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

盾是古時抵禦對方用刀、劍和矛等兵器來攻擊自己而使用的防禦性武器,通常單手握住,擋住身體起到保護作用,也叫盾牌。文獻中也稱為“乾”,可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製作,現在發展成可以抵禦槍枝等現代武器的裝甲。盾多與刀一起使用,盾以自衛,刀以制人,以盾護身翻滾,向敵撐擊,或可以盾覆蓋身體,起隱藏刀勢之作用。盾法有騰、躍、撲、滾、撐、伏、踔、竄、蹲等九法。另外,盾是一種貨幣單位,越南的貨幣就叫“越南盾”。

基本信息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五筆86:RFHD,五筆98:RFHD,倉頡:HJBU,鄭碼:PDEL,
四角號碼:72264,Unicode:CJK統一漢字U+76FE,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斤目
漢字部件分解:廠十目
筆順編號:331225111
筆順讀寫:撇撇橫豎豎橫折橫橫橫

漢字演變

盾

基本字義

1.古代打仗時可及時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等的牌:~牌(亦喻推託的藉口)。後~。
2.盾形的東西(多指硬幣上的紋章):金~。銀~。

詳細解釋:
【名】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盾形,下面是“目”,表示以盾蔽目(身體)。本義:盾牌)
同本義〖shield〗
掌五兵五盾。——《周禮·司兵》。註:“乾櫓之屬。司戈盾、及舍設藩盾。”

盾越南盾
又如:盾威(指軍心士氣);盾矛(矛盾);盾櫓(古代防護兵器);盾鼻(盾牌的把手);盾墨(盾鼻上磨墨)
盾形的物品〖shield-shapedthing〗。如:銀盾;金盾

盾牌
dùnpái
〖shield;(tig)pretext;excuse〗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塊寬的護甲(如用金屬、木頭或皮革做的),過去一般在戰場上或單人格鬥中用以護身(如防矛、箭或劍刺)。比喻推託的藉口.

古代兵器

盾是手持的防禦性器械,始於殷代,呈長方形或圖形,以皮革式用滕編織而成。文獻中也稱為“乾”,

可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的兵刃矢石的殺傷,通常和刺殺格鬥類兵器,如刀、劍等配合使用。早期的盾都用木、皮等材料製作,表面霖漆,形狀多呈長方形或上窄下寬的梯形,長度一般不超過三尺。其中又分為步兵用的步盾和車兵用的子盾(小盾)。到了春秋(乃至戰國),盾仍然以木和皮革為材料製作,但其形狀卻有較大的變化,其上部大多作成對稱的雙弧形,表面徐漆,並常繪有精美的花紋,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寬約45厘米。當時,盾作為軍中主要的防護器具,車戰時用專人執乾,以蔽遮刺兵和矢石;在防禦戰中,城頭上溫設盾櫓,防禦敵人自城下射上來的飛石和箭。盾是一種手持的防護兵器。古代將士在作戰時,通常左手持盾以掩蔽身體,防衛敵人刃矢石的殺傷,右手持刀或其他兵器擊殺敵人,二者配合使用。

盾,古人稱“乾”,與戈同為古代戰爭用具,故有“干戈相見”等詞。後後來還稱作“牌”、“彭排”等。傳說中國最早的盾,遠在黃帝時代就有了。《山海經》中有關於“刑天”這位英雄人物的神話,描寫他一手操乾,一手持斧,揮舞不停的雄姿。陶淵明為此寫詩讚道:“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盾作為一種“主衛而不主刺”的衛體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經存在。到唐代時,盾改稱“彭排”。宋代時正式稱“牌”。明清兩代沿襲宋習,稱牌而不再稱盾。

