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一個茫然的年輕女子,在失常的在街上遊蕩,沒有記憶,已擺脫掉不堪回首的過去。她是蘇鳳娣(李麗珍飾)從小在船屋長大,一場在避風港發生的大火,奪走了她的家庭,痛心的她而後在友人的支持下,投入了為艇戶等弱勢族群爭取權利的社會運動生涯。過去她的身邊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她年少時因偷竊而相識的同齡好友李紹東,一個是引領她進入社會運動領域的大學生邱明寬,而另一個則是紹東的精神導師,義大利籍神父甘仔。紹東對她一網情深,卻只能看著她為充滿理想與使命感的明寬而疑狂。紹東只好寄情於他所鍾愛的音樂,排解煩悶。不顧同志們的反對而決意競選公職的邱明寬順利的當選了區議員,並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結婚,但仍與蘇糾纏不清。蘇不幸懷了邱的孩子,於是讓紹東帶著她到深圳墮胎,內心百感事交集而迷惘不已的紹東,將自己放逐在大陸,而蘇與邱終於分手了。就在89年6月4日,天安門廣場訊息爆發之時,他們三人的命運又再度交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李麗珍 | 蘇鳳娣 Sow (as Rachel Lee) | |
黃秋生 | 甘神父 Peter Kam | |
謝君豪 | 邱明寬 Yau | |
李康生 | 李紹東 Tung | |
鮑起靜 | 紹東母 Tung's mother | |
劉國昌 | 軍裝警察 | |
李錦明 | 曾錫年 | |
黃家輝 | 新聞報導員 | |
張雅君 | 童年李紹東 | |
李劍如 | 童年蘇鳳娣 |
職員表
製作人 | 許鞍華、黃立德 |
監製 | 許鞍華 |
導演 | 許鞍華 |
副導演(助理) | 周惠坤、周強 |
編劇 | 陳建忠 |
攝影 | 余力為 |
配樂 | 趙增熹、許願 |
剪輯 | 鄺志良 |
藝術指導 | 馮繼輝、潘燚森 |
美術設計 | 潘燚森 |
燈光 | 黃志明 |
錄音 | 郭禮杞 |
演職員參考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參考
幕後花絮
1、影片是根據真實的社會事件改編,許鞍華為此策劃多年,經歷 無數艱辛困苦,甚至因為資金不夠而自掏腰包補足,導致生活困窘而不得不到香港城市大學去教書為生。
2、影片通過時序倒亂的剪接將政治與愛情兩條線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影片是繼《甜蜜蜜》(1996)之後又一部以鄧麗君歌曲名命名的電影,《千言萬語》的鏇律貫穿全片:“不知道為了什麼,憂愁它圍繞著我”。
獲獎記錄
獎序 | 年份 | 獎項 | 獲獎人 | 備註 |
1 | 1999 | 第4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 許鞍華 | 提名獎 |
2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許鞍華 | |
3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 | 許鞍華 | 提名獎 |
4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 | 陳建忠 | 提名獎 |
5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 黃秋生 | 提名獎 |
6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 李麗珍 | 提名獎 |
7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 謝君豪 | 提名獎 |
8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 鮑起靜 | 提名獎 |
9 | 2000 | 第1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 | 潘燚森、馮繼輝 | 提名獎 |
10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 許鞍華 | |
11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 李麗珍 | |
12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 許鞍華 | |
13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藝術指導 | 馮繼輝、潘燚森 | |
14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 | 潘燚森 | |
15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 黃秋生 | 提名獎 |
16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 | 陳建忠 | 提名獎 |
17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獎 | 余力為 | 提名獎 |
18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音效 | 杜篤之 | 提名獎 |
19 | 1999 | 第3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 | 趙增熹、許願 | 提名獎 |
參考資料
影片評價
許鞍華在這部影片中首次介入政治題材,在沉重的歷史感中,通過一群社會底層平民的成長與遭際,呈示了一個別樣的香港社會的心靈歷史。她並非站在高高在上的角度上流露她的悲憫,換取觀眾的一掬同情之淚,而是在平淡直白的敘述當中,經意捕捉著個人記憶中的點滴生活感受、愛恨情仇,從而將距離感化解,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本真同時又充滿了抗爭力量的生命群體當中,與主人公共同體味著人生中充滿酸甜苦辣的千言萬語,體驗著無由言說的悲哀與淒涼。真切的生命感受、生活實感使不濃不釅的凡俗生活也變得刻骨銘心,同時也使其文化內涵遠遠超越了對底層平民生活的現實觀照的表層涵義,上升到對人類共通的生命狀態的描摹與具象。影片是香港電影中難得一見的史詩之作,既是一段追索往事的記憶之旅,也是一首關於人生抗爭的命運交響,見證普通人生命歷程的宏偉讚歌 。如果說《上海之夜》是1984年的徐克充滿希望的以上海映射香港的城市記憶,那1999的《千言萬語》就是許鞍華充滿勇氣的試圖不斷接近香港七八十年代的社會記憶 。 (國際線上評)
影片是以愛情包裝的政治話題電影,反映了香港七八十年代的重大事件,是一次寫實性的香港回憶之旅,回顧了香港本土知識分子自覺向港英挑戰的歷程。在紀錄與虛構的故事交錯中,以參差對照的手法排比陳列了三個主要角色如何參與社會運動,如何看待自己的信念的。影片對形式的運用十分自覺,視角觀點也十分成熟。本片是部盪氣迴腸的史詩性作品,浪漫與悲劇交織。影片立足香港,面對中國,游於兩者之間 。(1905電影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