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樁

梅花樁

梅花樁又名梅花拳,簡稱梅拳,是立於樁上練習的一種拳術,也常用來作為基礎功練習。梅花樁起源於明末,最初以家傳形式流傳於民間,到清乾隆年間始向外界流傳,近代以河北欒縣韓其昌傳人較多。梅花樁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拳法,歷經數載精心錘鍊,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梅花在冬未盡,春未到之時開放,含先知先覺之意,合先備先用之理,達先發制勝之效,且拳分五勢,正合梅花五瓣之形,故取名梅花樁。

基本信息

簡介

梅花樁 梅花樁
梅花樁流行於冀南邢台 廣宗平鄉威縣一帶,以 廣宗平鄉兩縣為主。據 《廣宗縣誌》《平鄉縣誌》記載,梅花樁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它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招術,文武雙修,不斷發揚光大,先後出現鄒宏、景廷賓等著名拳師。
梅花樁的組織形式分 文場武場兩部分,文場領導武場。文場領導層側重研究集“三教”學說精義的文理,負責管理拳內事務;武場弟子通過武功鍛鍊體悟拳理拳法。武功鍛鍊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樁的動作套路樸實大方、威武雄壯,既有表演觀賞價值,又有技擊制敵的實戰功能。梅花樁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 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 原理,因此梅花樁又被譽為“ 文化拳”。

梅花樁在廣宗、平鄉一帶流傳三百多年,以愛國愛民為拳規拳訓,師承關係清晰,現已傳至第七代,並有拳譜存世。梅花樁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徒,最長拳師87歲。廣宗平鄉梅花樁及其傳播方式,被專家學者稱為是探析中國武術源流及功法、套路、格鬥的“活化石”。習練梅花樁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振奮民族精神。但是現在能夠全面掌握梅花樁絕技的拳師都已年邁或去世,許多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尤其是梅花樁幾近滅絕,因此急需加強對梅花樁的搶救和保護工作。

太極拳是中國拳術的一種,為"練身"、"練意"、"練氣"三結合的整體運動。其重點是以意念引導動作,意動身隨,動作柔中有剛,拳姿優美。在中國,人們常把太極拳叫做"哲拳"。"太極"一語來自中國古典哲學著作《易經》。北宋時期,周敦頤《太極圖說》提出了以太極為中心的世界創成論,認為太極是最原初的實體,它的一動一靜產生陰陽和宇宙的萬事萬物。蘊含著中國古典哲學韻味的太極拳,以太極圖的陰陽魚為符號,以黑為陰,以白為陽,黑白相依,互抱不離,相互轉化,是對立的統一體。於是形成了動靜、虛實、剛柔、開合等動作拳路。中國古典哲學認為,人體也是由陰陽構成,身體好就是陰陽處於平衡狀態。

太極拳還認為自然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小 宇宙。人體一是形,即由筋、骨、皮、肉組成;二是神,即由精神和意識組成。練太極拳就是既要練筋、骨、皮,又要練精、氣、神,做到內外兼修,形神合一,達到人體的平衡發育,和諧成長。練太極拳,如能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會收到多種功效。

溯源

梅花樁 鄒宏義(右)

《廣宗縣誌》《平鄉縣誌》記載,梅花樁在明末清初傳入當地。它融周易八卦於拳理,化陰陽五行於招術,文武雙修,不斷發揚光大。據《梅花樁根源經》和《梅花樁傳承譜》記載:梅花樁第一代為收元老祖(虛擬),第二代張三省,傳說在巫山羽化升天。前兩代均以開法傳道為主,且單一相傳。自第三代鄒宏義開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體記載。
鄒宏義,字光大,祖籍北直順德府人。據《鄒氏家譜》記載:"我鄒氏本北直順德人,元順帝時,我始祖為元內臣至洪武年間,始祖改元而為明臣,輔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欽賜世襲一等指揮職,鎮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傳,遂寄籍徐州"。鄒宏義自幼天資聰穎,曾讀書數載,文事故重,武備亦不可不習,加上明朝末年世道混亂,家國流離,遂棄文習武,專心武學,開始曾習練家傳武學,後得仙人張三省點撥度化,刻苦演練,寒暑不輟。