盾

古代的盾種類很多,形體各異。從形體上分有長方形、梯形、圓形、燕尾形,背後都裝有握持的把手。手持的盾牌一般不超過三尺長。春秋戰國時,戰車上專門有人執盾,以遮擋矢石。城頭上多設盾櫓,作為守城護具。騎兵和步兵所用的盾牌漸漸趨於小型靈便、堅固耐用,而“鴻門宴”上,壯士樊噲使用鐵盾將交戟門前的衛士撞倒在地,這種鐵盾則是一種重盾。

盾牌按製作材料的不同又可分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銅牌、鐵牌等。其中用木和革製作盾牌的歷史最長,套用也最普遍。商周時期,盾多用於車戰和步戰,用木、革製做或者用藤條編制的盾是軍隊中的重要防衛武器。這時的盾,形狀近似長方形,前面鑲嵌青銅盾飾,有虎頭、獅面等,個個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藉以恐嚇敵人,增強盾牌的防護效能。有一種木盾特別流行,頂上有雙重弧花紋,呈長方形,表面塗漆,並繪有精美的圖案。藤牌也是軍隊中常用的一種盾牌。最早出產於福建,明代中葉傳人內地。藤牌是採集山上老粗藤製作的,一般編製成圓盤狀,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圓徑約三尺,重不過九斤,牌內用藤條編成上下兩環以容手臂執持。這種藤牌,編制簡單,使用輕便,加上藤本身質堅而富有伸縮性,圓滑堅韌,不易兵器砍射破入,所以藤牌傳入內地之後,很快便成為步兵的主要裝備之一。

明代大將戚繼光十分重視盾牌的使用。

盾
他非常善於量才用兵,選拔“少壯便捷”的士兵擔任藤牌手,“健大雄偉”的壯士則當長牌手。步戰時,他指揮隊伍,前面“二牌並列,狼筅(xiǎn音顯)各跟一牌,以防拿牌人身後。”

(狼筅是一種簡易的長兵器,多刃多層,具有刺、砍、鉤叉等多種功能。)戚繼光還命令伍長,手持挨牌在前,其餘士兵按鴛鴦陣緊隨在牌後(挨牌是一種近似倒梯形的長牌,上下兩緣呈弧形彎曲,高約5尺,寬約1尺多,用輕而堅硬的木頭做成)。這種鴛鴦陣法,既科學又嚴密,曾經在抗倭戰鬥中屢建奇功,大顯神威。

明代還發明過能與火器並用的多種盾牌。這種盾牌不同於以往的是既能防禦又能攻擊,且威力很大。可以說它是古代的“坦克”。這類新式武器,有許多響亮的稱呼:神行破敵猛火刀牌、虎頭火牌、虎頭木牌、無敵神牌等。這種牌是用生牛皮製成,內藏火器。戰鬥時,牌手持牌掩護士兵前進,先向敵人噴火,火焰噴射二三丈遠,足可抵擋強兵十餘人。“虎頭牌”內藏猛箭一二十枚,臨敵時,突然發射,以殺傷敵兵。明代最大的一個牌後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戰時,可施放火焰,阻止敵騎兵的衝擊,又能掩護士兵免受箭槍射殺,還能數面神牌相連,迅速布成城牆,阻擋敵兵進攻。這些與火器並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銅盾和鐵盾在中國古代曾經作為儀仗物使用過,儘管它們防護力強,但持在手裡,若面積小則降低防護效力,若面積大則份量加重,所以一直未能用於作戰。

