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設定
館長:王原
常務副館長:金海月
副館長:張平、曹強
策劃與發展部
主任:金海月(兼)
主管:劉慶國
社教部
主任:張平(兼)
主管:趙鳳霞、葛旭、朱敏
技術部
主任:曹強(兼)
副主任:周國平
館舍規模
中國古動物館(英文簡稱PMC)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它同時也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1995年12月,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中國古動物館基本陳列由“恐龍世界(電子機械模擬)”、“古魚類館”、“古爬行動物館”、“哺乳動物館”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實物和其它展示手段,向觀眾系統地介紹了史前脊椎動物的起源及其進化歷史,展示中國在各個時期沉積的海陸相地層中保存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及在這一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從魚形的原始無頷類到硬骨魚類和軟骨類,從兩棲類到爬行動物類,從空前繁盛的恐龍王國到哺乳動物開始統治世界,直至古猿進化為智人,形形色色的化石輪流登場,清晰地勾勒出脊椎動物發展的脈絡。
按照生物的演化序列,中國古動物館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形動物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並包括東廳、貴賓廳等特展廳。依託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餘萬件標本,展出了從中精選的有代表性的藏品近千件。展品之精美、種類之齊全,堪稱亞洲第一、中國之最。這裡陳列著自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前的地層中產出的史前各門類古生物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包括無頜類和有頜類魚形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化石及舊石器等,全面展現了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珍貴展品中包括來自非洲的特殊禮物“活化石”拉蒂邁魚、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被編入我國國小課本的古動物黃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頭蓋骨丟失前複製的仿真模型等。館內還增添了長有羽毛的恐龍、世界最早具有角質喙的古鳥類、世界首枚翼龍胚胎、中生代能吃恐龍的哺乳動物等在世界上引起轟動的珍稀標本。通過我們豐富的展品和故事,以及集科學性、互動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多種多媒體電子遊戲設備,觀眾可以在遊樂的同時全面、系統地了解史前生命演化的知識。
中國古動物館創辦的“小達爾文俱樂部”,定期組織專家科普講座、野外考察、化石發掘、篩選和修理,以及模型製作等科普教學活動,是中國小生古生物愛好者的課外學堂。
館徽(PMCLogo)
中國古動物館的館徽包含原蜥腳類恐龍祿豐龍(“中國第一龍”)、北京猿人頭像、地球等要素;館名為啟功先生題字。
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國內唯一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同時也是北京市和中國古生物學會授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1995年12月,經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古動物館館內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類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依託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餘萬件標本,展出了從中精選的有代表性的藏品800餘件。展品包括自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至距今1萬年前史前時代的地層中產出的各門類化石標本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全面展現了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和遺蹟,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珍貴展品中包括被稱為“活化石”的葛摩政府贈送的拉蒂邁魚標本,中國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以及被編入國小課本的威嚴聳立的黃河象骨架等精品化石。館內又增添了帶毛恐龍、孔子鳥等鳥類化石以及世界首枚翼龍胚胎等在世界上引起轟動的珍貴展品。
