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8年9月區政府投資4600萬元在門城中心地帶建設新館大樓,2003年9月29日竣工。新館占地面積5553平方米,建築面積10120平方米,共分

館內建築大致保留清代庭園風貌,分內外兩層院落,門頭溝區博物館就位在內院裡。博物館主要介紹門頭溝區一帶的歷史演化軌跡,以及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歷史陳列部分包括商周戰國時期的貝類、刀幣、戈、青銅劍,遼金的玉河縣遺蹟,明清京西煤炭業發展過程……等珍貴文物;民俗陳列有罕見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老虎帽子、服飾及樂器等等,展現當地特有的民間文藝、生活、信仰等傳統風俗。
展廳陳列

門頭溝區博物館四層《從歷史走來的門頭溝》基本陳列,通過建國以來發現和保存的歷史、革命史、民俗等700餘件文物及資料,展示門頭溝自11萬年前至1948年12月的歷史發展進程。三層《龍泉務窯考古發掘成果展》共分序言、出土器物、遺址遺蹟、裝飾技法、裝燒工藝、琉璃燒造、結語七部分介紹了龍泉務遼瓷窯考古發掘成果。二層作為臨時展廳。
這裡的基本陳列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門頭溝區簡史”,展現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末這個地區人民創造的古代燦爛文化。包括在北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東胡林人”墓葬遺物、商周戰國的貝幣、刀幣、青銅劍戈、遼三彩菩薩像、齋堂遼墓壁畫以及明清時期京西煤炭業資本主義萌芽等珍貴史料。
第二部分“革命鬥爭史”,展示了自1924年秋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在這個地區宣傳馬列主義,領導農民、學生、煤礦工人開展革命活動,抗日戰爭時期齋堂成為京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解放戰爭時期這裡的人民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鬥爭的歷程。
第三部分“民俗陳列”,全面系統地展示京西山野的民間風情畫卷。許多民間早已失傳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水嘟嚕、老虎帽子、繡花鞋以及成套的民間文藝樂器、道具、服裝等,顯示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門頭溝人民與京城生活的緊密相連,又獨具山區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工藝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形式。
館藏

“革命鬥爭史”陳列在祭院北大殿,革命鬥爭史是這個區最具特色、最光輝的一頁。該陳列通過140餘件革命文物和資料,輔以120餘幅圖版、照片等,展示了從1924年秋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在這個區宣傳馬列主義,領導農民、學生、煤礦工人開展革命運動,建立、發展黨和青年團組織。抗日戰爭時期齋堂成為平西抗日根據地中心,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建立了人民政權,廣泛開展山地游擊戰爭,粉碎了日寇的猖狂進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時期這個區的人民積極保衛勝利果實,支援全國解放,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等戰鬥歷程的梗概,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之一。
“民俗”陳列是該館試辦的一個普及性專題陳列,布置在祭院的東大殿,這部分陳列通過反映這個區鄉間生活、社會生產、宗教信仰、民間藝術等方面123件繼承下來的民俗文物,輔之以大量的圖畫和照片、模型等,第一次較系統地展示了一幅京西山野的民間風情畫卷。該陳列通過展示一些民間已罕見的油燈、窯燈、拉煤床子、水嘟嚕、老虎帽子、繡花鞋以及成套的民間文藝樂器和服裝、道具等,顯示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勞動人民形成了與北京城生活緊密相連,又獨具山區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傳統工藝以及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組織和形式。
鎮館之寶
遼三彩菩薩像,高32厘米,菩薩頭

常設展覽

《從歷史走來的門頭溝》基本陳列遵循:“充分反映門頭溝區歷史發展的特色,充分利用近年科學發現和學術研究成果,充分表現當代門頭溝區建設發展風貌和水平”三條基本原則,通過700餘件歷史、革命史、民俗等文物及資料,展示門頭溝自11萬年前至1948年12月的歷史發展進程。在內容方面突出了“東胡林人”、“門頭溝燒造業”、“門頭溝採煤業”、“平西抗戰根據地中心”等特色文化主題。
2、《龍泉務窯發掘成果展》專題陳列《龍泉務窯發掘成果展》龍泉務窯位於北京市門頭溝龍泉村,是遼代燒制中原風格瓷器為主的窯口。展覽陳列中共分序言、出土器物、遺址遺蹟、裝飾技法、裝燒工藝、琉璃燒造、結語七部分介紹了龍泉務遼瓷窯考古發掘成果。
傳奇故事藏品趣事
明萬曆年間“反礦監”鬥爭的故事明代,京西採煤業進一步發展,顧炎武云:“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為薪。”當時門頭溝的煤窯已達百座以上,每年向朝廷交稅金5000兩。高額的稅金是窯戶、窯工和以運煤為生的腳夫苦不堪言。於是,萬曆三十一年(1603),爆發了轟動京城的“叫歇”鬥爭,迫使朝廷撤換了礦監王朝,取得初步勝利。這是北京歷史上窯工們第一次維護自身利益的大規模集體鬥爭,充分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和集體的巨大力量。
其他信息

所屬類別:地區性博物館
地址:北京市門頭溝區門頭溝路8號
乘車路線 阜成門——門頭溝河灘 公車: 336、645
西客站——門頭溝河灘 公車: 941、981、981臨快
蘋果園捷運站——門頭溝河灘 公車:336、370、645、941、981、931、977、992、948、929
運通:101、116到河灘站
行車路線:阜石路向西至門頭溝區雙峪環島至河灘十字路口再向西200米即到
開放日期:周二至周日
開放時間 9:00-16:00
參觀小貼士:
1.請自覺維護秩序,服從工作人員管理,入館後請勿喧譁、追逐、打鬧、禁止吸菸等一切明火
2.未經許可不得攝錄、臨摹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