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江蘇省南通城東南濠河之濱,由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建成之初占地35畝,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於南館、北館等展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另有各種園林設施點綴其間,由此營造成一種高雅精緻而又輕鬆閒適的氛圍。南通博物苑位於風光秀美的南通城東南濠河之濱,由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晚清狀元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建成之初占地35畝,藏品分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主要陳列於南館、北館等展館內,而大型文物標本則展示於室外。苑中廣植花草樹木、養殖珍禽鳥獸,與室內展品呼應,另有各種園林設施點綴其間,由此營造成一種高雅精緻而又輕鬆閒適的氛圍。這種館園結合的特色反映著創始者獨到的博物館理念。1988年南通博物苑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南通博物苑是中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民族實業家張謇於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創建。是目前保存下來的中國人最早創辦的博物館,位於江蘇南通市。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張謇又將興建中的公共植物園規劃為博物苑,占地23300平方米,後擴大為71800平方米,建立了中館、南館、北樓和東樓。苑內有4個陳列館,陳列自然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文物與標本。中館為三開間中式平房,上部加蓋一間二層尖頂小樓。南館平面凸字形,為一座西式二層樓房。北樓為五開間二層中式樓房。東樓為一座中式樓房。苑內種植樹木花草,飼養鳥獸,並有亭榭、假山、荷池等園林建築。1912年改稱南通博物苑。 苑內文物、標本來源於各地人士和寺院捐贈、售予。1914年編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共收錄文物、標本2973號,1933年增至3605號,每號一件至數件不等。

1905年底,張謇在南通建設博物苑,開始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實踐。同年,他還上書清政府,建議為順應世界發展潮流、適應中國社會需要,在京城創辦博物館,進而推廣到中國各地。張謇的熱忱建言,沒有被沒落的清政府採納,而他克服艱辛、苦心經營的博物苑卻獲得成功;他對博物館的精到論述,也成為中國博物館學的理論基石。本屬江頭海角的小城南通,因此而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1938年3月後,南通博物苑淪為日本侵略軍的馬廄,慘遭破壞,博物苑的藏品除少量轉移它處外,大部分被劫被毀。新中國成立後,博物苑才獲得新生。歷經百年滄桑,如今的博物苑有了新的發展,總占地面積擴展為7萬多平方米。經過全面規劃和建設,作為歷史文化保護區的北部,原有的南館、中館和北館等老建築受到完好地保護,一些毀失的早期場景,還將逐步得到復原;西南部開闢為新展區,新建的現代化新展館,除布置有基本陳列外,還經常不定期地舉辦臨時性展覽;規劃的東部將建成文博景廊、南部將建成生態展示區。整個苑內新老建築組合和諧,濃郁的文化氛圍和優美的園林環境,既彰顯歷史的典雅,亦洋溢著新時代的光彩。

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以歷史文物與自然標本並重,總數近5萬件。歷史文物以見證地方歷史的文物為主,時間跨度自新石器時期直至當代;自然標本既有反映南通地區動物、植物等自然資源的藏品,同時也廣集國內外珍貴的岩礦石、化石及珍稀動植物標本。

南通博物苑繼承張謇“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的辦館理念,尤其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學研究活動,積極進行文化傳播,除利用自身陣地,還將展覽辦向社區或學校。形式多樣的教育工作,受到社會的普遍歡迎。近年來南通博物苑先後被定為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教育示範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等,成為人們了解南通、親近科學、接受文化薰陶以及旅遊休閒的理想場所。創辦人張謇詠嘆的“濠南苑囿郁璘彬,風物駢駢與歲新”,正得到真實的體現。

百年回眸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張謇將建設中的通州師範學校公共植物園規建為“博物苑”,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隸屬通州師範學校管理。張謇自為苑總理,孫鉞為苑主任。

1912年,通州改建置為南通縣,博物苑脫離通師而獨立,稱“南通縣博物苑”。

1927年,博物苑附屬於南通學院。1935年7月博物苑回歸通師代管。

1938年,3月17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南通,南通博物苑遭到破壞和掠奪,苑址被日軍占用為馬廄,文物除一部分在南通淪陷前夕轉移外,大部分散失。

