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抽動障礙是一種主要發病於兒童期。原因不明。表現為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突發、反覆快速、不自主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的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臨床表現為各式各樣的動作或運動通常頭面部是首發部位出現的抽動動作可見皺眉、眨眼撅嘴、擺頭點頭轉頸、聳肩、甩手、跺腳、踢腿等等。由於發聲器官和膈肌的運動抽動而發出清喉聲咳嗽聲雞鳴聲、打嗝聲等根據動作的構成和持續的時間可分為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障礙及Tourette綜合徵,該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學習困難強迫性動作和思維或其他行為障礙。
依照臨床症狀往往由輕到重,由簡單抽動到複雜多樣,並且發作頻度增加,間隔縮短症狀發生部位多數有由上到下由“中心”到周圍的規律。不同的臨床症狀常交替出現半數患兒開始發作時為單個簡單抽動少年時期幾種抽動有可能同時存在對患兒的身心健康影響較大。
ICD-10精神發育行為障礙分類及我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CCMD-2-R)將抽動障礙分為①一過性抽動障礙(transientticdisorder)。②慢性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抽動(chronicmotororvocaldisorder)③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delaTourette’ssyndrome)。④其他抽動障礙。⑤抽動障礙未特定。一般認為①、②、③種類型存在連續性,一過性抽動病程持續發展為慢性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
流行病學
抽動障礙可發生於各種民族和各種社會階層男性多於婦女性,成人中男女之比3~4∶1兒童中為9∶1有人報導在兒童的患病率是成人的5~12倍兒童時期最常見為短暫性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或習慣性痙攣患病率約為1%~7%男多於女,發作的平均年齡5~7歲,大多在14歲以前發作一般在2l歲以前發病。國外文獻報導Tourette綜合徵(即抽動-穢語綜合徵)患病率為0.1%~0.5%近年來國內報導病例逐有增多,但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較少。高慶雲(1984)調查8~12歲兒童17727名,查見抽動-穢語綜合徵43名患病率為2.42‰城市高於農村,並發現環境污染區與非污染區有明顯差異。
病因
由於抽動的臨床症狀在緊張不安時加重,情緒放鬆時減輕,睡眠時消失,故心理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被看成是本症的病因但真正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多與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有關。
有研究提示Tourette綜合徵屬於器質性疾病60年代中期藥物治療在Tourette綜合徵取得顯著效果後,生物學因素才被重視。近20年的研究比較受到關注的是本症患兒明顯的性別差異和高外顯率。神經電生理方面EEG異常者能達到12.50%~66%但其表現為非特異性,誘發電位中亦無有意義的改變。神經解剖方面有研究認為可能主要是基底節通路功能失調或腦的其他部位與基底節連線出現損害或一處、幾處生化迴路異常所致。在神經肽和免疫方面有報導血中α2-球蛋白抗體水平與抽動障礙的臨床嚴重性相關。另外患兒圍產期併發症、低體重兒都較對照組明顯高同時研究尚發現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自身免疫反應可能導致Tourette綜合徵。
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經過研究證實遺傳因素與Tourette綜合徵發病有關但遺傳方式不清通過家系調查發現10%~60%的抽動
