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節律
jiélǜ
[rhythm] 節奏與規律
心節律
脈搏節律
1.季節時令。 金 麻革 《置酒半山亭得秋字》詩:“況當節律變,萬物颯以秋。”《解放日報》1984.2.4:“要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順天時之變,按節律而行。”
2.某些物體運動的節奏和規律。 劉師培 《<駢文讀本>序》:“至若龍璪齊輝,上下異昭,笙鏞節律,間代而鳴,彰彩諧音,率由世巧。”《花城》1981年第6期:“就在這時,忽然她的心臟失去了節律,一陣痙攣,絞痛起來。”
科學爭議
生物節律論的支持者認為這是一門跨學科的新科學,雖然有很多“未能解釋的疑點”,但畢竟能解決問題——根據生物節律能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提高一家公司的生產效率。
但遺憾的是,生物節律學尚未得到實驗證明,它的理論沒有精確的科學表述,因而受到質疑。反對者認為這是一種地道的命理學(運用各式數字如出生日期、姓名等來推測人的性格與命運,並占卜未來)加上一些基本數學,而建立起來的偽科學。美國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特倫斯·海恩曾在權威學術期刊《心理學報告》上發表論文,指出生物節律論的缺點:
1.節律曲線的隨意性;
2.3個周期23、28和33天的隨意性;
3.建立在軼事而非實驗的基礎上;
4.對人類行為的不適當量化和一般化;
5.對理論缺乏精確表述;
6.不具可重複性(可重複性即規律性的體現,可重複性原則可說是實證科學中最主要的原則之一)。
除了對3種節律的疑問外,人們對這些節律是否有時間相關性也提出了疑問。舉例來說,女性的月經若沒有荷爾蒙的調節會出現不穩定,這不可能提前幾個月去預測。而生物節律論沒有提及任何相關聯的因素,卻下結論說這一規律是不變的,令人質疑。
醫學生物
生物節律
根據英國“生物節律控制”網站的介紹,生物節律是一種描述人類的體力、情感及智力的假想周期的理論。該理論起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母·弗里斯、澳大利亞機械工程學教授阿爾弗雷德·特爾茨謝爾等人提出。通過對大量人群的統計,他們發現人自出生之日起,體力、情緒、智力狀態就隨時間推移呈周期性波動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正弦函式(一種波峰、波谷交替出現的波浪形周期性函式)來描述。
假設人出生時的初始狀態值為0,隨後按照固有周期在-1與1之間波動。數值為正時表示體力、情緒、智力飽滿,等於或接近1時最強;數值為負時表示體力、情緒、智力疲軟,等於或接近-1時最弱。
1960年的美國冷泉港國際生物節律座談會後,生物節律理論逐漸發展成熟。按照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觀點,有3種經典的生物節律周期被認為可以控制人類行為,即體力周期、情感周期、智力周期。但經典三節律理論僅適用於人類。
將這3種變化規律畫在同一坐標系內,可以繪製出一幅3條波浪形的正弦曲線圖。按照經典理論,在生物節律運轉周期中,臨界期(3曲線與橫軸交點的前一天與後一天叫臨界期,同時在負半周期重疊的時間也稱臨界期)占總時間的20%,高潮期(橫軸上方的半周期)和低潮期(橫軸下方的半周期)各占總時間的40%。現在有很多網站提供計算個人節律的服務。
中醫說法
人體有固定節律——這聽起來頗像陰陽、八卦等說法。而實際上,中醫也有類似生物節律的說法。明代《醫學金鑒》一書記載小兒生長發育的情況是:“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變蒸時小兒出現微熱,不思飲食等症狀,後便自然消退。”這是目前國內關於生物節律最早的記載。但因自身的玄妙色彩加上缺乏實驗依據,生物節律也面臨與中醫類似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