鄒宏義極具悟性,創立了一整套別具一格的獨特拳派,取名梅花樁。梅花樁自鄒宏義始,才正式傳播民間。清康熙年間,鄒宏義的文武功法已練至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名聲大振,他為了將梅花樁推向社會,便離開徐州雲遊到開州(今河南濮陽),先後收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為徒,盡授文功武法。三人藝業學成,便分路傳拳授藝。蔡光瑞在開州收韓化禮、孫盤龍後,便北上開道傳拳,途經內黃縣時,收八里莊楊炳為徒,即後來康熙壬辰年(1712)的武探花。之後繼續北上,來到順德平邑(平鄉縣)馬莊橋(後馬莊)收張復為徒。遂在馬莊傳授武藝,後收徒孫李進德、徐進德、鄭玉德。清康熙乙酉年(1705)蔡光瑞命李、徐、鄭三人去河南迎請師祖鄒宏義,這就是被武林界傳為佳話的"三德"請師。鄒宏義被請到馬莊後,便定居下來,在此設場收徒,傳拳授藝,一時從學門徒不下百人。

梅花樁 梅花樁武器

自此,梅花樁才正式在民間公開廣為傳播。一時間,平鄉、廣宗、南和、威縣、巨鹿、雞澤、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縣弟子紛紛來馬莊拜師學藝。清乾隆九年(1744)鄒宏義之子鄒文聚思父心切,遂率全家北上尋父,幾經輾轉:頭站南和三關店,二到廣宗魏村,魏村無有站腳地,平鄉馬莊紮下根"(《根源經》記載)。鄒文聚全家來到馬莊時,其父已故去數年,遂在其父墓前祭拜之後,定居在後馬莊,秉承父業,專心拳藝,以馬莊為中心,把梅花樁推向三省。
鄒文聚在續寫《鄒氏家譜》時寫到:"於己卯年遷於平邑北十里許,馬莊橋,人但知余自南而遷於北,不知余卻歸還故土也。"其後,鄒氏祖孫皆葬於今後馬莊村北,即鄒氏墓群.鄒宏義之孫鄒克、鄒克讓、鄒克諧、鄒克誠繼承祖父遺志,終身職業傳授梅花樁。據鄒克誠碑文記載:"鄒克誠文武雙全,以言武略,為國所共宗,足以輔世而強國,以言文教,化周易為神奇,可以測往而知來,支脈相傳,淵源有緒,受其教者十數省,被其德者億萬家。

拳法特色

《辭海》“梅”字條目中記載:“ 梅花樁。武術拳種。起源於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布樁圖形有北斗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等。樁勢有大勢、順勢、拗勢、小勢、敗勢等五勢,套路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快而不亂。”

梅花樁是總結了集乾支術數之精華,融陰陽生克之奧理,星轉斗移,寒暑往來,天下始於一,成於三,行於五,定於七,終於九,萬物通變之術,皆其術數也。外有五式開合,內有吐吶升降,風格獨特,簡單易學,常持久練,身強體健,神清腦靈。梅花樁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吸收佛道儒之精華,是中華武術中文武雙修的拳派。梅花樁具有獨特的演練鼓樂。
梅花樁內容豐富多彩,梅花樁多以口傳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內容包括文理和武功兩大類:
1、文理“未學藝,先知理”,梅花樁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論,融合了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等精義妙法,講究修心養性,煉神鍊氣,要求練功者身心並練文武兼備,方可知“進退之中有妙招,趨避之內有利害”,“如天之無不覆,地之無不載”。
2、武功:梅花樁的練習,首先要從基本功練起,其內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練習。武功鍛鍊的層次和形式分為架子、成拳、擰拳、器械四部分。梅花樁還以文養武、以武濟文,其指導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國傳統文化“五行八卦九宮太極無極”原理,因此梅花樁又被譽為“文化拳”。

