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抽動症

兒童抽動症

小兒抽動穢語綜合徵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又稱多發性抽動症。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及在抽動的同時伴有暴發性發聲和穢語為主要表現的抽動障礙。男性多見,大部分患者於4~12歲之間起病。患者常存在多種共病情況,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障礙(OCD)、行為問題等。

基本信息

病因

本病發生主要與以下幾種因素相關。

遺傳

研究已證實遺傳因素與Tourette綜合徵發生有關,但遺傳方式不清。家系調查發現10%~60%患者存在陽性家族史,雙生子研究證實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75%~90%)明顯高於單卵雙生子(20%),寄養子研究發現其寄養親屬中抽動障礙的發病率顯著低於血緣親屬。

神經生化異常

抽動障礙可能存在DA、NE、5-HT等神經遞質紊亂。多數學者認為Tourette綜合徵的發生與紋狀體多巴胺過度釋放或突觸後多巴胺D2受體的超敏有關,多巴胺假說也是Tourette綜合徵病因學重要的假說。有學者認為本病與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亢進、內源性阿片肽、5-HT異常等有關。

腦結構或功能異常

皮層-紋狀體-丘腦-皮層(CSTC)環路結構和功能異常與抽動障礙的發生有關。結構MRI研究發現兒童和成人抽動障礙患者基底節部位尾狀核體積明顯減小,左側海馬局部性灰質體積增加。對發聲抽動的功能MRI研究發現抽動障礙患者基底節和下丘腦區域激活異常,推測發聲抽動的發生與皮層下神經迴路活動調節異常有關。

心理因素

兒童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因素,或者引起兒童緊張、焦慮情緒的原因都可能誘發抽動症狀,或使抽動症狀加重。

免疫因素

研究顯示患者的發病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免疫反應有關,部分患者免疫抑制劑治療有效。

診斷依據

兒童抽動症兒童抽動症
(一)年齡、季節、誘因:85%以上的病例發生在1歲以內,其中又以<6個月的嬰兒占絕大部分。季節以春季(3-5月)發病最多。維生素D不足,膳食鈣不足、早產兒及人工餵養兒易發病。

(二)臨床表現:

嬰兒以無熱驚厥為主。每日驚厥發作1-20次不等,每次持續時間數秒至半小時左右。驚厥時大都意識喪失,手足呈節律性抽動,面肌痙攣,眼球上翻,大小便失禁等。小嬰兒有時只見面肌抽動即為本症的初期症狀。發作間隙病兒神志基本正常。

較大嬰兒兒童則以手足搐搦為主,即腕部彎曲、手指伸直、大拇指貼近掌心,足趾強直而跖部略彎呈弓狀,發作時神志清醒。

喉痙攣是嬰兒手足搐搦症最嚴重的表現,可呈現吸氣性哮吼。吸氣困難,嚴重時可因窒息而死亡。肌肉注射時偶可誘發喉痙攣。

(三)隱性體徵:只有以下隱性體徵而無驚厥或手足搐搦者稱為隱性手足搐搦症。

l.面神經征(Chvostek征):用指尖輕叩耳前面神經處,可見眼皮上唇抽動。新生兒期此征陽性無診斷意義。

2.腓反射陽性:用小錘叩擊膝外側腓骨頭上的腓神經,足部向外側收縮為陽性。

3.止血帶徵(Trousseau征):血壓計袖帶包裹上臂,打氣加壓使橈側脈搏暫停,5分鐘內出現手搐搦為陽性。

(四)實驗室檢查:血清鈣可低於1.75mmol/L,鹼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磷或低或正常或升高。

鑑別診斷

與驚厥性疾病鑑別

1.嬰兒痙攣症:多在生後3-7個月開始發作,發作時有短暫意識喪失及特殊姿態,智力多受影響,腦電圖呈特有的"高峰節律紊亂"。

2.甲狀旁腺功能不全:如新生兒期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不全、手術時誤切甲狀旁腺時的功能受損及原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不全等,都可出現血鈣降低症狀。但本病血磷增高、鹼性磷酸酶正常,PTH下降,常需甲狀旁腺素治療。