障礙患者存在陽性家族史單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75%~90%,雙卵雙生的同病一致率為8%~23%。家系調查還發現,在各種抽動障礙的親屬當中,強迫症、多動症患病率明顯增高另有研究認為Tourette綜合徵與強迫症是基因的不同表現形式。2.神經生化因素多巴胺假說認為Tourette綜合徵與多巴胺過度釋放或觸突後多巴胺D2受體的超敏有關。採用氟哌啶醇、匹莫齊特(哌迷清)等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可以減輕抽動症狀內源性阿片與抽動障礙強迫障礙均有關,有證據顯示阿片受體拮抗劑納曲酮能夠減輕Tourette綜合徵的抽動和注意缺陷症狀。5-HT假說依據是Tourette綜合徵患者色氨酸羥化酶活性低下而5-HT再攝取抑制劑對40%的Tourette綜合徵患者有效說明Tourette綜合徵與強迫症可能在病因方面存在聯繫有研究認為本病與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亢進有關,其依據是應激情況下抽動症狀加重,腦脊液中去甲腎上腺素的代謝產物3-甲氧基-4-羥基苯乙二醇(MHPG)水平增高降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活性的藥物苯胺咪唑啉(苯氨咪唑啉)對本病有治療效果。
3.社會心理因素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遇到各種心理因素,以及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都能引起緊張、焦慮情緒都可能誘發抽動症狀親職教育不良管教過嚴,過於挑剔苛刻,學校及家長要求超過了實際水平均可造成孩子的緊張與焦慮進而導致抽動障礙。
臨床表現
1.基本症狀抽動主要表現為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肌肉抽動發生在一個或多個部位,包括簡單運動抽動或複雜運動抽
動簡單運動抽動指眨眼、縱鼻、咧嘴搖頭聳肩等。複雜運動抽動是指多組肌群幾個部位同時出現運動抽動,如患兒突然下蹲或跳起、四肢抖動、觸摸自己或他人拍打自己等。發聲抽動分為簡單發聲和複雜發聲:簡單發聲為清嗓清鼻腔聲發出“啊啊”叫聲;複雜發聲則出現穢語、重複語言、模仿語言嘮叨等運動抽動是一種有節律、不自主迅速、重複的肌肉抽動,可以受意志控制在短時間內不發作抽動之前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稱為感覺性抽動。2.臨床類型
(1)短暫性抽動障礙:又稱抽動症(tics)或一過性抽動障礙,常3歲後起病4~7歲最為常見。是最為常見且較輕的一型,表現為簡單的運動抽動運動抽動首發部位常為面部某肌群首發於面部五官的交替抽動如擠眼皺眉、撅嘴、齜牙、咬唇擺頭引頸、聳肩等。如以上症狀此消彼現並漸向上肢或下肢發展少數表現為簡單的發聲抽動,如清嗓、咳嗽吼叫、嗤鼻、發出“啊”“呀”的哼哼聲,開始時聲小而不被注意。抽動能受意志克制數分鐘至數小時,緊張不安情緒煩躁或不佳或患軀體症狀加重入睡後症狀消失部分患兒症狀固定於某一部位,持續1~2個月,有些患兒抽動部位變化不定交替出現一天發作多次,至少持續2周,但不超過1年。本型症狀較輕,治療效果較好,有部分病例症狀自行緩解。患兒有敏感羞怯不合群、易興奮和激動等特點。可伴有遺尿夜驚或口吃。
(2)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是指臨床表現符合抽動障礙的一般特徵可以有簡單運動性抽動和複雜的運動抽動,或僅僅出現發聲抽動,而且症狀累及廣泛除面部、頸項、肩部肌群外常累及上下肢、軀幹,症狀發生頻繁,並且持久,往往超過1年。有少數僅表現為單純慢性發聲抽動任何一次抽動不超過3組肌肉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在病程中交替出現抽動的頻度可能每天發生,也可以斷續出現但發作的間歇期不會超過2個月。本類型症狀重對患兒學習、生活影響較大,大多在此階段要求診治。但治療反應較前類型差且不易完全控制。
