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這幅《秋林圖》山巒重疊,林木扶疏,雲霧繚繞。近景為山坡,坡上古松蒼鬱,山路曲折盤鏇於上。坡旁房屋錯落有致,園後有四角亭,一人在亭中端坐。左側湖面有兩隻帆船順風急駛於雨山之間,遠岫或濃或淡,隱約可見。畫中右上有作者跋:“鳥啄霜華頌伐柯,滿山紅葉貌如酡。年來一味尊平淡,偏愛秋林著色多。”“大涵住黃山,所作詩畫,余於燕市見之,此以江行山色寫其大意。丁亥八十四叟賓虹。”
左下角鈐有朱文“黃山山中人”。整個畫面意趣生動,以山襯水,以水烘山,使山水發生了相互為美的密切關係。在構圖上,作者近取其質,遠取其勢;筆墨有枯有濕,有實有虛,繁而不雜;用筆變化多端,線條平、圓、重。畫面虛實相間,且密處層層深入,空處不著一點,主體突出,脈絡清楚。總體看來,這幅山水畫色彩單純,但能在枯淡濃濕的滲化中看到晶瑩色澤,表現出了深遠的空間感和氣韻,體現出了黃賓虹“峰巒渾厚,草木華滋”的繪畫風格。
畫風
黃賓虹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畫家。他的山水畫創作道路,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合古人造化形成獨創風格三個階段,分別以六十歲和七十歲為分界期。積筆墨數十重、層層深厚,是黃賓虹山水畫最顯著的特點。從繼承和創新的角度來看,從黃賓虹的畫中可以發現古代某家筆法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仿古人。
在他的山水畫中,筆多繁重,濕筆較多,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元氣淋漓,筆蒼墨潤,以厚見長,厚中含雄,其心境是縱恣奔放。從色彩上看,他的作品中有丹青斑斕的青綠設色,有水暈淋漓的水墨山水,也有色墨交輝的潑墨重彩,以及純用線條的焦墨渴筆。黃賓虹在學識上的淵博和在書畫實踐上的豐富,使得他在畫論畫史研究上也有著獨到的見解。總結中國畫用筆用墨的規律,他提出5種筆法,即平、圓、留、重、變;7種墨法,即濃、淡、潑、破、漬、焦、宿。
黃賓虹在運用時,比較出眾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濃、濃破談,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等;二是漬墨法、積墨法和宿墨法。黃賓虹的畫論,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力,在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中,有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義。總之,黃賓虹的山水畫以渾厚的筆墨層次,表達了他對山水自然豐富的視覺映象和內心感受,並達到蘊含力量而不粗疏、高雅文氣而不纖柔的境地,具有渾厚華滋的個人特色。對黃賓虹的繪畫實踐來說,從西方繪畫中獲得啟發最大的是“線條意識”。在傳統的中國畫概念里,沒有“線條”這個詞,與之相近的是“皴法”。
從黃賓虹才開始用“線條”一詞,使思路跳出了古人創造的各種線條形態,可以不再用南北宗的套路來束縛筆法,以新的線條形態來表現“法、理、情、意、力、氣”。
畫家小傳
黃賓虹(1865~1955年),原名懋質,後改名質,字朴存,中年更字賓虹,別署予向,晚年署虹叟、黃山山中人等,安徽歙縣人。早年參與同盟會、南社、國學保存會等,後潛心學術,深研畫史、畫理。1949前曾歷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解放後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被任命為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詩、書、畫、印及鑑賞皆精,著有《陶璽文字合證》、《古印概論》、《畫學編》、《賓虹雜著》、《賓虹詩草》等。代表畫作有《霜林晚眺》、《秋林圖》等。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