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指出,唱歌找不著調也是一種病,被稱為“失歌症(amusia)”。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症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有4%的人患有這種唱歌不著調的毛病。此外,失歌症患者可能還存在溝通障礙,如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傳達的表示生氣、害怕或諷刺等情緒。他們經常會遺漏對方通過語調表達的“弦外之音”。但他們仍可以感受到講話者大喜大悲等明顯情感。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召開的國際音樂交流科學大會上,湯普森教授表示,音樂通過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質的改變而傳情達意,這與講話時通過語音語調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謀而合。語調可以改變句子的意思,但失歌症患者不能辨別語調,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體語言識別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失歌症與遺傳和早期發育都有一定關係,其中一些人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還有一些人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存在現象
1、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症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有4%的人患有這種唱歌不著調的毛病。失歌症患者可能還存在溝通障礙,如辨別不出對方語言中傳達的表示生氣、害怕或諷刺等情緒。
2、經常會遺漏對方通過語調錶達的“弦外之音”,但仍可以感受到講話者大喜大悲等明顯情感。音樂通過音高、音量、速度或音質的改變而傳情達意,這與講話時通過語音語調交流情感的方式不謀而合。
3、語調可以改變句子的意思,但失歌症患者不能辨別語調,而只能依靠情景或肢體語言識別說話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4、失歌症與遺傳和早期發育都有一定關係,其中一些人可以通過發音訓練得到糾正,還有一些人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產生原因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貴分析,出現“失歌症”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係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症的原因之一。
袁勇貴主任建議,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症”的情況,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採用將“失歌症”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病態表現
南京腦科醫院康復醫學科邵偉波主任表示,他並沒有聽過“失歌症”這一說法,在臨床上,也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而且專家指出,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後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好比很多人對於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病理特徵
1、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
2、失歌症患者不能準確的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
3、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種情況。珀利茲的研究小組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
4、在有的失歌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導致機理
1、大約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現出較強的遺傳性。究竟是什麼導致失歌症?珀利茲推測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處理音樂的“模組”,當這個部分發育不全時人們就會出現失歌症症狀。正是因為如此失歌症單單影響患者的音樂認識,而對聽力,智力等都沒影響。如果珀利茲的推測正確的話,那么音樂同語言一樣,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為適應環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腦部的。2、有些研究人員不同意此觀點。他們發現失歌症不單純是音樂上的不足,還與語言或空間處理能力有聯繫,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溝通障礙,當人們通過改變語調來表達情緒時,他們辨別不出對方傳達的生氣,恐懼或諷刺等情緒,難以領會對方的“弦外之音”。
影響因素
1、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迴路有關。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例如給他們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築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築。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他們的右腦發育有關。
2、珀利茲的研究小組對失歌症患者腦部進行了掃描,目前他們已經發現失歌症患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鏇律有關。研究人員還在尋找導致失歌症具有遺傳性的基因。
3、失歌症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研究逐漸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樂的人有可能重新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
精神科病症
中國移動手機報·互動百科IN詞_2011年12月
互動百科與卓望信息結成百科知識類內容資源唯一合作夥伴關係,由互動百科向中國移動手機報用戶提供新鮮、趣味的網路銳詞 ,與中移動手機報共同打造新傳媒。 | |
2011年12月IN辭彙總 | 壞天氣朋友 | 沙發經濟 | 廣場效應 | 詛咒敏感期 | 宋詞密碼| 隱孕族 | 娛樂反芻 | 自媒體時代 | 壁球人 | 索斯比女人 | 玻璃懸崖 | 聖誕衝動 | 超期博士 | 水立方女人 | 年會經濟 | 寡趣症 | 高跟鞋理論 | 星期六嬰兒 | 一度效應 | OBS消費 | 壞訊息綜合症 | 學位投資 | 鳥籠邏輯 | 職場恐高症 | 聖誕奶奶 | 年關恐懼症 | 小丑護理 | 職場五年陳 | 醬油考生| 失歌症 | 假前綜合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