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由孫祿堂創製,是現代流行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太極拳中最晚產生的拳種。孫祿堂對其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等多種拳功進行了匠心獨運式的重構,追求運動形式和內涵的高度統一,不以動作層面的“難能”為可貴。求意和形的高度協調,孫式太極拳的歷史性和學術性特徵為,“綜合流派、沉思精釀。參武當、訪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證太極。據易品道,推陳出新,卓然獨立,自成一家;儼然武學一崑崙。”

基本信息

起源傳承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為孫祿堂。

孫氏太極拳郭雲深:孫祿堂的早年師傅
孫祿堂名福全,字祿堂,生於1863年1月4日。早年隨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學習形意拳,並從八卦掌大師董海川弟子程廷華學習八卦掌。其後因照顧病中的武禹襄傳人郝為真,而蒙其傳授太極拳學。孫祿堂將三者合而為一,自成一家,人稱孫氏太極拳。因內含八卦掌千變萬化的特色,故又稱“八卦太極拳”。

孫祿堂自幼喜好武術,曾拜於李奎垣門下,但隨師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雲深習拳歷時七年余,後又拜程廷華先生、郝為楨先生習八卦拳、太極拳,得其真髓,自創一家。孫祿堂宗師在民國期間,為振興中華武術,設教於大江南北。曾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宗師把武術前輩所傳拳術套路和拳意真髓與自己的習武心得整理成書,出版“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使傳統武術免換原貌,拳之真意不入歧途。孫氏太極拳已列入優秀傳統武術拳種和套路,並且,新編了孫氏太極拳競賽套路,向、外推廣。

孫氏太極拳第二代掌門人孫劍雲老師繼承和發揚了祿堂宗師創立的孫氏太極拳。當選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和健康老人,被國家體委授予中國武術高段位、八段武師

孫氏太極拳第三代掌門人孫永田與研究會重新整理出版了孫祿堂宗師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八卦劍學”、“太極拳學”和“拳意述真”等五本武術經典著作,並在中國武術協會和北京武術協會組織的多次大型武術表演中,代表孫氏太極拳研究會表演和推廣孫氏太極拳。

風格特點

孫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主要是:進步必跟、退步必隨、動作敏捷、圓活緊湊,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

孫氏太極拳孫祿堂演練孫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是將形意拳之內外合一和八卦拳之動靜合一融蓄在太極拳的中和狀態之中。走架時重心無上下起伏、無左右晃動的問題,通過活步使重心不斷地在轉換當中。

孫氏太極拳,從起式到收式,各種動作要求中正平穩、舒展圓活、緊湊連貫、一氣呵成。使全身內外平均發展,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正因為中正即不前俯後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軀體手足上下呼應,內外一體。所以,行拳盤架要守規矩。

在練拳時不可越出一個“中”字。習練者若能悟透這個“中”字,便能掌握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能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脈通暢。

進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孫氏太極拳的第二個特點。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這種移步的方式,有利於培養習練者重心潛移和動靜合一的能力,還有利於上下相隨、手足相顧,使習練者在移步中,不失六合之要。

孫氏太極拳的第三個特點是:每逢轉身,多以開合手相接。孫氏太極拳中有十二個開合手,將套路分為十三節。每逢轉身以開合手相接,可以引導習練者身體隨重心的虛實轉換、內氣的自行運轉(稱為圓研)。開合手便於引導習練者體會體內氣息的運行與重心轉換相協調。開合手的安排,在練拳時,還有利於習練者經絡疏通和血脈通暢。

孫氏太極拳的第四個特點是:蓄神待機,神不外張,虛實分明,始終不失六合的要點。習練孫氏太極拳時,要處處因勢利導,各種勁法隨重心變化而轉換,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輕緩勻靈之中寓以隨機待法之勢。

孫式太極拳講究“避三害守九要”,避三害是要求練拳時,切忌努氣、拙力和腆胸提腹;守九要是要求練拳時必須“一塌,二扣,三提,四頂,五裹,六松,七垂,八縮,九起鑽落翻要分明”。

技擊特點

孫式太極拳技擊

技擊本無法,若使有法御以無法,則惟在氣質、本能上下功夫。就習孫氏太極拳推手者而言,若未練出內勁或無不意而發之經驗,則最好於技擊一道駐步,否則將對習者之身心健康無益。即便習者已練出內勁,技擊也僅是檢驗自身修為的一種必要手段,然不可恃藝凌人、好勇鬥狠,否則難以進階。

欲修孫氏太極拳之技擊,需在套路練習和推手練習中熟習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並能混而用之,既能一式出八法,又能數式皆一法。有此基礎後,尚需知三機、體三能、混融八法為一,多經實戰練習,由實戰中檢驗不順之處,再從盤架、推手中求之。如此循環往復,不計較一時之勝負,全在乎用心求理,則可漸精技擊之術矣。

