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

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有清末太極拳家和兆元始創和式太極拳,至今有一個半世紀,傳承達八代。和式太極拳,既保持了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是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太極拳理論有《高手武技論》等,並創立了《和式太極拳譜》。

形成和發展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
和式太極拳由一代武術宗師清朝懷慶府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始創。

和兆元,字育庵,出生於一個世代醫林之家。其父諱彥方是當地杏林名家,為使其子和兆元能秉承家學,囑其自幼習文學醫。和兆元十五歲時,其姐夫李棠階覺得內弟天資聰穎,活潑機敏,有習武的天份。時值清王朝後期,社會動盪,勸其兼習武技。和兆元在其姐夫李棠階的鼓舞下,經得其父同意,於1825年冬開始從學於趙堡鎮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和兆元尊師重道,勤奮好學,經十餘年磨練,太極拳功夫出類拔萃,責無旁貸地全面繼承了師傳太極拳理法。

和兆元修醫習武,到以後創拳,李棠階對其影響較大。

“李棠階(1798~1865),字樹南,號文園,諡文清,溫縣南保封村人(距趙堡北3里-筆者注)。22歲中舉人,25歲中進士,次年受翰林院編修,後歷任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左都御吏,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李棠階一生勤學不輟,並以日記自省,三十餘年無一日漏,尤潛心理學,最崇王陽明和湯斌……” 。道光十六年,李棠階自京回鄉丁母憂時,和兆元時年二十六歲,風華正茂,武功精到。李棠階回京時,遂邀和兆元一同進京供職,並授以“武信郎”之職。

和兆元在李棠階的影響下,使太極拳及理論有一個長足的發展。李棠階文韜武略,政治軍事天文地理、謀略無所不精,尤精理學及中華傳統文化。以《易理》及儒家、道家之學、兵家之策為太極拳作理論充實。和兆元武功精湛,通曉醫學,精心鑽研太極拳,廣交武林同道,對中華武學精華兼容並蓄,勇於改革,勤於實踐,以太極理論指導規範拳架,使理論與實踐完善結合。並修改拳架中的手法、身法、步法等,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增補不足,刪其繁瑣,完善為72式,創編了一套既不失傳統又獨具特色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和兆元所創新架及理論較原來趙堡流傳的拳架更易為人接受。他身為大師兄,又身份特殊(清廷官員),且能尊師重道,在1894年隨李棠階在家鄉十餘年間,陳清平常囑和兆元代行師之職責,傳拳授理,懲惡揚善,故和兆元對眾師弟在拳架功理上有很大影響。因而在趙堡所傳之拳架多為和式太極拳,或因地域稱趙堡太極拳。

和兆元忠於繼承,勇於革新,博採眾長,勤於實踐,師前賢心法,不泥古人步跡,從拳理拳法到兵器運動,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太極拳學派。他成就雖大,可惜沒有公開課徒授藝,只在家中傳子潤芝、免芝、敬芝、慎芝和長孫和慶喜

和兆元歸里後,以研拳或教子孫自娛,長子潤芝、次子勉芝、三子敬芝、四子慎芝及長孫和慶喜均得真傳,和潤芝兼承家傳醫術,精中醫內科,受人敬仰,人稱和潤芝大師傅,勉芝二師傅,敬芝三師傅,慎之四師傅。和敬芝才兼文武,授“文林郎”之職,曾隨李建(李棠階之子)參贊政務。又主講武陟河朔書院,著有《高手武技論》等太極拳理論。

