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源
淵源一
說起大慧寺大佛的來歷,還有一段淵源呢。據記載,南齊永明四年(486年),石城山來了一位叫僧護的和尚。相傳僧護常見仙髻岩的崖壁上有佛光出現,於是他發誓要在此岩壁上雕刻巨型彌勒佛大像。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成造像的面幞,臨終前仍發誓“來生再造成此佛”。後來僧淑續鑿,但也沒有成功。直到梁天監六年(507年),梁建安王肅偉派當時最著名和尚僧佑到此主持續鑿工程。在僧佑的計算和指揮之下,終於在天監十五年(516年)大功告成,名揚天下,從此開始了真正大佛寺的歷史。之所以人們俗稱為大佛寺也是如此。淵源二
也有傳說,康熙二年(1663年)春,尚可喜自捐王俸重建佛寺,並親自董理;翌年冬竣工;主要建築每頭門、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兩側建廊廡、方丈室、香積廚、齋堂、庫房、僧舍、客堂。殿宇布局及制式,悉仿京師官寺。大雄寶殿坐北向南,面闊七間,深進五間,面積1200平方米,殿高18米,“莊嚴雄壯,觀者聲為!”大殿正中供奉黃銅精鑄的三世佛像,各高六米,重十噸,為嶺南之冠,故名大佛寺。“康熙三年歲次甲辰孟冬吉日”,由“平南王尚可喜薰沐耳拜題”的《大佛寺記》石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寶殿前面左側。另有《大佛寺題名碑》兀立於大殿右側。
歷史
嘉靖中,提督東廠太監麥福在其左建佑聖觀,當時大慧寺和佑聖觀共有殿宇183間,占地421畝。時因嘉靖皇帝崇道抑佛,太監惟恐大慧寺被毀,又在寺後小山上建道觀真武祠。萬曆二十年(1592)重修,王錫爵撰記。到了清康熙年間真武祠、佑聖觀已廢,李東陽、李本、王錫爵三碑無存,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題寫了前殿、後殿的匾額和楹聯。
光緒十九年(1893)前後,將大慧寺拆卸下來的木材、石料用於修建萬壽寺行宮的梳妝樓。宣統元年(1909),正紅旗蒙古都統、總管內務府大臣繼印祿路過此地,觀其廟貌,“久兼風雨,瓦檐拖落”,不忍作踐,便出資對大慧寺修補一新。1943年至1945年,侵華日軍將後殿中范銅佛像盜毀做槍彈,補木胎瀝粉塑像,造成與周圍雕塑藝術風格的不和諧。20世紀50年代開始,寺院的山門、配殿等殘留建築被拆除。1957年10月28日被公布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以來,大慧寺被樓房層層包圍,致使外界很難看到它的雄姿。1983年4月15日,因測繪引入電源,將300瓦的大燈泡掛在木柁上,烤著起火,燒毀殿頂及西部天棚藻井達60餘平方米。從1998年開始加大對大慧寺重點搶救。先後兩期維修工程,共投資100餘萬元。塵封半個世紀的大慧寺將對外開放。
寺中的大悲寶殿建築是典型的明代大木式結構,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3間,坐落在石台基上,重檐歇山頂,外檐斗拱較大,起著一定支墊作用。內檐為鎏金斗拱,隔架科為一斗三升重拱荷葉斗拱,井口天花,蟠龍藻井,梁檁皆有鏇子彩繪,所有榫頭各飾一尊木雕彩色小神像,現存20尊。大悲殿內東、北、西現存立神像28尊。佛經上載: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曰“其尊之正面天冠上有三重”。其中“第三重有二十八部眾,有各各本形”。大悲殿後山牆和北牆上重彩工筆連環畫共10鋪,達100多平方米。描繪《觀世音菩薩傳略》,其大意為觀音原是過去妙莊王的三公主妙善,因一心事佛而違背父命,後被逐出家門。她入香山修道,終於修成正果,號“香山仙長”。為救父病,而獻出自己的雙眼和雙手,此舉感天動地,後重新生出千手千眼來,顯現千手千眼莊嚴聖像。故事的背後旨在崇奉女神,畫中人物生動,細緻傳神。