習練方法

梅花樁所用木樁,直徑3~5寸,下半截埋在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樁與樁之間的距離前後為3尺,左右為1尺5寸。隨著功夫不斷增進,樁要不斷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磚塊代樁,先在平磚上練習,再站橫磚,進而站立磚。布樁講究上應天象,下合地時,中合節氣,如“北斗樁”(又名七星樁)、“三星樁”、“繁星樁”、“天罡樁”、“八卦樁”、“五行樁”、“九宮樁”等。梅花樁,因立於樁上練習,故有別於諸拳,也不同於南拳中的梅花樁拳套,其難度遠非地面練習可比,練起來要求式正勢穩,要建立嚴格的動力定型。梅花樁最適合兩人以上的集體練習,眾人圍成一梅花狀,忽開忽合,伸縮無定,饒有興味。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無一定型,其勢如行雲流水,變化多端,活而不亂。

梅花樁 梅花樁
梅花樁分大架小架兩種。樁勢(式)有5式:①大式(丹鳳朝陽);②順式(大鵬展翅);③拗式(二郎擔山);④小式(獼猴攀枝);⑤敗式(霸王卸甲)。演練時,1式變2式,2式變3式,3式變4式,4式變5式,循環無端,變化無常。

梅花樁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兩種。①八方步,也稱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種。小八方步是基礎步法,運動中便於閃、轉,伺機進擊。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對付多個對手,快而不亂,進退自如,可取主動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進退隨情,起落隨形,變化有法,動靜有術。②行步有3法,即擺法、扎法、撤法。

梅花樁的器械練習套路有大刀、大槍十二路和大桿劈刺法;長柄器械類有戟、槍、棍、槊、钂、耙、倒鉤矛、梢子桿等;刀劍鉤刺類有連環刀、劍、虎頭鉤、月牙刺等;此外還有流星錘等。

練梅花樁,應該注重5式樁步的靜力練習,這有利於練出通身一體的摔打功夫。樁式還有開襠順胯的特點,以加大髖關節的活動幅度,提高靈活性。練梅花樁要求用鼻均勻地做腹式呼吸。經常從事梅花樁練習,對身體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經系統的穩定性、靈活性、準確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彈性和力量,增強心臟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樁,但與北方的梅花樁、梅花拳不同,它不僅上肢動作多樣,而且又較多地採用腿上的動作,所以也稱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點、轉、沉、挪、解、落、帶、進。步法以拖馬步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馬”,身型注重側身姿式,術語稱“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積小,進攻時保持一條線,便於捷進直取。其動作要求虛實分明,交手講究躲、閃、帶、打,避其鋒芒,攻其虛弱,進如暴風驟雨,勇猛敏捷。

傳承意義

梅花樁是 中國傳統的武術的 流派之一,它經歷了數百年來武林高手的不斷錘練,日臻完美,它是增強體質、磨鍊意志、振奮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簡單易學、效果顯著,長期以來在民間廣泛流傳,它文武並重,是中國著名之文武雙修的拳派。
梅花樁不單有一套完整拳術、套路和習練功法,還有一套系統的武術理論,這在中國武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對弘揚中華武術精神和加強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有意義。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受奧林匹克仲裁委員會之邀,中國梅花樁之梅花樁功作為唯一代表中國民間競技項目在開幕式上進行表演,受到世界觀眾的喜愛。
自1991年以來,平鄉縣共舉辦“中國·平鄉梅花樁聯誼會”6屆每逢正月十六日中國各地及國外20個國家的弟子、弟子到後馬莊 鄒氏墓群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十幾年來,平鄉縣多次組織梅花樁武術隊參加省市及亞太武術交流會,並多次獲獎。

