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仙人圖》

《潑墨仙人圖》

《潑墨仙人圖》(梁楷、立軸、紙本、墨筆、縱48.7厘米、橫27.7厘米、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畫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憨態可掬。那雙小眼醉意朦朧,仿佛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詼諧的形象活靈活現。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人物做嚴謹工致的細節刻畫,通體都以潑灑般的淋灕水墨抒寫,那渾重而清秀、粗闊而含蓄的大片潑墨,可謂筆簡神具、自然瀟灑,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塗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

基本信息

作品背景

以“禪機頂相圖”為主要題材的禪畫,早在五代時的貫休、石恪已有所創建,構建了禪畫的基本樣式,指明了禪畫的發展方向。

禪畫的發展和文人畫的發展是相伴隨的,文人畫一度成為主流,禪畫卻還處於暗流但仍綿綿不斷。到了南宋中後期,畫風以“形似”為尚,受到禪宗主張拋開外在形式、直指本性思想的影響,便有畫家相繼作出各種突破畫院種種限制的努力,禪宗繪畫發展到了極盛的階段,出現了許多禪宗畫師,成就特殊而卓越的,首推梁楷。五代石恪開粗筆寫意之風,創立了寫意風範,但他的粗筆寫意只是建立了“寫意體格”,還有待於豐富。石恪的人物畫以粗筆、粗墨畫就,衣紋和形體輪廓只寫大意而已,衣紋用筆是“隨意”而行,而不是跟著形體走,用墨則大筆平塗,缺少“水墨暈彰”的效果。即用筆不說明結構,用墨不說明形體。而梁楷在這兩方面都有了發展。

在用筆上,梁楷把石恪畫風發展成用筆蒼勁之格,並創“折蘆描”,成為人物畫“十八描”的組成部分,使用筆形與質兼顧,從石恪用筆“無的放矢”中走出,使用筆和結構絲絲緊扣,通過梁楷的用筆,我們能體會出中國畫是以氣貫筆、寫意而出。在用墨上,梁楷發展成潑墨,他的潑墨是粗中有細、細中有粗,筆墨既說明結構,也說明形體,使筆觸達到了既是筆又是墨、既表形又表體,從石恪空泛的筆墨中走了出來,使中國畫筆墨語言更加豐富。

作品介紹

《潑墨仙人圖》是梁楷減筆畫的代表作,紙本,縱48.7厘米,橫27厘米,墨畫。圖繪一禿頂敞胸大肚的仙人,一足出前,似在行走,但顯得步履踉蹌,仿佛是有些醉意了。仙人自不同常人,其衣衫不整,非以遮體,而看其臉部,眉眼鼻嘴擠成一堆,下巴鬍子邋遢,似乎形象很猥瑣,但卻是脫盡了俗相,透出絲絲的仙氣。

全圖勾筆極其簡略,僅以顯示局部些小的輪廓,而占畫面大部之衣著則用粗筆蘸墨法依褶痕橫掃,墨色淋漓滋潤,而質感極強。但看畫面,似乎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以淡墨塗抹,而後在將乾未乾時再在肩頭以濃墨破,在乾後再用濃墨勾腰帶。這種粗筆橫掃,筆簡而意到,墨色淋漓酣暢的畫法,為梁楷之前所無,而且在南宋繪畫由工細趨向簡略的潮流中也為僅有,後人稱之為“潑墨”,成為後代畫家心儀手追的大寫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謂的“潑墨”,與今天我們所見張大千創製的“潑墨潑彩”,還是完全不同的。

張大千是不用筆,而將墨水或顏料盛在缽內,用手執缽直接將墨水或顏料潑在畫上,然後依其自然形成的痕跡用筆適當加以引導。而梁楷的潑墨,則是先用“蘸墨法”在粗筆中飽蓄濃、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然後以手執筆,按程式疾速在畫上橫塗豎抹,使留下的濃、淡墨色自然滲化,似墨汁潑翻,卻又留有用筆的軌跡。嚴格地講,梁楷的潑墨,是用筆所致,有潑墨之意,而無潑墨之舉。這一種表現力極其震撼,而又極具難度的繪畫技術,歷代備受推崇,明徐渭、清八大、金農乃至現在,無數畫家奉若聖明,趨之若鶩。[1]

作者簡介

梁楷,南宋畫家。祖籍東平(今屬山東),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從賈師古學畫,山水、人物、花鳥兼善。但今人多見其傳世之人物畫,其《八高僧故事卷》及《釋迦出山圖》中的樹石山水,顯示其山水畫的功底非常深厚。宋寧宗嘉泰(1201-1204)時為畫院待詔,並賜佩金帶。然其性格豪放不羈,“敝屐尊榮,一杯在手,笑傲王侯”。不能忍受畫院的規矩,遂將金帶懸壁,離職而去,人稱“梁風(瘋)子”。多作釋道、鬼神,有兩種幾乎截然不同的風格,一種是“細筆”,取法吳道子李公麟,衣褶用尖筆作細長撇捺,轉折勁利,稱“折蘆描”;一種是“減筆”,繼承五代石恪的簡括,以寥寥數筆橫掃,墨色淋漓飄逸。對後世簡筆寫意畫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