建築
大悲殿
大慧寺的大悲殿是一座重檐廡殿頂建築,即有兩層屋檐四面坡的屋坡,面闊5間,進深3間,是明代建築法式的實物。大悲殿內原供18米高的大銅佛,被侵華日軍毀壞。現有的木胎彩塑釋迦牟尼佛、弟子及脅侍菩薩像是20世紀40年被塑的。而環列於大殿三壁的塑像和壁畫則是明代原作。千手觀音
大慧寺的雕塑主要以一尊高大的千手觀音立像及兩尊脅侍菩薩為主體,環襯二十八部眾,組合成一組完整的宗教人物群體。千手觀音立像,原是一尊高5丈的銅佛,日本侵華時期被毀。同時期又補塑了這尊木胎瀝粉描繪的千手觀音泥塑像,及兩尊脅侍菩薩。這些塑像製作工藝較為粗糙,但其形象尚顯莊嚴端正,高大挺拔,也是北京地區現存較完整的一組木胎泥塑。而環列於大殿東、北、西三面牆體前的28尊彩色妝璽泥塑造像,在眾多的史籍中,卻難以查找到對其有詳細確切的記述。50年代文物普查時,確定其為明代原作。更值得慶幸的是歷史上曾有過的三次重修,只對塑像彩繪有局部修補,未“重塑金身”而遮敷去明代原有的精彩妝璽,從而更使其珍貴。
彩塑造像
大慧寺的28尊彩繪塑像,氣勢雄偉,繪塑精美,造型奇偉罕見。
有些與其他寺廟或壁畫的造像特徵相同,但大部分則讓人感覺陌生,特別是28尊彩塑的組合在我國佛像雕塑中確無實例可援。所採用的寫實想像和象徵為一體的創作手法,塑造出的物像,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徵和真實的生命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塑像色彩濃重的妝璽,以硃砂、黃丹、石青、石綠、赭石等天然礦石原料為主,並大量採用赤金、白銀,從而形成富麗輝煌、金彩璀璨、富有裝飾美的藝術效果。因此,大慧寺的彩塑是明代雕塑的上乘之作,在中國雕塑藝術發展中上應占有重要地位。
特色
大慧寺現有的木胎彩塑釋迦牟尼佛、與其弟子及脅侍菩薩像是20世紀40年被塑的。而環列於大殿三壁的塑像和壁畫則是明代原作。大殿兩側須彌座上,28尊高3.3米的佛教護法神彩塑,氣勢雄偉,神態各異。帝釋天、梵天等漢化諸天為帝王裝束,肅容威儀;天王、韋馱是怒目金剛,天將威風;菩提樹神、鬼子母神雍容端莊,慈祥敦厚。二十八天神中東首第一尊是東嶽大帝。
它是中國道教諸神體系中管陰間之王,被佛教“請”來護法。大慧寺的東嶽大帝彩塑面上顴骨突出,兩頰下陷,嘴角伸出一對獠牙,表現一幅蒼老而威嚴的人物形象。28尊塑像造型飽滿,有力度,身體微向前傾,表示他們傾心聽法,加上服飾襯托,色彩鮮明,使眾多塑像渾然一體,形態生動逼真,充分顯示了明代彩塑的藝術魅力。
傳說
大悲殿內東西北三面牆壁上繪有10鋪壁畫。1958年文物普查時,認為壁畫內容可能反映了一個宦官的一生經歷。民間流傳較多的說法是描寫一個普通人,終生為善,超生得道的故事。1994年出版的《大慧寺》畫冊中介紹到:在寫稿過程中,除拍攝了在塑像空隙間的局部畫面外,還請畫家李翔龍先生作了十分之一比例的白描對臨,提供了這10幅壁畫全貌的便利。經初步查證,壁畫內容取材與元代女畫家管道升所著“觀音大士傳”。壁畫講的是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足以催人淚下。