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

周敦頤

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師,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周敦頤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實,因避宋英宗舊諱改名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於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諡號元,稱元公。周敦頤(1017~1073年)宋代思想理學家,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人稱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諡號。以母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分寧(修水)主簿,調南安軍司理參軍,移桂陽令,徙知南昌,歷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寧初知郴州,擢廣東轉運判官,提點刑獄。為官清廉,所到之處,都很有實績。晚年知南康軍,治所在今星子縣城。曾遊覽廬山,為廬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為詩中道:“廬山我愛久,買田山中陰。”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於此,並將原在故里的母親鄭木君墓遷葬於廬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頤卒,亦附葬於母親墓旁。以後子孫世居江州,後裔綿衍。

生平概述

周敦頤周敦頤

周敦頤小時候就喜愛讀書,在家鄉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廣泛地閱讀,使他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後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創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他是當時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主薄的職位。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後來終於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回·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年少的周敦頤隨其從營道到京師開封,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在鄭的撫育下成長。24歲時,因其舅父的蔭子關係,被朝廷任命為洪州分寧縣主簿。到任後,該縣有一疑案久不能決,周敦頤在解決此案中便初次顯示了他的才能。

慶曆四年(1044年)調南安軍(現大余)司理參軍,第二年,南安有一獄四,法不當死,而轉運使王逵卻決定嚴加處理,眾官雖覺不當,但他們懾於王的權勢,不敢出面講話,惟敦頤獨能據理力爭,王逵不聽,他便棄官而去,氣忿地說:“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宋史?道學一》本傳)王逵終於省悟,放棄了原來的意圖,囚犯免於死刑。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響在南安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敦頤為師受業。是年冬,移郴州郴縣(今湖南郴縣)縣令,宋仁宗皇v二年(1050年)改任桂州桂陽(今湖南桂陽)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陽皆有治績,得到了達官們的賞識和推薦,於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分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仁宗嘉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總計五年。嘉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

周敦頤歷任南安軍司理參軍、虔州通判、知南康軍等職。北宋理學大師程顥、程頤曾從其學。精通《易》學,著有《太極圖說》(本名《太極圖·易說》)、《通書》,周敦頤的《易》學屬於宋《易》中的"象數"一派,南宋朱震、胡宏都說其學是從五代至宋初時期的華山道士陳摶處來的。他的《太極圖易說》(《太極圖說》之本名),批判地吸取了道家系統宇宙發生論,將之與《易傳》系統的的宙理論結合起來,建構起了儒家哲學的基本宇宙生成模式;而其《通書》則提出了儒家心性淪、倫理學、工夫論等許多概念命題,儘管那還是比較簡單的。

公元1071年(宋熙寧四年),在他55歲時,任南康知軍。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公元1072年,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創辦了濂溪書院,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

縱觀周敦頤的政治生涯,其官階並不顯達,始終是地方官吏,如主簿、縣令、州判官、知州軍等,主要是做司法工作,其政績亦表現在司法工作之中,在當時算得是一位清官。周敦頤在精神生活上是一光明、正直的清高的君子儒,在物質生活上確實是比較清寒的。

著作

關於周惇頤的著作的問題,潘興嗣所作的《墓志銘》是最原始的材料。據《墓志銘》所載,周惇頤“深於易學,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十篇。”(《周子全書》卷二十)其中沒有《通書》。朱熹所見到的就只有《太極圖》和《通書》,沒有《易說》和《易通》。現存的《通書》各章體例不同,有些是專講易卦的,有些是通論《周易》的。周惇頤的朋友傅耆給他的信中說,周惇頤曾給他看過《姤說》《同人說》,朱熹的學生度正認為:“二說當即所謂《易通》者。”這個判斷大概不對,這些卦說應該是《易說》的一部分。周惇頤大概對於《周易》,有專講易卦的,這是《易說》;有通論《周易》的,這是《易通》,《易說》和《易通》的分別就像王夫之《周易內傳》《周易外傳》的分別。大概這兩部著作後來都殘缺了,有人把剩餘的部分混為一書,總名之曰《通書》。所以潘志不提《通書》,因為本來沒有《通書》。朱熹編周惇頤的著作,有《通書》而無《易說》、《易通》,因為當時二書已混為一書,成為《通書》。現在通行的《通書》有的是四十章,有的是四十二章,可見現在通行的《通書》也已不是朱熹所見的《通書》了。

《愛蓮說》

周敦頤《愛蓮說》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於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餘丈,中間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原文節選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之愛,陶後鮮有聞;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注釋
(1)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元公”是周敦頤的諡號。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2)蕃:多。

(3)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年),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著名的詩人。他很愛菊花,常在詩里寫到,如《飲酒》詩里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4)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里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里說:“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5)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里生出卻不被沾染。淤泥,池塘里積存的污泥。

(6)濯(zhuó)清漣而不妖:在清水裡洗過卻不妖艷。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裡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7)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8)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9)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淨值,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裡。

(10)褻(xiè)玩: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11)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隱居避世。

