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北京古觀象建於明正統七年(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台。古觀象台台體高約14米,台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
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台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台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制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游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它們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北京古觀象台以建築(包括台體和附屬建築群)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台上陳列著氣勢磅礴、精美雄渾、雕刻細膩的清代八架古天文儀器,台下是幽雅古樸、景致迷人的附屬建築群,時至今日作為歷史遺珍,一些國家的政府首腦以及政府官員、世界各國著名科學家和天文學家都慕名前來,一睹這座凝聚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天文宮殿。
清代製造的八架銅儀除在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游表、結構等方面直接反映另外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至天文望遠鏡發明之前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如此古老完整配套的巨型天文銅儀在世界上已是獨一無二了。
歷史
明朝正統四至七年(1439年-1442年)建造了古觀象台,其位置選用了舊日元大都城的東南角樓,當時稱為觀星台。清朝時,觀星台改稱觀象台。清末八國聯軍進京,法國和德國掠走了一些觀象儀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法國、美國等主要戰勝國為一方與戰敗國德國為另一方在巴黎和會上籤定了《凡爾賽條約》。根據該約,法國和德國先後將掠奪的觀象儀器歸還給了中國。辛亥革命之後,觀象台改稱中央觀象台。至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稱國立天文陳列館,不再用於天文研究,僅做氣象觀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觀象台於50年代作為北京天文館,後改為對公眾開放的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70年代末期東部坍塌,此後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繕。
修葺後的古觀象台為古樸的城蝶式青磚建築,城台高達17.79米,東西長24米,南北寬20米,在外觀保留為明清建築風格的前提下,將內部改變為兩層展覽廳。台下西側院內的紫薇殿與晷影堂設有介紹天文學知識和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覽。
1982年,古觀象台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建築
觀象台是一座磚砌的高台建築。台上陳列著大型銅鑄的天文儀器,台下有紫薇殿、漏壺房、晷教堂等附屬建築群。明、清兩代天文觀測,都以此為中心。明代在台上陳設有渾天儀、簡儀和渾象儀,台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初,因採用西法另鑄新儀,便將台上明代儀器移往台下。抗日戰爭前夕,明代的天文儀器被移往南京紫荊山天文台。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1673),採用西方天文科學成果,製造了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和化限儀等6件儀器,安裝在觀象台上。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台上又安裝了一件大型天文儀器——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1744年),開始設計和製造璣衡撫辰儀,十年後製成,也安裝在觀象台上。它是用西法改進的一種渾天儀,也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清代共有八大儀器,均陳設在觀象台上。
北京古觀象台,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台古蹟之一,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光輝成就的見證。由於觀測歷史久遠,儀器設備齊全,建築完整,在國際上久負盛名。又因清初採用西法製造和使用天文儀器,此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也有其獨特的地位和貢獻。古觀象台是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在這裡,我們的祖先對於天文學的偉大貢獻得以記載,我們勤勞勇敢的人民的智慧和勞動得以反映。而台上這些遺存下來的天文儀器蘊含著多少知識和奧秘,凝聚著多少辛酸和苦澀,只有親身去體會。
觀像儀的演變
明朝時,古觀象台上最初陳列有大型銅製的渾儀、簡儀和渾象儀。這些觀象儀器是按照南京雞鳴山觀星台的元代儀器複製的。隨著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和中國天文學研究的發展,崇禎年間又製作了紀限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轉盤星晷、候時鐘、望遠鏡、交食儀、列宿經緯天球、萬國經緯地球和沙漏等。清朝時,康熙皇帝囑深諳天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設計並督造了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等。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里安設計製造了地平經緯儀,但卻以元明時代的古儀器作為原材料,後來康熙皇帝下令禁止方才使得明代三件古儀器保留了下來。
乾隆皇帝瀏覽了所有的古觀象儀器後下令,再造儀器時,結構要古,刻度要今。據此,天文學者和工匠們設計製造了璣衡撫辰儀,在刻度上把中國的365.41度和百刻制改為圓周365度和96刻制。
古觀象台的建築亦有所擴建,以適應觀象儀器逐漸增多後的擺放要求。乾隆皇帝時古觀象台往東接出五米;民國十年在東北角增建了一座三層混凝土結構的觀測樓。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的天文工作者將明代的渾儀、簡儀、漏壺和圭表和清代的小地平經緯儀、折半天體儀等遷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現在,古觀象台上陳列有八件清代製作的古觀象儀器。它們是:璣衡撫辰儀、黃道經緯儀、象限儀、紀限儀、天體儀、赤道經緯儀、地平儀、地平經緯儀。
歷經滄桑
