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和醫學水平的提高大眾醫療保健知識的普及,人類平均壽命在逐漸延長。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從1950年到1990年40年間世界人口的平均壽命從46.6歲提高到64.7歲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老年人所占比例正在高速地增長1999年中國已進入老齡化國家預計2025年我國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可達15%經調查發現近半數以上的老年人患有各種慢性軀體疾病其中25%的老年人有程度不同的精神障礙。65歲以上老年人情緒障礙發病率占12%-25%。在大於60歲或65歲的情感障礙患者中焦慮心境惡劣,抑鬱是常見的症狀。流行病學調查0.03%老年人有抑鬱情緒,其中1/3的人有可能發生自殺行為。老年期抑鬱症是指首次發病在老年期以持久的抑鬱心境為基礎以焦慮症狀為突出特點,主要表現情緒低落沮喪行動遲緩以及軀體不適感老年期抑鬱症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單元由於老年人軀體,經濟狀態社會關係及跨文化的因素使診斷問題比青壯年患者更為複雜治療問題也由於其常伴有軀體疾病及老年人的生理生化改變也比青年人複雜的多。
症狀體徵
老年抑鬱症與青壯年患者兩者之間臨床表現有否質的差別,尚無統一意見。至少本病受老化過程心理和生理變化的影響仍具有一些特點。1.焦慮、抑鬱和激越的混合狀態老年病人對憂傷的情緒往往不能很好表達,常用“沒有意思,心裡難受”或表現對外界事物無動於衷,常否認或掩飾心情不佳,甚至強裝笑臉。其親屬及熟人也可能意識不到患有嚴重情感疾病,而只以為是些軀體的“不舒服”。見到醫生就抓住雙手不停地訴說軀體不適,有時軀體焦慮完全掩蓋了抑鬱。也有的無故報怨人們對他不好,以致使人無所適從。
2.興趣索然病人不能體驗樂趣是較常見的特點。病人不但對以往生活的熱情和樂趣下降,越來越不願意參加正常活動,如社交、娛樂,甚至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有的病人能說能笑能娛樂,但就是不能體驗出“快樂”。有的病人經治療好轉會見家屬時能流出眼淚時反而體驗到“快樂”。
3.精力下降主觀上感到精力不足,疲乏無力,重者終日臥床事事需人扶持。老年病人常被誤認為患有嚴重軀體疾病而送到綜合醫院接受昂貴的醫學檢查,導致延誤治療時機。
4.自我評價低病人對自身的狀態評價過低,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責自罪。
5.自殺觀念和行為老年人常不明確地表達,如可能說“打一針讓我死吧”,卻否認有自殺的念頭。老年抑鬱症有慢性化趨勢,也有不堪忍受抑鬱的折磨,自殺念頭日趨強烈,以死求解脫。
6.心境晝夜節律改變病人心境晝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常作為內源性抑鬱診斷指征之一,特別是伴有早醒時。病情輕些的老年人,入睡前感到輕鬆些,講“一天可過來了”或能體驗到晚上電燈打開後心情平穩些。
7.軀體或生物學症狀(BridgesKW,1985)情緒反應不僅表現在心境上,並且總是伴有機體的某些改變。患者的軀體主訴主要集中以下幾種。
(1)心血管系統:多訴說心慌氣短、噁心、嘔吐、胸部憋悶、心前區疼痛、背痛等心臟性神經官能症的症狀。老年病人可為此多次送到急救中心。
(2)消化系統:食慾減退是最常見的。自訴腹部脹滿、胃口不好、反酸水、腹疼、便秘、腹瀉、多伴有體重減輕等胃腸功能性紊亂的症狀。口乾、便秘也是常見的症狀。個別患者也有出現飢餓感或貪食相反症狀,曾遇見1例70歲的老年女性患者先是出現飢餓感,逐漸加重,最後在看病時也帶著饅頭、點心等食物,她不停地進食,經過檢查軀體無異常體徵,到後來慢慢出現焦慮抑鬱情緒,經過抗焦慮抑鬱治療後病癒。
(3)睡眠障礙:是很多患者到專科醫院就診的主要原因,約有80%的病人有睡眠障礙,主要是中段和末段睡眠差。他們多聲稱自己入睡困難和噩夢,甚至整夜睡不著覺,服用過多種安眠藥物也不起作用,對此感到很痛苦,急切要求醫生提供治療。而家屬所反映的情況卻不像患者所說的那樣嚴重,他不是睡不著,而是睡眠較多,就是你從睡眠中把他叫醒,他也不會承認自己睡著了。典型的是早醒,早晨兩三點醒後,即陷入今天如何過的痛苦絕望之中。因患者睡意不夠,反映其對失眠有焦慮情緒之敵。
