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僑博物院

廈門華僑博物院

廈門華僑博物院是以華僑歷史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為中國唯一的僑辦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1958年底建成,1959年5月正式開放。博物院的創辦,體現了陳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廣民眾科學、文化知識、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指導思想。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華僑博物院座落在廈門港峰巢山麓。這是一座魏峨壯麗、潔白莊重的民族形式大樓。在新建的牌樓式的大門上。鑲嵌著廖承志先生題寫的匾額。華僑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英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

這座博物院是陳嘉庚先生帶頭捐款倡辦的,1959年5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面積2400平方米,展出各種資料、照片1200多件,珍貴文物2000多件,各種珍禽、走獸、水產標本1000多件,華僑歷史陳列館分五個部分。

館藏情況

廈門華僑博物院廈門華僑博物院
第一部分:走向世界

首先展示世界地圖。圖上圈圈點點的地名,表示華僑從流寓到定居的地點,他們的落地開拓之處。大廳中一艘艘仿製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華僑先祖漂洋過海謀生的辛苦歷程,見證了契約華工的悲慘命運。兩側展櫥的圖片、資料,告訴人們,華僑走向世界的艱苦性和鬥爭的歷程。

第二部分:創業海外

展出的仿製亞答屋和鐵皮屋,揭示著華僑先輩投身蠻荒,開發土地,採礦築路的艱難歷程。17-19世紀,不論是東南亞城鎮的形成,或橫貫美洲大鐵路的通車,無不滲透華僑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華僑推廣橡膠的種植和加工,使橡膠業一躍成為馬來亞的經濟支柱,這是華僑歷盡艱辛而創下的業績。

在展廳中,還有仿製南洋舊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縮影。在街道上有臘像的人力車夫及人力車實物,主要表示早期華人、華僑創業海外的艱辛歷程。還有華僑贈送的舊日常生活用品。及許多烈士照片和紀念碑,向人們訴說無數華僑在居住國曆次反侵略、反迫害、爭獨立的鬥爭中,在保衛自己人格的尊嚴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壯舉。

第三部分:融合當地

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華僑保持自我,辦華文學校、開華文報館、保留祖國語言文字、傳統禮俗和倫理道德,使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得以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華僑學習和吸收當地文化、西方文化的養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和補益。華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共同創建美好的生活。

第四部分:落地生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僑面臨政治認同的選擇。絕大多數的華僑則加入當地國籍,效忠各自的國家。他們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賣苦力、當小販等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經營中小型或大型企業,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並取得成果。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華人華僑,作為所在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穩定腳跟,富於進取的精神。

第五部分:源遠流長

華僑雖然已選擇了不同的國籍,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對祖國十分關切。他們的祖、父輩曾經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為故鄉造福,為鄉梓興學校,建醫院,辦各種公益事業。表現了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華僑永不忘懷祖國,記住自己是炎黃子孫。櫥窗中有許多是華僑送的東南亞各國文物和工藝品,如泰國佛像、高棉浮雕、印尼古樂器等,富於異國情調。

第六部分:自然館

自然館是華僑博物院創辦時陳嘉庚先生親自確定的社會教育功能之一。本館現展品600多件,其中獸綱有食蟲目、翼手目、靈長目、鱗甲目、齧齒目、鯨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鳥綱有:雁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鶴形目、鷗形目、鵑形目、鶚形目、夜鷹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綱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蜂猴、鵜鶘、擬大鬚鯨金錢豹、中華秋沙鴨、黃嘴白鷺等。  

該院還與有關的單位聯合舉辦了《新疆出土古屍展覽》、《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覽》、《洛陽唐三彩展覽》、《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成就展覽》等專題展覽。

館藏欣賞

廈門華僑博物院馬來亞華人

馬來亞華人

馬來亞,包括今新加坡、西馬來西亞,原屬英國殖民地。據不完全統計,從1881年到1915年進入新加坡、檳榔嶼和馬六甲三地的契約華工約達78萬5322人,平均每年約達2萬3千多人。

20世紀初,進入馬來半島的契約華工,主要從事錫礦開採、熱帶作物如胡椒、甘蜜、甘蔗、木薯、橡膠和茶葉等種植工作。其中,從事熱帶植物種植的契約華工約占總數的1/3;從事錫礦開採的契約華工約占總數的1/4;從事小工的占總數的1/4。據估計,馬來亞開發之初,每年契約華工的死亡率達50%。另有報告稱,1887年檳榔嶼一家英國公司的甘蔗園中,工人死亡率高達93%,另一家則為63%。

