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發展
詠春拳相傳為福建詠春所創造。
嚴詠春為武林隱師嚴四的女兒,她吸收了福建永春拳方七娘的白鶴派中的拳技和宗鶴拳、福建少林拳技等,結合蛇鶴相鬥的特點而融匯創編出詠春拳。後因遷居於廣東南雄縣,故傳此拳於廣東。此拳現流行於廣州、肇慶、順德、鶴山等地。此拳根據“長手能運氣、短手能自保”的原理,以“短橋窄馬、擅發短勁”為主要特點,以“拳、橋、膀、指、掌”和“吞、吐、浮、沉”及“二字拑羊馬”為手、身、步法的標誌。其進功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練習詠春氣功(腎氣歸元);第二羊段練習十二個老式,即子午拳(穿心捶)、獨龍拳、偏身拳,箭拳、外廉手、內廉手、外搭、內搭、外耕手、內耕手、三品掌、撲翼掌。另有小念頭、沉橋、標指三套基本拳法;第三階段練習“學手、練知覺”。最後學習“三拳各式散手總合”,即一百零八點木人樁法。詠春拳動作靈敏快速,以靜制動;柔化剛發,剛柔並濟;富於攻防,著重實用。佛山粵劇紅船的瓊花會館中,幾位梨園弟子王華寶、陸錦(大花面錦),高佬忠等隨紅船戲班上南雄演戲。酷愛粵劇的梁博濤每當戲班上演必前往捧場。王華寶主演的關雲長忠肝義膽,大花面錦的張飛扮相武風凜凜,高佬忠的劉備義薄雲天,感動了台下的梁博濤,萌生與三人結交之意,一回生幾回熟,再經有心人撮合,梁博濤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一見如故。梁博濤隨紅船戲班南下,定居於廣州。以後梁博濤更將王華寶,大花面錦,高佬忠收為入室弟子。
日後王華寶將詠春拳技傳授給戲班好友梁二娣。梁二娣得技後又將拳技傳給鶴山縣古勞鄉人士梁贊。在王華寶五十壽辰之際,梁二娣攜徒梁贊前往祝壽,梁贊因此結識王華寶。王華寶對梁讚賞識之餘;更將梁贊作為關門弟子納於門下。
梁贊於王華寶門下續技完滿後,在廣東佛山鎮筷子街開設贊生堂(後改名杏濟堂)熟藥店賣藥行醫,並在贊生堂醫館內授徒傳揚詠春拳技。梁贊收授的門徒有陳華順(找錢華)盧桂、(豬肉桂)梁奇、(流氓奇)及兒子梁壁等。陳華順傳徒不少,較有代表性的有雷汝濟、何享健、吳少魯、何漢侶、吳仲素及兒子汝陳棉等。陳汝棉再將拳技傳給招就等。
招就,(1902-1968),南海人,富家子。廿年代在佛山西便巷師從陳汝棉習詠春拳。其師陳汝棉於1932年,攜同在鄉間(順德)學習母系洪拳之四名兒女,應聘到廣西為兩廣國術教官兼軍醫。此後佛山館務即由師母,順德洪拳名師黎好主理,從此招就兼習洪拳。招就戰爭時在佛山筷子裡“眾義”館任教,其堂侄招允為助教。和平後遷往中山石岐太平路設館教拳,門徒有彭南、區康(父親區仕)、招允、梁日星、朱國現等。招就除了詠春拳外,還熟習單刀、雙鐧、五節鞭、七節鞭、齊眉棍、等多種花洪器械。招就1968年病逝於佛山。
彭南,生於1911年12月24日,原籍廣東花縣,清代遷居佛山,住佛山市高基街223號。彭師傅身材不高,但雙目炯炯有神。他右臉上有一巴掌大的黑痣,人稱黑面南。彭師傅的名學在廣州、佛山、中山、南海、三水等地武林前輩中無人不知。他13歲開始習武,初學少林拳、洪拳、跌打和詠春拳(傳說是快手詠春拳)。在36歲時(1947)師從招就學習詠春拳。(招就大師是佛山詠春門梁贊之徒陳華順弟子陳汝棉的嫡傳弟子,1972年病故於中山石岐)。
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練武,從不間斷,練就了一身精湛的詠春拳,深得武術界朋友們的稱讚和敬佩。在彭家中廳堂里有木人樁,牆上掛滿了多種的兵器,刀、槍、劍、棍樣樣俱全。他對那些“夥伴”愛不釋手,退休後仍堅持驅逐功不止,並在石稀之年仍悉心地教導北子習武,時常談詠春拳的源流和它的種種逸事。常常告誡弟子要摒除門戶之見,不然就難得進步。彭師傅本身30歲前就苦學了多種拳術,其後他又不忌眾議地向同齡的招就大師學習詠春拳。1957年彭師傅參加了廣東省武術觀摩賽,應大會之邀和黎葉篪大師作賽,並因此結識了黎葉篪大師(1898—1970)。按輩份黎大師應是彭師傅的同門師叔。喜師傅結識了黎大師後,就常常向黎大師請教黏手,而且每次都輕易地被黎大師制服。日久,在彭南師傅的虛心請教下,黎葉篪大師毫無保留地將技藝傳給了彭南師傅。得其“來、留、去、送“的拳訣精髓(就是說伺對方在失勢的一刻,以內家的手法將對方擊敗)。從此,彭南師傅就不斷地虛心向黎葉篪大師求教,並盡得其衣缽真傳。