(4)自主神經系統:有些患者的主訴是自主神經紊亂的表現,如頭痛、頭暈、心悸、胸悶、氣短、四肢麻木,以及感覺異常,如皮膚燒灼感、出汗多、身上有氣四處亂串等。
此外,認知功能障礙也是老年抑鬱常見的症狀。約有80%的病人有記憶減退的主訴,存在比較明顯認知障礙類似痴呆表現的占10%~15%,如計算力、記憶力、理解和判斷力下降,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篩選可呈假陽性,其他智力檢查也能發現輕至中度異常。國外作者稱此種抑鬱為抑鬱性假性痴呆。其中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痴呆。
值得提示的是,老年期抑鬱症與青壯年抑鬱症的抑鬱情緒,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鬱症患者較突出的表現是焦慮和過分擔心,往往把問題看得複雜化。行為方面表現坐臥不安,搓手頓足,反覆以軀體不適糾纏家人或醫生。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檢查又沒有嚴重的軀體疾病,家人對病人就產生了厭煩情緒。因此,患者覺得患了不治之症,感到家人討厭自己。在此基礎上懷疑家人為擺脫包袱而傷害自己,患者感到周圍的人也都議論自己,別人的一舉一動都是暗示自己去死等精神病症狀,如被害妄想、關係妄想、疑病妄想。患者自認為患有嚴重疾病,受疾病痛苦的折磨,而家庭成員又不理解,這樣在抑鬱情緒和病理性惡劣心境的基礎上,以及妄想體驗的影響下產生悲觀厭世、無助感、無望感,而發生自殺企圖和自殺行為。老年期抑鬱症自殺行為也與青壯年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鬱症患者在自殺前顧慮重重,把自己死後的各種可能結果都面面俱到地考慮好,一旦採取自殺,態度堅決,自殺的成功率一般比青壯年的抑鬱症患者要高。
因此,當老年期出現軀體不適感而糾纏不休,又檢查不出相應的軀體疾病體徵時,應當想到有老年期抑鬱症的可能,特別是出現抑鬱情緒障礙後,應及時去專科醫院就診。
病因
情感障礙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病前性格、遺傳、生化和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老年期抑鬱症患者病前性格多有固執己見、依賴性強、心胸狹窄、辦事認真等特點。多數人發病前有社會心理誘發因素,最常見的誘因往往在退休後社會生活範圍縮小,住在與鄰居相隔的單元房內與鄰居間不相來住,環境改變,受身體條件的限制,與同事間的交往中斷,人與人之間阻隔,有被社會拋棄的失落感。家庭中子女已長大成人參加工作學習,甚至婚後分家單過。加之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同老年人在一起生活時間減少,使老年人感到寂寞孤獨。離、退休後或勞動能力喪失、經濟來源減少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改變,同時老年人特殊的年齡階段,生活負性事件會不斷出現,如喪失配偶、親朋好友死亡以及家庭矛盾、意外事件等諸多因素都容易使老年人產生悲觀情緒。社會環境因素和病前性格、以往痛苦遭遇和原有的健康狀況等潛在因素,促使其發生心理方面的改變,從而導致老年抑鬱症的發生。儘管這些因素錯綜複雜並相互交織,但是這並不影響大多數醫生對老年人情感障礙的診斷和治療。病理生理
1.遺傳因素Kay(1959)對一組不同年齡起病的老年抑鬱病人進行調查,首先報導老年期首次起病患者的遺傳負荷明顯低於早年起病者。沈漁邨等(1990)的調查也發現晚發病人有情感障礙家族史者占14.7%,而早發單相抑鬱患者為45.5%有顯著差異。于欣(1996)對首發年齡大於60歲的45位情感障礙患者進行分析,單相躁狂及雙相情感障礙共11例,單相抑鬱34例,有情感障礙家族史者2例,占4.4%(于欣,1996)。由此推測遺傳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隨年齡增大而減少。2.社會心理因素國內陳耀銀的調查發現,老年期抑鬱在病前重大生活事件發生率與中青年相似,但事件嚴重性較重。事件類型為家庭衝突及軀體疾病。而中青年事件類型是個人、工作、學習。居喪反應是常見的,這種不良心境可持續1個月。如能保持正常適應能力,應視為正常反應。並非每個遭受重大生活事件都患病,也不一定患情感障礙。