內黃梅花拳

梅花拳是一個源遠流長、古老而神秘的優秀傳統拳種。習練時以五種姿勢進行,並且呈梅花狀,故稱梅花拳。內黃梅花拳是明末清初由梅花拳第四代傳人鄒志剛、孟友德傳入內黃。他二人一個傳拳,一個傳掌。清朝順治年間,內黃後化村的王登榜、內黃丁莊的楊炳先後拜梅花拳四代傳人鄒志剛,蔡光瑞為師,正式習練梅花拳,同出一門、情同手足的王登榜、楊炳師兄弟,經常在一起交文習武,切磋技藝,拳術長進極快。楊炳得梅花拳真傳後,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一身好武藝。《內黃縣誌》和《彰德府志》稱楊炳“虎項猿臂,技勇絕倫,作文雄壯,下筆立就”。具有文韜武略之才的楊炳,起初並無仕途之意,他傾其所藝,在內黃廣為傳授梅花拳法。許多得意門生學成之後,便到附近地區創辦武場收徒傳藝。眾徒知其先師楊炳是內黃縣人,所以稱自己習煉的梅花拳為內黃梅花拳。
內黃梅花拳自開創以來,有“文場”、“武場”之分。而且“文場”指導“武場”。其“文場”以佛、儒、道和周易理論為指導,教育門內弟子遵“三綱”沿“五倫”、襲“八德”,修身養性,練神練氣。“武場”以古代兵法思想、軍事謀略為指導,要求門內弟子刻苦練功的同時,以靜止動,避實擊虛,敢打必勝,膽氣為生。內黃梅花拳動作結構對稱,緊湊動靜分明,剛柔相濟,連打帶拿,一氣呵成,一切動作以柔順為上;強調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練。因其招式樸實,變化多端,攻防技擊性強,既可養身健體,又可開發人的智慧,因此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康熙五十一年冬,楊炳在壬辰科武殿試中被康熙點為武探花。後授其為御前侍衛兼京營都司。後因政績突出,又加封為通議大夫。楊炳得中探花進京後,將內黃梅花拳術在京傳授。但沒有公開拳名,至今,北京梅花拳習練者還稱其練的是“老楊拳”。
乾隆初年,楊炳辭朝返鄉,侍奉老母。為使內黃梅花拳永代相傳,發揚光大,規範發展。已近70歲的楊炳在乾隆七年(1742年)寫了梅花拳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論著《習武序》。《 習武序》汲取了中國古代兵法精華,又揉進去了儒家、佛家、道家、易學的深奧思想和法則,具有獨特的理論特色,被包括內黃梅花拳在內廣大梅花拳習練者奉為瑰寶,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廣為流傳,為義和拳運動打下了思想基礎。楊炳同時在運河西岸廣收弟子,趨庭施教,為義和拳運動奠定了組織基礎。例如義和拳運動的發祥地——河北鹹縣沙柳寨,山東冠縣梨園屯等梅花拳的故鄉,拳民還稱他們的拳術是“楊炳師爺傳授的”。梅花拳發動並領導了清末的義和拳反帝愛國運動,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其中,楊炳和他的《習武序》功不可沒。
由於梅花拳弟子從政者極少,文字記載也很少。只有楊炳一人競技而勝獲探花,加之其著《習武序》流傳很廣,因此,楊炳是梅花拳史上具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代宗師。
內黃梅花拳,花開四方,香逸萬里。自楊炳始創以來,以內黃為中心,遍布冀、魯、豫等地,輻射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至今內黃縣531個行政村,村村習練內黃梅花拳,多者百餘人,少者十餘人。自1990年以來,先後有加拿大、新加坡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內黃梅花拳弟子來內黃尋根祭祖,切磋技藝,交流研討。

