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性應激反應

延遲性應激反應

延遲性應激反應是由應激性事件或處境引起的延遲性精神障礙又稱創傷後應激障礙。應激源往往具有異常驚恐或災難性質,使病人產生深度憂傷或悲痛精神症狀出現前有一潛伏期,發病一般在受刺激數周至幾個月。主要治療手法心理治療、環境治療、藥物治療。

基本信息

概述

延遲性應激反應是由應激性事件或處境引起的延遲性精神障礙又稱創傷後應激障礙。應激源往往具有異常驚恐或災難性質,使病人產生深度憂傷或悲痛,精神症狀出現前有一潛伏期發病一般在受刺激數周至幾個月。

原因

應激源往往具有異常驚恐或災難性質使病人產生深度憂傷或悲痛精神症狀出現前有一潛伏期發病一般在受刺激數周至幾個月

診斷

延遲性應激反應延遲性應激反應
一、有受確切的異乎導常的嚴重的創傷。

二症狀出現時間:

於創傷後6個月之內。

三、主要表現:

事件刺激病史,僅重複現創傷性體驗,夢境或惡夢不與他人接觸;快感缺失;迴避對創傷處境的回憶;自發高度警覺狀態驚跳反應增高和失眠,可有人格變化。病程波動大多能恢復,少數病程達數年之久。

四鑑別診斷:

需與抑鬱症焦慮性神經症相鑑別。

檢查

主要做精神學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

治療

延遲性應激反應延遲性應激反應
一心理治療:
心因性精神障礙皆由明顯強烈心理、社會因素應激所引起因而心理治療有著重要意義應力爭在與病人接觸的情況下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與病人交談。同病人分析發病經過進行解釋,指導病人如何對待刺激。如何消除刺激。同時給予有力的心理和社會支持緩衝病人的創傷性反應,使其樹立信心戰勝疾病

二環境治療:
儘可能離開或更換環境,消除創傷體驗加速症狀緩解。

三、藥物治療:
對焦慮、心煩不安者可選用催眠劑和抗焦慮劑,以延長生理睡眠,加強內抑制過程常用藥物有焦靜安定舒樂安定,水化氯醛等要注意不可過量或長期套用

相關知識

延遲性應激反應延遲性應激反應知識普及
1、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治療 

行為療法對PTSD可能有效,包括暴露療法,認知重建療法,焦慮管理法等。 

認知理論認為,認知過程決定著行為的產生,同時行為的改變也可以影響認知的改變。認知和行為的這種相互作用關係在患者身上常常表現一種惡性循環,即錯誤的認知觀念導致不適應的情緒和行為,而這些情緒和行為也反過來影響認知過程,給原來的認知觀念提供證據,使之更為鞏固和隱蔽。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在認知治療中,治療者常常通過行為矯正技術來改變患者不合理的認知觀念。這種技術不僅僅針對行為本身,而是時刻把它同患者的認知過程聯繫起來,並努力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過程。

一、暴露方法

1.系統脫敏

系統脫敏技術是使用放鬆訓練,通過對由低至高不同等級的恐懼刺激進行想像暴露的方式對恐懼刺激進行脫敏。但至目前為止,對PTSD進行治療的所有系統脫敏研究中,既沒有對PTSD水平的測量,也沒有雙盲獨立評估,這使治療效果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2.延時想像和視覺暴露治療

延時想像和視覺暴露治療來自條件反射理論,對於習得性恐懼,消除(或習慣化)恐懼的概念援引了經典的操作條件作用原理。Foa引入情緒加工這個概念來解釋暴露期間恐懼的減少[6]。在這裡恐懼被看成是一個包括刺激的表征、反應及其含義的認知結構。Foa認為暴露矯正了錯誤的關聯(去條件化)和評價。這種矯正過程的本質是情緒加工,需要通過恐懼刺激激活恐懼網路,這種方法通過暴露讓病人認識到與他們的錯誤認識相反的想法。如,讓病人意識到回憶創傷並非相當於再經歷一遍這件事;在恐懼情境和記憶存在的情況下,焦慮並不會無限期保留,甚至會消失;經歷PTSD症狀不會導致失去控制。一些對照研究表明,延時想像和視覺暴露治療PTSD效果是可靠的。