3.病前人格特徵正常老化過程也常伴有人格特徵的改變,如孤僻、被動、依賴和固執等。Post(1972)和Abrams(1987)發現本病患者有明顯人格缺陷,與正常老年人比有突出的迴避和依賴人格特徵。老年人軀體疾病的存在可使這些特徵更突出。
4.生化代謝異常近年研究發現單相抑鬱症患者血中(去甲腎上腺素)NE、腦脊液中NE、3-甲氧基-4-羥基苯乙二醇(MHPG)及其代謝產物不是降低而是升高。而且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和三環類抗抑鬱劑(TCA)升高NE、5-HT作用發生快,臨床顯效時間慢,使情感障礙的單胺學說受到挑戰。Segal(1974)首先提出受體假說,認為抑鬱症是腦內NE、5-HT受體超敏所致,受體超敏可能是抑鬱病人大腦突觸部位可利用的單胺減少的適應性反應,抗抑鬱藥物降低受體敏感性達到治療作用。但帕羅西汀不下調β受體敏感性。5-HT在抗抑鬱藥物和情感疾病的研究領域一直受到重視,選擇性5-HT耗竭劑可逆轉TCAs和MAOIs的抗抑鬱作用,自殺者腦內5-HIAA含量明顯降低。有人發現,腦脊液5-HT濃度與抑鬱程度相關,濃度越低抑鬱越重。此外,DA和GABA、膽鹼能系統功能障礙也與情感性障礙有關。
無論作用於單胺攝取還是受體阻滯的藥物,都是從第一信使角度出發。Wachtel(1988)提出第二信使假說:正常情況下,NE由cAMP傳遞信息,Ach由磷酸醯肌醇系統傳遞信息,雙方平衡保持情緒正常。cAMP系統功能減退導致抑鬱,而增強則導致躁狂。
5.神經內分泌正常老年人和抑鬱性障礙的神經內分泌改變是常見的。有時同一病人既有遲鈍的TRH反應,又有異常的DST,有的只有其中之一,有的兩者皆無。年齡因素本身(60歲以上男性)即可造成遲鈍的TRH反應。神經內分泌改變的病理生理意義還不明確,有待進一步闡明。
6.大腦解剖結構和病理改變CT和MRI技術相繼用於情感性障礙的研究。
45歲以上抑鬱病人皮質下腦組織結構改變的發生率增加已經得到MRI影像學的證實。這些損害可能與老年期抑鬱的發生和預後有關(Krishnanetal1988)。國內王家華等(1996)發現,有增齡性腦改變的老年人抑鬱發病率高於無改變者,焦慮發生率也高。關於老年情感障礙患者有無大腦形態學改變還不成熟,有待進一步積累資料追蹤研究。
診斷檢查
診斷:老年期抑鬱症很容易漏診,抑鬱情緒常被身體其他不適症狀所掩蓋。目前國際和國內尚無老年期功能性情感障礙的疾病分類,對老年期首次起病的各種功能性精神障礙的診斷仍參照國際和國內現行的分類與診斷標準。WHO(1970)老年期功能性精神障礙的分類過於簡單,國內、外作者也試圖對老年期首發的單相抑鬱進行分類,但這些意見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心理學家提出一種自我評估法,依此法可以進行自我評定。紐西蘭醫生根據臨床觀察資料總結了10個最敏感的因素,設計成10個對話式的問題,每個問題有4個備選答案供選擇,根據本人情況,在其中選擇1個最恰當的答案。判斷方法是把總分(所有答案的分值相加)除以40再乘以100計算出抑鬱指數,指數大於70分,可判斷為抑鬱症。
評分法:對話式檢測法指數計算公式為:總分÷40×100
判斷:如果指數大於70分,可判斷為抑鬱症。
實驗室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併發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併發症的陽性結果。
其他輔助檢查: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
鑑別診斷
老年人常伴有各種軀體疾病和腦血管系統疾病。許多急、慢性疾病,如心肺疾患、內分泌疾患、貧血、維生素缺乏等可引起抑鬱症狀。因軀體疾病服用的某些藥物,如利舍平(利血平)、胍乙啶、α-甲基多巴、普萘洛爾(心得安)、類固醇和抗腫瘤藥物也可誘發抑鬱。鑑別診斷時應詳細了解病史和用藥史,儘可能全面地進行實驗室檢查,仔細分析情感症狀與軀體疾病及用藥之間的關係。判斷情感症狀是否與軀體疾病的嚴重程度平行並隨之波動,減藥或停藥能否使症狀減輕或消失將有助於鑑別診斷。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老年抑鬱症病人臨床表現為各種軀體不適,如胸悶、氣短、疲乏無力、消化功能減退、噁心嘔吐及體重減輕。