(3)Tourette綜合徵:又稱發生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或抽動-穢語綜合徵(delaTourette’s綜合徵簡稱TS)症狀表現常面部肌肉輕微抽動開始漸漸波及頸、肩上下肢軀幹可形成多部位複雜抽動有的病例抽動及突然衝動性動作同時存在而表現為奇特的姿勢動作如踢腿、下蹲彎腰走路鏇轉不可克制地衝動性觸摸物體及他人或拍打、刺戳動作;嚴重者有自傷行為,如咬破唇、拔牙戳眼、戳鼻等動作。又是類似強迫衝動障礙的症狀。發聲抽動與運動抽動同時存在,可為簡單性或複雜性發聲,表現為單音喊叫如動物一樣的叫聲無意義字句或為重複刻板的穢語和模仿言語出現穢語者已占患兒的10%。症狀大多表現頻繁,強度大,對患兒身心健康影響較大。約有半數患兒伴有活動過度注意短暫任性衝動學習困難和其他形式的情緒紊亂。
本症為緩慢病程,症狀時好時壞並且時常交替出現經治療多數病例症狀可改善,但治癒較困難。一般患兒智力正常青年期後症狀明顯減輕。
有人採用Bender-Gestalt測驗對患者進行測試結果提示本症患者以右側大腦半球損害顯著。約50%~60%有腦電圖異常主要為慢波或棘波增加。大約25%有頭顱CT異常,但臨床發現似乎較此報導為低。
3.其他症狀約有50%~60%的患者伴有強迫症狀,50%~60%合併多動症,並可合併情緒不穩定易激惹破壞行為和攻擊行為以及學習困難等30%~44%的患兒合併自傷行為、猥褻行為。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可誘發抽動症狀加重。
診斷
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和精神檢查,仔細觀察抽動症狀和一般行為表現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抽動可被暫時控制,故易
被忽視漏診,也容易因伴發症狀而被誤診,故需識別主要症狀和次要症狀以及症狀出現的前後以確定診斷。1.暫短性抽動障礙需符合以下標準:①通常多在兒童或少年期起病。起病於2~15歲;②有不自主重複、快速、無目的單一或多部位肌群抽動或單一的發聲。③抽動能受意志暫時控制數分鐘或數小時;④抽動強度或抽動部位可以改變;⑤抽動症狀1天內可出現多次,天天如此,至少持續2周,但不超過1年。⑥排除小舞蹈症、肝豆狀核變性、癲癇性肌陣攣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障礙。
2.慢性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需符合下列標準:①具有不自主抽動,任何一次抽動不超過3組肌群或具有發聲抽動;②抽動症狀表現及強度持久不變;③能受意志控制數分鐘或數小時;④病程至少持續1年以上;⑤排除慢性錐體外系疾病。
3.Tourette綜合徵需符合下列標準:①在病程的某些時候存在著多種運動和1種或多種發聲抽動但不一定同時存在;②一天內發作多次抽動(通常是一陣陣發作)幾乎天天如此,間歇發作期超過1年;③抽動部位、數量頻度複雜程度和嚴重程度隨時間而改變;④21歲以前發病;⑤除外精神活性物質中毒或已知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Huntington舞蹈症和病毒性腦炎。
鑑別診斷
1.風濕性小舞蹈症該病是由於感染所致通常發生於5~15歲兒童,以舞蹈樣異常運動為特徵並有肌張力減低等風濕
熱體徵實驗室檢查有血沉增快病程自限性,無發聲抽動,抗風濕治療有效。2.Huntington舞蹈症該病多發生於成年人,偶見兒童,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以進行性不自主舞蹈樣運動和痴呆症狀為主CT檢查可見尾狀核萎縮。
3.肝豆狀核變性該病為酮代謝障礙所致,有肝損害錐體外系體徵及精神障礙可見角膜K-F色素環,血漿銅藍蛋白減低等特徵有助於鑑別。
4.癲癇所致肌陣攣是癲癇的一種發作類型持續時間短暫,常伴意識喪失,腦電圖高度節律異常抗癲癇藥治療可控制發作。
5.遲發性運動障礙主要見於套用抗精神病藥物期間突然停藥或藥量較大所產生的不自主運動障礙,有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史。
6.急性運動障礙常為藥物所引起的突然不自主震顫肌張力障礙扭轉痙攣或舞蹈樣動作,一般停藥後症狀可消失。
7.癔症性痙攣抽搐患者具有精神病特徵,一般無發聲抽動。
8.兒童精神分裂症該病的裝相做鬼臉症狀類似Tourette綜合徵,但其還具有精神病特徵性症狀,無發聲抽動。
檢查
實驗室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其它輔助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治療
症狀輕微者無需特殊治療但應注意調整環境及清除不利的心理因素對患兒的影響。要讓家長和患兒的老師了解患兒