和潤芝傳其子慶喜、慶文、慶台。

和慶喜(1857~1936),字福棠,和兆元長孫,又得祖父親傳。為人和善,德高望重,身懷絕技而不露,為弘揚和式太極拳晚年開山收徒授藝,他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因人講藝,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和學敏、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他們成為日後弘揚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和慶文(1872~1948)是和潤芝次子。秉承家學,醫拳皆精,尤精中醫內科及疑難雜病的診治。開設文盛堂藥號,治病救人。傳子學信、學惠醫學和拳技。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傳人--和有祿
和學信為和慶文長子,自幼習醫學拳。1928年,父親醫業繁忙,伯父和慶喜開山教拳,便隨伯父習祖傳拳藝。和學信性格直爽,伯父為磨其性情,故加推辭,和學信鍥而不捨,早晚侍奉伯父身邊,常念叨曰:“大伯,咱和家的寶貝您得給孩子留下。”伯父答曰:“我一無金銀,二無珠寶,有啥寶貝?”和學信答曰:“寶貝就是咱家的太極拳。”經觀察磨練,覺得侄和學信可承衣缽,遂不遺餘力,親傳口授。和學信不負厚望,承祖傳拳藝與醫術於一身,成為和氏家學的主要承傳人。抗日戰爭期間,遷避寶雞業醫教拳,建國後返歸故土趙堡鎮,其子士英、士俊皆得父真傳。

和學惠是和慶文次子,在拳藝上得伯父親傳,解放後,也從寶雞遷返趙堡。1979年,國家搶救挖掘傳統武術,慕名拜訪問藝者絡繹不絕,和學惠不厭其煩,耐心示範講解,積極傳播家傳拳技,主要傳人有三子保森及同村人徐秋等。

和慶喜之高足鄭錫爵(1906~1961),字伯英。功底紮實,身手不凡,民國20年,師率習拳未滿三年的弟子參加開封國術擂台賽。鄭伯英力克群雄,奪得第一。後任國民第四集團軍總部武術教官。建國後任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在西安及西北地區廣傳和式太極拳,譽滿西北,桃李盈門。與鄭悟清一道被人譽為和式太極“西北二鄭”。他為弘揚和式太極拳做出了突出貢獻。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鄭悟清
鄭悟清(1895~1984),字風臣。賦性樸實,先天體弱,從商務農,不堪事繁負重積成痼疾,奄奄不起。和慶喜見而憐之,授以回生健身之和式太極拳,終使其疾病痊癒,從此苦練不輟。1938年,日寇入侵,轉從西安。在西北先後授藝四十餘載,學者遍及各行各業,為和式太極拳的繼承、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與鄭伯英並稱和式太極“西北二鄭”。

和慶喜之子和學敏也遷居寶雞,其他弟子相繼外出避亂。
郭雲遠走山西,陳桂林轉從陝西,還有郝玉朝、劉世英等遠走他鄉。他們猶如火種一樣使和式太極拳燃遍西北,傳至全國。

和學信之子士英、士俊,自幼隨父業醫,在拳術上得父真傳,均賦性聰穎,為人正直,拳醫雙馨。“文革”前,和士英業醫之餘在趙堡課徒授藝,從學者多人。“文革”開始後,被指責為夜聚白散、反動拳術等,授拳被迫中斷。後只在家中傳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國(又名有祿),侄定宇。1983年,國家大力倡導武術,又傳侯福明、戴忠銘等。

和士俊為和學信次子。秉承家學,太極功夫出類拔萃。建國初期任溫縣一中教師,後在河南中醫學院、省衛生廳任職。常利用閒暇傳授和式太極拳。

和學儉為和慶台之子。為人寬厚,在當代和氏族人中輩份最長。1993年成立“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被推舉為會長。他為弘揚家傳拳術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傳子保龍、保國。

和保森得父和學惠親傳,早晚勤練體悟,為推廣和式太極拳先後赴杭州廣東等地傳拳,學生眾多,遍及全國。
和學惠弟子徐秋學而有成,1984年參加省太極拳錦標賽獲60公斤級推手第二名。後經人介紹到平頂山市傳拳,並開設推拿診療所,治病療痛,造福人民。

和氏太極拳鄭悟清手跡
鄭悟清弟子紀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極武術(國際)總會”並任會長。下設分會遍及世界各地,會員達一萬多人。在海外積極推廣和式太極拳,成績斐然,被聘為香港武聯副主席。其子張萬強、女張萬姝及弟子何均竟、陳然、潘宗豪、李君明在國內外歷次比賽中均成績優異。她為和式太極拳傳向世界做出了很大貢獻。