彭南一生曾從師多位大師學藝,他們分別是”甘珠師傅(1931年);馬芬師傅(1942年,習南少林拳);陳添師傅(1943年,深造少林拳);李梓師傅(學南獅、正骨、傷科、雜症和武術);招就師傅(1947年,學詠春拳);梁細蘇師傅(學南少林、器械);伍文龍師傅(學氣功“五指枚”)。彭師傅一生對武術的學習和研究從不間斷,從不滿足。
彭南晚年授徒,
以詠春拳為主。由於歷史的原因,詠春拳在佛山一帶流傳較廣,這門內涵極為豐富的南派少林內家功夫注重的是實戰,招式樸實無華。晚年的彭南師傅對詠春拳的“小念頭”“尋橋”“標指”和“八斬刀”等做了大量的整理工作,並十分熱心精武會工作,為佛山詠春研究會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為能把佛山詠春拳整理出書,讓詠春拳能留傳並發揚光大做了大量挖掘和整理工作。彭南於1995年10月28日在佛山逝世。他希望弟子們一定要繼承他的遺願,用心學武,將詠春拳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整理成書,早日出版。(此“詠春拳”一套多本書籍已由韓廣玖整理出版問世)。在彭南嫡傳弟子梁滿枝及眾徒弟的倡議下,2007年,何流波先生投入1800萬元建起了到位於大瀝鹽步中國最大面積的詠春拳館。館內面積為4000平方米,館內策劃是由梁滿枝按照五行、八卦來報局,演武廳總高度9.5米,為九五至尊之數,寓意彭南永春拳從此走向鼎盛時期。大廳內更有堪稱當今世界之最的永春拳木人樁,高度為3.3米,直徑為0.6米,是進口紅花梨原木,自重1.6噸,底盤寬度為1.9米,它昭示著彭南永春拳的拳法和拳理,暗合三三不盡,六六無窮,九九歸一的拳學法則,意為詠春拳弟子提供了一個練拳習武,交流切磋武學技藝的良好平台。同時該館還成立了一支由近十名常任教練組成的教練班子,將彭南詠春拳的真正修練技巧、方法傳授給廣大的武學愛好者,讓詠春拳發揚光大。一年多來,到此學習詠春拳的武學愛好者多達200多人,而不少遠至馬來西亞、香港等地的詠春拳愛好者也經常慕名前來切磋交流技藝。
風格特點
佛山彭南詠春拳融入了洪拳風格,故稱“詠春手、洪拳勁”。修煉彭南永春拳講究用意不用力,要求做到立身中正、心靜體松。開馬必須做到腳與肩平,全腳掌著地,膝不過趾,開膝開跨,提肛提臀,塌腰,氣沉丹田,舒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頂頭懸。動作緩慢均勻,以意導氣,以氣導體,要做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在修煉中,要充分遵循三式六力九節空松,圓整一氣原理,退去一切僵硬之力,使身體柔化,達到手似靈蛇,腰若游龍,步如舞鶴,從而使人達到永春拳的核心思想“黐”的目的。手法:
耕攔攤膀,黏摸盪捋;推託拉按,纏撞掛漏;曲手留中,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按頭起尾,按尾起頭,按中間飄膀起,敵移動,重心空,手黏手,無法走;大閃側,小俯仰,小閃側,大俯仰,審勢牢記。二橋上勢,里簾必爭。明動靜,知有無,知進退。一拳一掌,一馬一步,步要輕靈,馬要穩,腰胯動,橋不動,橋動腰胯不動。
步法:
鉤、針、彈、踢;
腳法:
寸、拐、撩、殺、踩。
勁力運用
彭南詠春拳通過對拆訓練使練習者不斷提高實作控制能力,