的抽動、“多動”是一種病而並非他們有意的“亂動”出“怪樣”出聲來擾亂課堂秩序或不專心學習;對他們不歧視也不必過分關注,有時過分注視他們的抽動或阻止及強行要他們控制自己,反倒引起緊張不安而加重抽動的頻度和強度。另外,患兒本人、家長和老師也應了解本病的特點除極個別症狀嚴重者或自傷者暫需休息治療外一般無需休息治療,但可依據病情輕重適當減輕學習負擔適當延長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緊張、激烈的運動,患兒可以照常上學對慢性抽動障礙和抽動穢語症者可採用藥物治療大多取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1.藥物治療
(1)氟哌啶醇(haloperon):氟哌啶醇口服有效率達75%~90%,既有效地控制抽動症狀又不至於影響學習。通常從小劑量開始,0.25~2mg/d,分2~3次服用一般每天總量為1.5~2mg常見副作用有嗜睡乏力頭昏便秘心動過速、排尿困難及錐體外系副反應。
(2)匹莫齊特(pimozide):治療作用與氟哌啶醇相同,但對心臟副作用較氟哌啶醇多見,可引起心電圖異常如T波倒置、U波出現Q-T間期延長心動過速在服藥的過程中應監測心電圖的變化。該藥半衰期長每天晨服1次開始劑量0.5~1mg一般每天總量為1~6mg遲發性運動障礙出現較少一般只會出現嗜睡、乏力、頭昏、便秘等。
(3)硫必利(tiapride):療效略遜於氟哌啶醇但其鎮靜作用較輕,較易為患兒接受該藥有效率達76%~87%其特點是錐體外系反應少常用劑量為50~300mg,分2~3次服用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乏力、頭昏胃腸道不適、興奮失眠等。
(4)可樂定(clonidine):又稱苯胺咪唑啉對控制抽動發作有較好的作用對伴有多動注意障礙、情緒障礙者有較好療效有效率50%~86%治療過程中極少數患者症狀可能短暫性加重但繼續用藥症狀卻能逐漸改善對合併多動症或因使用中樞興奮劑治療多動症而誘發抽動症狀者首選此藥常用劑量0.0375~0.075mg/d,分2~3次服用起始劑量0.05mg/d。其副作用有口乾、頭昏、嗜睡、一過性低血壓,少數病例心電圖出現P-R期間延長或有可能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在用藥的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壓和心電圖。
可樂定貼片為透皮緩釋貼片只需每周貼耳後或上臂皮膚處,可免去每天服藥之虞較適宜兒童使用。每片含2mg,每隔6天換貼1次貼片前局部需擦洗乾淨如貼藥後局部出現過敏反應,可改換貼藥部位。
(5)利培酮(risperidone):目前國內用於15歲以上青少年患者,初始劑量為0.25~0.5mg分2次口服,以後每隔3~7天增加0.5~1mg治療劑量範圍0.5~6mg/d副作用較少。
(6)其他:肌苷也是治療抽動障礙的常用藥物控制抽動症狀有效率達75%。有報導氟哌啶醇合用氯硝西泮治療抽動障礙效果較單一使用氟哌啶醇為佳並可減少氟哌啶醇副作用。
2.針對伴發症狀的藥物治療
(1)抽動障礙伴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治療:可採用氟哌啶醇合併三環類抗抑鬱劑氯米帕明12.5~25mg/d分2次服用以控制行為症狀。
(2)抽動障礙伴強迫症的治療:大多數採用氟哌啶醇合併氯米帕明治療,有明顯效果氯米帕明起始劑量為25mg/d,分2~3次服用以後每3~6天增加劑量1次每公斤體重每次增加1mg最大劑量150mg/d,療程在4周以上。服藥過程中需定期查血常規及心電圖氟西汀也是治療強迫症有效藥物之一兒童一般用藥量為10~40mg/d分2次服用作用與三環類抗抑鬱劑相似可產生消化不良噁心食慾缺乏、皮疹、輕度躁狂等副作用。也可以採用氟哌啶醇合併舍曲林治療,舍曲林治療口服劑量為25~100mg可以減輕抽動及強迫行為,合併使用較單一使用效果好。
3.心理治療主要有家庭治療、認知療法行為治療家庭治療和認知療法的目的是調整家庭關係讓患者家屬了解疾病的性質,症狀波動的原因消除人際關係和環境中可能對症狀的產生或維持有不良作用的因素減輕患者因抽動症狀所激發的焦慮和抑鬱情緒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此外還應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內容,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近年來有人提出採用閉口、有節律緩慢地做腹式深呼吸以及鬆弛訓練來減輕抽動症狀。