而病人的抑鬱心境往往為軀體症狀所掩蓋,病人將其不適歸於內科疾病,反覆到綜合醫院檢查,對症治療往往療效不佳,常易誤診為神經症或軀體病而延誤治療。此即為“隱匿性抑鬱”,詳細的精神檢查,有無情緒晝重夜輕及體重減輕有助於明確診斷。在老年病人中,抑鬱和認知障礙存在複雜的關係。抑鬱症病人中有一定比例會出現可逆性認知障礙,即“假性痴呆”(WellCF,1979),其中一部分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痴呆。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腦退行性病變,尤其在疾病早期酷似抑鬱性障礙。這類疾病起病非常緩慢,在抑鬱症狀出現之前就已存在記憶力和定向力減退且進行性加重,大多數患者並無認知損害的主訴和痛苦體驗。智力檢查病人常給予近似的回答,語言功能也有障礙。CT和MRI檢查可發現病人有明顯的腦萎縮和腦室擴大。在診斷痴呆的病例中大約有20%合併抑鬱症狀(Reifleretal1982),通過使用抗抑鬱劑治療心境和行為可有改善,但基本的認知損害不會改善。
治療
老年患者的藥物治療是一個較複雜的問題。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老年人胃腸道血流減少但不影響脂溶性藥物的吸收。因老年人脂肪含量增加,使藥物分布容積增大。肝腎功能減退導致排泄能力下降,肝功能下降導致合成血漿蛋白減少而使血漿游離藥物濃度增加。此外,老年人藥效學改變,中樞神經系統對藥物更加敏感,副反應明顯增加。由於常伴有軀體疾病而服用其他藥物,老年人使用抗抑鬱藥物時,各種藥物之間相互作用問題亦應予以重視。因此,老年病人藥物治療首先考慮的是副反應問題,其次才是療效問題。1.藥物治療三環類抗抑鬱劑(TCA)是脂溶性藥物,口服吸收快,約90%與血漿蛋白結合,大部分從尿中排出。TCA有提高情緒、緩解焦慮、增進食慾、改善睡眠等作用,對各種抑鬱狀態均有效。禁忌證是嚴重的心、肝、腎疾病、癲癇、急性閉角型青光眼及對TCA過敏者。TCA有許多副作用,最常見的是抗膽鹼作用、心血管副作用及影響心臟的傳導。有報導,老年病人服用三環抗抑鬱劑50~100mg/d即可以達到有效濃度。但初始劑量應從25mg/d開始,第1周劑量不超過50mg/d,以後如果病人能耐受則逐漸加至治療劑量。有效劑量6~8周無效再換用其他藥物。TCA的抗膽鹼作用有時造成意識模糊、共濟失調、和記憶減退。四環類抗抑鬱劑馬普替林對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者較好。療效與TCA類藥物相似,服法、劑量也相同。米安色林(Tolvon)為新一代四環類抗抑鬱劑,無抗膽鹼能作用,也無心血管系統副反應,與抗高血壓藥也無相互作用。劑量30~60mg/d。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是20世紀80年代末及90年代陸續上市的抗抑鬱新藥,其抗抑鬱效果得到許多研究的證實,副反應主要為5-HT亢進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而抗膽鹼能副反應比三環類抗抑鬱劑要小的多。對老年病人無疑應從最低有效劑量開始。因均無鎮靜作用宜清晨頓服。需要注意的是,套用SSRI後換用其他三環類抗抑鬱劑需間隔較長時間。
2.睡眠剝奪治療每周剝奪1或2次一夜睡眠,中間可間隔2~3天。進步後可逐漸延長間隔。具體作法是病人起床後約40h不睡眠,監督病人到第2天晚上平時上床睡覺時才睡覺。適應證是中度抑鬱,幾乎無副反應。缺點是療效維持時間較短。對有諸多禁忌證的老年病人雖顯原始,也可一試。
3.電休克治療電休克療法(ECT)主要適用於對抗抑鬱藥無效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耐受抗抑鬱劑引起的不良反應;有強烈自殺觀念急需很快控制病情。抑鬱發作期每周治療3次,也可根據病情決定治療次數。對ECT治療反應良好者可作為維持治療,每4~6周1次會起到預防復發的作用。
4.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在本病治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通常需與藥物治療相配合。有明顯心理社會因素及不良環境所致抑鬱可選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對明顯依賴和迴避行為可選用認知和行為治療。適應證是輕度抑鬱焦慮或重度抑鬱恢復期。
