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皇史宬(cheng)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於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皇史宬始建於明嘉靖13年(1534年)7月,建成於明嘉靖15年7月。占地846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0平方米。全為整石雕砌,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南北牆厚分別為6米,東西牆後分別為3米。地面築有1.42米高的石台,其上排列150餘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櫃,叫“金匱”。
整個建築與裝具做工精良,華貴耐用,即能防火、防潮、防蟲、防霉,且冬暖夏涼,溫度相對穩定,極宜保存檔案文獻。是明清兩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冊的檔案館。“宬”的是指古代用於藏書的屋子。此後,隆慶年間和清朝的嘉慶年間屢加修繕。
歷史發展
中國早在秦、漢時期,就有“金匱石室”的制度。《漢書·高帝紀下》記載:“與功臣刻符作誓,丹書鐵拳,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所謂“金匱”,即是銅製的柜子;所謂“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築的房子,其目的均是為了防火,讓其保存的珍貴檔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爾後歷代檔案庫,均因襲秦、漢舊制,而又各有所發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實錄”、“聖訓”、“玉牒”之類的皇家檔案。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於明朝內閣大學士丘浚給皇帝的上疏。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丘浚就曾奏陳皇帝,提出應收集整理歷代的經籍圖書,立為案卷保存,以備“今世賴之以知古,後世賴之以知今。”對建設什麼樣的庫房保存這些圖籍,他建議:仿照中國古代“石室金匱”之意,在紫禁城文淵閣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磚石壘砌的重樓,上層用銅櫃存放各朝皇帝的實錄和國家大事文書,下層用鐵櫃保藏皇帝的詔冊、制誥、敕書及內務府中所藏可用於編修全史的文書。他的這一建議,基本勾畫出了皇史宬的雛形。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建議當時並未能付諸實施,直到42年後的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實錄,並令大臣籌議建閣收藏皇帝的“御像、寶訓、實錄”之事時,當朝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等,才重申前議,並有了“石室金匱”的正式建造。但新的建築,已在丘浚建議的基礎上有了很大改變。
經張孚敬等議定,並經嘉靖皇帝批准,將建造地點選在了南池子一帶,這樣,既可以和其他宮苑建築相成一體,又離紫禁城不遠,還便於專門保管和查閱。其建築規制,不是重樓,而是和南京之齋宮相同,內外用磚石團,閣上敬奉歷代皇帝像,閣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實錄、聖訓。整個建造工程,用了兩年時間。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重修後的皇帝實錄、聖訓奉安進庫,皇史宬開始
正式投入使用。室內金匱明代有20台,清雍正時增至31台,同治時為141台,光緒時為153台。清代還把107顆將軍印信存放於皇史宬,另貯《大清會典》等。兩側配殿清代還保存過內閣題本的副本。
皇史宬初建時,擬定名字並不叫皇史宬。因其初意首先是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初命名“神御閣”。工程完工後,嘉靖皇帝又決定專用該建築存放皇帝的實錄和聖訓,而皇帝畫像則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乃將“神御閣”更名為“皇史宬”。據崇禎朝進士孫承澤《春明夢余錄》記載,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決定的,“宬”字,是在“成”上加個寶蓋,這些字形的確定,也都是嘉靖皇帝“自製而手書”的。“宬”,《日下舊聞考》援引《燕都遊覽志》注釋說:“宬與盛同義,《莊子》:‘以匡宬矢’,《說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至高無上,代表國家,而歷朝皇帝又都標榜自己所修的實錄聖訓,“不虛言,不溢美”,是真實的歷史記錄,所以用以存放實錄聖訓的地方,應既是保藏中華文化的總匯,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這也就是皇史宬之名稱、之字形的寓意所在。
清朝取代明朝後,仍將皇史宬作為保藏皇家檔案之所,但皇史宬的門額字形,清朝做了很大的改變,並且改成了左漢右滿兩種文字合璧。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皇史宬一度仍歸溥儀小朝廷的內務府管理。
1925年溥儀出宮後,皇史宬由北平故宮博物院接管,這個時期,皇史宬長期處於封存狀態。
1949年,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5年,國家檔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國家檔案局管理。從1956年起,國家陸續撥巨款對皇史宬進行了多次修繕。
1982年,皇史宬又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風格
皇史宬是一座廡殿式建築,全磚石結構,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皇史宬門、正殿、東西配殿、御碑亭等,四周圍以朱牆。皇史宬門額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
主殿是磚石仿木結構,建在高2米的石台基上,繞以漢白玉護欄,面闊九間,廡殿頂,頂部及殿脊、鴟吻等均飾黃琉璃瓦。牆身是由特製磨磚砌成的,厚達5米,額枋、斗拱、門窗等均以漢白玉雕成,額枋上還繪有描金鏇子彩畫,殿內的拱券式頂沒有用一梁一柱,俗稱無梁殿。室內有漢白玉石須彌座,上置雕雲龍紋鍍金銅皮樟木櫃152個。山牆上有對開的窗,以使空氣對流。
地面鋪設浮雕海水游龍圖案的漢白玉須彌座,高達1.2米,座上放置152個雕飾雲龍圖案的金銅皮樟木櫃,櫃高1.31米,寬1.34米,厚0.71米,皇室檔案就收藏於櫃內。山牆的窗戶南北對開,可以使空氣對流,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大殿的結構及內部設施具有防火、防潮、防蟲蛀鼠咬等特點,是一座集藝術性、科學性、實用性為一體的建築,也是史書記載的“石室金匱”式建築的典範。
主要藏品
金匱
雲紋雕龍的木櫃,即所謂的“金匱”,相當於古時候收藏絕密材料的“保險柜”。在這些“金匱”中,收藏著歷朝皇帝的實錄和聖訓,以及皇室的家譜──玉牒。四庫全書
1772年開始,經十年編成。《四庫全書》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書,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玉牒
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中國歷代王朝,均修玉牒。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傳於世。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現存清代各類玉牒二千六百餘冊,遼寧省檔案館也保存大體相同的一份。這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對於清代的典章制度、宮廷歷史、皇族戶籍,以及人口學,譜牒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價值。植入事件
古根海姆博物館植入事件2012年6月,網際網路上出現了有關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受邀設計的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設計方案。該設計方案指出,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的設計採用植入的方法,將當代的展覽空間建到北京皇史宬的歷史建築環境之中。該設計方案迅速引起熱議。6月30日,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發起討論會,希望呼籲相關部門廢除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館“植入”皇史宬的方案,並希望皇史宬能早日對公眾開放。
對此,設計方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稱自己是在2007年受邀設計該方案,至於進展如何並不知情。而古根海姆基金會方面則稱目前沒有在北京建分館的計畫。
古根海姆由最初紐約第54大道的一個汽車展示棚改造的展覽館,建成了今天在全球擁有五處分館的“連鎖博物館”。其中,以西班牙的古根海姆畢爾巴鄂分館最為成功,創造了一座博物館“挽救”一座城的奇蹟。古根海姆前館長托馬斯·克倫斯曾提及,古根海姆計畫在全球29個城市進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