二、眼動脫敏和再加工(EMDR)

EMDR首先為治療過程設立測量評定量表:SUDS(SubjectiveUnitofDisturbanceScale,主觀干擾程度量表)和VOC(ValidityofCognitionScale,有效認知量表)。隨後讓病人集中精力於傷害事件的想像或記憶(包括有關的情感和認知),同時治療者在病人視野內晃動手指並讓病人用眼睛追蹤這個手指,在每次想像告一段落後,病人指出他們的SUDS水平和他們在積極認知中的信念程度。關於EMDR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意見未達成一致,許多研究不能證實EMDR治療的有效性。有一些研究發現用EMDR治療[5]病人的症狀得到了改善,但由於研究方法上的缺陷使大多數結果不可信。

三、焦慮管理法

焦慮管理法(AMT)認為病理性焦慮源於應付技能缺乏。ATM為病人提供對付焦慮的技術,包括:放鬆訓練,積極的自我陳述,呼吸訓練,生物反饋,社會技能訓練。ATM旨在當焦慮發生時為病人提供應付焦慮的方法。最常用的焦慮管理法是應激預防訓練。這種方法把一些教育性和技能性的方法結合起來,諸如放鬆,思維阻斷法,改變認知的自我對話等。國外對焦慮管理法的研究目前限於性攻擊受害者,得到了肯定的療效[13]。

四、認知重建法

認知重建法注重對病人的思維、推理和信念以及在認知中包含的態度等進行矯正。儘管各種認知重建法都關心病人的認知,不同的認知治療學派在治療技術上各有差異,如,Ellis的合理情緒療法認為病人的情緒障礙和不適應行為是由於存在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所以在治療時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來重建信念系統,以改變症狀。Beck的認知治療法通過矯正病人歪曲的思維模式來進行認知重建。認知重建法被治療者廣泛接受與採納,是一種可靠的治療方法,特別對於PTSD的特殊人群具有很好的療效。

2、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

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是一組精神疾患。

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是一組由嚴重的應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續不愉快環境所致的精神疾患。其臨床症狀和病程經過與創傷性體驗有密切關係。影響本病臨床表現和病程的有關因素主要是:生活事件及處境;思想、觀念及社會文化背景;個性特點、教育程度和生活信仰等。一般預後良好。其患病率因對本病概念和診斷標準不同,各國不甚一致。

延遲性應激反應延遲性應激反應
3、治療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

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是一組由嚴重的應激性生活事件或持續不愉快環境所致的精神疾患。

應激反應及適應障礙的治療應以改變或轉換環境,與應激源脫離接觸,支持性心理治療,鎮靜和安眠藥物治療為主要內容。精神症狀明顯而突出者,常需給精神藥物,以減輕或消除症狀,並為心理治療創造條件。

心理治療在治療應激反應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不僅有助於減輕症狀,提高療效,而且還可以鞏固療效,促進康復和防止復發。對急性應激反應的病人,常用支持性心理治療。治療時情感的釋放或疏泄,可減輕病人的症狀和痛苦。治療者套用簡單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病人作合適的解釋與保證,使之恢覆信心。對慢性的或適應障礙的病人,他們的社會心理因素較為複雜,既有致病因素的作用,又有本身的心理防禦或心理對應方面的問題,還有長期疾病所致的繼發的心理改變及新的其他心理社會因素,有的放矢地給予相應幫助。有明顯焦慮、緊張、擔憂、害怕、失眠、胸悶、氣急等精神性和軀體性焦慮的病人,一般用苯二氮卓類藥如地西泮阿普唑侖等。用藥的時間不宜太長,以防止產生依賴性。抑鬱症狀突出者,可選用三環抗抑鬱藥,如阿米替林和氯丙咪嗪等,兼其抗焦慮作用,對伴有焦慮或易激惹症狀的抑鬱病人尤為適用。對急性起病、興奮激越或慢性起病伴幻覺妄想者可用氯丙嗪奮乃靜、泰爾登治療。症狀消除後即可減量,不需要長期維持治療。