5.維持治療有文獻報導,60歲以上的老年抑鬱患者,第1次發病後24個月內的復發率高達70%,發作次數越多緩解期也逐漸縮短。發病年齡越大,復發次數越多,再次復發的危險性也越高。大部分研究者主張,對60歲以上第1次起病的抑鬱病人,在達到臨床痊癒後至少應維持治療1年;若出現復發,則維持治療2年或更長。抑鬱狀態病人的常見護理及相關因素、護理措施。
6.暴力行為的危險
(1)相關因素:①與老年期抑鬱症的臨床特點有關,如心境惡劣、消極觀念、焦慮、失眠為主的病人。②與合併嚴重軀體疾病或久治不愈有關,病人痛苦難忍產生無望、無助感。③與年齡有關,隨年齡增長自殺率上升。④與生活、安全沒有保障有關,如獨居無人照顧;經濟困難,支持系統不得力甚至遭冷落或虐待的病人。
(2)護理措施:①評估病人自殺行為意念的原因和可能的自殺行為方式。觀察其先兆表現,如表情極度痛苦,嚴重睡眠障礙;口頭或文字遺囑、贈與他人物品財產,收藏藥物或自殺工具等。②遵醫囑為病人治療處理軀體疾病或不適。③提供支持性夥伴關係,表示對病人的理解,引導其回顧一生中有成就的事情,以增強生活信心。④控制病人的生活和治療環境,如去除危險物品和處理可供其自殺的設施等。⑤教給病人照顧者了解觀察病人自殺觀念,行為及護理的方法。並指出老年人自殺行為多在家中進行,所以病情嚴重者要住院治療。
7.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
(1)相關因素:①與精神症狀有關,如病人心境惡劣、活動少而食慾下降;或有自責,產生無用感而進食量少或拒食。②與軀體不適有關,如病人合併軀體疾病,當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改變時,機體攝取熱量能力降低。
(2)護理措施:①評估病人飲食習慣和嗜好,必要時制定專用食譜或飲食護理計畫。②依不同情況對病人進行勸食、餵食、鼻飼及輸液,以保證其營養攝入滿足機體需要量。③遵醫囑治療處理病人軀體疾病和不適。④告訴病人進食不足、拒食對健康和康復的影響,鼓勵病人進食。教給病人照顧者飲食護理的方法。
8.自理缺陷 (1)相關因素:①與精神症狀有關,病人精神運動性抑制而進行自理困難,且情緒低落而無心進行個人衛生和修飾。②與軀體不適或肢體活動受限有關。
(2)護理措施:①評估病人自理缺陷的程度和原因,並給予其所需要的護理與幫助。以保持病人身體舒適,預防併發症發生。②帶動病人進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對其表現進步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情況允許時與病人一起制定生活自理計畫或日常活動時間表。③告訴病人個人執行自理不僅可以滿足其心理需要,還能提高生活及戰勝疾病的信心。教給病人照顧者生活護理方法,並指出督促病人自我護理的重要意義。
9.焦慮
(1)相關因素:①與精神症狀有關,老年期抑鬱狀態病人伴有焦慮者多於非老年抑鬱狀態者,或與疑病有關。②與軀體不適有關,軀體疾病,藥物副作用、失眠等引起身體不適後產生焦慮。③與他人對病人缺乏理解和關心有關。
(2)護理措施:①評估病人焦慮的程度和原因。②提供安全和舒適的環境,如室內光線柔和、少噪音可減少對病人感官的刺激。護士對病人表示同情和理解,不再和他提要求或要求他做決定。③與醫生配合治療處理病人的軀體不適,藥物副作用和失眠等。④指導病人採用:仰視控制呼吸、垂肩等方法以中斷或降低焦慮。教給病人照顧者幫助病人減輕焦慮程度的方法。講清楚支持系統對病人心理康復的重要作用。
預後及預防
預後:一般來說老年期抑鬱症發病期比青壯年要長,間歇期較短,有的呈遷延病程,多數患者療效不滿意,預後較差。有關本病的預後,Post曾提出“三分之一”原則,即在老年抑鬱中1/3會有改善,1/3不變,1/3越來越差(PostF,1987)。預防:當在年齡進入老年期的同時,人體出現了許多組織結構與功能的改變。據研究,65歲以上的老年人若與30歲健康個體對比,前者的腦重量為後者的56%,腦血流量為80%,最大工作速率為70%。此外,在心、腎、呼吸與代謝功能上也有著明顯的下降(Schultz,1973)。可見,隨著年事老邁,人的精神功能自然趨於緩慢和欠靈活機敏。當然並非全都如此,有不少老人的精神功能仍保持相當良好。高齡老人的生活方式漸趨單調,愈益孤寂者多。