“人面魚紋”,自1955年出土以來,半個多世紀中,研究這種人面魚紋的看法,已有20餘種,但沒有哪種成為不移之論。人面魚紋盆盆高16.5厘米,口徑39.5厘米,在陶盆內壁,繪有對稱的兩個人面和兩條魚紋,該器物1955年被發現,出土地點在半坡遺址居住區內,這也是半坡遺址首次發現完整的人面魚紋這種彩陶圖案[6]。

是半坡文化的典型器物。遺憾的是《西安半坡》發掘報告缺少對該件器物的完整介紹,從散見的文字和器物圖片觀察,該器應是:泥質紅陶、黑彩、腹微深、底略平。沿面黑彩以箭頭和短直線分為四個單元,盆內壁及近底處繪製人面紋和魚紋各二,兩兩相對,兩條魚紋是以線條勾出的簡筆畫。兩個人面紋面部作圓形,頭頂三角狀髮髻,髮髻外圍以類似魚鰭的帶刺三角形裝飾;額頭右半部塗黑,左半部為黑色半圓形;眼睛細而平直,似閉目狀;鼻樑挺直,成倒“T”字形;嘴巴是以留空的手法用對頂三角表現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變形魚紋,魚頭與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內同時銜著兩條大魚;雙耳處有相對的兩條小魚,從而構成形象奇特的人魚合體圖案。

據統計,有關論文不下數十篇。主要有圖騰說、神話說、祖先形象說、原始信仰說、面具說、摸魚圖像說、權力象徵說、外星人形象說等

魚紋彩陶盆

陝西西安半坡出土,高17厘米。魚紋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體施以紅色,盆的外壁描繪互相追逐的游魚三尾。魚的線條流暢,比例準確,形態為圓睜的眼睛和大張的嘴巴。

小口尖底瓶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義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遺址的發掘中有較多的發現。《西安半坡》發掘報告如是介紹:汲水器,細泥陶或細砂硬陶,紅色,製作精美,部分器表飾彩;小口、短頸、鼓腹、尖底、腹兩側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裝飾左向傾斜的細繩紋,器型變化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圓形、葫蘆狀等。遺址出土的形大而質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較小而質粗,平均高30~40厘米。

小口尖底瓶面世以來,就引起人們對其功能和用途的種種推測。最初,是把其當做汲水器認識的:小口可防盛水外溢,質地細密可防盛水外滲;用繩拴在環耳上放進水裡汲水時,尖底先接觸水面,繼續放入水中後,由於受浮力作用不均衡,陶瓶便沿水平軸翻轉,使水灌入瓶內,而當瓶水漸滿後,由於重量加大,使瓶又在水中重新恢復垂直狀態,提出水面後瓶內水不會灑出。尖底瓶是汲水器的認識後來被實驗考古所顛覆,上世紀80年代末,半坡博物館與北京大學的相關人員合作實驗,結果表明:尖底瓶放到水上後,因其上部粗重,確實能開始自動灌水,但當灌到一半時,重心下移,口部又自動翹出水面,因而無法自動把水灌滿。而且雙系繫繩提抬滿瓶水時,同樣會因為重心在上部而傾倒。因此,尖底瓶的功能與用途又有了酒器、祭器、葬具諸種說法。

作用價值

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隸屬的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處於母系制度。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前來參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1961年半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半坡遺趾大廳門前

半坡遺趾大廳門前

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被宣部確定為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

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主要活動

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該協會社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內蒙古博物院承辦的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範案例”評選活動結束,西安半坡博物館“史前工場”、“原始部落快樂行”入選。

史前工場

“史前工場”青少年體驗活動,依託半坡文化資源優勢,開創性設計了鑽木取火、原始房屋搭建、神奇的尖底瓶、石器時代、原始服裝秀、植物染色、心中的半坡、原始鑽孔等8個常設體驗項目。全方位、立體式的向遊客和廣大青少年呈現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的勞作場景。

原始部落快樂行

“原始部落快樂行”是西安半坡博物館針對學校、社區、鄉村等社會群體專門設計、組織的系列博物館教育活動。該活動曾多次走進偏遠山區及周邊學校。

《一個公民的抗戰收藏》展覽

2015年7月6日,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與民間收藏家崔智濤先生聯合舉辦了《一個公民的抗戰收藏》的臨時展覽。本次展覽共展出崔智濤先生收藏的抗戰文物207件,分為文化、教育、票證、武器與裝備、戰利品五大類別。崔智濤先生將多年精心收藏的抗戰史料帶來展出。雖然史料不多,但件件史料反映的事實無可辯駁。這些史料告示人們,日本法西斯侵華戰爭的事實不容抹殺和狂妄野蠻的行為不可抵賴。

“霓彩彝裳”展覽

展覽共展示42套彝族傳統服飾、72件單件飾品及部分彝族文物精品。多彩的彝族服飾類型多樣,工藝精湛,不僅體現了本民族的審美情趣、民風民俗,也反映了彝族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文化特色,是研究古老彝族文化的鮮活史料。

機構組織

西安半坡博物館分別有辦公室、業務研究部、宣傳教育部、事業拓展部、信息資料部、安全保衛部、財務管理部、設施維護部。

在2008年正式成立了西安半坡博物館志願者團隊。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形成一支服務多元化、管理制度化的志願者服務團隊。截至2014年,在冊人數有300餘人,包括北京、上海、大連、西安等地的廣大文博愛好者,人均年服務時長超過100小時,主要由退休人員、在職人員、學生構成。

每年志願者團隊都會向社會及高校廣泛發布招募信息,對志願者建立了分層次的培訓體系,進行不同內容、不同程度的教育培訓。

西安半坡博物館志願者團隊分為網路推廣服務組、教育活動服務組、講解接待服務組,形成了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以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多樣化的的需求,更好地觀眾服務。為提高西安半坡博物館志願者的綜合素質,增強與志願者之間的聯繫,傳播志願服務理念,志願者在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特殊節日,開展了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志願者活動。

志願者團隊,已經形成了以講解、諮詢、引導服務、史前工場教育活動服務、網路宣傳推廣服務、平面設計等多元化、制度化的志願服務體系。

中國博物館(6)

從某種角度上說,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一座博物館就是一部物化的發展史,人們通過文物與歷史對話,穿過時空的阻隔,俯瞰歷史的風風雨雨。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