妙莊王有三個女兒,長女妙因、次女妙緣、幼女妙善。這三個女兒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妙莊王與王后商議,宣旨招贅,為三個女兒完婚。妙因、妙緣兩位公主順旨成親。惟獨妙善因自幼斷葷持戒,立志成佛,不稱旨,妙莊王心中不悅,將妙善囚禁內庭,並減少衣食的供應。妙莊王命王妃及其兩位長公主勸說妙善遵從父命。妙善公主意志彌堅,再次向父王申訴心志。妙莊王大怒,將妙善公主貶棄白雀寺。妙莊王昭白雀寺主持,命令其在七天內迫使妙善公主改變初衷,否則將焚燒白雀寺。主持迫於王命,令妙善公主像奴婢一樣從事繁重的勞役。而妙善公主不以為苦,擔水推磨無一不能,幹得又快又好,有如神助,使主持無從懲罰或奪其志向。主持如實稟告妙莊王。妙莊王不信,以為有詐,不足七日即放火焚燒白雀寺,完全失掉人性。可憐寺中500僧眾全部葬身火海,極為悽慘。在那熊熊烈火之中,唯妙善公主端坐誦經,安然無恙。妙莊王召妙善公主入宮,又一次強迫她改變志向。妙善公主意志堅定,決不動搖。妙莊王勃然大怒,完全失掉親情,竟殘忍地下令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推到法場軌首,全國上下一片譁然。臨刑前,妙善公主依舊不改初衷,臉不變色,心不跳……當劊子手的屠刀砍下來的時候,奇蹟發生了,刀斧皆斷,此時此刻,猛虎蛟龍咆哮,大水翻卷而來,刑場大亂,人們奔走呼叫,一片狼籍。混亂過後,惟獨不見妙善公主的影子,眾人皆以為妙善公主已被老虎吞噬。夫人也就是妙善公主的親媽才敢痛哭起來,痛失愛女……妙莊王毫無自責之意當著眾人面說:“不必啼哭。次女當是魔鬼轉生我家。今被虎銜去,應當慶幸。”
妙善公主被虎負出刑場,行千里之後來到龍山林中。她夢見一位童子引導她游地府:牛頭、馬面二鬼恭謹相迎,讓公主與無辜斃命於白雀寺的僧眾會晤。閻王爺親自送妙善公主在奈何橋上見為善有德之人乘祥雲超生;而作惡的奸佞之人捲入激流。妙善公主誦經持念觀音名號,皆得解脫。妙善公主醒後,更加感悟到福禍輪迴早有定數,捨身事佛的意志更加堅定。
龍山林中毒龍惡獸爭相噬逐,白骨累累,腥穢難忍。妙善公主不虞艱險,於林中營齋靜修。一天,有一位耄耋老人飄然來到妙善公主身邊,自稱山神對她說:“這裡是鳥獸出沒之地,不宜安居修行。我希望妙善公主能到左邊近處山嶺建齋,護衛公主成道。”說完人就不見。妙善公主尋找到這一地方,只見樹木繁茂,異常幽靜,便命名香山,語詞建庵修煉。數年後,在此悟得正果。妙善公主忽然有一天,遙見妙莊王身染沉疴,張榜懸金遍求醫藥,卻無人來揭榜。妙莊王病入膏肓,已經奄奄一息,這時忽有一僧人來到府上,稱有神方可醫妙莊王的疾病。妙莊王急召僧人進入。僧人告訴的神方是:妙莊王的病非得用親骨肉的手眼才能治好。聽罷,妙莊王立即將兩女兒召回,不料,妙因、妙緣明確表示都不願涉及救父。僧人說:“香山仙長濟度生靈,且其口必可得。”妙莊王派人去求。香山仙長聞訊,果然自剜雙目,自斷雙手,交給使臣帶給僧人和藥。妙莊王服後藥到病除,大喜過望。重金酬謝僧人,並許以高官厚祿。僧人間就拒絕,只是對妙莊王說:“香山仙長有大恩於你,你應該親自前往致謝。”妙莊王立即攜王妃親往香山拜謝,他深為仙長捨己救人精神感動,從此,廣布佛門功德。
通過這十鋪壁畫,形象地向人們敘述了《觀音大士傳》的主要內容。至結尾又離開壁畫,移至大殿中央以雕塑形式完成。即妙莊王見到香山仙長果無手眼,流血披體,十分驚異悲痛。籲請天地神靈保佑香山仙長(即妙善公主)重得“全手全眼”。由於全與千語音相近,天地神靈使妙善公主成道為“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以千手幫助眾生解除苦難,以千眼遍觀人世間眾生的需求。“以大慈與一切眾生樂,以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因而得到廣泛的信仰。