何為三機?變勢之機,變動之機,發勁之機。當對搏時,在雙方尚未接觸的情況下,我能預知彼之運作變化,並使自身先於對方抱得有利態勢,此謂“變勢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未接觸時為變勢之機。當雙方接觸的瞬間,我若能先於對手發勁於彼之重心上,則謂“發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之瞬為發勁之機。當雙方兩勁接定後,此時我若能變勁彼先,使彼勁走空,則謂“變勁之機先於彼”。故雙方接觸中為變動之機。此上為三機之要。三能,是指對彼之作用的感應之能,對己之神、氣、形的瞬間協同之能,對彼之作用的洽合之能。此三能均以神氣相合為基礎,神氣不和三能則一能不能。所謂混融八法為一,是指出手即是太極,當用何種勁將因彼而變,是一個勁,還是幾種勁混合而出,也將因勢利導。

總之,技擊之要不外乎“意在彼先”及不拘泥於成法,總以隨機應變,感而遂通為至妙。

推手特點

孫式太極拳推手的特點

一曰“中”。這個“中”有三層意思:其一是守中,即不論自己如何騰挪變化,重心要不偏不倚,虛實轉換於自身的穩定範圍之內,不失於中。其二是取中,即雙方一搭手,就要即刻掌握住對方的重心,在不即不離中要隨化隨進,進於何?粘定彼之重心也。其三是適中,即無論是進是退是化是發,均要適度,機之把握,量之大小,處處與彼洽合。故需足胯靈活。

孫氏太極拳太極推手

二曰敷。敷也有三層意思:一是聚神於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二是,攝神於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三是敷神氣於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三曰整。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盪。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

四曰活。孫氏太極拳推手練至高級階段有大撅一法。此大捋不同於由來例肘靠組合而成的四隅練法。此為兩人對練,搭手即擂即走,兩人走中亦可互換。此需有很好的八卦拳走圈基礎。走時需兩胯放鬆,重心上下無起伏。走時之要為動中求靜,雖為移動之中,兩足兩胯虛實變化要自然,搭手要不離不即,不丟不頂,身體內外六合不散。靈活多變無定法。五曰空。太極拳之特點“空中”也,所謂引進落空。若要引進落空,需使彼覺著能取我中,然而一經粘身發勁,始覺走空。故太極拳之變化需隱蔽,走暗圈轉換虛實不見其形。起手練習,即從根節練起,一身之虛實轉換俱從根節開始。何為根節,兩胯之根與尾椎之根構成一身之根節,一身之松轉開合,由此而發也。此“空中”之第一層意思。至若習者能練至神氣合一,內勁精純,則可身體不動而重心已動,所謂周身無處不是重心。至此方可稱得著“空中”之精義也。

以上五點:“中”、“敷”、“整”、“活”、“空”,其核心就是中和二字。其根基不過是“神氣合一”。其道理乃是直承“無為而無不為”。

孫式太極拳推手之一般步驟是,先練定步推手,練四正推法,繼而四隅推法。然後活步推手(順步推手、合步推手)。最後是大捋隨至技擊。

常見錯誤

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融合形意、八卦、太極為一的概念。將孫式太極拳走成一手形意、一手八卦、一手太極,時剛、時柔、時快、時慢的樣子,這是非常錯誤的練法。孫式太極拳是融合了八卦拳動靜合一的本質和形意拳一觸即發之本能,但無形意、八卦之外形,更不能以形意、八卦的練法和勁意來練孫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走出的勁意是陰陽互濟的太極勁,其外形要極盡鬆柔連順之致。孫式太極拳各式的承接變化中孕育著形意、八卦的內涵而不是其外表,此點尤須習者注意。

2.錯誤理解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孫式太極拳套路的含義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開發內勁,其二是蘊寓各種技擊狀況的母式。也就是說孫式太極拳中每一手都不是技擊的固定招式,而是能夠演化為技擊中千法萬法之總機關。常見一些習孫式太極拳者將拳中的一些動作當做技擊招式來練習,這是非常錯誤和有害的練法。太極拳追求的是習者自身的協調穩態,故能產生以有法而御無法的技擊之效。此點習者當用心體悟之。

3.錯誤理解推手在太極拳修為中的作用和意義。推手的意義,是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這樣一種形式,來進一步完善自身的協調穩定的能力,使身體內外中和的程度得以深化。因此,推手不是要把別人推倒,撲人於丈外,而是要在推手中尋求體會如何使自己不失穩、不倒的道理和方法。隨著各自協調穩定能力的提高,互相作用的劇烈程度也可隨之加強。太極拳技擊是一個由定步推手、動步推手、四隅推手、大捋再至技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初練推手就想著如何把別人放倒,就是極端錯誤的練法。這種練法也將造成使推手和盤架相脫節,使自己永遠站在太極拳之門外。太極拳講究力從人借。撲人丈外也好,數丈外也好,都不是發人者的主觀意識,而是被放出者自己造成的結果。此點尤須習者深悟。

