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論鄭思肖的才華,他首先是一位詩人,繪畫只是他的詩外之事。據說鄭思肖坐臥必向南,以表示不忘宋室,“所南”之號由此而來,“思肖”即取其“趙”的聲符,意為“思趙”,他的墨蘭也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
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鄭思肖在詩中則更加鮮明地表達了懷念故土、反抗元朝之情:“千語萬語只一語,還我大宋舊疆土。”文藝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借花木傲霜耐寒幽雅清香的自然特性,作為遣興寄情的依託,用以比擬人品的氣質。畫家們也不例外,他們常將植物中的清品梅、蘭、竹、菊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情,以物載道,藝術化地抒發內心的感情。這一點,我們不但可以從鄭思肖的詩中能體會出來,從他的畫中更能體會出來。
鄭思肖沒有直接的師承關係,而是受到南宋後期盛行的水墨畫風的影響。繪畫題材也僅限於水墨蘭竹,信手數筆,與題詩相得益彰,含意深刻。所以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就承傳了鄭思肖的這種畫藝,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
賞析
蘭生深谷,不畏風雨,清雅幽香,質樸無華,被中國文人喻為孤傲、超凡脫俗的高尚品格,與梅、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蘭花體態較小,單獨作為畫幅主體在繪畫史上出現較晚。鄭思肖的《墨蘭圖》卷,是畫蘭史上影響最大、最早的作品。詩人屈原對蘭花極為讚美,詩曰:“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故畫蘭亦稱寫“離騷”。
《墨蘭圖》卷是鄭思肖留下的唯一傳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墨蘭圖》卷畫面幾片蘭葉,兩朵蘭花,構圖簡潔、舒展,蘭花飽滿,蘭葉互不交叉,用筆沉穩流暢,挺拔剛勁,婉轉富有變化,表現了蘭葉挺拔、富有韌性、剛柔相兼之質。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墨蘭圖》卷有題詩一首:“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作者借蘭花的自敘,表達自己超凡脫俗、清高自傲的襟懷。這種以詩配畫的表現手法,緣物抒情,深化了題意,也是鄭思肖常用的手法。畫的左下角有一隸書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萬古”。表示他的畫不輕易送人,尤其是對前來索畫的元朝官員,更是“頭可斷,蘭不可得也”。至於平民百姓,也許自願奉送。他曾在一幅菊花圖上題詩:“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北風指元朝統治),以表示自己不屈的愛國情懷。
鄭恩肖將滿腔悲憤化作了一股力量轉入他的繪畫裡,在創作時款款寫出,筆端不露絲毫霸悍之氣,從而盡得清逸儒雅的君子風範。《墨蘭圖》卷是無聲的詩,平淡中蘊含著無限的情思,飄逸中流露出力量的內蘊。鄭思肖在元代畫壇上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元代大畫家倪雲林在《清閟閣集》卷八《題鄭所南蘭》中評說:“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淒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鄭思肖的墨蘭在中國繪畫史上散發出千古不滅的馨香。
畫家小傳
鄭思肖(1241--1318,一作1239---1316),宋末元初詩人、畫家,號所南,又字憶翁,號三外野人,連江(今福建)人。南宋亡後,忠於大宋的意志不改,仇恨異族統治,無奈之下便隱居蘇州的一座寺廟中,並終生不娶。他的原名已無據可查,思肖是他隱居後所改,思肖即思念趙宋(因為趙姓是宋的國姓,繁體“趙”字是由“走”和“肖”構成的)。號所南,是指他的心向著南逃的宋代皇帝,連平時都“所居蕭然,坐必南向,遇歲時伏臘,輒野哭,南向拜而返”,平日坐臥都不向北,鄭思肖還把居室題額題為“本穴世家”,如將“本”下的“十”字移入“穴”字中間,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對宋的忠誠。鬱積於鄭思肖心中的都是亡國之痛,辱君之仇,所以宋亡之後他畫蘭花均無土和根,因土地已淪喪於異族,無從紮根。意為“土為蕃人奪”。鄭思肖一生悲苦淒涼。他22歲失父,36歲喪母,有一個妹妹,出家為尼,下落不明。鄭思肖把僅有的一點家產捐給寺院,並接濟窮困的四鄰鄉親。78歲時“疾亟”,屬其友唐東嶼為畫一牌位,曰:“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語訖而卒。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