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圖》

《五馬圖》

《五馬圖》是古代鞍馬畫的經典傳世佳作。畫家李公麟是活動於北宋中期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的作品現存很少。《五馬圖》是現存最為可信的一件李公麟的作品,畫家在畫中塑造了五匹矯健的駿馬,成功地描繪了馬的外形,並且充分的表現了馬的內在結構特點。畫家用單線條勾勒出了馬的整個外形輪廓結構,身體的體積重量感,各部分的質感,甚至馬的皮毛光澤的效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

基本信息

作品概況

李公麟五馬圖(局部)李公麟五馬圖(局部)
五馬圖局部五馬圖局部

《五馬圖》為其傳世佳作,紙本墨筆,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於何廄等,並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他的一生在仕途上不甚得意,但詩文書畫成就很高,也擅辨古器物。李公麟雖然被列入了文人畫家之列,但是他除了後世文人畫家所擅長的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擅長人物、鞍馬。在此方面,他繼承了顧愷之以來的傳統,而又有所創造,自立新意,在刻畫人物個性和情態上極具功力。他把過去僅作為粉本的白描畫法確立為一種畫種,使之獨立成科。

創作背景

黃氏題跋,5馬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皆為雄馬,均是西域的貢品,分屬宋廷的左騏驥院和左天駟監。前3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年輕氣盛、執韁闊步者;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馬的造型因品種而異,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別,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大凡畫貢馬的題材,馬的神態和步態都是如此。

畫家畫風

李公麟的繪畫,受顧愷之的影響較大,同時他又師法吳道子。李公麟重視對生活實際的認真觀察,繪畫創作不是一味蹈習古法。他畫的人物,能區分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和不同種族的特徵,使人一看即能辨別出來。不過,李公麟最著稱的畫法是一種“掃去粉黛,淡毫輕墨”的“白描”,它的效果是“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

這種“白描”法繼承了傳統的繪畫風格,接近顧愷之的緊細凝斂,承續吳道子的暗示物象立體結構的粗細變化,並用線條的變化暗示物體的質感,甚至用線條的強弱與所描繪的人的個性相呼應。他所畫的人物,往往只憑几條起伏而有韻律感的墨線來完成。他的這種畫法,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作品賞析

五馬圖局部圖片五馬圖局部圖片

《宣和畫譜》卷七所云:“大抵公麟以立意為先,布置緣飾為次”,意在生動的表現人、馬的性情。畫家在藝術上的獨創首先體現在純熟的白描技法上,他把盛行於唐代吳道子時代的“白畫”發展為具有豐富表現力的畫種--白描,該幅就是確立這一畫種的標誌。雖不著彩色,仍可使觀者從剛柔、粗細、濃淡、長短、快慢的線條變化中感受到富有彈性的肌膚、鬆軟的皮毛、筆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各不相同的質感和量感。

畫家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使藝術效果更為完善,體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自此之後,幾乎所有的白描人馬畫無不源出於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李公麟雖由吳道子入門,但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今人感嘆古代的漢人及異族有那么美妙的服飾,以致單是描繪衣服的褶紋就有“十八描”之稱。而李公麟以其“行雲流水”般的線條,飄逸而行止如意,雖只是白描勾畫,卻非常具有質感。你看馬的輪廓,似乎感覺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後,又似乎能感覺到其皮毛、斑紋。人物的面部刻畫很簡單,但結構異常準確,狀貌極其生動,鬚眉之間,不但可視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窺其內心。衣褶自然是線描最優美之處,觀者打開畫卷,無不立即就被這些流暢圓潤而又凝練勁挺的線條所吸引,不能不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後人推其為宋畫中之第一。

畫家簡介

李公麟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宋神宗熙寧年間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其天賦極高,又博學勤業,書法飄逸具晉人風韻,擅畫人物、山水,尤精畫鞍馬。李公麟由吳道子入門,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馬是古代人類最親近、最依賴的一種動物,無論平時的載物、交通,還是戰爭中的兩軍拼殺,都依賴鞍馬。所以在古代的壁畫中就有鞍馬賓士的形象。唐以後,就開始有獨立的鞍馬畫,漸漸自成一體系,著名的畫家有張萱、韓乾等。李公麟顯然受其影響,年輕時初學畫,便從畫馬入手。他極其重視觀察和寫生。傳說他每次去朝廷的馬廄觀看國馬,總是流連忘返至於忘我的境地,所謂“終日不去,幾與俱化”。有高僧指點他不可長此,“恐墮入馬趣”,他頓悟其旨,就改學道釋人物畫,居然又深得吳道子的筆法。