4.對氣的錯誤認識。常見習太極拳者相互問有無氣感。有,則洋洋自得,以為已進乎太極拳之三味。沒有,則內心焦急,或於行拳中腹內鼓氣,或口中噓氣,皆大謬也。真氣,非日常所呼吸之氣,乃是拳架盤走正確後,習者身體內外相合,由此在習者體內產生的一股能量流,給人的感覺與氣相仿,故以“氣”字表達之。心越靜,則此氣越為充盈。若有心御氣,則氣反奔騰,即紊亂也。故氣感也罷,麻感也罷,脹感也罷,相吸之感也罷,皆屬皮毛之相也,不可過分追求,應聽之任之,以靜心求中和為要。否則將本末倒置,甚至走火入魔。

5.用“神”不當。練太極拳貴在神聚,精神高度集中,不使之散亂。故神要內守,或食指梢,或身體其他某一處,總之,要與拳式之運作相合。常見初習太極拳者用“神”不當,或精神散亂,左顧右盼,或精神張揚宣洩於外,此皆謬也。精神散亂,必神氣不能相合,內勁無望矣。精神外張,久則自靡,更無從得以內勁。故須精神內守,含而不露,養神於一。

6.不明內勁。何謂內勁?神氣合一而已。隨著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神、氣耦合愈為協同、有序,內勁漸純。故內勁是習者身心有序協調達致中和時,機體產生的一種潛能。常見習拳者或從腹中求之,或從腰中求之,或從胸中求之,或哼或哈皆不得其所。內勁無聲、無嗅,無形無跡,無一定之處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氣合一,方可得之。鼓動小腹、抖動腰身、掄肩縱胯皆可謂之發力,然皆非內力也。

7.或散或僵。散、僵二者,為初習太極拳者之通病。散則周身不整,病根全在頂項未能豎起、腰胯未得下塌、肩胯之根未能抽住之故。頭頂與尾椎骨之根未能互逆相撐,身軀自然不整。肩胯之根未能抽住,四肢與身軀必不能相合。故此為散之病源也。僵則轉換不靈,病根全在足胯上。兩足未分清虛實,必然移動不靈。兩胯未能鬆開,必然上下難隨、虛實難換。故此為僵之病源也。所以豎項塌腰抽住肩胯之根與足分虛實兩胯鬆開為去此二病之良方。

8.不合於步。孫式太極拳為活步太極拳,要求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故難度較大,不易掌握。尤其是跟步的時機要掌握得準確,確非易事。常見初習孫式太極拳者不是跟步跟得較遲,使跟步演成拉步,就是跟步跟得較急,於是身體有前仰後俯之勢。要克服此種毛病,關鍵是要在跟步中求以中和。即當邁步後身體重心前移,將及而未及前腳之腳跟時,跟步,同時由腰胯牽帶身體有向後移動之勢,前腳回搓(回蹬),後足亦即落地,重心即落於後足上。此時身體由腰、胯處分為二節,前後互逆,故能動中有靜,重心不失於中,所謂順中用逆。退步時亦如此,全在足胯相合,虛實分清。故順中用逆以求中和,為走架中身體與足相合之訣竅。

身法要領

孫式太極拳的姿勢、動作,都有一定的要領,並各有其意義:

頭: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頦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

口:口要虛合,舌頂上齶,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

肩: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涌於上。

肘:兩肘要向下松垂,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

手:五指張開,塌腕,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一圓球之狀。

腰: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鏇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

腿: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

呼吸: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醫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意與力: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動與靜: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以上分別論述了運動要領。但學拳者務必注意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所練在神。精神為主帥,身體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舉動自能輕靈。心意與形體動作協調一致,方能內外相合為一。練時須注意上下相隨,身體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處動作不整,就會使神氣散亂。再者,練拳時要以意行力,相連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即此意也。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太極拳運動相關知識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一種,歸類為內家拳。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作為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以姓氏命名的中國拳法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在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岳氏連拳
陳氏太極拳
莫家拳
巫家拳
岳家拳
杜家拳
鄒家拳
蔡李佛拳
蔡家拳
李家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家拳
胡氏戳腳
劉家拳
戚家拳
岳家教
李家教
周家拳
朱家教
鍾家教
高家拳
趙家拳
溫家拳
薛家拳
洪佛拳
刁家教
楊家短打
祈家拳
郝氏戳腳
羅家三展
林氏下山拳
武氏十八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