廈門華僑博物院紐西蘭華工

紐西蘭華工

1866年,首批華工12名被招募到紐西蘭以開採歐洲白人放棄的礦區。1867年紐西蘭有華工1249人,1881年5004人,1911年有2630人。
早期的中國人幾乎都是從事開採金礦,以後隨著金礦衰弱,華工轉向從事種植果菜、果菜零售、洗衣、小販、雜工等。

從華工到來之初,紐西蘭就有反華情緒,19世紀70年代末後,紐西蘭經濟進入不景氣時期,華工就成為經濟蕭條的替罪羊,1888年紐西蘭通過了《中國移民補充法案》,規定每100噸船始準載華人1名,華人入境人頭稅每名10鎊。以後,紐西蘭一直積極推行排華議案,1896年進而規定入境船隻每200噸準載華人1名,入境人頭稅每人100英鎊,1899年又規定入境中國人要進行英文測驗等辦法,華工從此不能進入紐西蘭的勞工市場。

機構設定

廈門華僑博物院廈門華僑博物院
辦公室主要職責是協助院領導掌握全院工作情況,處理對內對外各項行政事務,做好行政後勤和財產物資的管理,負責承擔召集各種會議、綜合協調、公文撰寫、日常事務處理、檔案管理、文字列印及其它服務性工作,保證全院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展覽宣教部的主要職責是與相關業務部門配合科學地組織院藏文物、實物、史料、標本等,以形象化的陳列向社會大眾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負責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的研究、設計、製作、布置(包括接收展品、布展、撤展)等;負責臨時展覽的引進與交流、策劃與實施;負責組織觀眾、陳列講解、舉辦講座、開展觀眾調查及對外宣傳等工作。
研究部的主要職責是圍繞本院展覽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吸收和利用新的研究成果,追蹤研究領域新動態,撰寫陳列腳本,做好收集資料、掌握資料、定向研究、普及宣傳、院內諮詢、研究課題的組織實施等。編撰出版本院學術刊物、華僑華人文獻資料集、圖片集,參與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學術講座。
文物保管部的主要職責是嚴格按接收、鑒選、分類、登記、編目、排架、提用、註銷、統計、建檔的工作程式,做好文物藏品的徵集、保護、管理、研究,建立藏品電腦資料庫和信息化管理,開展文物藏品及相關業務工作的研究,做好文物修復、鑑定工作以及文物複製品的開發和利用。
保衛部主要職責是依據《博物館安全保衛工作規定》和《博物館風險等級和安全防護級別的規定》等規章的要求,制定值班值宿制度、防火防盜制度等,保衛全院建築、設備、展品及一切公共財物的安全,維護公共場所秩序和人員的安全,管理進出車輛等。落實安全責任制,並管理臨時聘用的保全。

館內事記

廈門華僑博物院陳嘉庚與孫中山
1956年9月20日陳嘉庚先生親自撰寫《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
1957-1959年4月在陳嘉庚先生指導下,主樓基建、文物徵集、陳列籌備等工作全面展開。
1959年5月14日揭幕式

參加揭幕的有廈門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協、廈門大學及各人民團體負責人袁改肖楓李文陵陸維特、張楚琨、顏西嶽林采之汪萬新等數十人。全國僑聯主席、華僑博物院倡辦人陳嘉庚先生親自剪彩、致詞、並陪同與會者參觀。展廳分三層,第一層陳列商、周到明代文物;第二層陳列清代到現代的文物和藝術品;第三層陳列華僑及東南亞各國歷史的圖片和文物、實物,國內外鳥類、獸類和水產標本。陳列面積共2400平方米,展品共6840件。廈門市委書記肖楓、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陸維特也在會上講話。揭幕前,收到國家、省、市有關單位惠贈的錦旗多面,中央僑委負責人發來賀電。
1959年5 陳嘉庚先生設立華僑博物院行政委員會,親任主任,聘請尤揚祖、肖楓、張楚琨、顏西嶽為副主任。陳嘉庚先生主持第—次行政委員會會議。討論決定本院經濟、管理、文物徵集及陳列事宜,聘任陳永定為秘書,主持院務工作。
1965年9月-1978年8月,閉館。
1978年7月,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指示,籌備恢復開放。
1978年8月,在廈門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關懷下,籌備復館工作積極進行。集美學校委員會從陳嘉庚先生遺款中撥付專款為本院復館費用。
1980年11月,經整理、充實、調整後舉行預展。邀請廈門市黨政負責人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指導。
1981年2月,本院重新開放,設《華僑歷史簡介館》、《祖國歷史文物館》、《自然博物館》。展廳面積共⒉400平方米,陳列品共6000餘件。