劉瑞為鄭悟清弟子,三十多年潛心拳藝,足跡遍武漢廣州新疆等地,傳拳授藝,並勤於筆耕,時有文章發表及書出版。再傳弟子夏春龍,自幼習武,曾從學於任自義等,現任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秘書長,為弘揚和式太極拳作出了較大貢獻。鄭琛為劉瑞弟子,他注重實踐,工作和訓練之餘傳拳著書,弘揚太極。李隨成師承鄭悟清,為人俠義,偏愛太極拳技擊術。1984年,曾獲陝西省推手對抗賽75公斤級冠軍,並在西工大、紡院多次講學傳拳,學生多人。

侯爾良為鄭悟清弟子,1955年在趙堡時曾從學於柴玉柱、和慶台,數十年來勤學苦練,持之以恆,退休後曾到武漢、北京等地授拳。宋蘊華尊師鄭悟清,常年奔波於外,在國內外推廣太極拳,並有著述問世;原寶山走南闖北,宣傳太極,有書出版;鄭瑞為鄭悟清長子,幼時曾與父同師從學於名師和慶喜,對所學回憶匯集,與潭大江合作整理成書;鄭鈞為鄭悟清次子,再傳弟子王根念為人厚道,工作之餘傳授和式太極拳,並與國外弟子創辦了中意武館。

鄭伯英弟子張鴻道,50年代曾獲西北五省推手冠軍。傳有弟子王慶升、王海洲等。任自義先從學於和學信,後隨舅舅經商到西安後,跟鄭伯英學拳。他為人謙遜,忠於繼承,對和式拳頗有感情,80餘歲高齡仍能健步如飛。郭士奎師承鄭伯英,再傳弟子王長安,勤學苦練,廣交朋友,在廣西南寧等地傳授和式太極拳。弟子中著名者有劉洪賓等。柴學文尊師鄭伯英,為人豪放俠義,尊師重道,傳學生多人。直存喜為鄭伯英外甥,在西安隨鄭伯英習拳多年,後遠走青海,他能較好地繼承師傳,所練拳架簡潔流暢,圓活緊湊,傳有弟子鄭留根等。

和定元為和士英長子。為人忠厚,自幼隨父習醫學拳,側重家傳醫學的繼承,學而有成,在趙堡鎮開設診所,懸壺治病。次子定乾幼時即隨父習練家傳太極拳及器械。對祖傳拳技能較好地繼承,1993年至今歷任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教練部主任及副會長等職。1984年參加溫縣首屆太極拳推手賽,成績突出,被選拔參加省太極拳、劍、推手錦標賽,獲推手65公斤級第二名。1992年以來,多次率弟子參加多種太極拳賽事,均取得優異成績。二十年來,積極推廣和式太極拳,主要傳人有和東升、董永勝、宋國慶、王佩華、顧廣州、賈澎徐大軍、馬建設、和曙光、李景利、陳志明等。

三子少平業醫習拳,勤於筆耕,曾有多篇介紹和式太極拳的文章發表在《中華武術》等雜誌,頗受好評。

和式太極拳自和兆元創始至今,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當前已遍及全國,傳及海外,形成一大流派。1993年,由夏春龍、和學儉、和保森、和定乾等人發起,經省體委、縣體委及民政部門批准成立了趙堡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專致於和式太極拳的研究和傳播,並多次組隊參加國內多種太極拳賽事,均取得了較好的成績。1995年,博愛縣和莊相繼成立了博愛和式太極拳協會,和純秀、和東周分別任會長和秘書長,並多次組隊參加各種太極拳賽事,均取得了優異成績。夏春龍在重慶市廣傳和式太極並組織成立了重慶和式極拳研究會,並任會長,使和式拳在西南的發展有了組織的保障。2002年,焦作市第二屆國際太極拳年會後,焦作成立了焦作市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由徐擁軍、和濤、朱濤分別任會長和副會長,李景利、唐豫安任正、副秘書長。之後,江蘇等地也相繼成立了有關和式太極拳的社會團體組織。我們相信這一優秀拳種必將進一步弘揚光大,為世人矚目。

