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慈善寺位於石景山區天台山。慈善寺座落在天台之上,故又稱天台寺。慈善寺始建年代不詳,據考證該寺最遲在清初已成廟。慈善寺分中、東、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觀音像,兩旁有碧霞元君等八尊塑像,這種佛、道兩家共進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見。
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約10米,傳為魔王和尚衣缽塔。每年三月十五日,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開廟三日,堪稱京西香火極盛之寺。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但大部分塑像被毀。寺內外石刻眾多,以馮玉祥將軍留下的石刻最為引人注目。有“勤儉為寶”、“真吃苦”、“耕讀”、“淡泊”等楷書大字,前7字3尺見方,後4字2尺見方,鐫刻在山門外東山坡和寺後北山坡上。在“耕讀”、“淡泊”附近,尚有從《周易》摘錄的“八卦謙”200餘字,每字半尺見方。
出名原因
慈善寺是京西一座集佛教、道教和民間諸神為一體的廟宇,也是民國歷史的一個見證,民國初年張恨水先生審編的北京旅遊指南中說“進山門後有七座小廟,號廟七,是乾隆游寺時敕建,是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解放前夕,慈善寺失火燒毀了部分建築。“文革”期間,多數建築被人為損毀。上世紀80年代之後,這座隱藏在深山中的古寺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慈善寺的名氣與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有關。據考證,民國時期,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曾在1912年5月至1925年1月間三上天泰山慈善寺。
第一次是1912年,馮玉祥在天泰山下屯軍,徒步上山,參觀了慈善寺,十分喜歡,就在寺中居住了下來。並指揮部隊在山上種植了大量樹木,幫助周圍村子裡的百姓墾荒種田,做了不少實事。第二次隱居是1917年,馮玉祥因看不慣北洋政府中吳佩孚和曹錕等人的所作所為,就來到慈善寺“養病”。1924年,馮玉祥將軍也是在此下山發動的“首都革命”,推翻了賄選總統曹錕,驅逐溥儀出宮,結束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的歷史。隱居期間,他在慈善寺主要是讀書、會友。在此期間,他接待過李大釗、張學良、孔祥熙、鄧寶珊等各界人士。
馮玉祥(1882—1948),安徽巢縣人,字煥章。北洋軍閥時期,曾任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第十一師師長,陝西、河南督軍及陸軍檢閱使等職。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他發動“北京政變”,並將其所部改組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後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參加北伐。“北京政變”發生後,1924年11月10日,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提出實現國民革命的關鍵在於人民掌握武裝,結束軍閥武裝割據的局面,並提出了召開國民會議的主張。孫中山接受馮玉祥10月25日、11月1日的兩度電請,於11月13日離開廣州,繞道日本北上,輾轉扶病進京。而此時,馮玉祥卻因張作霖和吳佩孚的聯合壓迫,已離開政界,避居天泰山慈善寺中。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5年10月,馮玉祥將溥儀逐出宮禁後的一年,他通電全國宣布成立故宮博物院,並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1927年馮玉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1928年舉兵反蔣,爆發蔣馮閻大戰。1933年5月,馮玉祥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正式組建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1936年後,馮玉祥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6年6月,馮玉祥作為三位抗日英烈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的老上級,提議在北平市選擇三條道路或者三個城門以英烈命名。當年7月,北平市將原南河沿改稱“佟麟閣路”,北河沿改稱“趙登禹路”,鐵獅子胡同改稱“張自忠路”。1946年9月,馮玉祥出國考察水利,在美國組織旅美中國和平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民革,任中央常委。同年回響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歸國途經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
由來