(12)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4)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15)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16)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17)宜乎:宜,當,這裡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譯文
水上地上各種草和木的,可愛的是很多的。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們非常喜愛。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過。愛蓮花的人,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至於愛牡丹的人,人數當然就很多了!“說”,古代文體之一,它往往借描繪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頤的《愛蓮說》正是這種托物言志的文體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傳世佳作。托物言志:就是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達某種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賞析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理學家周敦頤轉任星子南康知軍。周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植蓮滿堂。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於池畔賞花品茗,並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愛蓮說》。此文雖短,但意境高遠、主旨鮮明,且文采裴然,文中之蓮,實為周敦頤一生人格之寫照

理性命

周敦頤周敦頤

周敦頤提出“理性命”三範疇,從本體論上把性和命聯繫起來,從而來解決“人是什麼”這個理學的中心問題,也就是解決人的本質、本性與自我、心理等問題。

(一)所謂理
周敦頤雖然沒有作全面論述,但他提出了在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上值得重視的問題:在他的宇宙生成論中,他提出無極太極和二氣五行範疇,實際上講了精神同物質的關係,具有本體論的特徵。

(二)所謂性
指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本性,雖然在理學家那裡主要被歸結為人的道德本性或道德性,但他們也承認,人具有生物生理等自然本性,是人所受於天者。心性是不可分的。心,一是指主體自身內在的道德本能或情感意識,即所謂“義理之心”、“本心”或“良心”,但也有直接指人的認識器官及其知覺、思慮等認識、心理功能及作用的涵義,即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萬物,在於人稟五行之“秀”而為萬物之“靈”,這個“靈”處就在於“心”。而“命”則是指天所賦於人者,代表客觀必然性。周敦頤在心理發生論上有“性命合一”的思想,即認為心之體即性之理,心的本體存在由其知覺作用而表現,體用性情是完全合一的,“命”之客觀必然性與“性”之內在性在人身上得到了統一。

周敦頤認為,人性的構成本質上是陰氣陽氣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合。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人性又有善惡之分,有剛、善、柔、惡、中五品之分,他指出:“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乾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妄。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剛善剛惡,柔亦如之, 中焉止矣”。這是對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中性三品說的發展。

(三)所謂剛、柔、善、惡
他們並不是並列的,而是剛、柔與善、惡相結合,形成為剛善、剛惡、柔善、柔惡,再加上中,形成五品。剛與善相結合為剛善,剛善之性“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乾固”;剛與惡相結合為剛惡;剛惡之性“為猛、為隘、為強梁”;柔與善相結合為柔善,柔善之性“為慈、為順、為巽”;柔與惡相結合為柔惡,柔惡之性“為懦弱、為無斷、為邪妄”。這樣,周敦頤從人性的剛、柔、善、惡幾個重要規定出發,論述了剛善、柔善、剛惡與柔惡幾種主要的人性心理品質類型。但剛、柔、善、惡都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中,“惟中者也,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宋明思想家喋喋不休地談論“中”這個問題,未發之中,已發之中,如此等等,都是從周敦頤的性論而來的。

周敦頤認為,易是性命之源,也是人的心理之源。易者,據朱熹解釋,為交錯代換之名。天地之間,陰謀交錯,為性命所出之源。但同時,他又認為:“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就是說宇宙萬物生生不窮,但本質上都是一氣所演化,即“是萬為一”。五行各有特殊的質(五殊),二氣也各有內實(二實),但二氣的根本是“一”(二本則一)。“一”指“太極”,太極元氣演化出二氣五行,一氣表現為各自差別的萬物,這就是“一實萬分”、“人性五品”即由此而來,人們不同的心理特質與心理狀態也由此而來,萬物與一道各有自己的標準,“萬一各正”,“各一其性”,天地間的一切不論小的還是大的, 各有自己的命定(小大有定)。性命由二氣(陰陽二氣)交錯產生,而陰陰交錯則是由抽象的“一”產生的。萬物出於一,一分而為萬物,萬物各有自己的命定。

後世評價

周敦頤太極圖說周敦頤太極圖說
周敦頤周敦頤

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就是以周敦頤為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後,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顥、程賾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木加武字)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諡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濂溪墓

周敦頤周敦頤

周氏後人祭掃濂溪墓

濂溪墓是宋明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墓葬。1073年,周敦頤終老九江,因愛廬山之勝,後人遵其遺囑,將周公與其母其妻同葬於此。濂溪墓經歷代迭修,至清時規模已相當恢弘,曾為江洲八景之一。日軍侵華時,遭日寇破壞。文革期間,濂溪墓遭到嚴重破壞,地面建築僅存墓穴。2006年,濂溪墓被江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古代名人(二)

古代之文化名人,崇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遊歷名山勝境乃其本生所願。他們放蕩不羈,他們悠然自樂,他們憂國憂民。他們當中有詩人,有學者,有為官者,他們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進步。我們要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宋朝著名歷史人物