手為首節,身為中節,腳為根節;手之掌為首節,橋為中節,肩為根節;頭為首節,胸為中節,腰為根節;腳掌為首節,小腿為中節,大腿、胯為根節。三節控制均有左右、高低、前後、橫斜之用,用之得法在於隨機應變。隨機應變即通過對拆達到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神入化、隨心所欲。手之三節控制則有上、中、下三路用法。上路對拆手法有小念頭、中膀、鶴頂手、上勾手、攔撐掌、八掛、葉掌等;中路有大膀手、八掛掌、下攔撐掌、葉掌、下勾手、二龍掙珠、推手等對拆;下路有撐雞腳、大膀手、跪馬捶、下勾手、八掛掌等。詠春拳除了撐雞腳和跪馬捶是下路攻防動作外,所有長橋手動作均可以馬步變化直接防制下路,只要習者多練則可嚴密控制。身之三節控制主要是避開對方上、中、下三路的來勢,配合手的技法而制擊(放)之(包括腳之制擊)。身之防制有左右、前後側身、小環魂左右、前後側頭。有左、右、後小環魂腰和大環魂腰。從各門詠春拳的木人樁和雙刀技法招式上分析,彭南詠春拳大部分散手動作同其它詠春拳用法是一樣的,只是在對練中多了肘法還原對拆,太極拳的單、雙推手和低樁對拆法,並要求習者如打太極拳一樣意緊形松、先慢後快,把每一個動作練至準確無誤、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後,加入本門手法和其它手法訓練,達於靈變。詠春拳每一組對拆都是對實作功夫的靈變深造,也就是說,組組對拆都是自由技法之再造。速度則視功力進展而變。對拆的過程則是練意、練氣、練技、練勁、練外抗能力和手、身、步合一靈變的過程。練的時間越長,功底越深,技法越精。由於彭南詠春拳長橋手、中橋手、肘法和推手等都是近身技法,故在近距離的對壘中,其控制能力和擊放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犯則立仆。拳、橋、掌、指、膀五個部分的訓練,應結合二十多個散手動作,在原來對拆基礎上進行筋骨屈伸的彈制、彈擊發力,使出手快疾兇猛,反彈而出。此時應是以意催形,又以形催勁制擊。功底越深,氣之激越大,勁力越猛,久練則形成自然反應,適合遠、近距離的不同打法。
勁力運用如能做到在技擊中有效地控制, 則須在對拆中訓練出一種密而不漏的防制技法,這種技法是由內靜練至外靜(慢)。所以初練詠春拳時,要求習者口微合,以鼻呼吸,對拆時動作要緩慢。把每一個動作做準後,意想掌橋粘跟著對方而留送。雙方對拆用力應是不丟不頂,著著還原。這種定步扎二字鉗羊馬的練勁(氣)、練技過程是從緩慢逐步過渡到實作技擊的長時間過程。通過對拆練習,激發人體內的潛能,保持氣之蕩蕩不息,技擊時做到勁力綿綿不斷、馬步堅實、呼吸自然、神不散、體不倦自然靈變。
基本功法
彭南詠春拳十二式演示
子午捶是彭南詠春拳最基本、最凌厲的攻擊手法之一,它攻中有防防中寓攻。要求手由心發,又穿心而出(由心部向前虛引一條直線,左拳穿越此線向右,右拳穿越此線向左),肘要對中(“中線”理論,沿身體小線向前虛引一條直線,拳打出後肘尖在這條線上)。所謂子午捶即中線捶,要求守中用中。“子午”取意於中國易學文化的中線理論。子午捶練習又叫“扯三星捶”。根據中國古代的術數文化: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子午穿心捶打上下是子午捶,連續練習就叫“扯三星捶”了。練好子午捶,可使你雙手出拳快而有力(包含長短勁),通過伸筋拔骨的對拉,可放鬆肩肘關節,使勁力順利通過腰間傳導到拳面。在實際搏擊中,子午捶可見空則擊,得隙則發,更可結合其它手法搏殺。槍法有云:中平槍,槍中王,當胸一槍最難防。子午捶就是詠春門的“中平槍”。
動作說明:以二字鉗羊馬起式,要求雙膝內鉗,提肛收腹,落膊收胸,頭頂中天,如待發之弓(圖1,圖2)。左拳沿中線打出(圖3,圖4)。每拳發出時一用力則另一手盡力回抽,交替出舉。兩手形成,一前—後的對拉勁或二掙勁(圖5—圖10)。每次須操練過百,力盡而止,目久功成。
收功法,在練習完詠春的各套拳法(如小念頭、尋橋、標指等)和功法(木人樁、臥虎功、紅砂手等)後,均須練習腎氣歸元功,意在將所練功法的功力納入體內,為己所藏,所謂功法是也。
注意事項
一、練功時間:腎氣歸元功法練習時間宜是申時至亥時(即下午5時至晚上11時)。這段時間練習可以活躍腎納內氣,促進心腎相交,滋養五臟六腑,起到練氣化精、練精化氣、益補精腎的作用。當然,在早晨或其餘時間練功亦可以,無任何負作用,不會走火入魔。
二、練功環境:最宜空氣清新、人少寂靜的地方,避免日照射和冷風吹襲。
三、在此功鍛鍊中要節制性生活。
四、飲酒不要過量,要少飲,酒醉可使氣亂,少飲也能助氣。