高校梅花樁

發展背景
當年有“南沱俠“之稱的韓其昌在北京大學公開傳授梅花拳,後有燕子傑拜師學藝,而後西藏氣象局工作18載,一次次面對困難憑藉梅花樁武術化險為夷成就傳奇。後來調任山東大學數學系從事教學,教學之餘在高校以社團形式對梅花樁開始了傳播活動。燕子傑結合高校大學生學業緊張,體質下降的問題對梅花樁進行了以小架梅花樁為基礎的”直指人心,以武治心“地大膽改革,如增加”撒放“、”蜻蜓點水“,”多人找門“等新練法。從此梅花樁有以山東大學為中心,逐步發展到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長清大學城山東交通學院等十幾所大學,形成了全濟南大多數本科高校都有梅花樁社團的大好局面。隨著半個世紀時間的發展梅花樁已經走出了濟南高校,走向威海,青島,煙臺,臨沂,上海,南京,廣州,杭州,福州,桂林,四川,南寧等各大高校。形成了全國大學相互學習交流的大平台。
新特點
因高校梅花樁是以社團形式傳播,呈現了很多新特點,平日除每日堅持訓練,每周集訓,寒暑假集訓,聽燕子傑老師講課外,更有豐富精彩的活動,如節假日集體出遊、與外校的聯誼,學校活動演出等等,在習得好功夫的同時結識了很多朋友鍛鍊社交能力。主要由以下幾個特點:
(1)一個真正意義上全國範圍性質的大學生社團,一個在全國範圍內都可以親如兄弟姐妹的社團。全國各地梅花樁都是兄弟姐妹,幾乎一線城市大學都有梅花樁,我們有“天下梅花是一家”的宗旨,見了面只要拉拉架子,聊聊文理,展示一下,確認後我們都是一家人。大家有共同目標,相互扶持。社團之所以能夠在全國散播,凝聚著老師和各位師兄的心血,他們畢業後把梅花樁帶向工作學習的地方。
(2)一個可以真正意義上四年都可以堅持學習甚至畢業都可以繼續練習的社團。一般大學社團空洞無物,空有虛職位,舉辦活動大多形式,學生收穫不大,靠榮譽提高大家積極性,目的性利益性強,人才流失嚴重且大二除了會長部長基本退了。主要是內涵性差,本質上的生命力決定生存。梅花樁大家完全出於興趣,基本靠自覺興趣,不強求,學習之餘習練武術,文武雙修,修身養性,幾乎每天下午都會至少訓練一個半小時,有一個家,感情在這裡,汗水在這裡,所以只要喜歡緊跟老師思想保持上進精神,在社團待四年不是問題,經過訓練,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文武全才。
(3)一個集武術與佛家道儒三家而融合在一起的傳統武術社團。我們不僅僅學習武術,而且學習儒家積極入世,'為天地立命,為今世開太平”胸襟禮儀,也有道家修身,超脫無為的追求,更有佛家明心見性,禪武合一的目標追求。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梅花拳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梅花拳的“以武治心”是增強大腦靈性、開發智慧的最好方式,年青人在大學裡接受了梅花樁武功的訓練後,不僅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具有一定的自衛技擊本領,更重要的是他們反應機敏、頭腦聰明、具有堅強的心理素質和優良的道德修養。
(4)一個產生於社團但超越社團的學生組織。梅花拳是一支特殊的傳統文化,也是一門訓練大腦靈性開發智慧的科學。它掌握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其發展方向也是不同的。以山東省梅花拳研究會所屬的代表隊為例,30人中全部是大專以上的學歷,94%以上的本科,碩士7人,博士5人,教授3人。所以畢業後大多數高校弟子都可以繼續訓練、研究。並且在自己各自領域,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真正的實現文武雙全。