2013年7月份,黃曉明版的《精忠岳飛》開播,展現了南宋時期一個個的英雄人物。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戰亂催生了眾多的善戰武將和文人墨客。
皇帝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
武將 潘美石守信曹彬楊業狄青岳飛韓世宗李綱楊業尹繼倫楊延昭種世衡宗澤王彥[南宋將領]岳李寶孟珙余玠王堅[南宋名將]
文臣 趙普[宋朝]寇準韓奇范仲淹包拯王安石司馬光富弼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宋朝]
奸臣 王欽若蔡京秦儈賈似道史彌遠
書畫家 王筌徐熙張擇端蘇軾黃庭堅米芾李成范寬郭禧
哲學家 王安石周敦頤程頤程顥張載[北宋哲學家]朱熹陸九淵陳亮[南宋哲學家]葉適
科學家 沈括畢升

關於太極人物

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兩儀即為太極的陰、陽二儀。太極一詞最早見於《易傳 繫辭上》。
林海鷹
李仲賢
劉洪奇
陳執經
易在勤
范魁
楊玉振
趙芹
梅苹
姜啟健
徐艷豐
李章智
高學功
陳小興
陳軍團
常關成
陳金夏
謝業雷
劉永強
陳新芳
王彥民
陳三虎
陳重慶
金仁霖
陳佳琪
任孝傑
陳迎喜
陳金堂
冉永慶
鄧明科
彭龍貴
方華榮
趙雁軍
陳西太
張永洪
陳松全
潘永琦
陳夢芝
陳夢松
陳德柱
陳萬漢
職勝歧
辛愛民
田進美
趙玉璽
陳天成
復平
崔玉傑
陳新全
陳垚
陳金鰲
王戰海
陳小軍
陳天申
喬火票
杜春民
陳長義
楊禹庭
解永法
陳向武
陳向銀
陳立朝
陳有利
郭西林
段衛星
牛汪洋
郝銀貴
康珊麗
高貞愛
張趙保
馬殿臣
職汝壘
孫玉震
郭福厚
焦海東
陳紹傑
陳有強
陳上黨
朱天才
王賜信
王西安
王成新
趙四
朱向怡
張春蘭
職永成
張福才
王學富
張勇剛
申小建
陳二虎
吳永萍
劉慎五
張福旺
陳皂羅
王銀剛
陳福旺
安三旺
葛福來
和保森
於學模
蘇道生
陳沛菊
陳伯祥
趙建宇
李樹發
丁德三
徐岱山
崔立志
李聖瑞
祁錫書
王戰軍
程乃文
陳衛生
楊民
陳繼善
傅淑雲
陳小根
陳向前
陳青萍
陳長軍
陳雲浩
王向中
陳軍營
陳有本
鄭曼青
許宣平
朱昆
李玉禎
陳國旗
范雪萍
張保中
陳迎軍
王大昭
朱保林
王慶生
吳堅毅
陳清環
程龍飛
戈金剛
陳大虎
李紀興
賀國英
余良美
李應聘
譚星
寇建偉
鄭廣濟
吳海江
段勝利
梁正雨
陳鳳英
范鴻信
朱老虎
陳全忠
王大春
姚國平
陳仲甡
張冬洋
李雅軒
洪宇剛
闞桂香
李德印
陳長峰
曾乃梁
陳冠軍
陳照丕
邵善康
傅聲遠
錢惕明
吳文翰
沈家禎
陳自軍
陳春愛
陳秉旺
陳炳
陳俊凌
徐致一
陳長流
陳世通
張蔚珍
吳志青
職寶貴
張瑞峰
王美玲
李春娥
林墨根
黨國俊
史潮記
李景林
崔仲三
陳立清
姚繼祖
祝大彤
郝月如
陳敬柏
牛俊傑
吳圖南
楊振銘
孫福全
張三豐
李經梧
何福生
顧留馨
洪均生
傅鍾文
吳威
陳微明
韓軍生
鄭定華
周遵佛
張建亮
王湘煜
陳伯先
王虎
劉萬光
陳立法
劉萬坤
陳應德
王晉讓
原占國
沙國政
陳思坦
高佳敏
林秋萍
郝為真
唐豪
王國營
陳朝霞
任建明
陳鑫
李秋成
王全國
王乾
李道子
陳瑞華
陳志偉
陳素英
張金鵬
吳英華
陳卜
沈志雲
孫存周
宋斌
陳泮嶺
陳照森
陳盆濱
李亦畲
李玉琳
武禹襄
王宗岳
陳永福
殷勤
張東武
王二平
喬松茂
傅振嵩
許禹生
陳長興
李秉慈
陳照奎
楊振鐸
張繼修
田秀臣
張文廣
李天驥
吳鑒泉
陳慶雲
張旭東[太極人物]
王培生
吉良晨
楊健侯
褚桂亭
錢鋒
楊班侯
楊露禪
陳小旺
門惠豐
張之江
王占國
王大勇
楊寶忠
陳正雷
孫劍雲
陳固安
馬岳梁
陳發科
楊澄甫
陳王廷
周敦頤
達摩
華佗
莊子

宋代名人(二)

宋代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時期,讓我們來通過這些名人更好的了解一下那個時代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