五、不要動怒,怒火傷肝,發生氣逆,有害身體。
六、在練功中不要講話。
七、一般三個月內腰後命門有溫熱感覺,由點及面遍及全身,但切不可盲目追求、要聽其自然,聽之任之。此快感屬練功入門之啟示,但不要刻意追求。
腎氣歸元的練習法,共14式:
第一式:預備式
兩腿自然分開站立,略與肩寬。肩平,全身肌肉和大小關節放鬆。兩手自然下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尤其是中指與無名指並緊(溝通中指手厥陰心包經與無名指之手少陽三焦經),鼻呼鼻吸,不故意壓抑。全身入靜,無須意守丹田,順其自然。嘴唇輕輕合攏,舌尖自然輕頂上鄂(溝通任督二脈),兩目微閉平視(高視則氣上,下視則氣下)。
第二式:深呼吸
在預備式的基礎上,兩手掌四指併攏,拇指翹起,曲前臂緩慢地自體側運至體前貼身提起,掌心朝天拇指翹立,升至胸前。自然翻掌,掌心朝地,把大拇指扣向掌心,緩慢放下至還原。自然呼吸,還原後再做第二次,如此迴圈,可連續做6。此式功能:可使手三陰、三陽經脈的氣機同時運行,促進臟腑氣血運行。由於大拇指向上翹起,可使手太陰肺經的氣機從少商穴移動至中府穴,促進肺循環,加速肺內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促進吐故納新的作用。
第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深呼吸的基礎上,雙手垂直成勾手,緊貼股骨,用手腕向後屈上提。同時兩腳跟向上提起,用前腳掌支撐全身重量。自然呼吸。隨後,慢慢還原成預備式。連續迴圈做3次(此式在五式、七式、九式、十一式、十三式後都要做一次,即在每式後都要重複做一次)。此式功能:使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厥肝經,使足三陰三陽經脈氣機運行。
第四式:體側左右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平提胸前,手心向下微握拳。自然呼吸。以腰為軸向左側轉體,右手彎曲置於左肩前,左手伸直外展。自然呼吸。再轉回正面。雙手放下還原。完成左轉體後,接著做右轉體,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此式可以調理肝氣,主治肝氣鬱逆,胸肋疼痛。
第五式:提腕納氣
同第三式。
第六式:左右體屈
緊接上式,兩臂在兩側成一字平肩舉,掌心朝天,呼吸自然。然後以腰為軸,軀體緩慢向左側斜側傾,同時左臂下垂左身旁,右臂隨體側連續上舉過頭。呼吸自然。身體緩慢恢復成雙臂在兩側平肩舉,呼吸自然。雙臂下放還原。然後作側體右側傾,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側3次,右側3次。此次功能可以調理脾胃,中散氣。主治:脘腹脹滯,消化不良。
第七式:提腕納氣
緊接上式,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八式:轉腰雲手
在上式的基礎上,雙手上提,自然呼吸。身體傾前,伸左手掌,掌心朝天,從右側向左劃弧。呼吸自然。接著,身體向後仰,左手隨身體後仰劃弧從背後繞後上頭頂過百會穴,軀體轉回正面,左手隨身體回原劃弧回到腰部,掌心自始至終朝天。呼吸自然,左手回到腰部後,即出右手劃弧回攬腰際,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3次,交叉進行,一式完成後掌心才慢慢向下,雙臂慢慢下垂至體側還原,呼吸自然。此式可扶陽生氣;舒筋活絡,主治氣滯血瘀,經絡壅塞(尤其是腰部損傷)。
第九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式:擴胸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朝天,經腹前上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向上,呼吸自然。雙手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手臂伸直後,手掌轉向正面,半握拳,從正面慢慢下降至與肩平。雙拳化掌,掌心朝地,雙肘分別向背擴胸一下即恢復原狀,然後從胸前慢慢下按至腹部,呼吸自然。接著雙手從腹部下垂到身側還原。接著再做第二次,反覆做6次。此調理肺氣,舒胸解郁。主治氣緊、氣喘。