4.外科治療該治療目前處在試驗治療階段外科手術治療方法包括有額葉手術邊緣系統手術、丘腦及小腦手術等在確定疾病程度並對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效果作充分的評估後爭得家屬及患者的同意方可進行。
預防
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視為原因不明、罕見、可自愈性疾病。然而近30餘年來,對抽動障礙的認識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普遍認為抽動障礙非常多見是一種由遺傳缺陷和不良環境因素所致的精神發育障礙由於本專業自身基礎理論發展較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尚待研究。
慢性抽動性障礙
慢性抽動性障礙,又稱為慢性運動性或發聲性抽動障礙,是指僅表面有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二者不兼有,病
程在一年以上。抽動形式可以是簡單抽動或複雜抽動;抽動部位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種的。若短暫性抽動障礙症狀遷延不愈,病程超過一年,即為轉變成了慢性抽動障礙。【診斷標準】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關於慢性抽動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
1、通常在兒童或少年期起病。
2、有不自主、重複、快速、無目的的單一的發聲。抽動可能手意志克制數分鐘或數小時。
3、肌肉抽動或不自主發聲一天內出現多次,幾乎每天如此或間歇性出現,強度一般不改變,病程超過一年。
4、排除風濕性舞蹈病、肝豆狀核變性、癲癇肌陣攣性發作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障礙。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關於慢性抽動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
1、一種或多種運動性或發聲性抽動,表現為突然的、快速的、反覆性的、非節律性的、刻板的動作或發聲,在病程中不同時出現。
2、每天發作多次,可每天發作或有間歇,病程超過一年,在此期間,其無抽動的間歇期持續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3、上述症狀引起明顯的不安,影響社交、就業和其他重要領域的活動。
4、發病於18歲前。
5、上述症狀不是直接由某些藥物(如興奮劑)或內科疾病(如亨廷頓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後腦炎)引起。
有上述抽動或發聲,但不符合多發性抽動症。
短暫性障礙
短暫性抽動障礙,又稱為暫時性抽動障礙、一過性抽動障礙、抽動症或習慣性痙攣,是指表現有一種或多種運動性
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可以僅有運動性抽動或發聲性抽動,也可以兩者相繼出現,病程在一年之內。短暫性抽動障礙是抽動障礙中最多見的一種類型,也是最輕的一型。【病因】
短暫性抽動障礙的病因尚未明確,致病因素較多,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遺傳因素短暫性抽動障礙可有家庭聚集性,患兒家庭成員中患抽動障礙著較為多見,故認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2、器質性因素圍產期損害,如產傷、窒息等因素可能與本病有關。
3、軀體因素起始往往由於局部激惹而產生抽動。如眼結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現吸鼻、面肌抽動。當局部疾病原因去除後,抽動症狀仍繼續存在。
4、社會心理因素兒童由於家庭生活事件如家庭不和、父母離婚、親人死亡、學習負擔過重等影響,抽動成為心理應激的一種表現。
5、藥源性因素某些藥物如中樞神經興奮劑、抗精神病藥等,長期服用可能產生抽動副作用。
【臨床表現】