原理

和式太極拳又稱為代理架。所謂代理架,有兩方面的含義。

(1)人的身體技術和理論有機的結合。

和氏太極拳太極圖
(2)以自然柔活的身體運動,練養體內浩然之氣。即有表及里,從而達到練內的目的。和兆元在《太極拳要論》中說:“理技相合,太極真諦。習者不可不詳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規,久恆自成也。”太極拳是傳統武術中理論最豐富的拳種之一。“太極”一詞出於《周易》。太極拳是用《周易》的太極陰陽學說來指導拳術的練習方法。通過太極拳的練習。去達到周身圓轉自然,身體各部位陰陽互變的技術。太極圖是《周易》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極圖外呈渾圓一氣,內含陰陽合聚,體現了萬物陰陽之間的運行消長與轉化。

和式太極拳以《周易》的理論貫串於拳勢之中。象其形(圓),取其義(陰陽、五行八卦),用其理(陰陽變易,五行生剋,天人合一)。《周易·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是指陰陽,用陰爻和陽爻來指代。陰爻和陽爻組成了八種基本圖形,即八卦。八卦的不同組合近而產生了64卦象。這些卦象又產生了無數的變數。近取諸身,與身體相合:人體分左右兩脅,進而有兩肩、兩胯四大節,兩肘、兩膝,兩手、兩腳八小節。與動作相合:即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圓為太極自象,運動時以走圓為基礎,以身體相應部位的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等有陰陽關係動作的不同組合,形成太極拳一動無不動,周身協調,連貫圓轉的運動特色。以陰陽變化時產生的分、合勁力,形成太極拳千變萬化的技擊方法。圓、上下、進退為五行,開合、出入、領落、迎抵為八卦。合之為十三,故和式太極拳又稱其為十三式。

太極拳是用身體技術表現了生命智慧和哲學思考。太極拳理論中的太極陰陽學說,不能脫離人體和拳技。否則,即使成為易學大師或理學大家,但不一定能成為太極拳高手。因此,理論與技法的有機結合,才是完善的太極拳。

理論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和兆元繼承了陳清平所傳的太極拳理論,還根據自身體悟,總結編寫了《太極拳譜》,曾有銅版書問世。和氏後人及傳人中還有手抄流傳。其中有王林楨《術極拳經》、《十三式歌》、《十三式行動心解》、《九要論》、《捷要論》、《天運機論》、《太極拳注講》、《五字訣論》、《撒放秘訣》、《走架打手行動要言》和敬芝著《高手武技論》及其它要訣、論述、歌訣等等。

特點與練法

和兆元對原來流傳的太極拳做了很大改進,形成了自己顯明的風格特色。和式太極拳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動作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和式太極拳具有三直、四順、六合等一般太極拳要點外,有自己顯著的特點,它遵循“中正鬆柔,輕靈園活,順遂自然”之要領。演練時身體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貪不欠,脊背骨節垂直貫穿,經絡通暢,氣血循環環。由形體到意識均要放鬆,由松入柔,積柔成剛,以柔走化,以剛擊敵,陰陽相濟,剛柔並用。拳架集練、架、扒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可檢驗印證,推手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與實用,推手又是太極拳走向散手,自由搏擊的過度階梯,練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極拳理論有“要拳時眼前無人當有人,交手時眼前有人做無人”之說。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動靜陰陽是構成太極拳的基本元素,陰陽轉換變易是太極拳的靈魂。和式太極拳以步活圈圓著稱,有圈太極之說,走園或弧線是它的主要運動形式,著勢中所表現的上下、出入、開合、領落、進退的轉換換變易,由身法、步法、兩肋、兩肩、兩肘、兩胯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園、弧及曲伸運動,協調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轉,自轉,即一動無不是圈,從而達到渾厚園轉,支撐八面,處處順遂,活似車輪,觸之則鏇轉自如無不得力,即滑如魚、粘如膠、揉如棉花、硬如鋼這種太極拳特有的擊技效果。