3.其他:尚需與產傷、腦發育不全、神經系統感染、感染性疾病的腦症狀,以及低血糖、鉛中毒等引起的驚厥相鑑別。

與其他病因所致的手足搐搦症鑑別

1.鹼中毒性手足搐搦症:低氯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或輸入過多鹼性液等均可使鈣與蛋白質的結合增加,鈣離子減少而發生手足搐搦。

2.低鎂性手足搐搦症見於長期腹瀉、長期輸液而未補鎂的患兒等,或臨床懷疑低鈣驚厥用鈣劑治療無效者也應考慮本病。患兒血鎂可降至0.75mmol/L以下,注射或口服鎂劑後可控制症狀。

3.慢性腎功能不全所致的手足搐搦症:因排磷功能減低、血磷增高抑制25-(OH)D3轉化為1,25-(OH)2D3以致血鈣降低。但本病的低白蛋白血症和慢性酸中毒使鈣離子不一定很低,只在血清鈣極度減低或輸入鹼性液時才出現手足搐搦。

治療

(一)急救措施:喉痙攣與驚厥可致呼吸暫停,均有生命危險,應儘快急救。

1.保持呼吸道通暢:嚴重者先將舌尖拉出,進行人工呼吸或加壓給氧,必要時氣管插管。

2.驚厥處理:立即足量苯巴比妥鈉8mg/kg肌注;或副醛1ml/歲(最大量不超過5ml/次)深部肌注;或10%水合氯醛4-10ml保留灌腸;或安定每次0.l-0.3mg/kg肌肉或靜脈注射。同時針刺人中、合谷、少商、印堂等。

3.補充鈣劑:不要等血鈣測定結果,應立即用10%葡萄糖酸鈣5~10ml加10%~20%葡萄糖液10-20ml稀釋後緩慢靜注(不可皮下或肌肉注射,因可致局部壞死)並監測心率,如發生心動過緩即應減慢注入速度或停止,每日注射l-3次,連用2-3日。痙攣停止後改口服10%氯化鈣(既補鈣又酸化血)5-10ml每日3-4次,7-10日後改用乳酸鈣每日2g。氯化鈣套用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醫源性酸中毒。

(二)維生素D治療:補充鈣劑3-5日後可給維生素D劑,由小量開始,以免誘發低鈣。劑量為2500-5000IU/d,一周后可增至5000-10000IU/d。療程與佝僂病相同,然後改為預防量。必要時亦可於鈣劑治療數日後給維生素D2或D330-60萬IU肌注一次。

(三)如按上法治療後發作仍不停止,應測血清鎂,如血清鎂<0.75mmol/L,可用25%硫酸鎂每次0.1ml/kg肌注,每6小時1次。1日後改用鎂3mg/(kg·d)分3-4次口服。

預防

預防從圍產期開始,1歲內嬰兒為重點,持續到3歲。

(一)胎兒期:妊娠期最後3個月應給母親補充維生素D劑400IU/d、適當鈣劑及戶外活動。

(二)新生兒期:儘早開始戶外活動。早產、雙胎、人工餵養、冬季出生兒或不能堅持戶外活動的小兒,於生後l-2周開始口服維生素D劑500-1000IU/d或10萬-20萬IU肌注一次,可維持1-2個月。

(三)嬰兒期:堅持戶外活動或口服維生素D劑400-800IU/d不可間斷。

(四)幼兒期:夏季增加戶外活動,可不用維生素D劑。冬季到來時(10月中旬)北方小兒20萬-40萬IU、南方小兒10萬一20萬IU一次口服(骨化醇糖丸)或肌注。高發病區春季(l月中旬)再用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