盾,亦為古兵器,其發明也,較弓箭為後,且竟謂為因有弓箭之後,始有盾牌,亦無不可。弓箭之用,既能殺人於百步或數步之外,其利用較之長矛大戟,止能於對面取人者,固不可以同日語,而戰爭之時,利用之者,日多一日,惟雙方如用弓箭以為戰,實不啻以命相搏,有智者出,知人之皮朋尤非戰爭之道,必也得一物以抵抗之,克制之,使箭失其效用,然後可以自護而取人;甲冑之堅,不足以御箭也,兵刃之利,不足以檔箭也;於是乎盾牌之法尚矣。盾之制,不知始終於何時,但以其功效言之,一定有弓箭以後,始有之也。按時代推之,當在春秋之世;當時之有盾,不過專為抵禦敵人之弓箭者,後世稱之曰擋箭牌,其取義至為明顯,護身禦敵,誠足以傲諸兵刃而有餘矣;蓋非特不能傷盾之毫釐,即其他一切兵刃,亦不難為於盾;自盾之出,而各武器,鹹斂其鋒芒,而爭相習尚矣;惟當時止用以擋御,極為呆滯,此非盾之不良,實因無靈妙敏捷之法以運用耳;其後逐漸演進,施用亦漸得法,至漢而盾法昌明,習者亦多,非但足以自衛,抑亦可以攻人,其成效乃大著於世,光武部將馬武,有弁目數十人。皆擅盾牌。每戰輒先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矢石如雨。不能傷其毫髮,大小數十戰,累建奇功,此可見盾之為功,非但自衛已也。當前之堅甲利兵,破之如摧枯拉朽耳。其後人知此物實為戰爭利器,為將者且於一軍中挑選精銳,專練盾牌,另行編為一隊,以為戰爭時之用,亦有全軍習此者,盾之見重於世也如此,累世相傳,以至於清中葉。尚有馮子才劉永福所部之盾牌軍。數與外人戰。皆賴此以取勝。雖外人火之猛,槍械之精,無所懼也。後竟為列強所忌,由海牙和平會禁止編號練,盾牌君隊從此絕滅,殊堪痛惜,今茲已無復擅萴喔讋者矣。

盾是大家所熟悉的古代防禦武器。早在商代已有盾,周盾更為完善。《周禮·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盾,可以遮擋敵人兵器,尤其弓箭的進攻。如《韓非子》上說:「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說明盾之堅固,不畏弓矢弩石,及近距離無傷。

《周禮·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鄭玄註:「乾櫓之屬,其名未盡聞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周禮·夏官·司戈盾》:「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頒之。祭祀,授旅賁殳、故士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盾牌是重要的防禦武器,所以類繁雜。如下:

劉熙《釋名·釋兵》:「盾,也,跪其後,避刃以隱遁也。大而平者曰吳魁,本出於吳,為魁帥所持也。隆者曰滇,盾本出於蜀,蜀、滇所持也。或曰羌盾,言出於羌也。約脅而鄒者曰陷虜,言可以陷破虜敵也,今謂之露見是也。狹而長者曰步盾,步兵所持,與刀相配者也。狹而短者曰孑盾,車上所持者也。孑,小稱也。以縫編版謂之木絡,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為名也。」

曹丕《典論·自敘》:「夫事不可自謂己長,余少曉持復,自謂無對;俗名雙戟為坐鐵室,鑲為蔽木戶。」(《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

唐代時有一種盾牌叫彭排(或旁排),指皮木漆質的盾,其名有膝排、團牌、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六種。

宋代盾牌形制不同,小盾為馬戰和步戰用,大盾攻城時可用,且有木盾、鐵盾之分。大盾:《宋史·趙贊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利用傳》:「利用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采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利用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盾之威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

明代槍、炮已有相當威力,

盾雙劍盾
但用有限,盾牌仍然發揮其作用。尤其在抗倭戰場上,戚繼光採用輕捷的藤牌兵屢勝倭寇。戚繼光《紀效新書》:盾牌「其來尚矣,主衛而不主刺,國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為牌,銃子雖不御,而矢石槍刀皆可蔽」。至於演練藤牌的方法,何良臣《陣紀》說道:「賴禮衣勢、斜行勢、仙人指路勢、滾進勢、躍起勢、低平勢、金雞闖步勢、埋伏勢」八種,至於姿勢,則要求「盾牌如壁,閃牌如電,遮蔽活潑,起伏得宜」。都是靈活的上步、退步、小跳步等。