耍拳注重意識、心法的鍛鍊,著勢中攻、防、化、發隱含其中,過於有意識的加強著勢練習,易形成貪欠露形之弊。和兆元宗師在《論耍拳》中講“練拳以自然為準則,不尚用力,更不能顯示發力”。這裡要求的自然是老師指導下,將架式學規矩、懂規距合規矩,而後脫規矩,達到自然而合法度的虛無階段。拳諺日:“拳打萬遍,其理自現;拳打十萬遍,不打自轉。”自然而然練就的後天之法,用時才可隨心所欲,應物自然。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太極拳用“靠”擊人,身法是關鍵。“靠”有迎門靠、背折靠、貼身靠、七寸靠等,用靠時要求身法圓轉靈巧,四肢隨身體的曲伸、縱橫、轉側高度協調,勿有缺陷,否則易受制於人,用靠就無從談起。和兆元所創新架身法獨到,要求有意無形,猶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靠”的運用出神入化,素有“和家神靠”之美譽。

健身、養生是太極拳的又一大功能,講究練精化氣,練氣歸神,練神還虛,正確運用呼吸不僅是太極拳走向自由搏擊的必要件之一,更是太極拳健身養生之根本。能呼吸則靈通。和式太極拳呼吸大致分三個階段。(1)初學者處在揉筋拔骨,增加耐力,以形體活動為主,此階段是與生俱來的先天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淺。(2)調息階段,動作與呼吸相互配合,耍拳速度均勻適宜以腹式呼吸為主,深長而均勻。不可刻意追求呼吸與拳架的配合,否則易出現胸悶、頭暈、頭漲的不良反應。(3)調神還階段,是內在潛式呼吸,吸則細長,呼則微妙,無聲無息。藏而不露,動靜開合之間呼吸已就。此階段氣守丹田,既可養生,還可適應搏擊時急動緩隨的多種運動形式。練拳、呼吸有階段之別。均遵自然法則,隨拳藝提高而出現各段的呼吸方式,拳架呼吸相輔相成。

擊技和器械

和式術極拳與人交手(又稱打手)要求以靜制動,沾連粘隨,捨己從人,以順避逆。輕沉兼備,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後發先至。技法上注重靠、擲、打、躍跌、拿等,器械有太極棍、劍、刀、槍、桿等,它是在拳架及太極拳理的基礎上融進實用技擊,貫穿成套路。

編排和基本技術技法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以自然為準則,以圓、弧為運動形式,以陰陽變化之法,使身體處處分出陰陽。以輕靈圓活,柔中求剛為原則。視練者體質階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勻適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為一,樸實無華,簡潔流暢。

和式太極拳套路和招勢的編排簡潔流暢,體用一致。符合人體自然生理和武術運動的規律。拳架怎樣練,推手就怎樣用。推手又可檢驗拳架是否正確實用,也是走向散手的過渡階段,盤架子功夫的積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故有人把和式太極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的編排,稱為三合一太極拳。

和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
在行功走架時,做到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五順:順身、順腿、順手、順腳、順意。明三節,人身可分為三節,每節又分為三節。知六合,即外三合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的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及不撇不停等。圓是太極之象,是活的基礎。和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以圓為宗,身體各部在鬆柔狀態下,做圓或弧形的公轉和自轉。四大節、八小節等身體相應的部位,似有無形繩線牽拉,(和式太極拳稱為練架有繩,俗稱掛線)。形成周身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使拳架動作遵循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換的變化規律。處處分清陰陽,追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的動態平衡。一圓之中八門勁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發的技擊含義,處處走圓形成練勁圓轉,用勁自然。挨到何處何處走,周身無處不太極。臨敵因勢應變,圓切線引勁落空,身鏇氣轉離心拋擲,內勁渾圓松活彈發。表現出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花、硬如鋼的技擊特色。

和式太極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練習技擊,在身體陰陽變化時形成的朋、捋、擠、按、采、挒、肘、*,也稱上八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也稱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纏、掃、插、膝。(也稱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種技法,在輕鬆自然中,尋找有利於自己的機勢,三盤其手,綜合運用,克敵制勝。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貫穿融合於和式太極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顯示出和式太極拳三合一的特點。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太極拳運動相關知識

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一種,歸類為內家拳。1949年後,被國家體委統一改編作強身健體之體操運動、作為表演、體育比賽用途。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