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北展廣場](/img/e/498/nBnauM3XwADO0kzM3gTNyMTN0UTMxQTNzQjM0QTNwAzMxAzL4U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49年初,北平市解放後,全市下轄20個區。
1950年4月18日,政務院批准將北京市調整合併為16個區,今區境內為第2區和第4區全部、第5區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區的一部。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調整區劃,今區境內為西單區和西四區及海淀區、前門區的一部分,第2區更名為西單區,第4區更名為西四區。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西單、西四二區合併為西城區。1987年9月北京市將朝陽區馬甸0.6平方千米劃給西城。
1958年4月1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前門區,其行政區域分別併入宣武等區,形成宣武區轄境,同時,將西單、西四二區合併為西城區。
2010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覆,撤銷北京西城區和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以原西城區、宣武區的行政區域為新西城區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截至2016年,西城區下轄15個街道:西長安街街道、金融街街道、牛街街道、廣安門內街道、廣安門外街道、椿樹街道、德勝街道、天橋街道、月壇街道、展覽路街道、白紙坊街道、大柵欄街道、什剎海街道、陶然亭街道和新街口街道,261個居民社區。西城區政府駐二龍路27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城區位於北京中心城區西部。東以鼓樓外大街、人定湖北巷、舊鼓樓大街、地安門外大街、地安門內大街、景山東街、南長街、北長街、天安門廣場西側為界與東城區相連;北以南長河、西直門北大街、德勝門西大街、新街口外大街、北三環中路、裕民路為界與海淀區、朝陽區毗鄰;西以三里河路、蓮花池東路、馬連道北路為界,與海淀區、豐臺區接壤;南以永定門西濱河路、右安門東城根、右安門西城根為界,與豐臺區相連。區境東西寬7.1千米,南北長11.2千米,總面積50.70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西城區處於平原區中的“北京緩傾斜沖積平原區”內,地貌單元由古永定河、清水河、溫榆河聯合沖積而成,全區處於該地貌單元的中部。地面高程30至50米之間,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平均坡度為1.2‰至1.3‰。景山為原北京城區的制高點。
氣候特徵
西城區氣候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5.4℃,年平均降水量626毫米。
人口民族
人口
![西城區](/img/3/0a0/nBnauM3X1cjN1cDM1AzNyMTN0UTMxQTNzQjM0QTNwAzMxAzLwc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截至2016年末,西城區常住人口125.9萬人,比2015年減少3%;其中,常住外來人口29.2萬人,減少5.8%。出生人數11135人,出生率為8.71‰;死亡人數8775人,死亡率為6.86‰。常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49萬人。年末全區戶籍人口146萬人,增長0.9%;戶籍人口戶數為49萬戶,增長1.5%。戶籍出生人口18802人,死亡人口10014人,自然增長率為6‰;戶籍人口遷入12815人,遷出3337人,機械增長率為6.5‰。
2016年西城區常住人口及構成情況 | ||
---|---|---|
指標 | 人數(萬人) | 比重(%) |
常住人口 | 125.9 | 100.0 |
按性別分:男性 | 62.2 | 49.4 |
女性 | 63.7 | 50.6 |
按年齡組分:0-14歲 | 14.4 | 11.4 |
15-64歲 | 92.0 | 73.1 |
65歲及以上 | 19.5 | 15.5 |
民族
西城區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蒙古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西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70.4億元,比2014年增長7.1%。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95.8億元,下降0.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974.5億元,增長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0390美元。
2016年,西城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33.6億元,比2015年增長6.5%。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04.3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229.3億元,增長6.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1.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610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5年,西城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完成246億元,比2014年增長2%。
2016年,西城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252.7億元,比2015年增長2.7%。其中,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額58.9億元,下降46.3%;城鎮領域完成投資(不含房地產開發)193.8億元,增長42.3%,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達到76.7%。
財稅收支
2015年,西城區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51.4億元,比2014年增長21.1%。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和增值稅五大主體稅種共完成385.6億元,增長16.3%,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85.4%。其中,營業稅145.5億元,增長12.6%;企業所得稅140.7億元,增長25.1%;城市維護建設稅30.1億元,增長9.7%;房產稅27.4億元,增長8.9%;增值稅41.8億元,增長12.7%。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74.9億元,增長49.1%。其中,教育支出44億元,下降1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3.4億元,增長62.3%;醫療衛生及計畫生育支出22.6億元,增長13.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83.4億元,增長125.7%。
2016年,西城區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3.8億元,比2015年下降8.3%。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和增值稅五大主體稅種共完成351.3億元,下降8.9%,占全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84.9%。其中,營業稅70億元,下降51.9%;企業所得稅136億元,下降3.3%;城市維護建設稅30.4億元,增長0.9%;房產稅32.3億元,增長18.2%;增值稅82.5億元,增長97.4%。全年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26.1億元,下降10.3%。其中,教育支出55.6億元,增長26.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7.8億元,下降21.2%;醫療衛生及計畫生育支出27.8億元,增長23.3%;城鄉社區支出138.9億元,下降24.2%。
人民生活
2015年,西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492元,比2014年增長8.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3595元,增長1%。恩格爾係數為21.5%,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0.6。
2016年,西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63元,比2015年增長6.5%;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5329元,增長4%。恩格爾係數為20.7%,居民平均消費傾向為0.6,與2015年基本持平。
2016年西城區地區生產總值情況
2016年西城區地區生產總值情況 | |||
---|---|---|---|
指標 | 絕對量 ( 億元) | 同比增速 (不變價)(%) | 比重(%) |
地區生產總值 | 3533.6 | 6.5 | 100.0 |
按產業分: | |||
第二產業 | 304.3 | 6.9 | 8.6 |
第三產業 | 3229.3 | 6.4 | 91.4 |
按行業分: | |||
工業 | 233.4 | 6.9 | 6.6 |
建築業 | 69.9 | 6.8 | 2.0 |
批發和零售業 | 250.5 | -3.3 | 7.1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80.1 | 23.1 | 2.3 |
住宿和餐飲業 | 45.4 | 2.0 | 1.3 |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 138.1 | 13.1 | 3.9 |
金融業 | 1680.2 | 9.0 | 47.5 |
房地產業 | 141.7 | 1.4 | 4.0 |
租賃與商務服務業 | 272.7 | -0.6 | 7.7 |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 174.5 | 4.7 | 4.9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12.9 | -0.6 | 0.4 |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 17.3 | 8.8 | 0.5 |
教育 | 71.3 | 13.6 | 2.0 |
衛生和社會工作 | 99.2 | -2.3 | 2.8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92.3 | 8.1 | 2.6 |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 154.1 | 7.1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