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簡介
《早春圖》,軸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水墨。畫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筆”,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鈐有“郭熙筆”長方印。
山,籠罩著薄霧,迷迷濛蒙;山勢蜿蜒曲折,連綿起伏;山脈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讓顧盼,或高聳獨立,令人仿佛已經置身其中。但見怪石林立,古木參差,飛瀑流泉,層樓高閣,有若桃源仙境。山間一道清泉從岩縫中飛流直下,一波三疊,流水潺潺。樹木已經長出嫩芽,顯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見,嚴冬已經過去,春雪消融,大地轉暖復甦,春光已悄悄降臨人間。
左邊汀岸旁繫著一條小船,岸上漁夫肩挑著擔子,漁婦一隻手抱著一個孩子,另一隻手牽著一個孩子,正有說有笑,喜逐顏開地往家走,前面跟著條活蹦亂跳的小狗,煞是可愛。在他們回家的路上,一漁夫正舍舟登岸。山徑棧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來。
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後銜接中景扭動的山石,隔著雲霧,兩座山峰在遠景突起,居中矗立,下臨深淵,深山中有宏偉的殿堂樓閣。左側平坡逶迤,令人覺得既深且遠。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北宋神宗熙寧間圖畫院藝學,後任翰林待詔直長。神宗年間,郭熙給宮中畫了許多屏風和壁畫。郭熙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他取法李成,亦吸取董源、范寬,並勇於革新創造,終自成一家。當時畫院畫家無不師效其畫,有“獨步一時”之譽。
作品賞析
畫幅右側畫家自題:“早春。壬子(1072)年郭熙畫。”顧名思義,這幅畫作是在描寫瑞雪消融,雲煙變幻,大地復甦,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早春景象。
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遠處山峰聳拔,氣勢雄偉;近處圓崗層疊,山石突兀;山間泉水淙淙而下,匯入河谷,橋路樓觀掩映于山崖叢樹間。在水邊、山間活動的人們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山石間描繪有林木,或直或欹,或疏或密,姿態各異。樹幹用筆靈活,樹多蟲枝,枝條上多有像鷹爪、蟹爪之類的小枝。畫中山石以抑揚頓挫、粗細有變十七的墨筆勾勒,皴法多用“舌壇皴”,揮灑恣意,具有乾濕濃淡的效果;有的石頭形狀奇特像鬼臉,而遠山又“多正面,折落有勢”。該畫有著明確的紀年,畫面左側題有:“早春,壬子年郭熙筆。”下有“郭熙筆”長方朱文印—方。鈐蓋作者印章,這在北宋的畫中是很少見的。
這幅畫的構圖就是“三遠法”理論的充分證明:從水邊山石到遠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遠”;從前山望後山,茫茫無限的“深遠”;從近山望遠山,恬淡縹緲的“平遠”。他將“三遠”法結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巒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溪流淙淙的景象;漁夫樵子,旅客遊人,置身其中,個個意態欣然。
整個畫面給人的感覺是,山川里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景致空明、淨潔,幽趣萬千。
郭熙常論山的畫法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這幅《早春圖》確是再恰當不過了。
作者介紹
郭熙(1023—約1085),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以東)人。郭熙現存的作品有《早春圖》、《幽谷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溪山秋霽圖》等。郭熙不僅是一位卓越的畫家,還在繪畫理論方面有一定的貢獻。其子郭思根據他的繪畫理論所整理的《林泉高致》一書,是我國畫論史上第一部系統地探討山水畫創作的專門論著。書中全面總結了以往山水畫的創作實踐,包含了郭熙的主要繪畫思想和經驗總結,代表了當時山水畫理論的最高水平,對當今的繪畫創作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郭熙山水畫貢獻:郭熙的山水畫,以神奇幽奧、突兀險絕取勝,布置造妙,變化多端。“放手做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戀秀起,雲煙變滅晻靄這間,千態萬狀。”(《宣和畫譜》)
郭熙十分關注山水畫的季節特徵所給予人的情緒感染,提出“四如”之說,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畫面景致空明淨潔,幽趣萬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雖然樹枝尚未吐綠,但毫無寒冷僻之感。具體地說明了郭熙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潔感、親切感相結合的美學意義。
郭熙對山水畫的重大貢獻,還在於他的畫論《林泉高致集》,由其子郭思彙編。當時的山水畫已經高度成熟,郭熙結合自己的創作經驗,對山水畫的社會意義、畫家的人身修養、山水畫的立意、技法、命題、畫格等等作了精闢的闡述。其中的“三遠”論,把山水畫的取景分為“高遠”、“深遠”、“平遠”三個概念,影響深遠。而在論及山水畫家的個人修養時,他主張對傳統“兼收並覽,廣議博考”,同時更強調“身即山川而取之”,“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以此感受四時之變化:“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即使是看山水畫,也必須“以林泉之心臨之”。畫家將身心融入山水之中,這正是歷代文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
作者畫風
郭熙所畫山水畫,以神奇幽奧、突兀險絕取勝,布置造妙,變化多端。畫山石形如“鬼面”、“亂雲”。寫瘦樹估枝,狀如“蟹爪”、“鴉爪”。所畫寒林,得淵深旨趣,畫巨嶂高壁,長松巨木,擅得雲煙出沒,峰巒隱現之態,無論是構圖、筆法,都被稱為獨步一時。蘇東坡有詩讚曰:“玉堂對臥郭熙畫,發興已有青林間。”
《宣和畫譜》對其的評價是:“放手做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絕,峰巒秀起,雲煙變滅靄之間,千態萬狀。”郭熙非常注意關注山水畫的季節特徵所給予人的情緒感染,並提出“四如”之說,即:“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畫面景致空明淨潔,幽趣萬端,有“淡冶如笑”之情趣。郭熙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潔感、親切感相結合的美學意義。
畫評
蘇軾:“玉堂晝掩春日閒,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鳩乳燕春睡起,白波青嶂非人間。”
黃庭堅:“玉堂臥對郭熙畫,發興已在青杯間。”
郭思《林泉高致》〈畫格拾遺〉:“早春晚煙,驕陽初蒸。晨光欲動,曉山如翠。曉煙交碧,乍合乍離。或聚或散,變態不一。飄飄繚繞於叢林溪谷之間,曾莫知其涯際也。”
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真山水之山谷,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真山水之雲氣,四時不同,春融洽、……春山淡冶而如笑,……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這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宣和畫譜》:“至攄發胸臆,則於高堂素壁,放手做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岩岫巉絕,峰戀秀起,雲煙變滅晻靄這間,千態萬狀。”
曹昭《格古要論》:“郭熙山水其山聳拔盤迴,水源高遠,多鬼面石。亂雲鷹爪樹,松業攢針,雜葉夾筆,單筆相半,人物以尖筆帶點鑿,絕佳。”
吳其貞《書畫記》卷六:“郭河陽春雪圖絹畫二大幅,氣色尚佳。用筆文秀,氣韻生動,得其自然,為神品上。”
乾隆帝:“樹才發葉溪開凍,樓閣仙居最上層,不藉柳桃閒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顧復《平生壯觀》卷七:“早春圖雙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