有木僵症狀及有嚴重消極自殺的病人,可給予電抽搐治療,以促使症狀緩解。

相關學術論文

延遲性應激反應延遲性應激反應學術研討
研究表明心理作用會造成身體上的生理應激反應 

以色列TelAviv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心理作用會造成身體上的生理應激反應。

該研究由TelAviv大學心理學院的ShamgarBen-Eliyahu教授主持。研究小組觀察到,在癌症腫瘤切除手術之前和手術過程中,由於緊張和恐懼,人們會釋放一種主要的壓力激素———腎上腺素,這種激素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而手術之後的一周,是身體恢復的關鍵時刻,要求免疫系統功能足夠強大,以殺死分布在體內的腫瘤組織殘餘部分。此時,免疫系統的弱化,造成了術後癌症轉移風險大增,腫瘤在身體其他部位重新發作的機會仍然很高。

在一項動物實驗研究中還發現,通過阻止這些激素釋放,能使癌症的術後長期生存率提高200%—300%。Ben-Eliyahu教授目前正在研究一種新穎的干涉療法,利用現有的普通藥物,消除壓力激素的影響,或通過手術前刺激免疫系統的方法,使其不受抑制,根除癌瘤殘餘,降低癌症復發率。

相關詞條


精神科病症

精神科疾病是指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影響下,大腦功能失調,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障礙為臨床表現的疾病。精神活動包括:認識活動(由感覺、知覺、注意、記憶和思維等組成)、情感活動及意志活動這些活動過程相互聯繫,緊密協調,維持著精神活動的統一完整。
窺陰癖
戀老人癖
戀獸癖
戀童癖
戀物癖
夢戀症
偏執狂
偏執狀態
品行障礙
適應障礙
嗜睡症
性臣服
性虐待症
性上癮症
性羞澀
異裝癖
易性癖
自戀癖
抽動障礙
性幻想
性羞澀
性變態
失歌症
驚恐障礙
性罪惡感
童年孤獨症
麻痹性痴呆
強迫性障礙
神經性嘔吐
出軌後遺症
反應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急性妄想發作
急性應激反應
皮克病性痴呆
童年情緒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
老年期抑鬱障礙
偏執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精神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帕金森病性痴呆
創傷後應激障礙
癲癇性精神障礙
恐怖性焦慮障礙
分裂情感性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
廣泛性焦慮障礙
亨廷頓病性痴呆
延遲性應激反應
氣功所致精神障礙
感應性妄想性障礙
酒精所致精神障礙
童年社會功能障礙
中毒所致精神障礙
癲癇伴發的精神障礙
阿爾茨海默病性痴呆
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
多發腦梗塞性精神障礙
顱腦損傷伴發精神障礙
非依賴性物質伴發依賴
腦外傷所致精神障礙
腦腫瘤伴發的精神障礙
特殊學習技能發育障礙
硬皮症伴發的精神障礙
圍術期伴發的精神障礙
高血壓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肝豆狀核變性伴發的精神障礙
呼吸系統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各類貧血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臟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其他類精神活性物質依賴
人格解體-現實解體綜合徵
散發性腦炎伴發精神障礙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糖代謝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性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散發性腦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染色體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所致精神病
消化系統疾病並存精神障礙
心血管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貝赫切特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營養代謝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旁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水、電解質紊亂伴發的精神障礙
甲狀腺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精神障礙
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性痴呆
腦垂體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腦動脈硬化伴發的精神障礙
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伴發的精神障礙
系統性紅斑狼瘡伴發的精神障礙

精神病科疾病

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組以表現在行為、心理活動上的紊亂為主的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認為主要是由於家庭、社會環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遺傳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內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導致的心理活動、行為、及其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病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