“小達爾文俱樂部”是中國古動物館創辦的中國小生古生物愛好者的課外學堂,俱樂部成員可以參加俱樂部組織的專家科普講座、野外考察、化石發掘、篩選和修理、模型製作等科普教學活動。
通過我們豐富的展品和故事,以及集科學性、互動性和娛樂性為一體的多媒體觸摸顯示設備,觀眾可以科學而系統地學習和了解生命進化的奧秘和宏偉歷程。
展館分類
古脊椎動物館
脊椎動物演化的第一次革命,是脊椎的出現。由於有了脊椎的支撐,動物們更加堅強 和靈活,適應性也更強,為以後數億年的進化奠定了基礎。
5億多年前,最早的脊椎動物——無頜類誕生在寒武紀的海洋中。蔚藍色的海洋不僅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也見證了這次生物進化史中的重大事件。4億多年前,“頜”的出現把魚類推上了歷史的舞台,古生代的海洋便成為魚的世界。接著是脊椎動物征服大陸環境的嘗試,最早的四足動物——兩棲類也因此而產生。在距今4億~3億年前,爬行動物產下了第一枚“羊膜卵”,標誌著它們對陸地生活更加適應了。中生代登場的是鳥類和哺乳動物,它們都是爬行動物的後代,其中鳥類還與恐龍結下了數不清的恩恩怨怨。
古脊椎動物館展出的是我國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幾代科學家半個多世紀以來調查採集到的各門類脊椎動物化石中的精品。
魚和兩棲動物展廳
古魚類從地球上的第一條魚發展到目前脊椎動物中最繁盛的類群,與恐龍等爬行動物大起大落的發展史相比較,魚類的演化看起來是那樣的漫長而又波瀾不驚。其實,這個過程中隱含著脊椎動物進化歷程中兩次重大的革命:頜的出現與登入的發生。古生代海洋中笨重的游泳者里發展出了兩 個大的分支,一個進一步適應於水中的生活,並最後進化為今天的各種魚類,成為地球水域的徹底征服者;另一個則離開了水域,向生活環境更多樣化,更富於挑戰的陸地發展,成為今天的四足動物(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
在古魚類化石展區中,觀眾可以見到各地質時期,各個演化階段的魚化石,包括帶盔披甲的無頜類、原始的盾皮魚類、高等魚類化石等。被稱為活化石的拉蒂邁魚也在本館內展出,這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拉蒂邁魚。
古兩棲類
在大約3億6千萬年前,地殼變動,海陸變遷,一群勇敢的魚——總鰭魚類率先爬上了陸地。它們學會了用肺呼吸,鰭也變成了強壯的四肢,並更名換姓改稱“兩棲”,完成了脊椎動物由水登入的一次重大的飛躍。這個“登入”的過程對它們來說只是一小步,但對於生命的演化來說卻是一大步。從此陸地上熱鬧起來了,四條腿的動物們有的爬行,有的奔跑,有的還生出羽翼飛上了天空。這一切都是源自“兩棲”的發生。
兩棲類展區展出的是我國發現的2億多年前(二疊紀)至1千多萬年前(新生代的中新世)的兩棲類化石。由於兩棲動物的軟骨較多,且它們多生活在潮濕的環境,死亡後屍體很快腐爛,很難保存為完整化石,因此本館內展出的標本都是兩棲動物化石中的珍品。
爬行動物和鳥類展廳
古爬行動物
三億多年前,兩棲類中的有志者,一類迷齒兩棲動物,為了更好地征服廣袤的大陸,終於產下了“羊膜卵”。它們也因此搖身一變成為爬行動物。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又一次飛躍。到了中生代,爬行動物終於統治了世界:天空翱翔著翼展達16米的翼龍,海中隱藏著重達150噸的蛇頸龍,陸地上則遊蕩著成群結隊大小懸殊的各類恐龍。然而白堊紀末它們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儘管如此,今天的地球上仍然存在一個千奇百怪且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大家族。古爬行動物展區中,展出了各類爬行動物化石,有我國發現的最大的淡水龜化石——南雄龜、古老的鱷魚化石、被稱為中生代的海怪的海生爬行動物、中生代的空中霸主——翼龍、中生代的霸主——恐龍、哺乳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
古鳥類
鳥類是脊椎動物向空中發展並取得最大成功的一支。自從1861年德國發現的 第一塊始祖鳥標本公諸於世之後,鳥類的起源就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但是由於在以後一百多年中鳥的化石發現很少,因而對鳥化石的研究一直沒有多大的進展,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第一塊鳥化石在甘肅發現,之後又陸續在我國遼寧朝陽等地發現了世界上最完整的鳥類化石,我國鳥化石研究工作有了迅速發展。我國已成為擁有早期鳥類化石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研究早期鳥類起源和演化的中心。
本館古鳥類展區中展出了各地質時期的各種鳥類化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鳥、除始祖鳥以外最著名的化石鳥類——孔子鳥等著名的古鳥類化石。
古哺乳動物展廳
本展廳中,通過大量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的展示,使觀眾從中了解哺乳動物在經歷了上億年的發展過程中是怎樣由最初的微不足道的小動物發展成為今天在地球上占有優勢的種類繁多的大家族。哺乳動物儘管種類眾多,但仍有許多種類都已經絕滅或面臨淘汰;如果不是人們發現了它們的化石,我們很難想像出古老的哺乳動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熱河生物群特展