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臟病等不少軀體疾病也越來越增多。在軀體衰老多病和家庭地位下降,以及經濟不富裕等諸多因素的作用下,高齡者發生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精神異常者,在人類壽命普遍延長的當今世界中有相對增多之勢。採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結果表明不良情緒關係最密切的因素是健康狀況,家庭關係,婚姻狀況,經濟來源,年齡與家庭結構等因素。因此,重視老年期的心理衛生,防止老年時期精神疾病的發生,對減少和環節本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一些研究指出部分年老離退休後,家庭就成為老年人活動的中心,隨之而來的單調生活、“空巢”現象、喪偶、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老年人的家庭角色變化等都是老人面臨的心理衛生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得好,適應得好,則心情愉快,可以繼續發揮餘熱,為社會作出貢獻,若處理不好就會適應不了,心情壓抑,情緒苦悶,甚至喪失生活的興趣。近年來老年期抑鬱障礙在老年人中發病率明顯上升,這與老年人的社會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密切有關。
老年人在心理衛生保健上,應重視以下幾點:①防止老年期心因性疾病的發生:要改善退休老人的福利待遇,提高其物質生活水平,協調其家庭生活,豐富文化生活內容,並減少精神緊張。對已發生心因性疾患者,應充分地重視環境調整與精神治療。②防止老年性譫妄:在伴發軀體性疾病的同時,高齡患者易產生老年性譫妄。故應積極早期防止軀體疾病,注意患者對使用的任何藥物的耐受情況。當解除了軀體疾患或營養、代謝失調之後,老年性譫妄是可望恢復常態的。③注意改善腦功能狀態,防止一些缺血性腦疾患導致的精神異常。要防止腦動脈硬化的發展,加強腦血循環。必要時可以進行預防性治療措施。如服用降血脂、減輕血管脆性、促進小動脈擴張的藥物等。④開展老年心理衛生的宣傳與諮詢,普及醫療衛生常識,增強老年人的適應能力。以早期發現,及時診治,減少老年人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
在女性中更年期的機體變化比較顯著。女性在45~50歲時,卵巢停止排卵,月經停閉,性腺活動的衰退改變較為突出。隨之產生的是整個內分泌系統以及相關的新陳代謝都發生了變化。自主神經也有著明顯的失調,因此也影響大腦皮質的高級神經活動。處於更年期的婦女,常有體弱力衰、力不從心以及焦慮、不安感。再加上外貌的日趨衰老和自主神經功能的不穩定,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更年期症狀群。少數人,在某些精神創傷的促發下,發生了更年期憂鬱狀態或偏執狀態。在青年時期患有情感性精神病者,處於更年期時也易發病,臨床多以焦慮抑鬱狀態為主要病象。處於更年期階段的女性,要加強體質鍛鍊,保證充足睡眠並要注意身心健康,注意防止精神創傷和軀體疾病。對已存在了更年期症狀群者,要及時採用內分泌等治療。對疑有情緒反常、疑慮多端者,應早期檢查診治。
相關調查
據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國立精神衛生流行病學責任區5個居民點5499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診斷交談表進行調查,按照DSM-Ⅲ診斷標準,大於65歲的重症抑鬱一年患病率約為1%。在許多社區研究中,沒有躁狂症發作的報導。Shulman和Post發現在65歲以上雙相情感障礙研究中大約2/3的病人是晚發的。Spar也認為雙相情感障礙在住院老年病人中是常被誤診的疾病。而在慢性疾病療養機構和急性疾病治療醫院中老年重性抑鬱患病率要高於社區;新入院老年病人中一年內患病比率為20%,精神病院的老年病房中有一半是抑鬱症。在這些人中,回顧性調查發現31%~23%的人存在明顯的抑鬱症狀(BlazerD,1987;GurlandB,1980
相關藥品
相關詞條
精神科病症
精神病科疾病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