在明代,觀星台上使用著明制渾儀、簡儀、天體儀等大型儀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了六件新天文儀,至康熙十二年製成,計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新儀製成後,就將明代儀器全部移放台下,將新制六件儀器安於台上,進行觀測。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理安設計的地平經緯儀造成後安於台上,這架儀器是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的合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紀理安在監製這架儀器時,竟將台下遺存的元明古儀充作廢銅使用,幸後來有人發現並奏明朝廷下令禁止,才保留了明制渾儀、簡儀、天體儀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後,天體儀已不知去向)。這可以說是北京古觀象台上古代儀器的一大厄運。
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親臨觀象台,遍觀了天文儀器後稱,結構以渾儀制近古,刻劃制度宜從今。於是,當時欽天監的有關人員集思設計製造了“璣衡撫辰儀”,製造工期達十年之久。這架儀器的結構,基本上與中國漢唐以來我國歷代製造的渾儀相類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渾儀中的地平環和黃道環,時度刻劃同於台上其它七件儀器,用圓周360。和九十六刻製取代中國古代的365.25。和百刻制。“璣衡撫辰儀”是清代製造的最後一件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它重五噸有餘,高大雄偉,雕刻細膩,除了作為觀象台上的一架觀天儀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藝品。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北京古觀象台洗劫一空。德法看到這些明清大型精緻古儀,竟私下達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協定”,法國侵略軍將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和明制簡儀搬到了駐華使館,後迫於輿論又於1902年歸還中國。德國侵略軍則將明制渾儀和清制天體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儀和紀限儀搶走,運回德國,陳列在柏林波茨坦離宮,至1921年才根據《凡爾賽和約》歸還中國。十件古儀全部歸還後,又將清代八大銅儀按原來布局安於台上,明制渾儀則安於紫微宮左側,簡儀安於右側。
明清十大儀器被搶走之後,當時的天文工作者為了不問斷觀測,曾經製造了小地平經緯儀和折半天體議(即半徑為清制天體儀的一半)各一架,安於觀象台上使用。為記載這段史實,光緒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現在立於台下紫微宮左側的耳房前面,以供參觀。
1931年“九·一八”事變,為保護文物,遂於1933年將明制渾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制小地平經緯儀、折半天體儀等七件運到南京,陳列在紫金山天文台上。至此,北京古觀象台就只存有清制八大銅儀了。
儀器
璣衡撫辰儀
璣橫撫辰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北側東端。儀重5145千克,儀高3.379米。公元1744年皇帝視察觀象台時,看到台上天文儀器均為西洋的構造,隨下令按中國傳統的渾儀結構建造一架占儀。於公元1754年製成。1900年該儀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於1921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北京古觀象台上。
紀限儀
紀限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南側,與赤道經緯儀相鄰。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802千克,儀高3.274米。在中國此類儀器始於清朝。該儀主要用來測定60度內兩星之間的角距離。1900年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德國,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黃道經緯儀
黃道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南角。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752千克,儀高3.492米。是中國第一架獨立的黃道坐標系統觀測儀器。由於中國歷代天文學家對黃道坐標系統並不十分重視,因此,該儀製成後使用較少。
地平經緯儀
地平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南側正中位置上。制於公元1713-1715年(康熙52年-54年),由來華的耶酥會傳教士德國人紀理安負責督造。儀重7368千克,儀高4.125米。1900年,該儀和其他四架儀器儀器被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輿論壓力,於1902年歸還中國。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仍然清晰可見。
地平經儀
地平經儀陳列於北京古觀象台台頂南側,黃道經緯儀東面,制於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儀重1811千克,儀高3.201米。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此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赤道經緯儀
赤道經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南側東端。制於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720千克,儀高3.380米。該儀曾於1900年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世界輿論,於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裝在原來位置上。
天體儀
天體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的西側正中制於公元1669-1673年(康熙八年至十二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3850千克,儀高2.735米。該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才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台上,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仍然清晰可見。
象限儀
象限儀,又稱地平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台台頂西北角。制於公元1669-1673年,也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483千克,儀高3.611米。1900年曾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1902年歸還中國,重新安置在古觀象台上。
地理交通
開放時間:9:00-4:30 夏季:9:00-6:00 全年開放
電話:65242202
交通情況:乘1、4、9路在北京站下車向東;44、48路和捷運在建國門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