國外傳播

簡介
由於國內半個世紀的積澱燕老師頻繁出國交流和部分老師兄出國,把梅花樁帶向世界,幾年來以 山東大學為基地,陸續培養、訓練了 美國、德國、義大利、丹麥、 比利時、奧地利、韓國、斯洛伐克、英國、瑞士、以色列、法國、烏克蘭、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的在華 留學生和外籍教師。他們在梅花樁武功鍛鍊中非常刻苦,並努力學習梅花樁的文理知識,了解梅花樁的歷史和優良傳統。我們還多次組織這些留學生和外國友人去河北省的威縣、廣宗、平鄉、武強,山東省的東明、聊城等縣市梅花樁盛行的農村去參觀學習,訪問當地的梅花拳老人,參加那裡的“亮拳比武”活動。這些外國弟子們和我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回國以後大部份仍和我們保持著聯繫。因梅花樁本身蘊含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核心,具有強大生命力,強大的包容力以及師兄姐畢業實力 增強,傳播到國外是必然的。
國外發展現狀
自從1984年山東大學梅花樁協會成立之後,此後每學年都招收新生,不斷地培養訓練弟子。1990年10月燕子傑和路遙教授同時參加了在濟南召開的,現代中國社會與義和團運動起源的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發表了有燕子傑教授參與合編的《論義和團運動起源探索》一書及論文“論梅花拳的武場與文場”,大會在燕子傑和路遙的帶引下40多名各國的歷史學家,奔赴河北省威縣、廣宗等地參觀了農民民眾的梅花拳表演。燕子傑教授大會發言及現場表演引起了史學界的震動,梅花拳的美名迅速傳遍了國內外。
此後若干年內,燕子傑和路遙及山東大學的梅拳弟子們,陸續不斷地到梅花樁聚居的農村調查、武功交流、支持農民們成立梅花拳協會或進行大規模的表演聚會等。增強了與農村梅花拳的聯繫,也更加擴大了我們的影響。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山東大學歐美、日本等國的留學生眾多,他們也有不少人參加了大學裡的梅花樁武功訓練。其中有幾個突出的例子介紹如下:
第一是丹麥人尼古拉(Nikolaj Stage Jensen),他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還精通法語、英語等。尼古拉在山大學習了梅花樁武功後,趁回歐洲去法國的機會,將梅花樁武功與文理的情況介紹給了當時法國“東方醫療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雷瑞松。隨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專程來濟南對我訪,當時燕子傑也帶他倆去廣宗農村訪問梅花拳。
事後尼古拉與雷瑞松又帶了他們以色列的朋友,以色列“整體論研究中心”主席毛根斯坦(Yossi Morgenstern)多次來中國訪問。1994年燕子傑和其女兒燕雁受雷瑞松、毛根斯坦、尼古拉等的邀請,第一次赴丹麥、比利時、德國、法國、以色列等五國教拳訪問。此後,我們之間又經過了多次交往,遂定下了燕雁、任軍民到法國教授傳播梅花樁文化和武功的決定。自從燕雁、任軍民1988年到法國傳授梅花拳以來,他倆歷盡了千辛萬苦,眨眼間十幾年過去了。人世滄桑法國的梅花拳組織也歷經變化,時至今日在燕雁、任軍民和法國梅花拳朋友們長期的共同努力下,為中國與歐洲的文化交流、梅花樁文化的傳播做過了許多許多的事情。時至今日,梅花樁武功在歐洲的傳播已經打下了基礎並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回憶梅花拳事業在歐洲的發展和生根,最初介紹它來的尼古拉、雷瑞松和毛根斯坦等老朋友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第二是加拿大人安瑞德(Raymond Ambrosi),他原來也是山東大學學漢語的留學生,除漢語流暢外,也通曉日語。他對中國梅花樁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多次來往於中國-加拿大之間,經常深入農村調查訪問。對中國農村的風土民情、梅花拳的組織與活動等有深刻的 了解,安瑞德至今還在北京大學讀著民俗學博士。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他就陸續翻譯了許多梅花樁文理與武功的文章。1995年安瑞德與其朋友們李婉茹(Alice Lee)等成立了加拿大梅花樁協會,此後曾兩次邀請燕子傑去加拿大的黎嘉納和溫哥華教拳訪問。
此外,歷年來和我們經常來往並幫助我們傳播梅花樁文化的外國朋友,還有:以色列的奧戴德(Oded Ben-dov);法國的沙偉(Xavier);美國的卡門(Carmen Farruggia)、蕾蒂雅(Lydia Thompson);( 瑞士)卡特琳娜和(奧地利) 奧利維(Katharina Schneider and Olivier);(德) 德尓克和(美)珍芝尓(Dirk vom Felde &Virginia Robson);日本的石川瞳;加拿大的諾娃(Nova Scheidt)等等。從2004年開始與台灣的梅花拳弟子翁正茂、張箐峰、魏芝圃等經常來往,不斷地進行友好交流。
梅花樁武功歷年在各國朋友的幫助下不斷向全世界傳播,弟子移民、遊學或旅居國外的越來越多,國內弟子出國旅遊、訪問等也更加方便了。因此,梅花樁文化想全世界傳播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博大精深的梅花樁文化是漢族先輩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祖先向世界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壯麗輝煌的梅花樁事業,正像旭日東升前途無量。能在法國召開梅花樁文化的研討會,也標誌著梅花樁的事業一開始走向全世界。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盤點少林正宗七十二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