1949年,2月2日,南通解放,南通市人民政府著手恢復南通博物苑,於1950年成立南通博物苑修建委員會,並開始修建工作。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1951年,修建後的博物苑改稱為“南通博物館”,由錢嘯秋副市長兼任南通博物館館長。同時將原博物苑園林部分另劃為人民公園。

1952年,8月,改稱“蘇北南通博物館”,直屬蘇北人民行政公署文教處。

1953年,蘇南蘇北合併,改稱“江蘇省南通博物館”,直屬江蘇省人民政府文化事業管理局。同年7月,江蘇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決定將南通博物館委託南通市人民政府文教科代管。

1954年,4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江蘇省南通博物館,館藏文物、家具大部分移交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

1956年,5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長鄭振鐸在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中提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歷史並不太久,最早的公共博物館,除了帝國主義者們在沿海地區所辦的幾個之外,要算是張謇他們辦的南通博物苑了。”6月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決定恢復南通博物館。

1957年,4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決定重建南通博物館,作為南通市文化事業機構之一,由南通市領導。8月,南通博物館籌備處成立。9月,開始維修館舍。

1958年,10月1日,南通博物館正式恢復,由尤勉齋任館長。

1968年,9月,南通博物館與南通市圖書館、文化館、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唐閘工人俱樂部合併為南通市勞動人民文化館,成立革命委員會。

1972年,12月,南通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圖書館、博物館從勞動人民文化館劃出,成立南通市圖書、博物館革命委員會。

1973年,4月,建立中共南通市圖書、博物館支部。

1976年,10月,南通市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圖書、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分別成立南通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和南通市圖書館革命委員會。

1977年,1月,啟用“南通博物館革命委員會”印章。

1978年,12月,市委組織部任命:穆烜同志任南通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徐冬昌同志任南通博物館館長。

1979年,1月,恢復“南通博物館”名稱,同時啟用新印章。

1984年,4月,江蘇省文化廳同意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及原貌。7月,正式恢復“南通博物苑”名稱。

1999年,12月28日,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人民公園成建制併入博物苑,結束了原博物苑長期分為兩個單位的狀況,恢復到創苑初的包括園林部分的南通博物苑。

2000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覆《南通博物苑保護利用規劃》。

2001年,2月,南通市文化局副局長周德芝兼任南通博物苑苑長。

2002年,8月14日,南通博物苑委託吳良鏞院士為苑設計新展館。

2003年,3月,南通博物苑總體規劃和新館建設論證會在北京舉行。5月,南通市市文化局副局長王棟雲兼任南通博物苑苑長。7月,國家文物局批覆《南通博物苑規劃設計+單體方案》。

2004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同意共同舉辦: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慶典活動。

2005年,9月24日至26日,南通博物苑百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紀念大會慶典在江蘇南通隆重召開,該活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主辦,江蘇省文化廳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蘇省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協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全國政協副主席劉延東發來賀電,向大會表示祝賀。中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為“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紀念牌”揭牌。大會當天,隆重舉行了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展暨南通博物苑新館的開館儀式。慶典期間,在南通博物苑新館的學術報告廳內舉行了主題為“博物館與城市發展”的中外博物館館長高層論壇。中國博物館學會於9月25日在南通市行政中心舉行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狼山支雲壺狼山支雲壺

2015年,被中國電光源之父蔡祖泉稱為電光源二次革命的電子穩壓節能燈發明者,著名民間發明家,現代國寶“中華龍壺”、和平信物“九二共識壺”創始人,促進中國和平統一大業發展和文化藝術大使季漢生為祝賀南通博物苑創辦110周年,專門創作了一款體現中國近代第一城之稱(南通名城)人文歷史意義的“狼山支雲壺”贈予了本苑珍藏。