第十一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的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二式:升降樁法
在上式的基礎上,兩臂上提,掌心向上,經腹前上提胸部。呼吸自然。上提至胸前時,手掌背相對,指尖朝天,雙掌沿耳旁向上伸臂,過頭頂,呼吸自然。兩臂伸直向左右外側劃弧下降,同時雙腿蹲下,雙手掌劃大弧到膝前合攏,掌心朝天。呼吸自然。隨即慢慢站立起身,雙掌掌心向下,慢慢下放,自然呼吸。兩臂亦慢慢垂直還原。然後再做第二次,反覆迴圈做6次。此式可養陰活血。主治氣血虧虛。
第十三式:提腕納氣
在上式基礎上,重複第三式動作一次。
第十四式:收功
兩手掌心互搓10次,雙手以指為梳,梳頭5次。功畢,休息10分鐘,可再練第遍。
上述功法所介紹次數僅作常規考慮。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圖,次數可根據身體情況決定。9和6為補;7和8為瀉;9補陽,7補陽;6補陰,8補陰。1與6共宗,與7為朋,3與8同道;4與9為友。以上數字可作練功時參考。
代表人物
出生於武術世家、從小習武並有所練就.加上他虛心好學.也曾拜訪過多位名師.練得精湛的武藝、尤其對南拳更有獨到的研究。故不辭辛勞,日夜筆耕,用了近一年時間,終寫成了現存在佛山一帶的詠春。“小念頭”、”尋橋”、“標指”、“木人樁”等拳械的書。實現了彭南大師的第一個遺願。然後會同其師兄弟、好友走訪廣東、廣西各市縣,在兩廣交界處找到了陳汝棉家族單傳,已隱居多年的黃仁智隱士。經印證切磋,證實了彭南大師所講。後來再三登門探訪,王仁智隱士見來者誠心好學,而且武德良好.武藝精湛.所以在他退隱十年後,只從中挑選了佛山的韓廣玖、甘家康和外地的嚴偉文作為門徒,始把詠春拳下半部分傳授給他們。歷史的故事或傳說講梁贊就憑詠春拳的“三拳、三膀、三掌”打遍廣東;陳華順曾用“雙飛掌”擊敗當日時聞名省港佛的一流高手黃師傅: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向王仁智隱士提問,得到完整的答覆。十幾年前王隱士一出手便把省佛一名高手名師打出幾米外,就是跟梁贊、陳華順一樣運用詠春拳的“三掌法”的。詠春拳的“小念頭”等現傳於佛山、香港等地的三拳一械,只是練就掌與膀。至於練掌法,是詠春拳下半部分的“四門拳”──雙飛掌、“伏虎拳”──破排掌、“佛掌”──穿心掌。此乃詠春拳手法最靈、最實用的一套掌。韓廣玖一行的到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和觀察、反思,加之他們的誠心好學,王隱士終接收了韓廣玖、甘家康、嚴偉文三人為嫡傳弟子。在學習切磋的過程中,韓廣玖師博把詠春拳的“六點半棍”、“八斬刀”演示給王隱士看,王看罷搖搖頭說:”你玩的那套棍只是第一點,也就是開式.還有五點半未玩出來;刀只是玩了入林刀,未玩出林刀。即棍與刀都是玩了其中一部分,未完整,”經過六十多年詠春拳修煉的王仁智,對詠春拳法之判別,極具慧眼.並且把後半部分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其三門徒。
梁子權
出生武術世家,六歲開始習武,精習詠春拳有十多年,期間在佛山生活有六年之久,練習過彭南、葉問、阮奇山多派詠春拳,更得彭南入室弟子李國和、韓廣玖真傳。後還得到武當閭山派掌門人劉煥軍與師兄韓慶浩(李國和入室弟子)的真傳。近六年來更尋各派高手交流與切磋。現為職業詠春拳教練.其傳播詠春拳特點,實用、簡單、速成。
相關詞條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