1981年4月,吉林 、遼寧、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及其部分市、縣的政協、僑務、僑聯部門組團來院參觀,認為華僑史的陳列內容豐富,很有教育意義。

廈門華僑博物院廈門華僑博物院
1981年8月,秘魯著名愛國華僑戴宗漢來院參觀。
1981年12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陳光別、新加坡佛教總會副會長釋廣洽來院參觀。
1982年1月,本院改建沿街圍牆和大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為本院題寫院名。
1982年6月,“菲華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聯誼總會”訪華團來院參觀。捐贈當年在菲律賓參加抗日迫擊團證件等實物,後又寄贈25幅菲華退伍軍人活動圖片。
1982年8月,法國學者龍巴爾來院參觀,後寄贈他的著作《雅加達的華人 廟宇與群體生活》一書。
1982年9月,著名英籍女作家韓素音來院參觀,認為這是世界上唯一展出華僑歷史的博物院,它使人們了解什麼是華僑。建議要更多地組織學生和各界人士來參觀,要和世界各地研究華僑史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請他們來參觀、座談,不斷充實內容。後寄贈她的著作 《My HOuse Has TwO DOOrs》— 書。
菲律賓華人教師參觀團、菲華青年觀光團等來院參觀,不少團員說,參觀後使我們對華僑的產生和發展有了新的認識。這些都是教育華人青年的好教材,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先在僑居地創業的艱難困苦是很有意義的。
1982年11月,新加坡陳永和偕夫人來院參觀。
全國政協五屬五次會議上,林修德、彭光涵、張楚琨等12位委員聯合提案,要求將華僑博物院移歸福建省人民政府統一管理。
1982年12月,美籍華人著名華僑歷史學者王靈智、麥禮謙來院參觀。麥禮謙贈送《甘苦滄桑兩百年》一書。
1983年2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劉瀾濤來院視察。

陳嘉庚先生

廈門華僑博物院陳嘉庚先生
陳嘉庚在辛亥革命到中國全國解放這三十多年的風暴中,被毛澤東主席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陳嘉庚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不論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都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他把一生獻給愛國興學,獻給救亡大業,獻給振興中華,成為華僑的一代領袖和楷模,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

陳嘉庚生於國難,長於國難。1874年10月21日誕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村(現屬廈門市),那裡距離因鴉片戰爭失敗而被迫通商的“五口”之一的廈門只有一水之隔。他目睹中法戰爭中法國戰艦侵入福州馬尾,目睹台灣割給日本侵略者,目睹鼓浪嶼淪為帝國主義的共同租界,從清王朝辱國喪權和腐敗無能的現實中,逐步認識到政治變革的必要,增強了愛國心。

陳嘉庚在貧窮落後、民生調蔽的家鄉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念的是私塾。十七歲遠離家鄉,到南洋謀生。父親杞佰在新加坡開一家不大的米店,陳嘉庚就在那裡服務了十三年,直到米店收盤,才出而獨立經營黃梨罐頭廠。他很快就嶄露頭角,以開拓者的姿態,從事橡膠墾殖業,被稱為東南亞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1911年前,他從黃梨廠、橡膠園和米店獲利數十萬元,成了同業中的佼佼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他的事業迅速發展提供了機會,橡膠不斷漲價,海運業獲利豐厚。1923年到1925年他已成為一萬五千英畝橡膠園的擁有者,橡膠製品遍銷五大洲。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乾廠、皮革廠,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華僑大實業家”之名遠馳海內外。

這一大實業家的“黃鵠之志”,不在發財,而在於報國。他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哺育下參加了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被新加坡閩僑舉為福建保全會會長,募款支持福建光復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並為發展當地華僑教育作出貢獻。1912年他回鄉創辦集美國小校,在其手撰的《集美國小記》中,把興學目的說得很明確:“余僑商星洲,慨祖國之陵夷,們故鄉之哄斗,以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十數年內陸續增辦各種類型學校,到1927計有:男子國小、女子國小、男子師範學校、男子中學、女子中學、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稚師範學校、國學專門學校,統稱集美學校。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

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陳嘉庚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愚公移山的氣概創辦廈門大學,“通告”宣稱:“民心不死,國脈尚存,以四萬萬之民族,決無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達,尚有子孫,如精衛之填誨,愚公之移山,終有貫徹目的之一日。”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

在世界經濟危機襲擊著殖民地經濟的時候,陳嘉庚以硬骨頭精神同英國壟斷資本集團進行不折不撓的鬥爭。壟斷資本集團強迫他停止提供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經費,他憤然說:“不,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1934年,陳嘉庚股份有限公司終於在困難重重中收盤。企業失敗了,“傾家興家”的美名永存。黃炎培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

