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絹本,設色,37厘米145.3厘米
《搗練圖》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作品賞析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係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人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創作背景
唐代是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張萱,京兆(陝西省西安)人,開元時曾任史館畫直。“善起草”,對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尤擅長仕女畫。在《宣和畫譜》所載繪畫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繪貴族婦女遊春、梳妝、鼓琴、奏樂、橫笛、藏迷、賞雪等悠雅閒散生活場景的畫跡。畫中的貴族婦女大都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被稱做“綺羅人物”。在他之前,以婦女為專題的繪畫不多,專畫婦女現實生活的就更少見,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和宣揚道德戒規相聯繫的。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肋等,張萱是周昉的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但因時代久遠,張萱的繪畫作品多數都散佚無存。現存的《搗練圖》卷、《虢國夫人遊春圖》卷和《武后行從圖》雖或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窺見其繪畫技藝之一斑。
作者簡介
張萱,
唐代畫家,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開元(7l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善畫人物、仕女。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之形貌,又有活潑之神采。畫貴族遊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從他曾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並且“甚有思致”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並巧於構思的。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是周昉仕女畫的先導,並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善畫人物、仕女。他畫仕女尤喜以朱色暈染耳根,畫嬰兒既得童稚形貌,又有活潑神采。畫貴族遊樂生活場景,不僅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還能為花蹊竹榭,點綴皆極妍巧,注意環境和色彩對畫面氣氛的烘托和渲染。從他曾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並且“甚有思致”來看,張萱是有文學修養並巧於構思的。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其婦女形象代表著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貌,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
玄宗開元十一年(723)與楊升、楊寧同時任史館畫直。工畫人物,以擅繪貴族婦女、貴公子、嬰兒、鞍馬名冠。所畫婦女慣用朱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台、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嘗以“金井梧桐秋葉黃”之句畫《長門怨》,甚有思致。畫跡有《明皇納涼圖》《整妝圖》《衛夫人像》等47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搗練圖》卷(為趙佶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橫卷,絹本(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宋徽宗趙佶摹,描繪貴族婦女搗練、熨練、縫製的情景。畫家以其對實際生活的了解和敏銳的眼光,抓住勞動中富有意味的姿勢,如搗練間歇的挽袖,扯絹因用力而使身體微微後仰,縫製中靈巧的理線,小女孩看熨練時和嬉戲、顧盼等細節都增添了該畫的生動性,使畫面洋溢著有節奏的律動和歡快的情調。《虢國夫人遊春圖》卷(為宋摹本),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0.8厘米,描繪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乘宮馬春遊之情景,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後有王鐸題跋,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從藝活動約在開元、天寶年間。
文物意義
《搗練圖》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盛唐時期宮廷貴婦勞動的場景,而且展示出唐代服飾的華美及特色,髮髻、頭飾,化妝等等信息,還有生活用具(如:炭火爐、凳子、熨斗等)的情況,為了解盛唐情形,提供了形象資料。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
盤點流失在國外的稀世珍寶
圓明園罹難150周年之際,流失在外的上百萬件珍稀文物再次牽動人心。然而,中國文物流失海外的數量究竟有多少?這恐怕是一個誰也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那是一個極其龐大的數字,大得足以讓國人心驚肉跳,大得足以讓世人瞠目結舌。而那些散落在海外的稀世珍寶,究竟在哪裡,能不能回家,更是讓國人糾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