大悲殿以繪畫和雕塑的形式完成了《觀音大士傳》的傳播。《觀音大士傳》壁畫採用展示連續情節的敘述性構圖形式,漫寫式勾線畫法,青線淡著色。從畫面形象看,人物、屋宇、樹木各有分科專擅的畫工,以流水作業分工合作完成。大慧寺的建築、彩塑、壁畫是明代三大藝術的傑出體現。在大悲殿這個藝術殿堂里,它們統一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藝術範圍里,互相對比、襯托,相得益彰。
影響
明清兩朝時期的北京地區,因統治者對佛教等宗教的崇信,特別是明代,皇家崇佛活動達到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永樂、成化、正統、萬曆等朝皇帝,都對佛教極為尊崇,大規模地建寺修廟,舉辦各種佛事活動。清朝前期,國力強盛,佛教盛行,對許多明朝著名寺宇重修和擴建,使之香火綿延不絕,並不斷擴大。宦官制度在中國出現很早,至明代進入了自身發展歷程中的鼎盛時期。宦官機構之龐大,人數之眾多,權力範圍之廣泛,地位勢力之顯赫,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其社會地位卻依然很低下。據《酌中志》記載:“宦官年老病者,多退居京城內外諸寺廟,止給本身柴米、冬衣、靴料,以終天年。”因此,也就促使其得勢之時,佞佛之風興盛,紛紛在都城之外擇地建廟,以便退隱之後,頤養天年。北京西郊有“都下寶地”、“神皋佳麗”之稱,是自然風光、地理環境優美的上佳之地。明《宛署雜記》載:“西山一帶形勢稍勝者,非賜墓敕寺,則賜第、賜地。環城百里之間,王侯、妃主、勛戚、中貴護墳香火等地,尺寸殆盡。”長河沿岸,西山之側有據可查的寺廟園林,多達200餘座。現尚有廣通寺、極樂寺、真覺寺、萬壽寺、大鐘寺、法華寺、延慶寺、雙林寺以及白石橋、廣源閘、樂善園、釣魚台等古蹟,或舊貌依然留存,或尚有遺蹟可尋。使人們從此中窺到昔日大慧寺所處歷史環境、宗教文化興盛之一斑。
據清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載:“明正德癸酉,司禮監太監張雄建寺於宛平縣香山鄉畏吾村,賜額大慧,並護敕於碑。……嘉靖中,太監麥某提督東廠,於其左增蓋佑聖觀,於是合寺觀計之,殿宇凡一百八十三楹,拓地四百二十一畝”。可見大慧寺原有規模之宏大。在近500年後的今天,大慧寺屢經磨難,僅存這一座大悲寶殿及殿內的彩塑、壁畫,讓人遙想著其當年之勝景,為我們研究明代的建築形式、雕塑繪畫手法,提供重要的實例。而這之中,尤以其純正無異的彩塑藝術水平為高。對大慧寺的28尊彩繪塑像,史籍記述雖匱乏簡單,現代文章中對塑像的內容、造型特徵、藝術手法等,已多有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錄。僅從中國雕塑發展史角度,對將其定位為古代雕塑博物館,略作說明。
中國寺廟泥塑造像興起,具有悠久的歷史。梁思成《中國雕塑史》認為:“漢代雕像祭祀之風蓋必盛行,惜尊貌多木雕泥塑,今無復有存者”,可見其歷史之久遠。之後經歷魏晉、唐達到高峰,宋元又有發展而又衰落,明清復興的發展歷史。北京是一處少有泥塑造像寺廟,更少見佳作留存的地區。大慧寺的明代木胎彩繪泥塑的出現並能夠保留至今,更顯得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