清軍入關時已有藤牌軍,牌用堅藤製,呈反荷葉形,因其堅又有伸縮性,所以抵禦刀劍槍斧及矢鏃彈丸,頗有效,多為衝鋒陷陣之步兵用。今天這古老的防禦武器,卻成了武術鍛鏈中的器具,用盾牌進行的對練項目,如盾牌刀對單刀、盾牌刀進棍、盾牌刀對朴刀等,不僅在國內表演時受到大眾的歡迎,而且在國外表演也到好評。

常用詞組

1.盾牌dùnpái
[Shield;(tig)Pretext;Excuse]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塊寬的護甲(如用金屬、木頭或皮革做的),過去一般在戰場上或單人格鬥中用以護身(如防矛、箭或劍刺)。比喻推託的藉口
貨幣——---“盾”
印尼貨幣盾,一般稱盧比。10000Rp(盧比)可兌換1美元,折合人民幣為10元。注意紙幣完好無損,當地不收皺摺. 越南貨幣盾(Dong)與人民幣的兌換比率是1800:1,但是人民幣只能在北部兌換(河內和下龍灣),從中部到南部,你可以方便地在當地銀行用美元兌換越南盾,兌換比率是15,000盾兌換1美元.

方言集匯

1.粵語:seon5teon5
2.客家話:[台灣四縣腔]tun3tun5[客英字典]tun3[陸豐腔]dun3[梅縣腔]tun3[海陸豐腔]tun3tun6[東莞腔]dun3[寶安腔]tun3[客語拼音字彙]tun3

漢英互譯


dong guilder shield
English
shield;dutchguilder;Indonesia

古典釋義

康熙字典

【午集中】【目字部】盾·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4
《唐韻》食尹切《集韻》《韻會》豎尹切, 犉上聲。《說文》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釋名》遯也。跪其後,避以隱遯也。《詩·秦風》龍盾之合。《傳》盾,乾也。畫龍於盾,合而載之,以蔽車也。《左傳·定八年》虞人以鈹盾夾之。《周禮·夏官》司兵掌五盾。《注》乾櫓之屬。《齊語》管子曰:制輕罪,贖以鞼盾一戟。《注》綴革有文,如繪也。《管子·幼官篇》兵尚脅盾。《注》署之於脅,故名。《宋史·兵農志》楊偕獻所制神盾。《元史·世祖紀》馬八國進銅盾。
又鉤盾,宦者近署。《前漢·昭帝紀》上耕於鉤盾弄田。
又官名。《唐書·百官志》鉤盾署令二人,掌供薪炭,鵝鴨,蒲藺,陂池,藪澤之物。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杓端外一星,為盾天鋒。
又國名。《魏書·世祖紀》頞盾國獻獅子。
又言不相副曰矛盾。詳見矛字注。
又《集韻》庾準切《正韻》羽敏切, 音允。亦乾也。
又中盾,太子詹事之屬。《前漢·班固敘傳》數遣中盾,請問近臣。《師古曰》盾,讀曰允。今作中允。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韻會》杜本切《正韻》徒本切, 豚上聲。人名。晉卿趙盾。 《集韻》通作楯。別作 ,非。

說文解字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卷四】【盾部】盾
瞂也。所以扞身蔽目。象形。凡盾之屬皆從盾。食問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瞂也。經典謂之乾。戈部作?。所?扞身蔽目。用扞身,故謂之乾。毛傳曰。乾,扞也。用蔽目,故字從目。從目。各本少二字。今依玄應補。象形。鍇曰。?象盾形。按今鍇本或妄增廠聲二字。食閏切。十三部。廣韻食尹切。凡盾之屬皆從盾。

宋本廣韻

上十七準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部
韻攝
羅馬字
國際音標

食尹


上聲

合口三等


zsjynx/djviin
dʑʰĭuĕn

上二十一混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聲調
平水韻
等呼
韻部
韻攝
羅馬字
國際音標

徒損


上聲

合口一等


duonx/duoon
dʰuən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拼音是dun的漢字

拼音是dun的漢字共有40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