“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學界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但很多人對它並 不熟悉。不過如果提起“帶羽毛的恐龍”、“世界上最早的花”、“吃恐龍的哺乳動物”、“長有四個翅膀的恐龍”、“世界首枚翼龍胚胎”等,大家就可能有所耳聞了。這些引起公眾極大興趣,並在世界上引起轟動的著名化石,都屬於“熱河生物群”。
熱河生物群的化石都珍藏在國家的各個研究機構,普通觀眾難以觀其真顏。如今,中國古動物館特別推出了“熱河生物群——1億多年前生命的輝煌” 特展,展出了這些在世界上引起轟動、令諸多古生物學家及古生物愛好者為之嚮往的重要化石,包括長有四個翅膀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小盜龍,最早具有鳥喙的古鳥類孔子鳥、吃恐龍的哺乳動物爬獸、吃同類的爬行動物滿洲鱷,世界首枚翼龍胚胎,世界保存最好的古鳥胚胎等世界級珍貴標本。魚蝦昆蟲、青蛙烏龜翼龍恐龍,各類化石應有盡有。會讓觀眾一飽眼福。
配合此次特展,還特別製作了兩套可以與觀眾互動的帶毛恐龍的三維動畫,再現了些神秘物種的生活。
世界著名學術刊物《Nature》雜誌上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和巴西科學院的兩位學者合作研究的熱河生物群中兩種新的翼龍,它們的兩翼展開可達2.5米,是兩個世紀以來相同類群的翼龍在歐洲大陸之外的首次發現。其中的一種化石——楊氏飛龍。
樹華古人類館
我們人類是進化出來的動物,但是人類演化的歷史卻非 常久遠。 如果追溯到早期靈長類,它們起源於食蟲類祖先,可能在7千多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就已經出中生代的森林中。它們大多數很可能是夜行性的,看起來有點像現代的狐猴。然而,儘管它們有相對大的腦子、朝前的眼睛和對握的手,但它們並沒有立刻統治地球。而靈長類的進化一直在悄悄地進行著,古新世時出現了古老的猴子——更猴,到了距今4千多萬年前,原始的類人猿也出現了,有確鑿的證據表明它們中的許多是白天活動的社會性動物。直到大約600多萬年前人科動物來到地球之前,類人猿、猴類和原猴類仍是僅有的三種靈長類主要類群。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人科動物出現後,陸續演化出很多種,如非洲南猿,能人,直立人等,但進入距今20多萬年內,除了一個種——智人(Homo sapiens),也就是我們自己之外,其他的人科動物都滅絕了。這就是人類的演化簡史。
樹華古人類館於1999年建成開館,通過展出國內外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系統普及了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科學知識,昭示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科普主題。內容包括舉世矚目的北京猿人頭蓋骨以及國外贈送的各種珍貴的古人類化石標本模型。
東廳特展展廳
東廳是古動物館新開闢的特展展廳,展出的是——“與龍同行”恐龍特展。如果你想了解我國的恐龍產地主要在哪?最大的恐龍是誰?以及最後滅絕的恐龍、中國最早被命名的恐龍、中國最早被裝架的恐龍等,在這裡你會找到答案。
古動物館將根據最新科研成果和廣大觀眾需求,不定期在東廳推出特別展覽或舉辦各種生動有趣的科普活動。
特色展品
潘氏北票鱘——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的遠祖。【一層】;
天義初螈——看看為什麼它被稱為“中生代的娃娃魚”。【一層】;
恐龍大搏鬥——吃肉的單脊龍與吃植物的沱江龍的搏鬥:關公戰秦瓊。【一層】;
爬獸——中生代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能吃恐龍的哺乳動物。【一層】;
熱河鳥——中國已知最原始的古鳥類。【一層】;
懷孕的滿洲鱷——肚子裡有七個小寶寶。【一層】;
馬門溪龍的大腿骨——全館唯一可觸摸的化石,來沾點兒“龍氣”吧。【二層】
切開的恐龍蛋——看看恐龍蛋中有什麼。【二層】
喜馬拉雅山上的魚龍——想想這個海洋怪物為什麼跑到了山上。【二層】
中新蛇——中國唯一的化石蛇種。【三層】
尤因它獸——長相兇惡而醜陋的食草哺乳動物。【三層】
柄杯鹿——長著獠牙的食草動物。【三層】
石球——人類祖先狩獵用的可怕工具。【古人類館】
參觀指南
票價
成人20元;1.2米以上兒童、學生、老人、軍人10元;殘疾人、1.2米以下兒童免票、3D電影每人10元。“小達爾文俱樂部”成員在會員有效期內參觀可免門票,陪同的1名家長也免門票。
開館時間
9:00-16:30,16:00停止售票,周一閉館。
地址
北京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北京動物園向西300米路南;北京天文館西50米)
乘車路線
27、714、716、732、708、808、814、902、962、347、360、362、601、電車105、107、111、運通104、105、106(動物園或白石橋站下車);或捷運西直門站下,沿西直門外大街向西乘車至白石橋站,向東步行200米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