本病首發症狀大多數為簡單運動性抽動,一般以眼、面肌抽動為多見;少數病人的首發症狀是簡單發聲性抽動,如清嗓子聲、乾咳聲等。抽動形成多種多樣,但以頭面部的簡單運動性抽動最常見。常見表現為反覆眨眼、皺眉、皺額、咬唇、張口、撅嘴、搖頭、點頭、扭頸、聳肩、嗅鼻、清嗓子等。抽動發生時常有突然、快速、刻板重複交替出現的特點。抽動往往無目的性,意識清楚,可以自由控制,動作範圍較小。抽動部位多局限於某一組肌肉,也可以是兩組以上的多部位肌肉發生抽動。抽動症狀此起彼伏,部位多變。在數周或數月內抽動症狀波動或部位轉移,可向頸部、軀幹或上下肢發展。抽動症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不一,通常對患兒日常生活、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無明顯影響。多見於內向、怕羞、膽小、遇事敏感、不合群的兒童,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後就容易產生這類抽動症狀。體格檢查包括神經系統檢查,通常無異常發現。
在短暫性抽動障礙中,抽動可能僅局限於某一部位肌群收縮,即僅累及一組肌肉的簡單抽動,表現為一種短暫、孤立的急跳狀運動,或一種簡單、無意義、不連續的發聲,諸如眨眼、搖頭、嗅鼻、清喉聲等,這種反覆地單一抽動只是在他人看起來有點彆扭,自己覺得有點不自然,往往把這種既局限於某一組肌肉的簡單抽動稱為習慣性抽動或習慣性抽搐。認為其是由於不良習慣、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等原因所造成的。發病前常有某些誘因,如眼結膜炎、倒睫、咽炎、鼻炎等,以後出現眨眼或咳嗽清嗓子的聲音。也可以因衣著不適、皮膚發癢等促發,成為一種保護性或習慣性的動作,久而久之就固定下來。在一定的時間裡,大多數習慣性抽動通常可以自然緩解,僅有部分人持續時間比較長,還有少部分病人發展成一個以上部位肌群的抽動。
【診斷】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本(CCMD-2-R)關於短暫性抽動障礙的診斷標準如下:
1、通常多在兒童或少年期起病。
2、有不自主、重複、快速、無目的單一或多部位肌群抽動,或單一的。抽動可能受意志克服數分鐘或數小時。
3、抽動症狀一天內出現多次,天天如此,至少持續兩周,但不超過一年。
4、排除風濕性舞蹈病、肝豆狀核變性、癲癇肌陣攣性發作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的運動障礙。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IV)關於暫時性抽動障礙的診斷標
準如下:
1、一種或多種運動性和(或)發聲性抽動,表現為突然的、快速的、反覆性的、非節律性的及刻板的動作或發聲。
2、每天發作多次,持續至少4周,但不超過一年。
3、上述症狀引起明顯不安,影響社交、就業等領域的活動。
4、發病於18歲前。
5、上述症狀不是又某些藥物(如興奮劑)或內科疾病(如亨廷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後腦炎)引起。
6、不符合慢性運動性或發聲性抽動障礙或多發性抽動症的診斷標準。
【治療】
本症一般愈後良好,大多數可自行好轉。對於抽動症狀程度輕、干擾損害少者無需特殊治療。抽動症狀比較明顯者可給予藥物治療,如口服小劑量氟哌啶醇或泰必利等。同時,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培養和維護患兒的身心健康,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以及其他過重的精神負擔,以利於病情康復。
發聲抽動障礙
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是以限於一組肌肉或兩組肌肉群發生運動或發聲抽動(但兩者不並存)為特徵的一種抽動障礙,抽動可以是單一的也可是多種的(通常是多種的),持續1年以上。
1.不自主運動抽動或發聲,可以不同時存在,常1天發生多次,可每天或間斷出現;
2.在1年中沒有持續2個月以上的緩解期;
3.18歲前起病,至少已持續1年;
4.不是由於Tourette綜合徵、小舞蹈病、藥物或神經系統其它疾病所致。
聯合抽動障礙
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是以進行性發展的多部位運動和發聲抽動為特徵的抽動障礙,部分患兒伴有模仿言語、模仿動作,或強迫、攻擊、情緒障礙,及注意缺陷等行為障礙,起病於童年。
