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

戈,讀作gē。基本字義:⒈ 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乾(gān)~。倒(dǎo )~。枕~待旦;⒉玉戈,商周時代的一種儀仗器。最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和凌家灘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玉戈出土;⒊ 姓。戈,中國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格鬥兵器。流行於商至漢代。受石器時代的石鐮、骨鐮或陶鐮的啟發而產生,原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擊,又可用於勾殺,後因作戰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為長、中、短3種。商代已經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於車戰,短戈用於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最早的發現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截至2007年,距今約3500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筆順編碼

部外筆畫:0;總筆畫:4
五筆86:AGNT
五筆98:AGNY
倉頡:I
筆順編號:1534
四角號碼:53000
UniCode:CJK統一漢字U+6208

字形信息


異體字:隿
漢字首尾分解:弋、丿漢字部件分解:弋、丿
筆順編號:1534
筆順讀寫:橫斜勾撇點
戈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adagger-axe2.ahalberd

基本字義

●戈
gēㄍㄜˉ
古代的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乾(gān)~。倒(dǎo)~。枕~待旦。
玉戈,商周時代的一種儀仗器。最早在4000年前的二里頭文化和凌家灘文化時期的墓葬中就有玉戈出土。
姓。

詳細字義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一種長柄勾刃兵器之形。隸定字形從弋,從丿,會意。“弋”指“巡邏中的戈”,即“游戈”。“丿”是具有否定含義的特殊符號,意思相當於“不”。“弋”與“丿”聯合起來表示“不在巡邏狀態的戈”,即指“靜止狀態的戈”、“豎立狀態的戈”。本義:作為主戰裝備和進攻性武器的勾兵,一種曲頭兵器。說明:中國古代商朝至戰國時期的典型進攻性兵器是曲頭的“戈”,從秦代開始戈逐漸被戟和矛所取代,西方古代的典型進攻性兵器是直頭的“矛”。這種主戰兵器的差別是由軍陣作戰方式決定的。在方陣進攻時,戰車部隊正面出擊,高速闖入敵陣,站在車上的戈兵藉助車勢用戈頭“收割”車邊敵人的頭顱,就像鐮刀一樣。

中國古代的主要兵器

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說文》。按,戈者,柲也,長六尺六寸,其刃橫出,可勾可擊,與矛專刺、殳專擊者不同,亦與戟之兼刺與勾者異。
執戈上刃。——《書·顧命》
稱爾戈。——《書·牧誓》
戈廣二寸。——《考工記·冶氏》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楚辭·屈原·國殤》
青銅製
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秦以後逐漸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橫擊和鉤殺,勾割或啄刺敵人,因此,古代叫做勾兵或稱啄兵。又如:戈殳(戈和殳。泛指兵器);戈甲(戈和鎧甲。借指戰爭。又為兵器的統稱);戈矢(戈和箭);戈矛(戈和矛)

泛指兵器

左右軍士,皆全裝貫帶,持戈執戟而立。——《三國演義》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檀弓下》(袁可立)笥經文起胸庫,武戈止手,探驪不怵。——明倪元璐《袁節寰大司馬像贊》

戈兵

(兵器。也指戰爭);干戈(泛指武器;喻指戰爭)

戰爭

戰亂

鹿骨仿生品

戈其實是骨武器鹿下頜骨的仿生品,鹿下頜骨去掉門齒部分,可以得到兩件骨武器,戈酷似完整的帶升支部的半邊鹿下頜骨。在前青銅時期,這種半邊鹿下頜骨就是人們普遍使用的骨武器,在山頂洞人的山洞中即有發現,用途為狩獵。人類戰爭開始後,即用於戰爭,直到後來被青銅武器代替。

戈的書法

戈的書法戈的書法
戈的書法

漢英互譯


dagger

方言集匯

粵語:gwo1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go1[東莞腔]go1[梅縣腔]ko1[寶安腔]ko1[客英字典]ko1[陸豐腔]ko1[海陸豐腔]ko1[台灣四縣腔]ko1

神秘的格鬥世界

在這個火器所統治的世界,為什麼卻有成千上萬的格鬥運動愛好者樂此不疲、世代相傳?到底是“四兩撥千斤”還是“一力降十會”?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格鬥世界,一覽那些古老或年輕的各種格鬥技法、器械。

古代兵器

拼音是ge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