陳嘉庚的華僑領袖地位是在抗日鬥爭中確立的。1928年他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會長,第一次把華僑抗日力量團結起來。 “七七”事變發生後,他又被推舉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領導南洋一千二百萬華僑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使華僑愛國大團結進入一個新階段。

陳嘉庚不但關心祖國的難胞,尤其關心民族的興亡。在南僑總會成立不久,他曾向重慶國民黨中的妥協派發出了最猛烈的抨擊。 當時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人心動盪,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然發表對日和平談話,抗日統一戰線面臨著最大的危險。陳嘉庚當即以 參政員的身份向正在開會的國民參政會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 即漢奸”的電報提案。這個提案被會議熱烈通過。鄒韜奮稱這寥寥 十一個大字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汪叛國後,陳嘉庚致 電蔣介石,要求“宣布其罪,通緝歸案”。這種大義凜然、頑強鬥爭的民族氣節非常可貴!

廈門華僑博物院陳嘉庚與毛澤東
訪問延安是陳嘉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以前,他把民族的命運寄希望於國民黨政府。1940年3月,他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了重慶,親自觀察到國民黨統治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醜惡行徑,“國共摩擦似有劍拔弩張之勢”,遂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攔,在侯西反、李鐵民陪同下毅然訪問延安。在那裡,他會見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和其他中共領導人,參觀了抗日根據地的學校、工廠、機關,考察了陝北人民生活,“斷定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後來,他在《南僑回憶錄》開弁言中寫道:“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並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汽,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他醒悟了,“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從此堅決轉向擁護中國共產黨,這對一代華僑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他回新加坡召集第二屆南僑大會,宣布國共摩擦的真相,指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對頑固派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推動廣大華僑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鬥爭。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陳嘉庚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被推舉為主席。在英軍放棄新加坡前夕,經親友一再催促,方悄然轉移到印度尼西亞去,集美和廈大校友黃丹季、郭應麟、林翠錦(女)等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他匿居印尼瑪琅。他在這期間撰寫《南僑回憶錄》,身懷一包氰化鉀,隨時準備以身殉國;他曾賦詩明志:“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敵”。高風亮節,堪為後人矜式。

陳嘉庚終於躲過了敵人的魔掌,日本投降後,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華僑五百個社團的歡迎。1945年11月18日,重慶十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送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祝詞,成了歷史性評價。

當時,全國人民既歡慶抗戰勝利,又注視和平建國的前途。陳嘉庚對重慶談判不抱希望,認為“還政於民,謀皮於虎。蜀道如天, 憂心如搗”。果然,全面內戰不幸爆發了,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美國參、眾兩院議長等,明確表示反對美帝國主義支持蔣介石發動反人民內戰,於美蔣的反動陰謀以有力打擊。為了鬥爭的需要,陳嘉庚在胡愈之、張楚琨、李鐵民的協助下,創辦《南僑日報》,毛澤東主席為該報題詞:“為僑民利益服務”。這家報紙對於團結廣大華僑民眾,支援祖國解放鬥爭作出了貢獻。同國民黨統治區廣大人民民眾的民主愛國運動相呼應,陳嘉庚組織了“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並被選為該會主席,領導華僑以實際行動支持祖國的民主運動。

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

博物館百科
更多博物館百科,詳見 微百科:博物館百科。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國家文物局為加強博物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所有正式登記、註冊並接受年檢,具有文物、標本收藏保管、科學研究、陳列展覽功能的,對外開放的各類博物館,經該國家局組織設立的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評議,並以打分方式產生的博物館最高等級劃分。
故宮博物院
中國科學技術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中國航空博物館
北京魯迅博物館
首都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北京天文館
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天津自然博物館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河北省博物館
西柏坡紀念館
山西博物院
中國煤炭博物館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內蒙古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
旅順博物館
吉林省自然博物館
東北烈士紀念館
愛輝歷史陳列館
上海博物館
上海魯迅紀念館
浙江省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江西省博物館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
南京博物院
南通博物苑
蘇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
安徽省博物館
福建省博物館
古田會議紀念館
廈門華僑博物院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海軍博物館
青島市博物館
青州市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
鄭州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
南陽漢畫館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市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劉少奇故居紀念館
廣東省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鄧小平故居陳列館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
雲南省博物館
雲南民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
延安革命紀念館
漢陽陵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
固原博物館
韶山毛澤東故居紀念館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
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