一、症狀標準:表現為多種運動抽動和一種或多種發聲抽動,多為複雜性抽動,二者多同時出現。抽動可在短時間內受意志控制,在應激下加劇,睡眠時消失。
二、嚴重標準: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患兒感到十分痛苦和煩惱。
三、病程標準:18歲前起病,症狀可延續至成年,抽動幾乎天天發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續1年以上,或間斷髮生,但1年中症狀緩解不超過2個月。
四、排除標準:不能用其它疾病來解釋不自主抽動和發聲。
兒童教育
兒童抽動障礙,雖然是近些年來才被慢慢認識,但已經引起了廣大家長及相關人士的重視。然而,即使這樣,還是
不能讓患兒家長正確的給孩子選擇治療手段,起不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往往是待孩子症狀較為嚴重時才選擇就醫,又因為找不到規範有效的治療方法而感到茫然。這裡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往往有些家長發現孩子這些行為時以為是孩子淘氣,沒有在意,很容易被忽視病情,待症狀嚴重時,在治療上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所以,在初期發現孩子有異常症狀時,首先應帶孩子進行確診。
首先,要科學確診:當發現孩子有眨眼、清嗓、甩頭、伴有發聲等等的抽動表現症狀時,應立即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一般的檢查項目為微量元素檢測、美國IVA檢測、智商與記憶力檢測,有條件的還可進行兒童腦電圖檢測。這樣可更好的配合專家對患兒是否患有抽動症或多動症的確診。
通過以上途徑的檢測,即可有效的判斷孩子是否患的是抽動或多動症,在確認後即可進入治療過程。
其次,要合理治療:因為抽動症或多動症是一種兒童慢性病,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需嚴格按照專家的治療方案堅持治療方可見效。對於輕度患兒,發病時間短(一般不超過一年),症狀較輕者,在用藥1-2個月左右療效顯著,症狀基本控制或消失。可根據專家臨床診斷建議,進行鞏固,避免復發;而對於重症者,一般為多部位抽動,病程較長者(一年或以上者),依專家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一般治療1-2個月方可有效,治療期會因病情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一,需要患兒及家長配合治療使症狀得到控制或消失,並做好鞏固。
在專家治療過程中,患兒家長應積極配合專家,不可對孩子打罵;不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患兒身上,尤其是不要在患兒抽動的時候注視患兒,這樣會對患兒造成一種心理壓力,不利於患兒康復。合理的做法應該是:
1、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不可過度勞累,要保持足夠的睡眠;
2、在家庭環境里,應避免直接用敏感語言明示患兒症狀;
3、在患兒抽動時應給予忽視,視而不見狀;
4、給予患兒更多的鼓勵,培養孩子建立自信,緩解壓力;
5、不可讓孩子參加劇烈運動,如軍訓、長跑、競技性體育活動及重體力活動;
6、學習時間不宜過長;
7、應與學校老師溝通,避免給予患兒敏感性語言批評教育,要很好的配合治療期患兒的教育工作;
8、注意治療期的飲食,不吃油膩、生冷、含鉛量高的食物,服藥期間不吃辛辣、海鮮、速食麵、膨化食品,應以清淡佳肴為宜,適當補充營養;
9、季節交換期,尤其是春、秋季為感冒高發期,應注意患兒的脫、穿衣,謹防感冒,因為感冒極易引起患兒復發或症狀復發、加重。
10、每天看電視時間不可超過半小時,且不可看過於激烈、刺激畫面,對於重症者應避免看電視。避免使用電腦,如確有學習需要,每次使用電腦不宜超過半小時,嚴禁杜絕過度使用電腦或玩遊戲。
11、在治療期間應按時複診,確保及時根據病情調整用藥,提高康復進度。
12、杜絕患兒攝入含鉛量高的食物(爆米花、松花蛋)等食物。
13、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
14、給孩子飲食制定菜譜。
15、根據孩子身體狀況差異,制定適合孩子的運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