徐悲鴻作品

徐悲鴻《五馬圖》徐悲鴻《五馬圖》

徐悲鴻的巨幅作品《五馬圖》,畫中五匹駿馬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在大師的筆墨下煥發無限靈氣。該畫構圖為兩部分,上半部分為一匹馬站在柳樹下極目遠望,下半部分有四匹馬,其中三匹馬在河邊低頭飲水,一匹馬昂首站在微風中。這幅畫更絕的還有,在畫作的左上角,國畫大師徐悲鴻信手賦詩:“一陣秋風萬柳斜,奔波未了何為家。最愛悠悠東逝水,清名灣與恆河沙。”

在構圖上,徐悲鴻將馬的身體從生物學的角度“解構”了,讓畫作中的馬富有立體實感。特別是這幅《五馬圖》用筆大氣、筆墨到位、刻畫深刻,可謂是徐悲鴻的“馬中精品”。

王冕詩詞

太僕濟濟唐衣冠,五馬不著黃金鞍。

飲流系樹各有廷,未許便作駑駘看。

鬃鬣蕭蕭綠雲節,噴沫長鳴山嶽動。

世無伯樂肉眼痴,那識渥窪千里種。

官家去年搜駿良,有馬盡拘歸監坊。

遂令天下氣凋喪,驢騾□□爭騰驤。

只今康衢無馬跡,得見畫圖差可識。

畫圖畫圖奈爾何,撫幾為之三嘆息。

註:■■——左“馬”右“乇”;

左“馬”右“百”

中國傳世名畫(一)

百幅中國名畫

中國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也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應該欣賞、了解一些中國名畫,這不僅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需要。
《清明上河圖》
《步輦圖》
《搗練圖》
《韓熙載夜宴圖》
《鹿王本生圖》
《芙蓉錦雞圖》
《鵲華秋色圖》
《富春山居圖》
《歲寒三友圖》
《五牛圖》
《雙喜圖》
《流民圖》
《奔馬圖》
《開國大典》[中國名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
《十六羅漢圖》
《匡廬圖》
《夏山圖》
《遊春圖》
《讀碑窠石圖》
《早春圖》
《溪山樓觀圖》
《五馬圖》
《秋庭戲嬰圖》
《女史箴圖》
《四梅花圖》
《枯木怪石圖》
《虢國夫人遊春圖》

《貨郎圖》
《四景山水圖》
《踏歌圖》
《千里江山圖》
《江山秋色圖》
《寫生蛺蝶圖》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秋郊飲馬圖》
《簪花仕女圖》
《輞川圖》
《漁父圖》
《幽澗寒松圖》
《楊竹西小像》
《墨梅圖》
《漁樂圖》
《廬山高圖》
《桃源仙境圖》
《葡萄圖》
《康熙南巡圖》
《蒼翠凌天圖》
《淮揚潔秋圖》
《蘭竹圖》
《桃實圖》
《人物龍鳳帛畫》
《田橫五百士》
《天王送子圖》
《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名畫]
《重屏會棋圖》

《雲橫秀嶺圖》
《荷花鴛鴦圖》
《南山積翠圖》
《墨竹圖》
《歷代帝王圖》
《荷石水禽圖》
《關山行旅圖》
《醉眠圖》
《青卞隱居圖》
《三友圖像》
《朝元圖》
《蝦》[中國名畫]
《秋林圖》
《溪山行旅圖》
《高逸圖》
《採薇圖》
《潑墨仙人圖》
《太白行吟圖》
《江帆樓閣圖》
《四清圖》
《長江萬里圖》
《秋山問道圖》
《仿三趙山水圖》
《山鷓棘雀圖》
《錦石秋花圖》
《天都峰圖軸》
《溪山清遠圖》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

《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寄人籬下圖》
《職貢圖》
《清網閣墨竹圖》
《積書岩圖》
《珍禽圖》
《風雨歸舟圖》[中國名畫]
《墨蘭圖》
《照夜自圖》
《秋風紈扇圖》
《瀟湘奇觀圖》
《湘君湘夫人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