關於慈善寺的由來,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么一個傳說:康熙年間,有一瘋僧來到天泰山修行,後成正果,朝廷賜瘋僧為“魔王和尚”。因此慈善寺早期在民間又被稱為“魔王和尚廟”。因瘋僧的肉胎與清世祖順治極為相似,因此在民間又衍生出“順治出家天泰山”的傳說。來此的專家學者認為,順治在此出家一說並非空穴來風,此地離京城近,風水好,比較隱蔽;其次,慈善寺雖是民間建築,卻存在某些皇家規制,比如大悲殿屋脊的雕龍與和璽彩繪;傳說康熙也曾多次到天泰山拜祭,或賜匾額、或賜金帛,似乎也印證著順治在此出家的傳說。而筆者查閱到,馮玉祥將軍在其生前所著《我的生活》(1981年3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書中,提到當年在慈善寺隱居時說:老爺廟裡“只有個乾巴肉胎,頭歪歪地望著北京。問這是什麼人?和尚附在我耳邊低聲說‘這是順治皇帝。’我笑了一下,明明又是和尚搗鬼,不知從哪裡打聽得順治有出家之說,就造出謠言,愚弄百姓。”建築組成
今天,慈善寺被列入北京“人文奧運文物保護項目”、並被定為社會科學類專題遺址博物館,是京城翠微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東面與八大處“虎頭峰”、香山“鬼見愁”隔嶺相望。慈善寺倚山而建,系由正院(西院)、東跨院、後跨院、東山坡和門外殿堂五部分組成,從主峰上或空中俯視呈北斗七星狀。慈善寺的山門在崖南,門樓上有文昌廟一間。入門後是接引佛殿,內供接引佛一尊。山門旁有磚砌圍牆,形成獨立院落。山門至主寺相去一里許,由一條依山曲徑相通,相當清幽。主寺門前有一排殿堂,自南而北依次為觀音閣、靈官殿、王三奶奶殿、彌勒佛殿、娘娘殿、火神殿、龍王廟、呂祖殿、馬王殿。主體院落分東西兩路,西路佛教殿堂依次為一進韋馱殿、二進大悲殿(供奉千手千眼觀音)、三進魔王殿,左配殿為達摩殿、地藏殿,右配殿為盂蘭殿、圓通殿。大悲殿後為藏經樓(又稱魔王老爺殿),是上下兩層建築,下層供奉著傳說中的清順治坐像,面南頭東地望著京城的方向,有念念不忘京城之意。殿內西牆懸有七言308字“順治歸山詩”一首,據傳為順治所作。東路為道教殿堂,依次為財神殿、三皇殿和齋堂。東山坡上還有山神廟、天齊廟、玉皇殿等。
寺院後面名為“靈境”的東跨院就是馮玉祥將軍故居,北房5間和廂房已修繕一新,現被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馮玉祥將軍事跡陳列室”。陳列室展出的內容十分豐富,分為:在祖國的大地上、揮師北伐、治軍能手、將軍在慈善寺的日子、實物陳列5部分。陳列室內有馮玉祥將軍當年使用的臥具、桌椅、硯台、石磨、親筆遺囑、將軍服等上百件遺物與老照片(含複製品),掛有馮將軍與張學良在寺內的合影,圖文並茂地展示了將軍忠誠愛國的一生,史料價值很珍貴。院中有兩棵生長茂密的國槐被稱為“夫妻樹”,一棵是1924年馮將軍與李德全結為伉儷後合種的。
外景特色
慈善寺的外景獨特。山頂處有一座高聳的清代燃燈佛塔,山崖上還有一個碩大的釋迦牟尼浮雕佛頭,高4米、寬3.5米,僅佛唇厚即達半米,是由山上露出的一塊萬斤重的大青石雕鑿而成,為北京最大的石雕佛頭。景區內有楸樹三棵,樹齡約四五百年。該寺的建築風格和磚雕藝術很獨特,大悲殿的殿頂為正脊龍鳳磚雕,正面是雙龍戲珠,背面為雙鳳戲牡丹,兩側山牆鑲有鏤空透雕的“牆芯花”各一個,雕刻工藝精湛,獨具匠心。在該寺山門外的東山坡和寺後北山坡上,可看到馮玉祥將軍當年留下的陰文楷書石刻六處,分別為“真吃苦”“勤儉為寶”“耕讀”“淡泊”“靈境”“謙卦”,二三尺見方,至今保存完好。慈善寺中還有一個清乾隆五十五年製作的一個日晷,雖然是中國日晷的形制,但錶盤上刻的卻是羅馬數字,錶盤中央刻有“1790”的字樣。這種形制極為罕見,為何置於京城偏僻的慈善寺中,至今還是一個謎。有趣的是,山坡上的羅漢崖石刻眾羅漢,各一米見方,姿態各異,神采飛揚。有人以為是18羅漢,數來數去只17羅漢,正納悶時,有人笑告:你站上去,加上你,就是18個。慈善寺始建於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整個寺廟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共有38座殿宇,一百餘間房舍,總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的原物,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目前正在開放中修繕的慈善寺廟宇9月全部完工。該寺的主要特點是集佛教,道教及民間諸神為一體,這樣的布局在國內是少見的。
廟會勝地
慈善寺曾是京西香火極盛的寺廟之一。《燕京歲時記》載:“每歲三月十八日開廟,香火甚繁”。在該寺西牆外有多座石碑林立,有碑刻上記載:慈善寺“例於每年三月之望,為古佛成道之期,遠近村民、紳商學界、善男信女焚香頂禮者絡繹塞途,感靈祈福者爭先恐後……誠為一方香火極盛之寺也。”史料證明,從清乾隆年代起,如意禮儀錢糧聖會、上吉如意老會、鮮果聖會、放堂聖會等大型民間集會都在慈善寺舉行,是舊時京西著名的廟會所在地之一,也是京西古香道從香山至妙峰山的必經之路。那時,上香、遊玩的人絡繹不絕,踩高蹺、唱落子的也來此走會。旅遊提示
門票價格成人8元,學生4元
交通提示慈善寺位石景山區潭峪村東北天泰山,從阜城門(或蘋果園捷運)乘336;北京西站乘747路到五里坨站下,往東約5里路,步行約40分鐘,租小三輪也行。有路標。
北京城八區旅遊景點列表
北京道教廟宇
道教發源於中國。金末元初,道教分為全真、正一兩派。1219年成吉思汗封全真道教龍門派祖師邱處機為國師,賜號長春真人,其住所賜名長春宮,命他總管道教,全真道教開始在北京傳播。邱死後葬於長春宮東側白雲觀內,於是白雲觀成為道教全真派的第一叢林。到1948年,北京共有道教官觀65座。除白雲觀外,還有朝外大街的東嶽廟、火德真君廟等正一派的寺廟。 |
白雲觀 | 呂祖宮 | 火神廟 |桃源觀 | 玉虛宮 | 五道廟 | 五頂廟 | 岫雲觀 | 三官廟 | 秀峰寺 | 大高玄殿 | 靜福寺 | 元聖宮 | 東嶽廟 | 慈善寺 | 蟠桃宮 | 關帝廟 | 文昌帝君廟 | 一畝園娘娘廟 | 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 | 伏魔大帝宮 | 昭顯廟 | 凝和廟 | 宣仁廟 | 都城隍廟大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