創始人介紹

南通博物苑
張謇

張謇(1853——1926):中國近代愛國實業家、教育家。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狀元。早年入淮軍將領吳長慶幕。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後又舉辦通海墾牧公司、大達輪船公司、復新麵粉公司、資生鐵冶公司、淮海實業銀行等,並投資蘇省鐵路公司、大生輪船公司、鎮江大照電燈廠等。又創辦通州師範學校、南通博物苑、女紅傳習所等。把實業、教育稱為“富強之大本”。參與發起立憲運動,1906年成立預備立憲公會,任副會長。1909年(宣統元年)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1913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袁即將稱帝時,辭職南歸,在南通繼續辦理地方事業,南通一時被譽為“理想的文化城市”。1926年病逝。有《張季子九錄》、《嗇翁自訂年譜》等,今有《張謇全集》。

創始篇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1905年冬,張謇開始建設博物苑,並調師範學校在讀生孫鉞負責具體事宜。此時的博物館,在中國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無成樣可循,無經驗可借,而張謇的直觀印象,也只有兩年前考察日本的見聞。儘管如此,憑著對博物館社會屬性的深刻理解,他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進行了詮釋:人文與自然並重,展館與園囿結合,室內陳列與室外展示相映,中國傳統與西方理念交融……新誕生的博物苑觸處透露著締造者的睿智,也使中國博物館事業的肇始,就表現出前瞻意識和鮮明的民族特徵。

當然,這一切的得來卻異常艱辛。沒有政府的支助,沒有藏品的準備,靠的是創辦者強烈的責任感和堅定的信念,白紙竟於是變成為瑰麗絢目的畫圖。

磨難篇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新館

張謇去世後,博物苑改隸屬於南通大學(後稱南通學院)。這個改變雖可避免直接聽從個人將帶來的隱患,但此時的南通事業正處低潮,博物苑的嗷嗷待哺卻讓校董們愛莫能助。於是,竊案在苑內發生,苑主任引咎辭職。此後,博物苑又改屬通州師範學校管理。在財力、人力拮据的困難面前,苑人們依然辛苦維持。

1938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南通,博物苑慘遭毀壞。張謇信賴的那列有戰爭期間保護博物館條項的《萬國公法》 ,在兇殘的侵略者面前只是一紙空文。抗日戰爭勝利後,在國民黨統治的三年內,博物苑再也沒有被官方提起,破敗不堪的博物苑繼續走向荒廢、毀亡……

新生篇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新中國剛建立,在百廢待興、經濟乍蘇的情況下,南通市人民政府就建立機構,開始修復殘破不堪的博物苑。1952年8月,修建工程結束,獲得新生的博物苑,從此與中國博物館事業同步走過曲折,走向新的紀元。在幾代博物館人的努力下,博物苑業務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豐富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85年,博物苑被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受到文化部表彰;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苑的歷史地位備受關注。建國初復建博物苑時,為適應當時需要,原來的園林部分另闢為人民公園,因兩單位職能不同,工作互受制約,為此全面恢復博物苑成為人們共同的願望。

1999年底人民公園的併入,為博物苑帶來一個全新的充滿希望的時期。博物苑可以完整地設計、規劃自身的保護、利用和發展宏圖。南通市政府對苑外濠南路的全面改造,更使博物苑拂去陳年積垢,重新展露在世人面前,從而贏得社會的普遍關注。為了回報社會的關愛,為了迎接百年慶典,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懷下,博物苑人努力工作,成果迭出,而由兩院院士吳良鏞擔任設計的博物苑新展館,則成為獻給百年博物苑的最精美的禮物。結束語在中國博物館大家族中,南通博物苑無論規模抑或藏品,都不足與那些大館、名館相比肩。

展物介紹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

自然部分有動、植物活體標本化石礦物動物類有國外的標本,如南洋群島時樂鳥印度鱷魚俄羅斯斑鼠美洲袋鼠蜂鳥朝鮮筆貝新加坡石蠶等標本;植物類中有羊齒植物化石、各種果木藥用植物礦物類有1910年清末官商合辦的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結束後捐贈的各省礦石標本。

歷史部分有玉石陶瓷拓本、 土木、車器、 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等展品;美術部分有書畫雕刻漆塑織繡緙絲編物、文具等類,其中露香園《晝錦堂記》字繡長屏12幅、沈壽繡《耶穌》像為美術精品;教育部分有科舉私塾學校3類,有科舉時代的考卷、夾帶、窗課,有學校教學用的教具、模型。

歷史文物

1938年3月17日,侵華日軍占領南通,苑藏文物、標本大部遭劫掠、破壞或散失。1945年9月至1949年1月國民黨統治時期,博物苑繼續遭到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著手修復博物苑。1951年改名南通博物館,原有建築和園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1981年南通市人民政府決定將附近的張謇故居濠南別業劃歸博物苑範圍,1982年被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7月1日恢復南通博物苑原名。1988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至1989年底,館藏品有40115件,其中自然標本6126件,一級文物55件。藏品具有地方特色,如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漢代煎鹽工具盤鐵、1973年南通市出土的晚唐(公元827~907年)青瓷皮囊式壺(越州窯仿北方遊牧民族革囊水壺形制燒造)。“陳若虛記”瓷乳,是明萬曆間(1573~1620年) 南通名醫陳實功(號若虛) 特製研藥用具書畫刺繡藝術品中,有揚州八家李方膺(南通人)的畫和近代刺繡沈壽繡品革命文物中有抗日戰爭時期反清鄉鬥爭的文獻、手稿、武器和烈士遺物。博物苑陳列面積450平方米,分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標本3個基本陳列。

歷史文物陳列的展品,上自原始社會,下至清末,其中有博物苑早期的藏品,如戰國的於、漢代銅鼓宋代龍泉窯青瓷爐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棉布;近代文物中,有張謇的手跡、文獻及其創辦大生紗廠、鹽墾以及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實物和歷史圖片;歷史文物陳列的最後部分是辛亥革命烈士、曾任北方革命軍參謀長的白雅雨(南通人,李大釗的老師)的事跡;革命文物反映了從1919年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各個歷史時期,南通人民的革命鬥爭歷程。文物中有1922年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吳亞魯創辦的《平民聲》報,有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黨旗,反清鄉鬥爭的歷史文獻、證件和武器等。自然標本陳列品中,有鬚鯨亞化石和現代鯨骨骼以及啟東隕石、本地珍稀鳥類昆蟲標本。

歷年來,博物苑舉辦了多種臨時展覽,如“革命烈士事跡” 陳列、“反清鄉鬥爭文物”、“民俗品物”、“愛鳥護鳥”等。

早期陳列

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南館

南館

南館,建於1906年。初名“動礦物陳列室樓”,後稱“博物館”,是博物苑主要的陳列室,當年陳列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樓上陳列歷史文物,樓下陳列動、植、礦物標本。在二樓半圓型的月台上,懸掛著張謇手書的一副著名的對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道出了張謇創辦博物苑的宗旨,就是輔助學校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南館朝北大門兩旁各有一座亭子,陳列古玄妙觀的三清塑像。

中館
中館建於1906年。始稱測候所,用以測報天氣,是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機構所在地。1914年,測候所遷至農校,中館改建後,作為金石碑帖陳列室。張謇先生親筆題寫了中館匾額。

北館

北館建於1911年。北館當初本是作為金石書畫陳列,張謇為北館作銘辭為:“將究四類,其廣海會。金概所藏,州廳縣界。力所弗堪,舉例猶派。事固無小,道奚病隘。”北館建設中,為了陳列當時從呂四海濱出土的長達十多米的鯨骨架,張謇將其改建,樓下陳列除鯨骨架外,還陳列了苑中所藏許多其它動物的骨骼標本和化石,樓上用特製的格屏,陳列通、如、泰、海名家書畫,東西兩間可以展閱一幅清代南通畫家錢恕所作長達10米以上的山水長卷。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